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勒.克萊喬

尚-馬利.古斯塔夫.勒.克萊喬(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1940年4月13日-),生於法國尼斯,持有法國和模里西斯雙國籍,法國當代文學大師,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

一九四〇年出生於尼斯。二十三歲時,即以第一部小說《筆錄》榮獲法國四大文學獎之一的「賀那多獎」。

一九八〇年,再以《沙漠》一書獲頒法蘭西學院「保羅.莫杭大獎」。

一九九四年,法國LIRE雜誌舉辦讀者票選「最喜愛的作家」,克萊喬榮膺榜首。

一九九八年,他又獲頒「摩納哥皮耶王子文學獎」,以表彰他在文壇上卓越的創作成就。

二〇〇八年,克萊喬更進一步榮獲文壇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文學之路攀上顛峰。

克萊喬的作品多以漂泊不定的邊緣人物為主角,這些人物的存在,以一連串的遷徙建構起來,漂泊則是他們自由的標記。他的作品也常反映出他對原始部落、消逝的古老文化的關注,他認為這些原始文明遠比建立在理智上的歐洲文明來得強烈、熱情,對世界也有更為感官性、直覺性的認知。為此,他在文字的運用上,也以激發讀者的感官為主,表現出「小說的本質不在於呈現重建過的真實感,它有點像舞蹈……能讓一旁觀舞的人覺得『腳癢』」。他另著有《金魚》、《洪水》、《巨人》、《奧尼查市》、《漂泊的星》、《飢餓間奏曲》等書。

作品總覽,總共4筆

飢餓間奏曲/ 外國小說 /

《飢餓間奏曲》(Ritournelle dela faim)是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喬得獎後第一部作品!作者以母親在二次大戰前後的成長經歷,寫下這部《飢餓間奏曲》。

在歌舞昇平的花都巴黎,布杭家族的獨生女艾蝶兒在鍾愛她的舅公照拂下寂寞地成長。在山雨欲來的大戰前夕,艾蝶兒與舊俄貴族之女榭妮亞、失怙的英國青年羅宏,在人生路口找到了彼此,一起對抗著紙醉金迷表象下的虛無暗流。然後,艾蝶兒的舅公過世了,他將遺產以及與艾蝶兒一同設計的「紫房屋」重建計畫留給了她。但在戰爭的陰影下,這只是家族崩裂的第一個徵兆,而蟄伏體內的飢餓本能也讓艾蝶兒發現,她第一次有機會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偶遇/ 外國小說 /

二零零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喬,最細緻動人的代表作!

賀那多獎、保羅.莫杭大獎、摩納哥皮耶王子文學獎得主,法國讀者「最喜愛的作家」最細緻動人的故事!

孤寂的大海,用這場偶遇牽繫住兩個漂泊的靈魂……

娜希瑪坐在甲板上,坐在默格旁,坐在大前帆揚起的帆下。她望著海豚,沒放開過默格的手。那是神奇的一刻,是她從未想像過的。寂靜之中,海面光滑、灰亮,天空染上紅霞,而悠悠緩緩向前的艾紮,乘著無邊無際的帆翱翔。

十二歲的娜希瑪,是個沉默堅毅的小女孩。她的父親留下妻女,登上環遊世界的大帆船,從此不再回來。母女倆燒掉過去的一切,來到自由市重新開始。

那一天,過氣電影製片默格的大船「艾紮」來到自由市港邊,娜希瑪被眼前所見深深震攝,於是打扮成小男生的模樣,趁著月黑風高之夜溜上船。等到隔天大船出海,默格才發現自己的王國闖入了一個小偷渡客。

航程漫漫,時而狂風暴雨,時而風和日麗,在艱困的旅途中,兩人漸生情感,溫柔似父女,又濃烈如情人。蔚藍的大海、炙熱的空氣、強勁的海風,編織出這一場偶然的相遇……

《偶遇》(Hasard suivi de Angoli Mala)是法國當代文壇巨擘勒.克萊喬 ,繼《金魚》之後,另一著名代表作。全書收錄〈偶遇〉及〈安格利.馬拉〉兩篇小說,皆探討著相同的主題:關於磨練,關於邪惡,也關於自然之愛。兩個故事就像是鏡子般,彼此互相映照,細膩的呈現出人性,令人難以掩卷。

