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重生之軍工霸主

作者:芊之羽
重生之軍工霸主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卷 雲亂 第1019章 透視歷史

第五卷 雲亂

第1019章 透視歷史

1963年,華夏研製成功第一支半導體激光器,是全球第二個具備這種能力的國家——僅僅比米國晚了一年。
這一年,著名導演張鴻眉拍攝了華夏歷史上第一部科幻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影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認為,所謂的「全球霸權」,必然建立在「科技霸權」的基礎之上,而「半導體霸權」則是「科技霸權」最重要的一塊基石!
1965年,華夏研製成功第一個硅基集成電路樣品GT31,這塊晶元上集成了7個晶體管、1個二極體、7個電阻、6個電容,相比米國晚7年。
不信?我們可以透視一下歷史。
陳天虹游到小島上,這是一座神秘的小島,島上只住著一位老科學家、趙教授的好友馬太博士和他的啞巴僕人阿芒,島上有一座複雜神奇的實驗中心,馬太博士在這裏經過10年奮鬥試製成功了激光器,剛才就是馬太博士在實驗室里運用激光器殺死鯊魚救起了陳天虹。
1980年代,美國SVGL公司開發出第一代步進掃描投影曝光機,集成電路圖形線寬從0.5μm縮小到0.35μm。
1970年,英特爾公司推出首款可大規模生產的1K DRAM晶元C1103,使得1bit只要1美分,從此開創了DRAM時代。也是在這一年,華夏集成電路產業年產量首次超過100萬塊,這比米國進入這一個數字僅僅晚了6年。
1957年,米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半導體公司仙童成立;同年,京城電子管廠通過還原氧化鍺,拉出了鍺單晶;華夏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半導體研究室和二機部第11研究所第4研究室開發成功鍺合金擴散晶體管,該研究室歷經發展,現在的名稱是電子部第4013研究所,也是電子部南北兩大半導體器件研究所中的「北所」。
1966年,109廠與魔都光學儀器廠協作,研製成功第一台65型接觸式光刻機,這與米國的GCA公司幾乎同時。
也是在這一年,三星電子正式進軍存儲器行業。
同年,倭國由通產省牽頭,聯合五大骨幹公司組建「VLSI聯合研發體」,投資720億日元攻堅超大規模集成電路DRAM的技術難關。
也在這一年,IBM公司托馬斯·沃森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時年34歲的羅伯特·登納德博士提出了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晶體管,來製作存儲器晶元的設想,同年研發成功1T/1C結構(一個晶體管加一個電容)的DRAM,並和-圖-書在1968年獲得專利。1968年仙童半導體推出首個256bit DRAM;1969年先進內存系統公司正式推出全球首款1K DRAM。
而譚振華今天將與電子部展開的一系列合作,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補齊前世因為各種原因而造成的這些短板。
因為這是在民用半導體領域,彼此必須遵守這個遊戲規則。
不信?請看在這方面點歪了科技樹的蘇俄以及之後的主要遺產繼承者大毛子羅斯國每況愈下的狀態就知道了。
還是在這一年,華夏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製作出第一支硅MOS場效應晶體管;在江南省,南通晶體管廠成立,並在經過50多年的發展后,成長為國際半導體晶元行業封測巨頭之一,也就是後來的通富微電,上市后股票代碼002156。
1956年,華夏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鼓舞著所有的科研工作者們努力向科學的高峰攀登,而在這一批先驅者的帶領下,新華夏的半導體事業真正的從零開始起步,從無到有,逐漸建設起了自己的產業。
譚二公子難道不知道么?當然不是,以他前世對4013所的熟悉程度,他當然知道這一切——但是,他製造他的數碼相機時卻無法採用4013所的器件,還必須花大價錢從貝爾實驗室購買CCD的專利使用許可,至於為什麼?
