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浪急
第1276章 一步之遙
曼恩的東西好不好?
而在重型卡車方面,華夏原先最中意的就是賓士和曼恩。
而這個選擇的結果,將關係曼恩集團將來的成敗。
現在重新與華夏展開談判顯然已經有些遲了,而且競爭對手也已經發展了起來,在載重卡車、車用柴油機、工程透平機械等曼恩的核心領域發起了挑戰,這樣的對手是非常可怕的,他們有牢固的,幾乎是壟斷經營的市場大後方,源源不斷的利潤更可以加速其研發新技術的步伐,雖然他們現在依然落後,但這種逐漸逼近的趨勢卻讓人不由得心生恐懼!
曼恩董事會經過激烈的辯論,最終同意了繆薩爾森博士的提案,收購行動從去年開始展開——不過顯而易見的是,這次的收購案在執行中,必然遭到了斯太爾原董事會的激烈反抗。
也是從這一天開始,斯太爾開啟了火箭式的發展模式。
剛剛開放的華夏派出的這支考察團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熱烈的歡迎,每個人都想和華夏做生意,想把自己的產品賣到那和-圖-書個神秘的國度去——但是,華夏人明顯志不在此。
而且這樣做的好處是非常明顯的,曼恩的部分拳頭產品不是被阻擋在華夏市場之外嗎?那麼吞下斯太爾之後,也就意味著,華夏的市場大門將對曼恩徹底洞開!
1983年12月17日,華夏和奧地利雙方簽訂了《重型汽車製造技術轉讓合同》,斯太爾掏空了口袋,將自己的主打車型全部打包擺上了貨架,從16噸到40噸,一共91款車型,全部向華夏技術轉讓!
而在這些競爭者中,有一個「老傢伙」雖然體量不大,但前些年卻像吃了「Viagra」一般,徒然煥發了第二春,發展勢頭極為迅猛,也因此被曼恩視為最有潛力和未來最具威脅的對手之一。
現在動手花費的代價還小,還來得及,要是等對手再成長几年,那說不定,都有本方被對手吞下的可能!
因為,迄今為止,華夏生產的斯太爾重型卡車全部都是從奧地利CKD進口全套散和圖書件組裝的,而由於這幾年華夏的高速發展,載重卡車的需求簡直是呈幾何級數般的上漲,繆薩爾森博士曾經親耳聽人說過,在華夏,斯太爾已經成為了重型卡車的代名詞!
但這不代表它沒有競爭對手。
而那時的華夏正是百廢待興之時,你要他們立刻掏出數億馬克的真金白銀?
貴。
芬欄的瓦錫蘭、瑞仕的蘇爾壽;米國的卡特彼勒、康明斯;倭國的三菱等等也都是這些領域內的佼佼者,他們的產品一樣行銷全球,在世界範圍內與曼恩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當然好,非常好,但有一個缺點。
他們接連考察了七大車企,包括:賓士、雷諾、大眾、歐洲通用、沃爾沃、曼恩、斯太爾。所有人都知道這支考察團帶著什麼樣的使命,他們是為華夏國內羸弱的汽車工業尋找技術合作方。
這也意味著,曼恩想要將斯太爾收入囊中,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需要花掉更多的金錢。
曼恩集團,是歐洲最頂尖的柴油機、工程機械www.hetubook.com.com、載重卡車的製造商,西漢斯工業的代表和驕傲。
同樣的條件,同樣的事件也在賓士上演,結果自然是華夏人搖頭嘆息而去。
作為一家有著150年傳承的企業,怎麼可能輕易放棄獨立自主的經營方式呢?又不是掙不到錢!
這家有150餘年歷史的奧地利企業在曼恩看來,其技術水平勉強能排得上二流水準,其產品除了便宜,也就湊合能用而已,比自家差遠了,但就是這家企業在賭徒式地傾力一搏之後,卻一舉翻身!
繆薩爾森博士其實知道這一切都是怎麼發生的。
奧古斯特﹒繆薩爾森博士枯坐在辦公室中已經很久了,現在,他面臨一個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選擇。
這是一個好主意。
賓士和曼恩設立的高門檻擋住了華夏獲得先進重卡的努力,同時也擋住了這兩家企業進軍華夏的步伐,於是,被那個原本快要邊緣化的「小企業」趁虛而入、漁翁得利。
1979年4月,剛剛宣布改開的華夏派出了一支重量級的隊https://m•hetubook.com•com伍抵達歐洲,這支隊伍的名稱叫做「華夏汽車工業考察團」。
對此,繆薩爾森博士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既然無法在市場上幹掉對手,那就不如一口吞下對方,讓競爭對手成為本方的一份子,那不就一切都解決了嗎?
面對這種要求,各家企業的態度和做法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轎車方面,眾所周知,波爾舍家族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與華夏方面多次接觸之後,1982年,他們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以「帕薩特B2」這款車型為先驅,一步步地打開了華夏市場,眼看著就要迎來豐收。
那純屬想多了。
到今天為止,曼恩已經掌握了斯太爾43.6%的股權,成為了事實上的第一大股東,距離控股只有一步之遙,只要再努力一把,吞下斯太爾的夢想就可以完全達成。
他們到底賣掉了多少卡車,又掙了多少錢啊!
然而,這兩家公司的經營策略都偏向于保守,繆薩爾森博士至今還記得,當年,他還不是總裁而是曼恩企劃部門負責人的和-圖-書時候,就向當時的總裁提出過,應該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可惜,這個意見最終卻被董事會否決。
董事會當時的意見是:可以轉讓一部分不領先的技術,條件是,華夏必須先購買價值數億馬克的曼恩產品!
斯太爾,來自奧地利的一家載重卡車、柴油機製造商,歷史悠久但發展平平,甚至一度面臨倒閉,但在進入80年代后,其狂飆猛進的速度,讓在這一領域內的一眾老牌強勢企業都感到咂舌。
當時正面臨極大經濟危機,即將走到破產邊緣的斯太爾表示,什麼都可以賣!
要約收購、股市搏殺自然成為了雙方博弈的手段,斯太爾的股價也在曼恩集團的收購過程中獲得了極高的估值溢價。
但是,這一步,邁不出去了。
面對這種情況,曼恩的董事會才終於如夢初醒,他們將當初提出要與華夏合作的繆薩爾森博士提拔起來,任命為新任的CEO,而博士上台的第一個重大建議就是——收購斯太爾!
他們提出的要求是,誰能夠轉讓技術,誰就能夠獲得進入華夏市場的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