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國策

作者:閃爍
國策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三十四章 超級航母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三十四章 超級航母

2042年,裴承毅出任國防部長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推動軍事改革,而是簽署了由總參謀部提交的該財年度國防預算,其中海軍軍費佔比高達23%,再次創下新高。以當時的情況,李存勛想方設法的說服顧衛民,把該財年度國防預算的決策大權交給裴承毅,肯定希望裴承毅藉此機會調整國防預算,鞏固他的部長地位。也就是說,裴承毅完全有理由削減巨額海軍開支,將數以千億計的軍費開支用到更重要的地方,比如加快天軍建設速度。裴承毅沒有這麼做,反而完全採納了由林嘯雷起草的預算計劃。雖然很多人認為,裴承毅此舉的目的是為後面的大反擊做準備,通過當年的國防預算讓林嘯雷在預算權上做出讓步,以便今後更大規模的削減海軍開支,但是到2047年,裴承毅以安全副總理的身份再次簽署了該財年度的國防預算,海軍軍費連續第11年蟬聯各軍兵種之首后,再也沒人認為,裴承毅會拿海軍建設開玩笑。
要知道,航空燃油很容易揮發,如果不能及時排到艦體外,就很容易爆炸。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海軍的「列剋星頓」號航母就是由於航空汽油揮發后爆炸而沉沒的。雖然現代航空燃料的安全性高了許多,但是總存在安全隱患。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徹底淘汰化石燃料。
如果說陸軍在2042年後的擴張性發展是在彌補之前的缺失,那麼海軍在2042年後的穩健性發展就是在消化之前的成果。
航母誕生初期,英國海軍根據北大西洋上的氣候條件,不惜犧牲航母的載機能力,採用了封閉式機庫,並且取得重大成功。二戰後,幾乎所有小型航母都採用了封閉式機庫,而美國海軍青睞的大型航母與超級航母採用的都是開放式機庫(又被稱為半封閉式機庫),從而使超級航母的艦體結構基本定型。
2047年的時候,就有很多西方新聞媒體宣稱,「重慶」號下水,標志著共和國海軍正式超過美國海軍,成為全球第一海軍。
問題是,要想回到封閉式機庫的老路上來,首先就得解決材料問題。要知道,排水量在10萬噸以上的超級航母所面臨的結構問題,絕對不是二戰中那些排水量在2萬噸左右的航母所能比擬的。進入21世紀30年代之後,隨著航母的排水量繼續提高,最大航行速度由30節提高和*圖*書到45節,再提高到70節,對材料的要求越來越高,也就使得採用封閉式艦體結構邊得十分困難。
雖然這話有點偏頗,畢竟從規模上講,2047年的共和國海軍還遠不如美國海軍,而且「重慶」號建成服役時,美國海軍的新一級超級航母也差不多快建成了,但是從「重慶」級航母產生的深遠影響來看,絕對是共和國海軍趕超美國海軍的重大標誌。隨著「重慶」級航母的建造工作全面鋪開,共和國海軍超越美國海軍,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根據共和國海軍提出的設計指標,「重慶」級航母的抗打擊能力與生存能力至少是「上海」級的5倍,排除增大排水量帶來的好處之外,採用「全封閉式艦體結構」為提高抗打擊能力與生存能力提供了最大的幫助。
當然,封閉式艦體結構還有一個隱患,那就是安全問題。
2037年剛剛當上總參謀長的時候,林嘯雷就啟動了「重慶」級航母的建造工程,並且連續5年在該項目上投入巨資。
當然,這種艦體結構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是共和國海軍的秘密。
從某種意義上講,「重慶」級確實是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超級航母。
事實上,「雙側斜通甲板」並不新奇,21世紀初,美國海軍啟動CVN-78項目時,就有過類似的設計方案。只是當時航母船型的設計相對保守,而且美國海軍認為沒有必要建造排水量超過10萬噸的超級航母,也就沒有採用這一設計方案。在設計「傑弗遜」級航母的時候,也有過類似的方案,因為當時美國沒有足夠強大的動力系統,無法確保讓15萬噸以上的超級航母達到45節的最大航速,而且還得為戰艦上的自衛系統留出足夠多的電能,所以該方案也被廢棄。
毋庸置疑,在海軍的眾多計劃中,航母絕對排在首要位置上,甚至可以說是海軍建設的核心項目。
事實上,早在中東戰爭之前,林嘯雷就發現了共和國海軍的不足。
如果說,在10年建設「共和國」號航母、在20年代初建設「華夏」級航母、在20年代末建設「北京」級航母的時候,共和國海軍內部仍然對發展方式存在分歧,即要不要仿照美國海軍,以航母為核心打造海軍艦隊,那麼在30年代初建造「上海」級航母、在30年代末建造「重慶」級航母的時候,在林嘯雷的www•hetubook•com•com主持下,共和國海軍明確了發展方式,即確立了以航母為核心的發展模式。2041年的中東戰爭更是給了共和國海軍當頭棒喝,美國海軍用兩支3航母戰鬥群就撐起了半邊天,而共和國海軍卻因為實力不濟,沒能像印度戰爭那樣做出重大貢獻。
可以說,這個評價一點都不為過。
從某種意義上講,裴承毅被認為是「偉大的軍事家」,而不是「偉大的將軍」,與他開明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關係。事實上,裴承毅能夠在短短5年之內理順國防部與總參謀部的關係,並且在第二次出任國防部長的時候就超過新任總參謀長,成為共和國頭號軍人,就與他積極支持海軍建設有很大關係。
印度戰爭與中東戰爭均已證明,10萬噸級的超級航母在現代反艦彈藥面前脆弱不堪。
使用「雙側斜通甲板」的關鍵就是動力系統與建造艦體所用的材料。
可以說,「重慶」級航母就是共和國海軍的希望。
與以往的超級航母相比,「雙側斜通甲板」的最大好處就是提高了航空作業效率。
「重慶」級航母的配套艦載機根本就不是J-16與J-17系列,而是傳說中的J-X與J-Y。
當然,一支真正強大的海軍,擁有的不僅僅是足夠強大的航母!
