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何沉淪?為何苦悶?為何厭世?郁達夫早期的短篇小說,亦是他的成名代表作,定稿於1921年,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一出版即震撼當時文壇。
※本書藉由一個中國留日學生的憂鬱性格和封閉心理的刻劃,抒寫其在異邦所受到的屈辱冷遇,以及渴望友誼與愛情又終不可得的失望與苦悶,寫實地呈現異鄉遊子于困境中的無助與絕望,亦是面對自我的深刻剖析。
※五十年早逝的青春,三段糾葛的婚姻,讓郁達夫的人生與寫作風格與其他作家有截然不同的風格,由於經常發表抗日言論及文章,不幸於蘇門答臘遭日人殺害。郁達夫的小說帶有強烈浪漫主義色彩,亦深受日本文學影響。被譽為「亞洲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
引領五四文學風潮 郁達夫成名代表作
大胆真實自我剖析 浪漫主義奔放迷離
他為何沉淪?為何苦悶?為何驚世?
無法宣洩的情感 備受壓抑的情緒 掙扎家國的情操
沉淪中你自沉淪 失落中你自失落
《沉淪》是郁達夫早期的短篇小說,亦是他的代表作,定稿於1921年,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苦悶以及對國家弱小的悲哀。一出版即震撼當時文壇。郁達夫在《自序》中說:「《沉淪》是描寫一個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說是青年憂鬱病的解剖,裡邊也帶敘著現代人的苦悶……」身在異國的苦悶加上強國的歧視,即使自我放逐,陷溺於情慾中亦不能解救他乾渴的靈魂,反而更形自卑難堪,仍然沉淪于不可自拔的憂鬱中。郁達夫藉此描寫當代年輕知識分子飽受帝國主義及封建勢力的壓迫,迷失自我的苦悶與對未知人生的迷惘,因而引發廣大迴響與共鳴。
本書輯錄郁達夫有關人生雜感和風景記敘的散文作品。
郁達夫的作品普遍帶有「自敘傳」的性質,而其散文比之小說尤甚。在散文裡,他不加掩飾地吐露他的身世、思惟、激情、癖好,將自己的崇奉、習慣、性格甚至病態也大白於全國,以一己的身世、感應感染,集中默示了在當時社會的搾取、梗塞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悶,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散文特色。他的文章老是給人一種真實直白、坦誠率真的感受。
「言為心聲」,而郁達夫的坦誠率真首要默示在三個方面:
一是骨子裡的感傷情懷。 「小春天色」表達了作者油然而生的感傷情懷,但這種油然絕非偶然,像這一類的憂傷在郁達夫的散文中各處可見。郁達夫在「一封信」中將那時自己的鬱悶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恰是這種鬱悶傷感的空氣再加上富於韻味的筆調,使郁達夫散文發生出了一種無法抗拒的藝術魅力。
二是直抒胸臆,毫無保留地表達自我。「海上通信」、「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等均屬此類文字。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感應到他的慨氣呼號、直言率語,敘述自己餬口遭遇時的悅耳肺腑,報復現實漆黑時的字尖句利。文章沒有涓滴掩飾,向我們揭示的是一個真實且獨一的郁達夫。
三是敢於自我嘲弄與自我分解。「還鄉記」毫不掩飾地寫出了一個留洋回國的知識分子「還鄉」的困境,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留洋知識分子毫不留情的自我嘲弄和自我分解,真實又發人深省。
本書輯錄郁達夫的自傳和其他有關人物的散文作品。
生於富春江畔的富陽小城中的郁達夫,自幼飽讀詩書,打下了深摯的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在日本名古屋肄業時代,又接觸了俄國和西洋文學作品一千多部,這使得郁達夫又增添了豐厚的外國文學素養。是以,郁達夫擁有很是深摯的中國古典文學和外國文學功底,對說話和文字的運用既恰如其分又矯捷自如。
郁達夫的散文很講究揣詞度句,長於運用形象活躍的詞語使說話活躍自然,富有生氣;同時運用句式的長短轉變、錯落、疊詞、對偶、押韻等手段,使句子疏密有致、協調流利,也使文章流淌著一種行雲流水般的節奏感。
本書輯錄郁達夫的遊記散文作品。
郁達夫自小在富春江畔長大,青山碧水般的搖籃使郁達夫自細就沉醉於自然。他的才調在對山水的描寫中獲得了充實的闡揚,不僅與現實中的自然風光吻合,給人以傳神的實感,而且勾勒出山水自然內在的神致和風味,默示了山水的性格特點,在別人不易察覺的事物中挖掘出自然景物的美感,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身。他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所以他筆下的大自然是富有生命、佈滿激情的自然,是飽含詩情畫意的自然,正如他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中所說,「是人道、社會性,與大自然的協調。」
因成長的背景和薰陶,使紀行散文堪稱郁達夫散文中的奇葩,除「感傷的旅行」一篇寫於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之外,絕大部分寫於一九三○年代,是加倍成熟時的熟練之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郁達夫的紀行結集為「屐痕處處」、「郁達夫遊記」,加上不曾收入集子的「閩游滴瀝」、「馬六甲遊記」等作品,共計寫作紀行三十三篇,約十七萬字,無論是數目或是質量,在現代散文作家中都是很突出的。
「釣台的春晝」描寫的是釣台工具兩台及其四周的情形。先寫整體景不美觀,工具兩座台,中心夾著一條幽谷;接著作者如導遊一般,率領讀者先到東台看羅芷的人家,之後率領讀者到西台看四山的清幽,江水的青藍。釣台一帶山幽江清的靜秀之美便躍然紙上。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