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中醫臨床經典著作,東漢張仲景撰,為《傷寒雜病論》的一部份,主要內容為雜病部份,參雜幾條《傷寒論》部分條文。
《金匱要略》是我國現存最早論述雜病診治的專著。該書言語簡煉、處方精當,包括針灸治療理論基礎及治療原則、針灸應用規律、治療作用、針藥並用、雜病治療、治未病思想及針灸禁忌證等內容,是中醫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典籍。本書開創了「痰飲致眩」的理論先河,並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等治療方法,為後世醫家從痰飲論治本病奠定了理論基礎
《金匱要略》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中醫經典著作,為歷代學習、研究中醫學的必讀書之一。全書共25篇,介紹了40餘種疾病,計260多首方劑。第1篇是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為本書總論;第2~17篇論述內科雜病的辨證論治;第18篇論外科疾病的防治;第19篇是疝氣、蛔蟲等病的論治;第20~22篇論婦人妊娠、產後和雜病;還有雜療和食物禁忌等3篇。
《傷寒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中醫經典著作,是一部闡述外感熱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全書12卷。現今遺存10卷22篇。
《傷寒論》被歷代奉為中醫的經典著作。該書所運用的辨證論治原則和方法,確立了中醫診治疾病的規範;所記述的理法方葯相結合的辨治經驗,對中醫臨證醫學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所記載的大量復方,組方嚴謹,療效顯著,被後世稱作「眾方之祖」。
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名為《金匱要略方論》。
《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為東漢末年長沙太守張仲景(張機)所著。至今流傳有多種版本,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是其中之一種。本書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書、桂林已故老中醫羅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為其子、中醫羅繼壽獻出。
本書包括六經辨證、雜病辨證、平脈法,特別是載有六氣主客、傷暑病脈證並治、熱病脈證並治、濕病脈證並治、傷燥病脈證並治、傷風脈證並治、寒病脈證並治、等篇,對六淫病邪風、寒、暑、濕、燥、熱等論述較為詳盡,這是本書與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點。同時,書中還列舉了許多病例,並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劑。內容豐富,理、法、方、葯連貫緊湊,理論聯繫實際,至今還是學習中醫必循的一本重要醫著。
值得提出的是,在本書左盛德序中說:其師張紹祖是張仲景的四十六世孫,家藏有世傳抄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為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第十二稿),傳給了他,今左氏又傳給了羅哲初,即為這本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