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走進不科學

作者:新手釣魚人
走進不科學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六百七十六章 回國!

第六百七十六章 回國!

趙忠堯……
「省身,怎麼說呢……嚴格來講,這應該只是我個人的一種猜測。」
當然了。
哪怕原子彈試爆成功,有那麼幾位十幾位留學生受此影響回國,對大盤也依舊不會有什麼明顯影響。
1957年到1962年夏天,楊武之三度在日內瓦和小楊團聚,其中也多次提到希望楊振寧能夠報效祖國的想法。
陳省身眉頭一掀:
不過可惜小楊的母親羅孟華卻每次都不贊同兒子回國,其中在楊武之介紹道國內可以製造飛機的時候還說了一句話——【你不要專講這些。我摸黑起來去買豆腐,站排站了三個鐘頭,還只能買到兩塊不整齊的,有什麼好?】。
陳省身、李景均和小楊三人同時想到了一種可能,齊齊面露出了難以置信的神色。
眼下這個時期隨著某些變數的出現,小楊又一次面臨了回國與否的選擇。
小楊先豎起了一根手指頭:
「景均,你呢?」
「其實這樣回國也好,我和老華那邊還有些事兒要勾兌勾兌呢。」
陳省身聞言笑了笑。
「而排除了以上這兩點后,那麼只剩下一個可能了……」
小楊再次翻閱了幾下面前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緩緩說道:
國內的那幾隻兔子可是出了名的有戰略眼光,他們腦袋齊齊抽風的概率……開玩笑,與其信這個,還不如信如今國內有個未來的穿越者存在呢。
後世說起那些建國后留在海對面的學者的時候,經常會用【貪圖海對面優渥生活】之類的句子去描述他們。
小楊皺著眉頭想了想,說道:
不過幸運的是。
二人為此還發生了一些小矛盾,好在後來還是說開了。
小樹林里。
「第二種可能,國際上有相同研究的團隊計劃公開相同成果,國內為了搶首發所以做出了這種舉動。」
李景均聞言伸了個懶腰,目光悠長的看向了遠方的天空:
除非……國內接下來要拿出的東西,比原子彈的「量級」還要恐怖?
陳省身修長的食指在桌面m.hetubook.com.com上敲擊了幾下,最終整個人深吸了一口氣:
「到底要不要回國?」
「小楊,你覺得有沒有可能是國內的原子彈快爆了?」
所以李景均的回答不算出乎陳省身的預料,這是最好猜的一個答案。
小楊所說的【代價】他……或者說現場的幾人都不陌生,畢竟當年海對面已經阻攔過一次留學生歸國了。
如果就這樣把責任歸結到所謂的『慈母』身上,那麼對羅孟華來說也是不公平的——小楊本身的意願同樣不可忽視。
《Physical Review Letters》這篇論文上的趙忠堯、王淦昌、陸光達幾人都是傳聞中兔子們核武器項目的負責人,所以靜下心后,陳省身便立刻想到了原子彈的可能。
「原子彈這玩意兒雖然威懾力強,但它只是一款一代類型的核武器,即便國內真的試爆成功,也不太可能讓歐美緊張到不允許留學生回國。」
能夠讓海對面都感覺到恐懼?