當然,裴承毅的唯一選擇就是制止海軍的盲目擴張計劃。
按照「重慶」級航母的設計指標,在僅採用6台彈射器的情況下,可以依靠更加合理的航空作業將艦載機的出動效率提高1倍以上。因為降落區增加到2個,而且可以以交替的方式接收返航的艦載機,所以回收作業的效率也能提高1倍以上。如此一來,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重慶」級航母的航空作業效率就是「上海」級的2倍。因為獲得了更高的最大航行速度、更加寬敞的機庫與飛行甲板等等因素,所以「重慶」級的實際航空作業效率是「上海」級的3倍左右。即便拿噸位做對比,「重慶」級的航空作業效率也是「上海」級的1.5倍。
可以說,在把大權交給裴承毅之前,林嘯雷已經做好了一切該做的事情,讓裴承毅別無選擇,只能繼續推進海軍建設。
事實上,林嘯雷能夠在海軍獲得如此高的認同,與他的貢獻密不可分。
正是如此,2042年之後,海軍的建設以消化成果為主,或者說為眾多計和-圖-書劃收尾。
作為共和國第一位成為總參謀長的海軍上將,林嘯雷在共和國海軍的地位,堪比英國海軍的納爾遜、德國海軍的提爾皮茨、美國海軍的尼米茲與前蘇聯海軍的戈爾什科夫,沒人會懷疑他為共和國海軍做出的偉大貢獻。用一位美國同行的話來說,正是在林嘯雷的擔任海軍司令與總參謀長期間,共和國海軍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一支能夠與美國海軍分庭抗禮的全球性海軍。
雖然「重慶」級採用了「三體衝浪船型」,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航行阻力,但是要讓1艘排水量高達175000噸(滿載時更是高達210000噸)的超級航母以每小時130千米的速度航行,即便推進系統的轉換效率高達70%(磁流體推進系統的極限),動力系統的輸出功率至少需要達到1200兆瓦,也就是相當於1座150萬人口的大城市的日常電能需求量。如果按照「上海」級的標準,即用2座可控聚變反應堆,單座功率都得超過600兆瓦。如果算上航母上各種系統、特別是自衛系統對電能的需求,反應堆的輸出功率必須超過800兆瓦,而要為今後改進留餘地,最好超過1000兆瓦。雖然在民用領域,可控聚變核電站的起始功率都在1000兆瓦以上,但是在軍用領域,直到2040年可控聚變反應堆的輸出功率才突破1000兆瓦,「重慶」級也正是在這一年正式定型。因為沒有類似的動力系統,所以美國海軍直到2044年才啟動了與「重慶」級類似的超級航母建造工作。
雖然J-X(重型制空戰鬥機)與J-Y(輕型多用途戰鬥機)的研發工作並不順利,甚至很有可能難產,但是共和國海軍並沒因此推遲「重慶」級航母的建造工作,而是通過增設強力排風機與自動滅火系統來解決航空燃料易燃易爆產生的安全問題。
「雙側斜通甲板」容易理解,就是在艦島兩側各有一條供艦載機降落的斜角甲板(甲板前端設有彈射器,因此也可以是起飛區),並且將原先設在艦島前方的起飛區擴大,以容納更多的彈射器,而在艦島後方兩條斜角甲板之間則是艦載機的停放區,並且用來布置通往機庫與彈藥庫的升降機(在艦島兩側與降落區的前端也設有升降機)。因為採用了三體衝浪船型,艦體的主要部分都在海面之上,而且最大航行速度達到了和圖書創紀錄的70節,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空氣阻力(70節相當於每小時130千米,空氣阻力已經非常明顯),所以航母的飛行甲板設計成了五邊形,或者說是切掉了一個銳角的菱形。這麼設計除了能夠降低空氣阻力之外,最大的好處就是增大了飛行甲板的可用面積。
當然,海軍建設少不了裴承毅的功勞。
雖然增大排水量,改善艦體內部結構能夠提高戰艦的生存能力,如果能夠採用更多的高強度合金,也能大幅度提高戰艦的生存能力,但是從效費比上看,最有效的辦法還是採用「全封閉式艦體結構」。
