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國策

作者:閃爍
國策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四十章 空天戰機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四十章 空天戰機

如果以打擊地面目標為主,即便對付沿固定軌道運行的外層空間目標,空天戰機扮演的也只是彈藥運載與投射平台的角色。事實上,在空天戰機之前,戰略彈道導彈與反衛星導彈扮演的就是這個角色。與之相比,空天戰機的最大優勢就是機動靈活,是戰術武器,而不是戰略武器。更重要的是,空天戰機是可以反覆使用的作戰平台,經濟性肯定超過了各種導彈,也就更容易被軍隊接受,並且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在這個大背景下,空天戰機對技術的要求並不高,除了彈藥投射成本較高之外,幾乎不存在關鍵技術問題。按照共和國與美國的實力,在2040年左右就已經具備研製與裝備這種空天戰機的技術實力,兩國也在該方向上做過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在2039年,共和國當局就以加快「瓊樓」空間站的建設速度為由,額外採購了10架能夠運送120噸貨物、或者150名遊客的「太空梭」,而這種垂直發射、滑行降落,可以反覆使用上百次的「太空梭」實際上就是天軍開發的「空天轟炸機」的原形,能夠通過攜帶彈藥模塊的方式來執行空天打擊任務。僅僅3年之後,共和國天軍就用1架具有實驗性質的「空天轟炸機」進行了第一次實彈投彈測試,藉此掌握了極為寶貴的數據。
與空軍問世時的情形不一樣,天軍絕對是「高端軍種」,空天戰機更是名副其實的「高科技裝備」。即便到了21世紀40年代,真正有能力研製、並且大批量裝備空天戰機的也就只有共和國與美國,俄羅斯與歐盟最多只能搞幾架實驗性質的空天戰機,根本不可能像空軍的戰鬥機那樣,大批量裝備空天戰機,其他眾多地區性強國與普通國家,更是連航天的門檻都沒有跨過,也就不可能擁有空天戰機。
要想具備這樣的作戰能力,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因為裴承毅很有可能在2052年離開國務院,所以外界普遍認為,天軍與空軍的合併工作將在2052年啟動,並且在2057年之間全部完成。
因為有這麼多的問題,所以共和國與美國都沒有在40年代大批量採購空天戰機。
問題是,磁感應螺旋推進器在30年代中期就已經實用,而用到空天戰機上,卻是40年代中期的事情,足足晚了10年。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該推進器在工作的時候會產和-圖-書生很大的熱量,對散熱系統的要求非常高,而在真空環境下,熱量很難迅速散發出去。因此在設計空天戰機的時候,工程師必須想辦法將發動機產生的廢熱轉化成有用的能源,比如至關重要的電能,不然發動機就無法正常工作。正是如此,共和國的工程師花了10年時間,才通過系統設計的方法,解決了這個棘手問題。
這種強強對抗的形勢讓雙方在發展空天戰機的時候都得考慮現實需要,那就是空天戰機的頭號戰術指標不是對地打擊能力,而是攔截與攻擊對方空天戰機的「制天能力」。
由此可見,共和國天軍只有一個對手,那就是美國天軍。
當然,這還不是最關鍵的問題。
總的說來,在找到更加合適的推進方式之前,這是最適合空天戰機的推進系統。
天軍要想「吞併」空軍,關鍵就是空天戰機。
兩軍要想合併,除了高層的政治意願外,還必須具備另外一個條件,即天軍能否取代空軍,成為主要打擊力量。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兩軍合併就是在倒退,不但不能提高軍隊的作戰效率,還會嚴重削弱軍隊的打擊能力。可以說,共和國當局在2047年才將兩軍合併放上日程安排,就是因為到這個時候才出現了由天軍取代空軍的端倪。
客觀的講,天軍與空軍肯定會走到一起,前提條件是空軍逐步走向消亡。可以說,當初讓天軍獨立成軍,首要目的就是加快建設步伐。隨著與天軍能否成為具有實戰價值的軍事打擊力量的大量高端技術由理論變成現實、從實驗室走向測試場,首要目的已經達到。要想讓天軍成為貨真價實的頭號打擊部隊,就得讓天軍具有實戰價值,也就是具備能夠為國家實力承受的「效費比」。如此一來,就得下大力起整合軍事力量,縮減不必要的開支。在此背景下,天軍與空軍合併自然是大勢所趨。
正是如此,接下來幾年間,國防部為兩軍合併做了很多工作。
