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叔本華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1788年2月22日誕生在但澤(今波蘭格旦斯克)一個異常顯赫的富商家庭,自稱「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智慧遺傳自母親」。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叔本華家產萬貫,但不得志,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

25歲發表了認識論的名篇《論充足理性原則的四重根》。

30歲完成了主要著作《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發行500本,絕大部分放在倉庫里。53歲出版《倫理學的兩個根本問題》。

62歲完成《附錄和補遺》,印數750本,沒有稿費。

65歲時《附錄和補遺》使沉寂多年的權本華成名,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

1860年9月21日在法蘭克福病逝。

作品總覽,總共1筆

愛與生的苦惱/ 宗教哲學 /

叔本華創作的《愛與生的苦惱》講述了:唯有站在最高的立場,才能獲得絕對的真理。

慾望越強烈、越貪求我欲之滿足的人,他所感到的痛苦也就越多越深。

一個人的認識愈明晰,智慧愈增加,他的痛苦也愈多,身為天才,苦惱最多。

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和倦怠之間擺動,這二者就是人生的終極要素。

妄想產生的歡喜愈大,一旦消失,所得痛苦也愈深。

儘管人生多熙攘紛雜,但對它的眷戀、對死亡的恐懼,原本就是幻想在作祟。

當我們快樂時,覺得時間過得很快,當處在痛苦中時,則覺得度日如年。

一個人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在他酣睡時,而不幸的人最不幸的時刻,就是在他覺醒的瞬間。

親情經常擊敗自私心,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以維護子女。

苦惱並非從外界注入,它就像流不盡的苦汁,而它的源泉正在我們心底,但一般人都視而不見。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