結果沒想到。
說道這裏。
「小楊,你呢?」
或許是被小楊之前那番話刺|激到的緣故。
當然了。
「畢竟這種封鎖的行為是要付出不小代價的,如果只是原子彈……我真認為還差那麼點味兒。」
當初華羅庚曾經寫信勸說陳省身回國,不過陳省身最終因為種種原因留在了海對面。
物流畢業的履歷讓他在政治方面長期有著極深的顧慮,這導致在很多留學生回國的時候陳省身一直在懷疑與動搖。
可惜後世看來,小楊……或許說老楊多半是準備將這段過往,以及他和小李的恩怨獨自帶進墳墓封閉了。
聽到兩位長輩的問題,小楊的臉上忍不住浮現出了一絲遲疑。
除非……
面對眼睛眨也不眨盯著自己的李景均和陳省身,小楊的臉色也漸漸開始變幻了起來。
至少在當時那段時間,小楊並不太願意回國。
兔子們在搞原子彈的事兒並不是什麼大秘密,就連在研究原子彈的關鍵人員也同樣如此。
集結號和圖書……
陳省身默然。
三人之中陳省身居然這麼早的就表了態,這可不像是他啊……
所以說句直白點的話。
楊武之……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目前的國際形勢大家想必都清楚,歐美國家每時每刻都在盯著東方的發展情況,極盡所能的在搞各種封鎖。」
三人就這樣沉默了好一會兒,小楊方才繼續說道:
說著說著,陳省身亦是忍不住嘆了口氣:
小楊自己顯然也不信這個說法,於是很快豎起了第二根手指頭:
「我啊?」
過去這幾天時間里三人一直都待在伯克利大學,不過彼此間都很有默契的沒有討論這個話題——他們都在等今天的論文。
小半分鐘后。
真正有心報國的留學生中的「大頭」早在十年前就回國了,理論上來說這些留在海對面的學者並不需要海對面特別緊張才是。
他對面的陳省身與李景均二人忍不住彼此對視了一眼。
「嗯,但依舊有限。」
陳省身忽然想到了什麼,飛快的朝周圍又看了幾眼,確定沒人後壓著聲音說道:
「但這篇論文卻和國內的發展方針截然是兩個畫風,一下子從內斂變成了張揚……不,應該說是張狂。」
後來1955年兔子們評選第一批學部委員,陳省身的恩師孫光遠遺憾落選,陳省身便認為這是華羅庚對自己的報復。
至於他所說的老華……指的則是華羅庚。
他和陳省身相識也有接近二十年了,很清楚自己這位老朋友的性格——不同於數學上的才華出眾,陳省身在生活中一直都是個選擇困難症。
這篇並不算厚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背後還藏著這麼一番含義?
陳省身的臉上忍不住又露出了些許驚容:
「景均兄,省身兄,我也和你們回國,咱們……」
「但很遺憾的是,截止到今天之前我都從未聽說過類似的消息,所以我認為這點的概率同樣不是很大。」
況且李景均的親朋關係也都在國內,據陳省身所知,自己這位好友和圖書對海對面的生活習慣、食物種類也並不是特別適應。
面對李景均的愕然,陳省身則輕輕笑了笑:
「省身兄,你的想法呢?」
「原子彈啊……」
而這一次……
另外還有為了挽留一些頂尖人才,海對面還開出了很優渥的價碼,不僅僅是口頭攔阻而已。
但實際上。
聽到小楊說出的這番話。
回國。
同時眾多留學生回國的那段時間恰逢陳省身的女兒陳璞出生,陳省身擔心女兒和剛生產完的妻子坐太久船會出事,便最終決定留在了海對面。
不過很微妙的是。
李景均這話倒是沒啥問題。
而陳省身的經歷,便是典型的前者:
所以大多數留美學者的軌跡其實帶著很強的【遲疑性】,也就是各種因素的疊加下一點一點的朝海對面傾斜。
他的答案會是什麼呢?
「至少在我看來……這篇文章發的有點急了。」
緊接著。
眼下論文已經發刊,那麼話題就該重新回到原先的抉擇上了。
雖然在原本歷史中他最終入了海對面的國籍,但這並不代表他對自己出生的故土就沒有任何情感——真要是那般無情,他不可能拖延了足足19年才在移民合同上簽字。
這件事最終並沒特別影響二人的交情,遠遠沒有發展到小楊小李老死不相往來的程度——倒是陳省身和丘成桐的關係不是很好……
小楊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氣,鄭重說道:
「不抓緊時間就回不去了?小楊,這話從何說起?」
甚至……
說著。
「景均,小楊,我準備回去。」
其中的心路歷程,大概也只有小楊本人才懂吧……
唰——
「我也準備回去,畢竟我和你們不一樣,我逃難來的嘛。」
現場的氛圍再次肉眼可見的重重一凝。
「說實話,有這可能性,但概率同樣不高。」
接著陳省身又看向了李景均,問道:
「……」
反倒是將來華夏強盛后,很多人鑽著法子也要潤到海對面。
真正一心追求物質生活所以留在海對面的學者有是有,不過數量真沒那麼多。
和圖書這又怎麼可能呢?
