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浪急
第1170章 一塊炮鋼的奇妙之旅(上)
祝宇森則深深地注視了譚振華一眼,深吸了一口氣繼續說道:「那我得代表我們火炮人謝謝譚總了,鎳對我們來說,可是極端重要的戰略物資。好了,我繼續,目前,鋼鐵研究院那邊正在對國產炮鋼進行進一步的技術攻關,按照他們的說法,有望在最近階段拿出更優質的鋼材,不過光有配方僅僅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解決的,是材料的熔煉問題,這就牽涉到另一個關鍵課題——電渣重熔,因為這是目前獲得較高純度優質合金鋼最有效的途徑。」
「呃,那個,祝老,這座礦是我投資的。」譚振華覺得這事也沒什麼好隱瞞的,而且還能藉此提高一下自己在這間會議室里被重視的程度和話語權,所以非常痛快地藉機為自己打了一波廣告。
「嗯,那我就先謝謝祝老了。」譚振華的話語裡帶著足夠的尊敬:「我請教的第一個問題是,當初我們仿製這門炮的時候,之和_圖_書所以將其加長,應該是為了能在材質和加工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獲得與原炮相近的性能對吧?那,具體的不足是表現在哪些方面呢?其中材質和工藝各占的比重又是多少?」
祝宇森微微掀了掀眉毛答道:「你問吧,只要不涉密,我都可以回答你。」
小譚譚使勁掏了掏耳朵,有點懷疑自己聽錯了。
「是你投資的?」祝宇森不由得怔了怔,他實在沒想到,自己隨口扯出的話題,竟然還能與這位傳說中的小財主給扯上關係。
不過接下來他聽到的內容與他曾經的認知大相徑庭。
「的確是小譚同志投資的,這個我可以證明。」李立清立刻出面為譚二站台:「是前幾年的事,而且小譚同志不但投資了這座鎳礦,還投資了緬玉境內的一座鈾礦,地質礦產部那邊有備案,我看到過通報。」
當然,還得琢磨琢磨怎麼給自己也撈上一點好處,https://m.hetubook.com.com自家旗下可還有一家特種鋼鐵廠呢。
譚振華卻沒有立即說出自己那個「不太成熟的想法」,而是轉向了祝宇森的方向問道:「祝老,我能先請教幾個問題嗎?」
What?
他現在想知道的是,「電渣重熔」這項關鍵技術,此刻的華夏到底有沒有引進,如果還沒有,他倒是不介意插上一腳,利用自己的關係幫冶金部和兵器工業部一把。
因為祝宇森是這麼說的:「應該說,我們華夏的「電渣重熔」技術上是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不但認識的早,而且投入應用也早,是我們能在國際上領先的少數幾項科技成果之一。」
祝宇森點了點頭道:「小譚同志不愧為喝過洋墨水的人,你的問題問到點子上了,對於一門火炮來說,最核心、技術含量最高的,其實就是看上去最平平無奇的炮管了。就拿「風暴2號」樣車上安裝的這門線膛坦
和圖書克炮來說吧,看上去就是一根刻有膛線的空心鋼管,但其實呢,真正能自行製造的,全世界也就那麼幾個國家,因為這根管子涉及到了很多技術要求非常高的領域。」
電渣重熔,這個詞譚振華倒是聽說過,畢竟他前世身為偽軍迷,雖然不太關心陸軍裝備,但也在論壇上多多少少看過一些帖子,但凡講到「炮」這種武器時,難免都要提及這項關鍵技術,不過,大多數的帖子都宣稱,華夏的「電渣重熔」技術是80年代從西方引進的,算是所謂與西方「黃金十年」中引進的重要成果之一。
「先說說身管製造材料吧。」
譚二舉手發言道:「……呃,那個,祝老,我能打斷一下么?您剛才說的位於國外的那座鎳礦,鋼鐵研究院有沒有跟您說位於哪個國家啊?」
啊哈?
「嗯,老蔡頭順口跟我提過,好像是在緬玉,名字怪怪的,哦,想起來了,好像是叫什麼「太公當鎳礦」m.hetubook.com.com,據說儲量相當可觀,而且品質很好,還是個富礦。」
頓了頓,他仔細整理了一下思路才繼續說道:「火炮的工作條件是非常惡劣的,需要兼顧壽命、強度、剛度、韌性、重量等實際需要,又要平衡技術性能、經濟性、便於量產的現實矛盾,這對於一根需要經常工作在3000度、承受幾百兆帕壓力的鋼管來說,確實是一個重大挑戰,所以製造合格的火炮身管,與在實驗室開發一款新型高強材料其實是兩碼事。」
講到了自己的專業領域,祝宇森開始侃侃而談:「火炮身管材料也就是所謂「炮鋼」的第一次大發展就要追溯到1850年左右,當時歐洲開發了鑄造法製備炮鋼,並使最終火炮身管中殘留有一定的壓應力,炮鋼的抗拉強度能夠做到200兆帕。進入20世紀以後,隨著材料學的進步,人們通過調整Cr-Mo-V(鉻-鉬-釩)系鋼材的化學成分比例,進一和*圖*書步提高了炮鋼的韌性、強度、疲勞特性等性能。通過不斷的研發試驗,科研人員又發現Ni(鎳)對於炮鋼來說是一種非常有益的元素,能夠細化鋼材晶粒,在提高鋼材強度的同時,還能改善其塑韌性,提升淬透性,這一發現迅速推動了含鎳炮鋼的推廣,發展到了今天,Cr-Ni-Mo-V系中碳低合金鍛鋼已經統治了絕大多數火炮身管材料,而且炮鋼中鎳的含量也從開始時的2%左右逐步提升,到如今已經提升到含3%左右,而隨著這一提升,身管可以承受的膛壓也越來越高,西方主要先進國家已經做到了700兆帕,可惜,我國是一個貧鎳國,不過我聽鋼鐵研究院那邊說過,好像最近在國外發現了一座大型鎳礦,而且這座礦的產出全部都只出口給華夏,這可真是個好消息,算是解決了一個大問題。」
會議室里不由得響起了一陣「嗡嗡」的議論之聲,有不少人看向譚振華的眼光有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