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室》選收上下兩代王鼎鈞、余光中、林文月、陳冠學、楊牧、張曉風、黃碧端、陳列、阿盛、劉克襄、莊裕安、簡媜等十二位知名作家的散文,是一本精緻的文學讀本,有助於讀者研賞優美的文辭、技法,觀摩雍容的人生陶養、深刻的社會體驗。
書中富生氣、活力的名篇範例,或彩色絢爛,或氣象崢嶸,或於老熟平淡中抒發世事婉曲周到之義理。不僅抒情、記事,還有論說,當代文學的特與成就,於此可見。
新版增訂石德華導讀,讓讀者更能了解這十二位散文家的作品意涵與寫作風格。
作者一貫地以樸質平易近人之筆,寫他對親人、師友的懷念;童年、鄉土的眷戀,日常瑣事的感受,文字如風行水面,而自見功力,尤其透出東方人真摯、溫厚的情操。
一個在學術崗位上孜孜不倦的人﹐平時為了百年樹人﹑教育子弟而忙碌﹐更利用他閒暇的時間﹐投入瞭解人類幾千年來的戰爭、殺戮、貧困等苦難。在白天嘗試和體驗各種苦難,在夜晚休息的時候,將他所經歷過的經驗,以寓言式的筆法,原原本本道出人類積極奮發的一面,誠摯而感人,勵志而向善。
舊文學的根柢與新文學的洗禮,琦君的散文承先啟後,深厚的中國人情味與練達的人生觀並陳,早被文學評論家夏志清肯定為:與李後主、李清照同屬中國的抒情傳統,而成就卻比二李高。
本書選收旅美台灣女作家琦君散文作品多篇。
琦君的散文以懷鄉憶舊獨樹一幟。她把對故鄉、親人的縷縷情思凝于筆端,感情濃烈真摯,文風質樸平實,筆調清麗雅潔,于平淡中見深沉。
李家同教授的《幕永不落下》,自出版以來,不斷被傳閱討論,創下銷售數萬本的佳績。
他的文字情感豐富,常能激勵人心,書中收錄了他寓言小說和散文,關懷的範圍涵括教育、社會、科技以及人文等領域,每每有他獨到的見解,言人所不敢言,字裡行間充滿悲憫,閱後令人動容,沉吟不己。
我們的親人如果遇到什麼不幸﹐我們會立刻感覺到﹐也立刻會採取行動﹐來幫助我們的親人﹐所以作者要在此呼籲﹐也能想到世界上那些不幸的陌生人:他們病了﹐他們沒有食物吃﹐他們沒有水喝﹐他們被關進了監獄。當他們在受苦的時候﹐我們不要作一個旁觀者。信不信由你﹐如果你試著向陌生人伸出你的手﹐快樂與和平會排山倒海地來到你的心中。
本書作者李家同為台灣非常知名的暢銷書作家,他的多部作品均達到銷售幾十萬的記錄。
李家同的文字樸實無華,他用淺白的筆觸為文字接上了溫度,在不說教的感人敘述中,讓人發覺暖流緩緩地灌注內心,且久久不散。也因此,李家同的多篇文章成為網路上廣泛流傳的美文為更多的讀者所熟知。
「如果你試著向陌生人伸出你的手,快樂與和平會排山倒海地來到你的心中。」拿起這部作品,你離快樂也就更近了一步。
延續「生活美學」這項現今日益關注的課題,蔣勳在這本新書中又替讀者們提出個人講求美好生活的新視野,新心法。他提醒我們反觀自己的內在,特別是培養豐美的感官經驗,讓視覺、味覺、聽覺、嗅覺、觸覺的敏銳感受全面甦醒,由此而能深刻體驗大自然之美與生活之美,也在自己「美的存摺」中積蓄出無窮無限的心靈智慧。
在這個理性超越感性、身體日益荒涼、社會疏離感愈加嚴重的現代,我們可以藉著《美的覺醒》一書,成為身心五感皆平衡的人--學習著去感受美、欣賞美、進而能與他人分享美。在美的世界當中,我們才能感覺到生命本元的一種熱情,「美」在我們的己身,也就是一個自我完成的過程。
一般學子對陳之藩散文大概不陌生,中學教科書經常選刊他的文章。
《旅美小簡》共收二十三篇散文,書名援用《自由中國》雜誌上刊出時的專欄名稱。首篇〈月是故鄉明〉刊載於一九五五年三月,兩年後結集,由「明華書局」印行第一版,以後文星、大林書店陸續再版。
《旅美小簡》出版時,讀理工的他,人在美國。難怪作者說:散文集是「寂寞環境裡寂寞寫成的」。作者於「前記」寫道:
到美國以後的生活是這樣的:上半天到明朗的課室去上課;下半天到喧囂的實驗室玩機器;晚上在寂靜的燈光下讀書;常到周末,心情上不自主的要鬆一口氣,遂靜靜的想半天,寫一篇小簡,寄回國去。
異鄉是寂寞的。離家故而飄零,失鄉所以寂寞。
「寂寞」在陳之藩散文裡一點也不抽象,他用眼前的景物,身邊相伴的人物,用鮮明的譬喻,邀讀者共同感受異鄉的寂寞。倒是這本書在台灣讀書市場一點也不寂寞,尤其在六、七○年代文壇更是一紙風行。對文學歷史關心的人,不妨注意此書出版的時間點——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正是台灣「留學生文學」潮流的開端。
換句話說,台灣留學生文學興盛期,正可從這本書的出版算起。
在林清玄的創作生涯中,除了後期最負盛名的「菩提系列」十書,其早期的散文作品,也因文筆清麗、情感醇厚,而深受讀者歡迎,屢獲台灣各項文學大獎。
林清玄散文藝術風格中最為醒目的創造性貢獻,是他將東方的審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學情懷引進至散文藝術中來了,本書收錄了深受讀者喜愛的眾多散文,以期在給成年讀者帶來安寧與回憶的同時,也給青少年讀者向上的力量。
讓我們以本書作舟,與林先生一起,「循著時光的河流向上游前進,兩岸花樹宛然,群山微風依稀,好像重活了一次。」