接著再往後的故事就是所謂的砝碼疊加了,如果沒有今天這麼遭事兒,陳省身就將在一個多月後留在海對面。
「眼下既然有這麼個大家一起回國的機會……我是覺得不能再錯過了。」
早先提及過。
根據海對面移民局官方統計的數據顯示。
陳省身點了點頭。
在小楊入籍后的第七年,他又主動提出了想要回國做貢獻,不過這個申請卻被與徐雲聊天的那位作家給勸解開了。
「國內發生了某些事情,以至於極其迫切的想用這篇論文召集起海外留學生,再晚就可能會出事。」
一位位朋友親人的面容飛快的從小楊腦海中閃過,最終畫面定格在了去年父親楊武之送給他的那面國旗上。
儘管只是記憶,小楊卻感覺到了國旗上傳來的熱度。
「國內則長期都保持著低調,看起來就跟順毛驢似的,能不當顯眼包就不當顯眼包,出風頭的事兒從來不做。」
陸光達……
陳省身思考的時間略微長了一點兒:
李景均確實是所有留美學者中的絕對另類,這年頭留美學者裡頭為物流工作過的有不少,但像李景均這樣的還真是孤本一個。
在那次阻攔過程中,海對面在輿論上花了不小的成本,將國內的條件與前景形容的極其惡劣——而這些新聞的筆杆子就是要收錢的。
只是原本每次都是海對面的砝碼重過了本土,而這一次卻是本土砝碼逐漸佔據了上風……
過了十幾秒鐘,李景均才先舔了舔嘴角,對陳省身問道:
這一次。
「這裏的風聲不是指具體的科研成果,而是諸如某某團隊會在多少多少時間里發表一篇期刊這樣的消息,也算是業內典型的預告方式。」
陳省身這位後世謎團重重的數學大佬,少見的表露起了自己的情緒。
聽到小楊口中說出的這兩個字。
「我如今也五十歲了,因奧本海默先生的邀請來到海對面,也過去了整整一輪。」
「小楊,這種可能性的概率可要比第一種大多了。」
「一,國內的所有人都瘋了,人人坐忘hetubook.com.com道附體,分不清現實還是虛幻,所以才改變了性格。」
過了片刻。
說實話。
「當然了,兩位,以上這些都只是我個人的猜測,現在咱們應該討論的還是……」
如今國內主要領導已經知道了李景均的情況,還共同署名給他來了封親筆信,這種情況下他自然沒有不回本土的理由。
「造成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只有三種。」
於是小楊的回國之路就這樣磨著磨著中斷了。
「是啊。」
「如果是歐美科學界有團隊在模型上取得了成果,我多多少少應該都會聽到一些風聲。」
小楊在石椅上換了個更加舒服點的坐姿,接著說道:
「同歸!」
「如今小璞(陳省身的女兒)已經十一歲了,身體已經負擔的了歸國的顛簸,政治方面的顧慮我也打消了。」
他很多時候連全麥麵包和吐司都能猶豫半天,遑論回國這種關乎人生後半生髮展的事兒了。
別看現場三人中小楊是堅持最久才入籍海對面的華夏學者,但其實他的內心遠遠沒有他履歷那麼堅定。
「……」
小楊朝陳省身笑了笑,解釋道:
「現在既然有了兩位大人物作保,我肯定就打算回國了。」
李景均聞言,臉上頓時露出了一絲愕然。
小楊緩緩睜開了緊閉的雙眼,整個人深吸一口氣,做出了一個影響極其深遠的決定:
「有點急?」
想到這裏。
李景均和陳省身同時轉過頭,將目光鎖定了一旁的……小楊。
小楊這番話說完。
「海對面這邊啥都好,科技發達、節奏現代化、建築高大繁榮,但是……這裏畢竟不是我們自己的家啊。」
例如在過去這些時間里,他的父親楊武之就曾經多次遠渡重洋,想要將小楊給帶回華夏:
1930-1945年在海對面留學的學者平均入籍時間足足長達11.3年,截止到1960年之前,畢業后三年內便入籍海對面的留學生人數只有17人。
「十年前海外留學生歸國,當時我面對家庭和政治背景的顧慮所以拒絕了邀請。」
「景均兄,你為何這樣看著我?」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