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梁漱溟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北京人。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後以漱溟行世,中國現代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同時他還是一位社會改造實踐家,對推動鄉村建設不遺餘力。故籍河南開封,清中葉官游廣西桂林,祖上系元世祖六子忽哥赤。其母張瀅出雲南大理喜洲張耀曾家族。

一八九三年重陽生於北京,自幼即受半西化的教育。一九零六年,入北京順天中學。一九一二年,任《民國報》編輯、記者,參加同盟會。一九一七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一九二四年,辭去教職,聚徒講學於山東。一九二八年,提出改造社會的「鄉治」主張,翌年開辦河南村治學院,任教務長,後又主編北平《村治》月刊。一九三一年,創立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以鄒平、荷澤為實驗縣,主講鄉村建設的理論與方案;兩年後,接任該院院長。抗日戰爭期間,為團結抗日而奔走,曾參加發動「中國民主政團同盟」,隨後赴香港創辦《光明報》;還先後在重慶、成都、桂林等地講學,而在重慶北碚主辦勉仁書院。一九五零年,應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一九八四年,中國文化書院成立於北京,出任院務委員會主席。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三日逝世。代表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作品總覽,總共2筆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宗教哲學 /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九二一年初版,本書為一九二二年十月之第三版——透過審視東西文化的發展和局限,重新評價儒家思想;是梁漱溟先生「一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梁漱溟先生力抗新文化運動全盤西化的論調。從穿透文化的表層,探究文化的根源,理出傳統文化的精要,以求用固有的文化解決中國的問題。他指出文化緣於生活,生活緣於人們的態度,而態度出於意欲。他說,由於意欲的不同,中國、印度和西方形成世界上三種不同的文化形態:西方文化是「竭盡全力去滿足欲求」;而中國文化是「遇到問題,強調隨遇而安,與欲求調和」;至於印度文化則是「因為欲求與現實有矛盾,便將兩者都鄙視,只強調宗教」,這便是他所稱的世界文化的三條路向。本書中對於東西文化本質的說明、差異的比較和分析,極富開創性和啟發性,對後世影響甚深,並被視為現代新儒學的開山之作。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中國文化要義/ 社會心理 /

《中國文化要義》從集團(集體)生活的角度對比了中國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進而提出了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社會的重要論斷,並根據對中國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倫理組織社會,進而實現中國社會改造的出路。作者還考察了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既批判了中國文化的病詬,也揭示了中國民族精神的要旨。

書中充滿著「問題意識」。每個人從少年起就迴避不了的人生意義問題,古老中國在清末以來所遭逢的民族前途問題,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個中國文化。在梁漱溟看來,中國文化既是這兩大問題的根源,也是這兩大問題的解答,關鍵在於如何來認識這種文化。

對中國文化本身,梁漱溟也從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入手來探討:

中國的知識、經濟和政治無一稱強,卻何以歷史悠久、廣土眾民,以至於面對強悍日寇仍能持久抵禦?

人們總說西方人是個人本位、中國人是社會本位,但如何解釋中國人的「一盤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

中國文明那麼早就燦爛輝煌,但何以一直沒有發展出像樣的科學體系?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