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星灼
第1526章 北斗初升
「我也同意!」
會議進入到了專門的技術方案討論階段並一直開了很久,在確定下的各主要關鍵技術中,由譚振華旗下的企業具體負責攻關的課題就有:衛星用高精度機械零件製造設備、高模量衛星用碳纖維的研製、高效率及太空環境適應性太陽能電池板的研製、晶元級民用級別衛星信號接收裝置及相關演算法的研製等多項課題,會議同時還確定了時間進度表,在這張表上明確提出,第一套系統驗證用「雙星系統」暨「北斗一號星座」投入測試的時間是,5年之內!
譚振華清楚地記得,在他的前世,華夏的「北斗」系統首星和次星都是在2000年發射升空的,而直到2003年,第三顆衛星才發射升空,完成了「2+1」既兩顆工作星+一顆備份星的組網,正式開始了系統工程化的驗證工作,之後還被歐洲人的「伽利略」計劃狠狠忽悠了一把,白白浪費了2.3億歐元和將近4年的時間。而到真正能夠提供商用服和-圖-書務的「北斗二號星座」發射首星,已經是2007年。
譚振華想了想問道:「註冊資本金呢?」
「30億人民幣,不過我們航空航天部拿不出15億的現金,所以只能以場地、人員及基礎建設等部分摺合成一部分股本投入。」
參加歐洲人的「伽利略」項目的進展完全可以用「大坑」這個詞來形容——歐盟先是在2003年忽悠華夏加入了他們的「伽利略」計劃,華夏為此一度暫停了國內的「北斗」項目,一心一意地加入了歐洲人的項目,也按照合同及時支付了2.3億歐元的項目分攤經費,可錢一到手,歐洲人立刻就翻臉,宣稱要將該計劃從「私營性質」收歸「國有」,並將華夏事實上排除在項目的核心計劃之外,2006年,歐盟最終徹底撕毀了協議,完全排除了華夏繼續參与該計劃的可能,華夏之前的投資,完全沒有獲得任何回報!
張部長說這話的時候,略顯得有些底氣不足。
譚振華也hetubook.com.com站起身來說道:「張部長、莫部長、陳老,你們請放心,我一定會和大家一起努力的。」
張部長略一沉吟便慨然答道:「譚博士,這一點你與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從米國GPS系統的實際運營結果來看,不論是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都是巨大的,而且,我們航空航天部在經過內部研討后認為,除了投入資金以外,我們在微電子、碳纖維、光電轉換、精密加工等多個領域,都需要發動你旗下多家企業共同參与到這個項目中來,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是我們今天邀請你參加本次研討會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們討論過,希望能和你共同組建這家公司,我們航空航天部與你各佔50%的股權,你看如何?」
這真是個艱難的決定。
「北斗?」
「我也同意!」
「我想建議,將我們華夏的這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命名為北斗。」
他這話一出口,張部長明顯鬆了口氣,畢竟,這是一個要別人掏出和圖書15億人民幣真金白銀的項目,雖然聽說譚博士在發展華夏高科技方面非常捨得投入,但真正要別人一把掏出那麼多錢,他心裏還是打著鼓的。
「我有一個請求和一個建議。」譚振華沉聲道:「我請求,在華夏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規劃之初,就確定軍民兩條線并行發展的框架,並將該套系統定義為華夏民用導航系統的法定標準,由專門組建的公司來負責運營,這樣,就能將巨大的投資轉化為日後創造利潤的源泉。」
陳芳允有些激動地站起身來說道:「有了譚博士的加入,我相信,我們的北斗系統,一定能成為天空中指引我們方向的美麗星座!」
現在大方向一定,張部長心中一塊大石頭總算落了地,整個人都不免輕鬆了不少,就連臉上都有了些笑容,不復剛才的嚴肅,他想了想追問道:「譚博士的請求我們這就算討論通過了,那還有你剛才說的建議呢?」
不得已之下,彼時的華夏只得重啟「北斗」,並與歐盟展開了一https://m•hetubook•com•com場「生死時速」般的時間競賽!
「好!」陳芳允當仁不讓地答道:「接下來就由我來介紹一下整個系統的構成以及其中需要突破的幾大關鍵技術難點,嗯,就從最難、也最複雜的講起吧,在GPS系統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時間一致性,因為所有的位置信息都需要通過時間係數來解算,而要保證這個時間的一致性,我們就需要一種專門的誤差極小的計時系統——原子鐘,目前國際先進國家普遍採用的是銫原子鐘,它的誤差可以做到2000萬年誤差1秒……」
「我們都相信你。」張部長慨嘆道,隨後轉向了陳芳允:「陳院士,既然項目發展和資金需求的問題已經有了解決方案,接下來,就由你給譚博士講講,我們將會面臨的主要技術困難吧,大家群策群力,就趁今天這個難得的機會,把項目的發展綱要給定下來。」
莫部長只微微思忖便第一個出聲贊道:「好名字,我同意!」
譚振華點頭微笑道:「沒關係,我以15億人和-圖-書民幣的現金入股,旗下企業,也將全力支持這個項目所需的一切分系統及零部件的科研工作,而且如果這些錢不夠的話,我還會以低息貸款的方式向這家企業持續提供融資幫助,當然,我也要求項目成功后,我們華夏的這套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民用部分的知識產權歸屬這家合資公司所有,並按照市場化的原則來分配將來的利益。」
雖然華夏搞這種舉國性的大項目,各方面的費用都會比米國人便宜不少,但,再怎麼節省,這也肯定是一個花錢如流水的項目,最起碼,幾百億人民幣的先期投入是少不了的,而且由於華夏在很多系統涉及的基礎領域全面落後于米國,而當前的國際環境又決定了華夏很難從外部得到足夠的幫助,這就決定了,華夏必須從最基礎的理論、材料、零部件、分系統等各個方面搞起,全面提升自身的水平,才有可能最終完成這套系統的建設——而這,將是一個跨度必然長達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長期項目,而項目的建設者們更可能跨越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