1983年,無錫742廠從東芝引進的3英寸5微米電視機集成電路生產線通線投產,這是華夏第一次從國外成建制引進集成電路生產線也是華夏首次實現了集成電路工業化大規模生產。
科學家們的新發明雖沒能留下,但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人類和平。
由此可見,至少到這一年為止,華夏的技術水平與倭國也不相上下,更領先於灣島。
從1950年開始,大量華夏留學人員在祖國的召喚下開始紛紛回國積極投身祖國建設,在這其中,就有華夏半導體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之一、巾幗英雄謝希德院士;華夏固體和半導體物理學奠基人之一,黃昆院士——順便說一句,這位黃院士有一位名叫楊震吟的同學;有半導體電子學的開拓者與推動者,半導體電子學界的經典著作《Transistor Electronics》一書的作者,成眾志高級研究員;有華夏半導體材料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華夏太空材料之母」,林蘭英院士……
1972年,江陰晶體管廠成立,這家企業今後也將成長為晶元封測行業的國際https://m•hetubook•com.com巨頭,也就是長電科技,上市后股票代碼600584。
同年11月,第一支具有完整的pn結特性、具有pnp結型晶體三極體的標準放大特性的鍺合金結晶體三極體在華夏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半導體器件實驗室誕生,這一劃時代的科技成果宣告了華夏也已經踏入了半導體時代的門檻。
1969年,華夏國營永紅器材廠(749廠)成立,1995年整體調遷至天水,多年後,它將成長為另一家國際封測巨頭,也就是華天科技,上市后股票代碼002185。
1974年,華夏為發展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在京城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性會議,研討發展思路;也是在這一年,南高麗三星電子正式進軍半導體行業。
同樣的,如果沒有譚振華的亂入,英特爾將在這一年的CES展會之後,宣布退出DRAM市場,專註于CPU領域,但現在么,80386可沒有取得歷史上的那種轟動般的成功,反而被構架開放的「MIPS」在市場上殺得落花流水,英特爾只好捏著鼻子與譚振華簽了城下之盟,在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之後,加入了「Midoor」聯盟。
1975年,華夏完成了硅柵NMOS、硅柵PMOS、鋁柵NMOS三種技術方案,109廠隨即採用硅柵NMOS技術,試製成功第一塊1K DRAM,相比米國英特爾研製的C1103要晚五年。
1976年11月,華夏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成功1000萬次大型電子計算機,所使用的電路為109廠研製的ECL型(Emitter Coupled Logic,發射極耦合邏輯)電路。
1958年,德州儀器和仙童幾乎同時發明了集成電路,同年,華夏為研製高技術專用109計算機成立了全國首家半導體器件生產廠「109廠」,華夏自此擁有了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研製生產中試廠。
不過即便如此,華夏依然是全球后冷戰時代「一超多強」格局中,最強的那個「強」,也是唯一能與那「一超」正面抗衡的那個「強」,並且正以極高的加速度逼近那個「一超」。
1947年,人類歷史上第一支半導體晶體管在著名的貝爾實驗室誕生,1949年11月,巴黎統籌委員會成立,新華夏被列入主要高技術出口受限國,首期被列入禁運清單上的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共計三大類上萬種產品,半導體器件及生產設備當然名列其m.hetubook.com.com上。
由剛才所述的這段歷史可見,到去年為止,華夏的半導體工業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有限,在可望見對手項背的範圍之內,屬於努努力就能跟上對手的步伐甚至有可能趕上的範疇——可這一切良好的形勢,在譚振華上一世的歷史中,於1986年急轉直下!
在這一年,華夏國產的集成電路晶元年度出貨量超過了1千萬片,比米國達到這一數字晚了十年。
1981年,華夏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成功研製出了16K DRAM。
還是在這一年,電子部第4055研究所,也就是譚振華老媽的工作單位在寧都創立,開始了半導體微波器件的研製探索,4055所,也就是電子部南北兩大半導體器件研究所中的「南所」。
如果按照譚振華重生那年的市佔率來算,長電科技、華天科技、通富微電三家相加,已經佔據了全球晶元封測市場接近20%的份額,其中市佔率最高的長電科技排名全球第三,市佔率11.8%,可見華夏在晶元領域,至少在這一塊業務上並不落後。
1979年8月,華夏第一支CCD器件在4013所研製成功。
1959年9月15日,「601試驗所」(后發展為電子部第4046研究所)成功拉出華夏首顆硅單晶,使華夏成為繼米國、蘇俄之後,第三個可以自己拉制硅單晶的國家;還是在這一年,華夏首次用四氯化硅氫還原法製成了純度高達99.9999999%,史稱「九個九」的高純度多晶硅,拉出了第一根鎢絲區熔單晶硅。
這也就決定了,無論你現在研究什麼行業哪種尖端科技,都離不開半導體行業為你提供的各種先進儀器儀錶、各種感測器、大算力的計算機、先進的數據傳輸及分析手段等等等等的幫助。
1978年,華夏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成功研製4K DRAM,1979年9月28日在109廠成功流片量產,平均良品率為28%,同年南高麗電子技術研究所KIET從米國購買了一條3英寸晶圓生產線,次年投產。
同年,米國GCA開發出第一台分佈重複投影曝光機,使得米國的集成電路圖形線寬從1.5μm縮小到0.5μm。
由此可見,此刻的華夏,已經基本具備了生產半導體器件的全產業鏈。
當陳天虹了解到馬太博士尚未解決激光器的電源問題時就把高效原子電池交給馬太博士。
這一年,華夏集成電路年產量約為5400萬塊,同年進口集成電路達到了2億塊,國產晶元的www•hetubook.com•com市場佔有率超過20%。
這當然是因為,科技發展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之後,隨著人類對自然認識研究的深入,再也難以湧現出某個天才憑一己之力、一個科技發明成果就能推動整個人類社會進步的案例了,絕大多數的科研成果,都需要眾多的科研工作者協同在一起,進行大量的研究和科學實驗才能積累出某個方向上的突破,而不管是從事哪一行的研究,現代化的儀器儀錶都是不可或缺的,對獲得的各種數據進行分析比對也是最基礎的工作。
當時簽字的時候譚振華心裏還挺惋惜的,這樣一來,那什麼「奔騰」啊,「酷睿」啊,不就沒機會出現了?
