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重生之軍工霸主

作者:芊之羽
重生之軍工霸主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六卷 浪急 第1159章 機海戰術

第六卷 浪急

第1159章 機海戰術

在這些基礎之上,米國人為了能贏得冷戰對蘇俄的勝利,又捨得大把花錢地在各個尖端領域玩命燒錢,用海量的試驗堆出了龐大的資料庫,在無數的試錯中才終於趟出了一條路。
不就是要堆數據么?咱們換個思路,從「單核」計算升級到「多核」并行,只要「匯流排」足夠寬,多大的數據吞吐量都給你堆出來!
省略了核心機的研製過程,大大縮短了「華山」發動機的研製時間,不過即便是如此,為了給這台已經成熟的發動機加上一截加力燃燒室,劉大想和他的團隊也已經耗費了超過萬余小時的試驗時間。
按硬成本計價超過300萬一台的樣機,譚振華一口氣就給整了70台,僅此一項,他就投入了2億多人民幣!
這十幾萬個小時當然是分佈在發動機研製的各個環節上,其中耗時最久的,其實是最前和最後的兩個環節,也就是核心機的研製環節以及最終整機的各種工況測試環節。
這小子,怎麼會這麼有錢的?他不會是打劫了哪個國家https://m•hetubook.com.com的國庫了吧?
而核心機,毫無疑問是整台航發最關鍵、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對於研製整台發動機來說,在核心機上耗費的時間和其他資源相應也是最高的。
你就比如前文曾經提到過的,劉大想此刻正承擔的那個國家課題,也就是著名的「高推預研」項目,此項目從1980年開始預研,1990年國家正式立項,1994年「先進中推核心機」完成國家階段性驗收,1997年達到穩定狀態,國家批准進行下一步中推驗證機的整機研製任務,直到最後於1999年下馬,這還沒有走完一部航發的研製所有歷程就已經過去了20年,如果真的走完全部過程,讓這部中推航發達到成熟可用的狀態,恐怕需要30年甚至更久。
這功勞吧,譚振華可一點都沒打算謙讓。
航空發動機,是現代工業王冠上的明珠,其涉及的領域橫跨基礎材料學、熱力學、動力學、精密加工、液壓、自動控制、石油m.hetubook.com.com化工等多個領域,要研發這樣一台設備,需要整個國家的科研及工業體系的支撐,在這些方面積累深厚的米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它還能獲得整個西方國家先進工業體系的資源為己用,比如,採購漢斯最先進的機床、獲得其最好的精密軸承、拿到倭國最高標號的碳纖維、買下不列顛最新的航發基礎研究專利等等等等。
他不知道的是,其實他猜對了,譚二的確打劫了別家的國庫,而且還不止一次,其中還有一個現在進行時……
恐怕唯一可行的節省時間的辦法,就是譚振華現在採用的,和米國人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方法——燒錢,拚命地燒錢買時間!
有同學就要問了,研製一部航發需要30年?說笑吧?那米國人那些先進的航發都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嗎?
對於眼前的這部「華山」發動機來說,走了一個捷徑,因為它採用的是一部現成的,久經考驗的核心機——斯貝MK555,在譚振華與羅羅公司的合https://www•hetubook.com•com同中,這款發動機的所有技術資料都是需要向華夏方面公開的,包括當初研製這款核心機時的所有試驗數據,這就大大節省了華夏方面對這台發動機進行進一步研究發展時所需要做的各項工作和試驗。
在航發領域,沒有「彎道超車」的捷徑可走,唯一可行的路,就是老老實實地燒,用海量的測試實驗「堆」數據,最後「堆」出一個最佳結果。
這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劉大想的腦海里偶爾會冒出來的想法,不過這種想法一冒頭,就會被他自嘲地認為這也太不靠譜了並拋諸腦後。
玩「人海戰術」咱華夏什麼時候慫過?這次只不過稍稍改頭換面了一下,換成了「機海」戰術而已!
如此豪闊地大手筆投入,搞得主持這個項目的劉大想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了,雖然當年他曾經嚴正警告過譚振華,搞航發,這是一個「燒錢不眨眼」的深坑,可他是真沒想到,這位譚財主,是真打算用鈔票把這坑給填滿啊,幾億幾億的鈔票花出去,連眼皮都不帶眨一下hetubook.com•com的!
可即便是這樣,在航發領域,米國人也曾經多次采坑,你就比如,當年F15量產初期,其上裝備的普惠F100-100發動機就曾經遇到過大麻煩,從1974年到1979年,1100台該型發動機在25萬個飛行小時中就創造了660次喘振造成飛機失速的記錄,經常是一開加力就熄火,導致裝備了該型發動機的F15戰機榮獲了「機庫皇后」的美名。
再加上材料研製、試驗消耗、設備改造、人員工資獎金、配套企業各類技術研發等其他各方面的投入,在譚振華自己的小賬本上清清楚楚地記錄著,為了「華山」的今天,4年時間,他已經花掉了8億多人民幣,這可是在80年代的8億!
這錢,比劉大想現在正在推進的國家投資的「高推預研」項目從1980年至今花掉的經費要多出了N個數量級!
嗯,這個么,不得不承認,米國人在這方面的底子實在是太厚實了。
當年華夏搞「910工程」,也就是那台不成功的「渦扇6」,從1964年開始到1hetubook.com.com983年下馬,將近20年時間,一共也就製造了10台試驗樣機,可這次呢?
要知道,同期平行推進的,還有一個「TF41」,也就是「秦嶺II」、一個「MK606」國產化項目呢!
這麼長的試驗時間,要放在以前那種工作狀態,沒有十來年根本就做不完,畢竟不光是試驗需要花時間,查找問題、調整改進設計、生產新的零配件這些都是需要輔助時間的,這也是研製一台新航發需要漫長時間有時候甚至熬白一代人頭髮的原因。
這麼說吧,這條路,就是米國人用無數美元堆積起來的。
前文曾經介紹過,一台航空發動機,從初始設計開始一直到最終成熟可用,期間需要燒掉海量的金錢和時間(見本書第四卷第829章 《航發窮三代》),比如以航發界無可爭議的第一強國米國人的經驗,從研製核心機開始走完一遍新航發的全部研製流程,通常需要花費十幾萬個小時的試驗時間。
要知道,在上一個時空,華夏曆經20年搞出來的「飛豹」也只不過才花了堪堪10億人民幣而已。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