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張拓蕪

張拓蕪(1928年9月22日-2018年6月29日),本名張時雄,臺灣作家,安徽涇縣人。筆名有沈甸、左殘、沈犁、屯墾。

6歲進小學,4年後改入私塾,一生中只受了六年的教育(小學四年、私塾二年)。12歲時離家到安徽宣城孫家埠油坊當學徒,15歲那年逃家入伍並改名為張拓蕪。 後隨國軍來台後,張拓蕪開始對文藝產生興趣,逐漸在報刊雜誌上發表作品(以沈甸的筆名寫詩)。1962年出版詩集《五月狩》,並曾經獲得國軍文藝金像獎短詩第二名。1973年張拓蕪從軍中退伍,同年中風,病癒後左半邊肢體殘廢。1975年開始寫「代馬輸卒」散文系列,描寫軍中生活與人物,實為當代大兵文學的經典之作。《代馬輸卒手記》這本書在1976年出版後引起巨大迴響。

作品總覽,總共1筆

代馬輸卒手記/ 雜文隨筆 /

所謂「代馬輸卒」是指作者的部隊從丹陽移駐鎮江,接收日軍裝備。因沒有馬匹,但仍要搬運十二門大砲,因此部隊改編,以適應當前需要。全連挑選二十來歲身強體壯的六十名小夥子,編成一個特別小組,歸連長直接指揮,代替馬匹,做搬運的工作,故稱之為「代馬輸卒」。這個職銜一直到攻下鹽城,擔任鹽城城房任務為止。作者自言:「事隔三十年,我還能清晰地記下那段卒子生涯:歷久彌新,津津樂道。」

「代馬」系列的散文,文字質樸無華,以最真實的方式,向讀者娓娓道出那段大時代下最不起眼,卻也最動人的故事。作品中重現了當年的生活情境,也顯示出時代的真實面貌,文字毫無矯飾,銳筆縱橫,盡情奔放,不但細緻描摹了生活的表態,更深深刻示出生命的神髓。

作者在此書「後記」中對「代馬輸卒」加以補充:「這個代表戰火、離亂、死亡、荒謬、無奈的軍中基層職稱,早被歲月淘刷得屍骨不存了,只我這個不相識的倖存者把他們音容實貌記錄了一些,讓以後的人多少窺看一些民國三十年代的種種,那個荒誕不經,混蛋透頂的年代竟是這般的令人難以置信,但都是血淋淋,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的一小頁歷史。」由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的創作目的,無非是要為歷史作一些見證。而「性情直托,具見肺肝」應是張拓蕪散文的最大特色。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