1962年,米國製成了全球第一支半導體激光器;華夏拉制出砷化鎵(GaAs)單晶,為研究製備化合物半導體器件建立了基礎,也為華夏研製大功率微波半導體器件打下了第一根樁;還是在這一年,華夏研究製成硅外延工藝,並開始採用照相製版、光刻工藝。
1968年,從仙童出走的「三巨頭」創立了英特爾公司,如果沒有譚振華的亂入,它將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同時具備設計和生產半導體晶元能力的科技巨擘;而在華夏的這一年,魔都無線電十四廠研製成功首個PMOS電路(MOS IC),拉開了華夏發展MOS電路的序幕,還是在這一年,華夏永川半導體研究所正式成立,這是華夏唯一的模擬集成電路研究所,後來,這家研究所發展成為電子部4024研究所。
有同學肯定不服氣,說譚二這個觀點偏激,除了半導體以外,材料學、基礎物理、生物學、化工等等也都很重要,都是人類現代社會的基石,憑什麼說「科技霸權」的基礎是「半導體霸權」啊?
途中,飛機被一種奇特的空中武器擊落,天虹掉落海中。他掙扎著向附近的一座小島游去,一條鯊魚向他游來,在這危急關頭,只見一道火光閃過,鯊魚即刻死去。
說回正題。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再來看這部電影,無疑會覺得情節老套、特效5毛……不,只有5分,但這卻是新華夏科幻電影真正的開山之作,所以一經放映,立刻轟動了全國,說引得萬人空巷一點都不過分,特別是其悲壯的結局讓所有看過此片的人都忍不住瀟然淚下,這裏面,自然也包括當時的譚振華。
其實不但譚振華知道這一點,華夏電子行業當前的主要領導者們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在各大部委中,電子部也一向是對最新科技追求最為激進的部委,在譚振華前世的歷史上,他們只是疏忽和圖書了兩點——第一是知識產權會在這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第二則是關鍵製造設備會被人拿捏住要害;以至於華夏後來追趕的時候,被無數的專利壁壘及關鍵設備的進口禁令束縛住了手腳,步履艱難。
當天夜裡,趙教授被人暗殺,趙教授的未來女婿,青年科學家陳天虹為實現教授的遺願,攜帶電池樣品駕機逃走。
對的,同學,你沒有看錯,華夏人在70年代的末期就自研出了CCD器件。
經過一場激烈的搏鬥,軍艦攜帶資料逃走,小島即將被炸,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陳天虹配合生命垂危的馬太博士用新試製成功的激光器和高效原子電池擊沉了軍艦,小島爆炸了。
與同學們設想的不同,1986年,華夏此時的半導體工業水平並沒有落後國際先進水平很多,如果一定要以時間為單位來進行衡量的話,不到十年。
1985年,電子部4045所研製成功分步式光刻機樣機,通過電子部技術鑒定,認為達到米國4800DSW的水平,其採用的是436納米G線光源,可加工的集成電路圖形線寬為0.5μm級,與米國的差距不超過7年,落後一代。
1982年,4013所推出華夏第一塊砷化鎵集成電路晶元;同年,109廠研製成功KHA-75-1光刻機,
同年,華夏灣島「工研院」向米國購買了第一條3英寸晶圓生產線並於1977年建成投產。
就像在這一年,魔都無線電5廠甚至仿製成功了英特爾的8080CPU一樣,註定無法完成商業化的進程。
說白一點,半導體產業落後的國家,將很快喪失與其他先進國家競爭的能力,不管他之前的積累有多厚實都沒用。
由此可見,至少到這個時間點之前,華夏的半導體水平,比之南高麗要遙遙領先。
在某國w城,愛國華裔科學家趙謙教授試製成功高效原子電池,他拒絕了各大財團重金收買原子電池專利權的企求,決定把樣品和資料全部帶回祖國。
然而,邪惡的維納斯公司尾隨而至,並企圖把趙教授和馬太博士的研究成果結合起來,製造一種新式武器威脅人類和平,島上眾人知道了這一切便決心阻止這一罪惡行徑。維納斯公司害怕陰謀敗露,派人來島上索取資料並要炸毀小島,消滅罪證。
原本就是電子工業行業內專家級人物,又從二十一世紀重生而來譚振華,非常清楚電子工業,特別是半導體工業水平對未來世界的重要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半導體工業水平的高低,能根本性地影響甚至決定一個國家在整個世界中扮演的角色。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