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重生之軍工霸主

作者:芊之羽
重生之軍工霸主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卷 沙鳴 第813章 精細派朱大叔

第四卷 沙鳴

第813章 精細派朱大叔

「這兩方的態度不一樣在哪裡?」這回是看了半天師生對話的譚振華插了句嘴。
「從技術上來說,造包總要求的船,完全在我們華夏現有的技術能力許可範圍之內,我們欠缺的,是對國際商船標準的了解以及在製造過程中,對各關鍵質量控制節點的管理。」
楊槱臉上的笑意更濃,「看來這幾年的書沒有白讀,來,跟老師說說,你剛才講的這個理念不同到底是哪裡不同?」
「老師,這幾天在魔都,我仔仔細細研究了您和其他幾位前輩專家與威廉先生的談判記錄以及包總提供的技術要求,從中我總結出了一些問題,也有了一些具體的想法,。」
朱英福一聽這話,頓時又恢復了剛開始的那副模樣,衝著譚振華擠了擠眼道:「是啊,小老鄉,都說你能掐會算的,要不你猜猜,我在哪裡留學?」
世界那麼大,這可讓我咋猜?前世我雖與你有一飯之緣,可也沒打聽過你的留學經歷啊?要不是今天恰好遇hetubook.com.com上,我都不知道你竟然是「祖師爺」楊槱的學生。小譚譚不由得心中暗想。不過他腦子轉得快,轉念一想,又覺得這事還是能猜上一猜的。因為在這種場合,別人以這種語氣讓他猜,那問題的答案必然跟他有點關係——那麼可能性也就剩下了兩種,朱英福目前留學的地點不是不列顛就是米國,而且,基於他的身份年紀,他大概率是以訪問學者的身份被公派出去的,也就是薇薇安口中的那些「鬍子拉碴」的華夏留學生。
譚振華不由得暗暗對這位朱大叔點了個贊,同時也對他起了欽佩之心,因為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蘇俄這位華夏曾經的「師傅」目前的窘迫狀況以及在與西方世界競爭中越來越力不從心的原因之一。
朱英福若有深意地看了譚振華一眼道:「我聽說小譚總現在在斯坦福就讀電子專業,那麼你應該也是有機會接觸過西方的精密製造行業的,你有和圖書沒有一種感覺,在他們的製造體系中,講究儘可能的精密,以保證所有同型號零件的適裝性和互換性——也就是說,按照同一份圖紙加工出來的零件,只要是合乎圖紙標準的,那必然就是可以互換的。這麼做,也許從單個零件的生產成本來看的時候,是相對較高的,但如果綜合考慮全壽命使用成本及維護的便利性、通用性等方面的時候,使用這樣的生產組織模式,反而可能是便宜的。」
朱英福哈哈大笑道:「都說你腦筋轉得塊,果然啊,不如你再猜猜,我在哪個城市哪所學校留學?」
楊槱欣慰地笑了笑,而譚振華則好奇地追問道:「朱大叔,聽這意思,你剛才說這幾年在外學習,莫不是在留學?」
「說說看?」
楊槱滿臉微笑地點頭道:「不錯,不錯,還有嗎?」
「看來,這幾年的留學生涯將你徹底轉變成「精細派」了,楊槱打趣道:「你就不怕別人給你扣上頂大帽子啥的?」
「老師這是考校和-圖-書我了。」朱英福稍微頓了頓,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才道:「就我的感受,不同的地方非常多,不過說到根本的理念,恐怕差異最大的是兩方對產品製造精度的態度了。」
「還有,就是因為採用的標準單位的不同,導致了我們的工裝與測量體系與包總要求的「勞氏船級社標準」有較大差異,這就造成了我們原先使用的很多工裝夾具都不適用,與工人的工作習慣也不一致,而這些,都是帶來質量不穩定的因素。」
「莫不是大叔也在米國留學?」他試探性地問道。
「哦?你這麼有把握?」
「兩個原因吧。」朱英福道:「其一是蘇俄目前的領導階層越來越趨向官僚主義,這除了導致其整個決策環節的效率越來越差以外,也使得底層的設計人員和技術工人喪失了基本的工作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創新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其二則是蘇俄對裝備的理解與西方不同,他們基於二戰的經驗,認為戰術裝備這和_圖_書種東西必須是廉價的,只有廉價的裝備才便於大批量生產,也經得起大規模戰爭的消耗,船這種典型的重工業製成品,被他們當然地歸於了戰術裝備之中,有了這種指導思想,再加上他們民族的性格本就不算精細,最後成了現在這種樣子也就不奇怪了。」
「是的,還有。」朱英福在談到具體技術問題的時候,其嚴肅的神態與剛才與譚振華湊近乎套交情拉訂單時的表現完全不同,「還有就是我們船廠的工人問題了——嗯,不對,這恐怕不能全怪我們的工人,應該說是整個工藝流程的問題也許更合適一些,這與我們從蘇俄承襲而來的工作習慣有極大的關係,從我這兩年學習和參觀得到的經驗來看,西方的工業製造體系理念與蘇俄的理念截然不同,不過就我個人的觀點,顯然,西方的理念更勝一籌。」
朱英福不以為然地答道:「我是個工程技術人員,尊重最基本的科學道理,這種技術路線之爭,誰對,誰符合將來的發展https://www.hetubook.com.com,我就支持誰,就學習誰,這與政治立場無關——而且老師,這還是您教我的道理吧?」
說到這裏,他頓了頓,微微考慮了一下才又接著道:「我就舉個和我們造船業息息相關的例子吧,我們都知道,蘇俄的重工業應該說非常發達,在冶金、化工裝置、重型機械等方面都可圈可點,其機床產業無論是規模還是種類都非常齊全,還大量向華約國家出口各類機床產品——但是,其高精度的機床則完全不能自產,這又導致了他們每年必須花費大量外匯向西歐、北歐、倭國等高精度機床強國進口這類機床,還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規避「巴統」的條款制約。」
不過在譚振華聽來卻有一種異樣的感覺——他覺得,在楊槱的這句反問中,欣慰的成份遠遠大於疑問。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蘇俄的這種怪相呢?」身為「過來人」的譚振華當然知道這些事,不過他更感興趣的是朱英福將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楊槱問道。
「有道理,還有嗎?」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