『兩岸書聲』是王鼎鈞就海峽兩岸若干作家如:莫言、張賢亮、古華、阿城、愛亞、席幕蓉、蘇偉貞、鍾曉陽……等作品的精闢評論。作者自謙其為「讀書雜感」,其實立論平正、言簡意賅、見解獨到,是一本您不能錯過的品書析文佳作。
本書作者二月河先生是著名的歷史小說家,對歷史作了廣博的閱讀和深入的鑽研。一方面寫下了帝王系列長篇鉅製《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重現了清朝康雍乾時代浩瀚的歷史畫卷;另一方面,所謂「觀今宜鑑古」,作者把歷史當作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社會不合理的一面,照出了人性醜陃的一面。
本書是作者為《明報月刊》撰寫的文字結集,無論是漫談讀史的心得,還是對時弊的批評,都有其獨到而深刻的見解,妙語如珠,讀之令人擊節。
本書是梭羅的經典著作,1985年《美國遺產》評選「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梭羅的《湖濱散記》名列第一,被譽為是現代社會的「綠色聖經」。
本書記錄了梭羅獨自一人在華爾騰湖畔生活的全部過程,以及他對世俗生活、自然界以及精神理念的分析與評價,思想深刻,見解獨到,對現代人有著巨大的啟迪價值。在梭羅眼裡大自然是美麗的。他說過大自然就是他的新娘,而華爾騰湖是大地的眼睛,是康科特冠冕上的第一顆明珠。在梭羅眼中,大自然生機盎然,充滿靈性。他認為,自然界哺育了人類,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人類應當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親密無間、和諧相處。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伴隨著我們同年的成長,也帶來生命當中的激勵,而琦君的小說和散文,帶給了我們少年時期的夢想與純真。從琦君細膩多情的文筆,不但可以看到她童年時期以來的種種生活,也可以發現原來平凡的生活裡,累積著許多情感和思念,靈感也是從這裡發出的。
本書輯錄郁達夫有關人生雜感和風景記敘的散文作品。
郁達夫的作品普遍帶有「自敘傳」的性質,而其散文比之小說尤甚。在散文裡,他不加掩飾地吐露他的身世、思惟、激情、癖好,將自己的崇奉、習慣、性格甚至病態也大白於全國,以一己的身世、感應感染,集中默示了在當時社會的搾取、梗塞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悶,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散文特色。他的文章老是給人一種真實直白、坦誠率真的感受。
「言為心聲」,而郁達夫的坦誠率真首要默示在三個方面:
一是骨子裡的感傷情懷。 「小春天色」表達了作者油然而生的感傷情懷,但這種油然絕非偶然,像這一類的憂傷在郁達夫的散文中各處可見。郁達夫在「一封信」中將那時自己的鬱悶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恰是這種鬱悶傷感的空氣再加上富於韻味的筆調,使郁達夫散文發生出了一種無法抗拒的藝術魅力。
二是直抒胸臆,毫無保留地表達自我。「海上通信」、「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等均屬此類文字。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感應到他的慨氣呼號、直言率語,敘述自己餬口遭遇時的悅耳肺腑,報復現實漆黑時的字尖句利。文章沒有涓滴掩飾,向我們揭示的是一個真實且獨一的郁達夫。
三是敢於自我嘲弄與自我分解。「還鄉記」毫不掩飾地寫出了一個留洋回國的知識分子「還鄉」的困境,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留洋知識分子毫不留情的自我嘲弄和自我分解,真實又發人深省。
建築界學者漢寶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構圖之筆為文,提昇社會的精神文明。本書從中國傳統省思出發,描繪歐美及亞洲的文化現象,包括遊記及評析文物、園林、建築的文章。
名詩人亞弦說:「我們在漢寶德有形的建築(房屋)和無形的建築(文章)之中作精神的涵泳,自覺感染到他一分優雅、一分頓悟、一分生命的嚴肅……」
《冬青樹》是林海音的第一本文集,整個收錄的文集,主要為林海音針對家庭、倫理、婚姻、兒教等有感而發的作品。
像是呼應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的家庭喜劇風格,《冬青樹》是林海音以其最擅長的率真幽默筆觸,刻畫政府遷台後小公務員「窮開心過日子」的生活實況。作家用慧心寓教於樂,充分發揮小品輕喜劇的極大張力,在當時「戰鬥文藝」的大氣候籠罩中,獨樹一格;溫暖真摯歷久彌新。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