克萊喬是位說故事的能手,讀者經常可以在他的小說中,嗅到孤獨、沉默、漂流的氣息,看到人類對探求生命源頭和追求心靈自由的強烈慾望及堅毅力量。如同我們在〈偶遇〉中所看到的,無聲而堅毅的力量,帶給讀者的感動也是在閱讀之中不動聲色地慢慢累積,不喧嘩、不華麗;但有一種直入人心的力道。不單單是精採的冒險故事,而是訴說著「追尋與探索」的成長過程。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金魚/ 外國小說 /

二零零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喬公認代表作。

●賀那多獎、保羅.莫杭大獎、摩納哥皮耶王子文學獎得主,當代文壇無可撼動的大師。

●本書橫掃法國、比利時、加拿大等歐美各大暢銷排行榜。

喔,魚兒,小小的金魚,妳可要小心了!

因為這世上有這麼多邪惡的套索、

這麼多慾望的網羅,全都等著,

要捕捉無依的妳……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喬,

一首獻給所有漂泊靈魂、詩般的傑作!

自小時候被人裝進大布袋裡偷走開始,萊伊拉就像一隻小金魚,在眾人的網羅之間不斷掙扎、逃命,有人要她的身體、有人要她的青春、有人要她的歡笑,更有人要她的感情。

從破敗的妓女戶到沙漠中的貧民窟,從巴黎的地下室到頹廢的大麻區,除了邊緣人們聚生的場所,這隻無依無靠的小金魚還能游向何地?既然無法抗拒外在的巨浪,她只能在隨波逐流之間不斷脫逃。

但她慢慢學會以詩歌、哲學與音樂武裝自己的心,也開始明瞭需要走得更遠,才能尋回真正的自己。她更知道,要是有人必須在自己的幸福和她之間做出選擇的話,答案永遠不會是自己。於是她帶著鍾愛的哲學家法農和一台收音機,試圖游回小金魚出生的那片大海,記憶初始之地,期盼命運的網羅能就此遠離……

法國當代文學大師勒.克萊喬,用一個漂泊的小女孩萊伊拉,帶著我們經歷了數段陌生離奇的人生故事。無論場景是北非還是法國巴黎,人性中不變地總有黑暗與光明,但勒.克萊喬並不只是揭發黑暗或歌頌光明,在那內斂卻力量十足的文字之下,被彰顯的是個人面對自然與命運時,渴求尋找希望的心,能夠獲得文壇最高桂冠肯定,當之無愧!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沙漠/ 外國小說 /

沙漠之路,那令人迷失的路,

那從未見過歸人的路,

而那裡的天空,是那麼純淨、美麗……

這是一個關於美麗的小村少女的故事。小村位於北非沙漠邊緣,在這貧瘠的角落,幾乎不見生命的動靜——只除了拉拉。熱愛自由的她,煥發的生命之光令人屏息。拉拉愛著言語不通、卻心靈相通的異鄉少年哈耳塔尼,因為他跟她一樣,終有一天都要離去。拉拉只是沒想過,自己要往哪個方向而去?

那天,一個陌生人突然帶著滿滿的禮物上門提親,拉拉終於下定決心離開。她原以為能與哈耳塔尼攜手走向沙漠,但沒想到,哈耳塔尼如願了,拉拉卻從此遠離了故鄉,輾轉來到大海對岸的城市。

城市裡,繁華、富裕,但拉拉卻只有自己。城市的風、城市的光、城市的一切都只像是沙漠的仿製品。拉拉仰頭望著炫目的燈光,心中卻始終懷念著那熾烈刺目的沙漠豔陽……

在這本被公認為勒.克萊喬最重要代表作的《沙漠》中,諾貝爾文學大師不但確立了此後的寫作風格,更在如幻似真的詩意筆下,深入刻劃為獲得心靈自由,人們卻無奈受困於現實的掙扎。這是勒.克萊喬對人類文明的自省,而對於仍迷失在生命沙漠中的我們,更是指引著方向的星星。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