用共和國海軍為了爭取到建造經費,對「重慶」級航母進行宣傳時的話來說,這是共和國歷史上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級大型戰艦。
雖然按照共和國海軍的標準,即便在戰時,也只能將30%的艦載機放置在飛行甲板之上,即機庫要能容納70%的艦載機,按照這一比例計算,「重慶」級航母的甲板面積遠遠超過了需求(在不影響艦載機起降的情況下,飛行甲板上可以停放與機庫容納能力相當的艦載機),但是相對寬廣的甲板面積不但能夠提高航空作業效率,還能為今後的升級改造留下足夠的空間。
雖然早就有人認為,「第四軍」(因為陸海空是大不部分國家的常備軍種,而陸戰隊只在少數國家是軍種,在大部分國家都是兵種,所以隨著共和國、美國、俄羅斯、歐盟將天軍升級為獨力軍種,天軍就有了這個綽號)的建設周期最短都超過20年,如同「瓊樓」這樣的超大型航天工程的建設周期更是在35年以上,而在月球上建造永久性移民基地的周期更是長達半個世紀。比如共和國在2032年正式啟動「廣寒工程」,在月球上建立供1500名科研人員居住與工作,具有自我建設能力的永久性基地;分4個階段實施,用時大月50年的前3個階段分別進行可行性研究、外層空間中轉基地建設與基礎建設,最快要到2080年才能進入第4個階段,也就是向月球基地運送移民。但是天軍在短期內還難以成為決定性的軍事力量,所以很難獲得與海軍同等的戰略地位。
與動力系統相比,最關鍵的還是艦體承力結構用的材料。雖然高強度合金問世后,很多工程力學方面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在2030年的時候就有人預測,如果高強度合金能夠大批量生產,和圖書至少在理論上可以建造高度超過2000米的摩天大廈。問題是,高強度合金一直沒有能夠實現量產,價格貴得出奇。正是如此,雖然「重慶」級是第一種大規模使用高強度合金的大型戰艦(高達7500噸,相當於3000輛DZ-31D型主戰坦克的用量),但是這些高強度合金沒有用來製造裝甲板,而是用在承力結構上,即用來支撐重達14萬噸的水上結構。因為高強度合金的價格過於昂貴,所以只用來加強承力結構,而不是用來製造整個承力結構。美國在「超級航母」的造艦賽跑中落後共和國好幾年,除了前面提到的動力系統功率不夠高之外,與高強度合金產能不夠也有很大關係。要知道,在2044年之前,美國至少有3家高端冶金廠投產。
這種原先被確定了「北京」級航母的第三批次(第二批次為3艘「上海」級航母),沒有多少新意的超級航母在30年代前5年經曆數次修改,最終在林嘯雷手裡(2035年進入總參謀部的時候)被徹底推翻,演變成為具有跨時代意義的超級航母,足以說明「重慶」級航母的重要性。
裴承毅支持海軍建設的理由很簡單:漫長的周期性。
「重慶」級在2040年定型時,標準排水量已經由最初時的90000餘噸提高到17500餘噸,幾乎番了兩倍。導致排水量劇增的主要原因就是採用了「雙側斜通甲板」與「全封閉式艦體結構」。
2043年,「重慶」號在江南造船廠開建的時候,林嘯雷親自出席,操縱吊車鋪下了第一根龍骨。4年之後,「重慶」號完成船台建造工作,在江南造船廠下水的時候,已經離任的林嘯雷再次主持了下水儀式,親自將這艘灌注了他畢生心血的超級戰艦送入了長江口的萬傾波濤之中。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重慶」號將在2052年完成舾裝,在2053年初正式交付給共和國海軍。只要林嘯雷還健在,肯定由他主持服役與交艦儀式。
用裴承毅跟秘書東方聞開玩笑時的話來說,他不得不繼續林嘯雷沒有完成的事業,不然前期的巨大投入全都打了水飄。
不可否認,「重慶」級的設計思路沒有錯。
事實上,2015年後的很多戰爭都證明,開放式機庫絕對是災難的根源。
重要的是,誰也不敢懷疑「重慶」級航母的作戰能力。
實際上,意義更大的還是「全封閉式艦體結構」。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