退出閱讀

重生之軍工霸主

作者:芊之羽
重生之軍工霸主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卷 沙鳴 第774章 正循環

第四卷 沙鳴

第774章 正循環

由於預先研究成果豐碩,中推核心機的研製相當順利,1992年12月12日,中推核心機達到地面最大轉速狀態,1994年1月,中推核心機達到設計指標,按照華夏航空發動機型號的命名習慣,中推核心機被命名為「天山」。
如果說吳達觀因為奠定了華夏航空發動機的基礎而被稱為「華夏航空發動機之父」是實至名歸的話,那麼,劉大想,在第二代的航發人中,絕對是能力最強、影響力最深遠的那一個,切切實實的華夏航發界當前第一人。
這就是華夏軍工當時的真實情況,毫不誇張地說,對於華夏航發人來說,當時的慘狀,就好比家裡有兩個孩子,但糧不多了,只夠養活一個,所以,必須掐死另一個……
這些成就讓他成為了華夏航發界當之無愧的首位工程院院士。
在經過了2年多的測試調整后,中推核心機的各項參數都已經成熟穩定,1997年,3624所獲得了研製中推驗證機的批准。
雖然這項和-圖-書「高推預研」的成果獲得了國家層面的肯定,也對隨後的幾款國產發動機的研發起到了切實的幫助作用,奠定了華夏自我研發先進渦扇發動機的第一塊基石,但,沒能將其變為真正的型號,變成翱翔在藍天之上戰鷹的「華夏心」,劉大想內心的遺憾可想而知。
但是,在劉院士這一生無數的科研成果中,卻有一項既讓他滿載榮譽卻又充滿遺憾。
他本人曾任數項大型國防科技預研項目和國家重點工程的總工程師、第一總設計師或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而在他的領導下,3624所,既華夏燃氣渦輪院被建設成為了華夏規模最大的航空發動機試驗研究基地和預研中心,他本人更是主持建造了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必不可少的的大型連續式高空模擬試車台。
19年啊,足夠一個人從青絲滿頭到霜染鬢角,而人生又有幾個19年?
1990年底,中推核心機被正式列為國防科工委」八五」期間l8項關和圖書鍵預研項目之一。3624所隨即開展了中推核心機的正式研製,同時積極進行中推驗證機的方案論證工作。並將中推預研分為3個階段,即三大高性能部件研製,中推核心機研製和中推驗證機研製。其中,三大部件即航空發動機的高壓壓氣機、燃燒室和渦輪,是航空發動機研製的重點。
可以想象,當這個項目被宣布終止的時候,有多少為之默默付出了19年的人瀟然淚下。
只有形成了這種「投入研發——產出成品——產生利潤——繼續投入研發」的正循環,技術才能獲得足夠的資金投入,也才能不斷地向前突破。
而且,小譚譚還相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手握F404和斯貝兩種發動機的技術,互相印證參照,將有助於燃氣渦輪院更快地突破自身的瓶頸。
燃氣渦輪院的劉大想,對譚振華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他絕不僅僅如宋文華介紹的那樣,是華夏知名航空發動機專家。
這項計劃被終止的原因https://m•hetubook.com.com是,根據華夏的實際需要,另一款推力更大的先進發動機的研發進入了最關鍵的階段,而有限的經費,只夠保證一家……
譚振華知道,在他前世的歷史上,如果有錢,華夏很可能早在90年代就能擁有一款性能堪用的中推發動機了。
是啊,有錢真好。
「高推預研」計劃確立的核心目標就是對F404發動機進行分析和預先研究,研製出水平相當於F404核心機的中推核心機,為華夏自行研製渦扇發動機提供技術儲備。該項目以華夏燃氣渦輪研究院為總工程師單位,有全國24個廠、所、院校1000多名高、中級科技人員參加,其領導者,就是劉大想。
但是,這次不一樣了。
他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
正在所有人都為歷經了十多年的艱苦努力,終於要將當初的「高推預研計劃」變成真正的,工程化的發動機型號而歡欣鼓舞的時候,1999年,計劃因經費問題終止,而此時,中推核心機的和*圖*書整體技術水平已經與F404及蘇俄的RD33相當。
這項計劃始於1980年,據說,是因為兔子家通過某個渠道搞到了一台米國通用電器公司的經典產品F404發動機,其性能表現在一試車之後頓時被一眾圍觀的兔兔驚為天人,同時還發現,要想搞定同樣性能的發動機,兔子家還要走一段很長很長的路……咳咳咳咳。
從羅羅公司購買現成的中推發動機方案是一條捷徑,基於羅羅已經向華夏轉讓了的斯貝技術,衍生別的型號花費不多但成功的把握卻大很多,產品也許不夠先進但卻足夠實用,這台新發,除了能給未來國際上大把的「殲七」提供一個可行的升級方案之外,其客戶還可能包含一大票老「幻影」系列,未來還可能侵蝕一部分毛子RD33的市場,其可能的市場容量有可能達到千億美元級別!
這個項目在有限經費的制約下磕磕絆絆地前行,華夏首先以F404為預研對象,對F404的結構,循環參數,冷卻手段,材料和和圖書工藝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然後開展了相關技術的研究和突破工作。經過長達10年的艱難攻關,中推核心機的相關核心技術被陸續攻破,前置科技基本成熟。
正是這位出生於1937年,畢業於京城航空航天大學,由新華夏自己培養出來的碩士,奠定了華夏渦扇發動機的研究基礎。
這不僅僅因為譚二公子懷揣大把的票票,更因為,擁有前世經驗的他對技術的理解遠超當前華夏的絕大多數人。
因為,小譚譚已經準備好了摻和一把。
他還是國家《渦輪風扇發動機設計規範》的審定者。
譚振華對航空發動機一竅不通,對材料學也是如聞天書,但是,他知道,要想促進技術的發展,光靠國家意志的推動還是不夠的,特別當國家還不夠富裕的時候。
這項科研成果,就是「高性能推進系統工程預先研究計劃,」史稱「高推預研」。
閉門造車,從來就不是科研的正確方法。
所以,小譚譚現在也無比殷切地盼望那位未來的工程院院士劉大想的到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