早在2042年,也就是裴承毅出任國防部長后不久,國防部就制訂了一份整合國家軍事力量的報告,其中明確提到,將天軍與空軍合併之後,在不降低綜合戰鬥力的前提下,能夠通過削減文職人員與部分非戰鬥人員,把人員數量減少兩成左右,每年為國家節約數百億元的人員津貼與數百億元的軍人福利。因為共和國的社會勞動力非常緊張https://m.hetubook•com.com,各行各業都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從業人員,所以該計劃很快就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剛剛獲得連任的顧衛民還讓裴承毅在此報告的基礎上對裁減軍事人員的社會安置工作做好規劃。可惜的是,時任總參謀長的林嘯雷擔心因此耽擱了海軍建設,堅決不同意讓空軍與天軍合併,而且提出了一個誰也無法迴避的問題,兩支各有幾十萬人員的大軍不是說合併就能合併,在各種準備工作都沒有做好的情況下,這樣的問題最好提都別提,因為會嚴重影響軍心士氣。
別說外界,就連袁晨皓也不大清楚天軍的情況。按照一些西方新聞媒體的說法:共和國天軍在青藏高原上,大概在昆崙山的南面某處海拔超過5000米的高原處有一座專門為空天戰機興建的軍事基地;該基地的所有人造設施都在一座被掏空了的山體內,而且所有露天測試工作都在天黑後進行;為了做到保密,共和國天軍不但將方圓200千米划為禁區,還在2030年左右製造了一場小規模地震,徹底改變了該地區的地貌。用CNN的話來說,該軍事基地的規模與保密程度超過了物理實驗中心,是共和國最重要,而且也是最為神秘的戰略設施。
單純為了打擊地面目標,21世紀20年代末的技術水平就能造出實用型的空天戰機。再往前追溯,在2010年的時候,美國就測試了世界上第一種「空天飛行器」,即X-37實驗飛機。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空天戰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問題是,這種以「投彈」為主要任務的空天戰機幾乎沒有實用價值。
從作戰成本上看,因為空天戰機的使用成本遠高於任何一種飛機,即便能夠利用相對較高的飛行高度,讓價格低廉的彈藥達到相對較遠的射程,其作戰成本也遠遠超過了空軍的戰鬥機與轟炸機。從打擊效率上看,因為空天戰機發射前的準備工作比較繁瑣,還會受到時間窗口限制,所以其速度優勢很難體現出來。更重要的是,隨著巡航導彈的飛行速度提高到20馬赫,而且戰略轟炸機具有長期滯空待命的能力,所以在絕大部分時候,空軍能夠在30分鐘內完成打擊行動。顯然,在作戰效率上,缺乏長期滯空待命能力的空天戰機也沒有多大的優勢。
事實上,正是磁感應螺旋推進器,讓空天戰機從理論變https://www.hetubook.com.com成了現實。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在走回頭路。
要知道,軌道發動機的工作機制與航空器的發動機完全不一樣。
也就是說,既然有用來打擊地面目標的空天戰機,也就有用來對付外層空間目標的空天戰機(被稱為「軌道戰鬥機」的空天戰機早就是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組成部分),因此也就會出現專門對付空天戰機的空天戰機。如此一來,空天戰機要想具備實戰能力,就得擁有適當的「制天」能力,也就是與其他空天戰機交戰的能力。
可以說,探測能力是制約空天戰機的主要問題之一。
當然,關鍵還是能不能製造出具有實戰價值的空天戰機。
除此之外,空天戰鬥機還得承擔奪取「戰場制高點」的任務。
事實上,裴承毅也不指望能夠在2042年啟動天軍與空軍的合併工作。
當然,巨大的投入足以證明共和國天軍的空天戰機計劃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問題是,作為戰爭機器,空天戰機不僅僅是運載與投送彈藥的平台。
前面已經提到,如果空天戰機沿著固定軌道飛行,很容易遭到攻擊。即便躲在電離層中,也很容易遭到能量武器的攻擊。總而言之,在畢竟敵國本土的時候,空天戰機的生存能力非常有限。提高生存能力的辦法有很多,其中比較直接的就是提高飛行高度,讓空天戰機在敵國戰略防禦系統的攔截範圍外飛行,另外一個手段就是變軌道飛行能力,即通過不斷調整飛行軌道來避開敵國的探測系統,只要不被發現,就不會遭到攻擊。兩個辦法中,前者的技術難度要低一些,效果也要差一些,畢竟大功率激光器的射程已經達到數千千米,部署在近地軌道上的能量武器的攔截距離更遠,空天戰機飛得再高,也不可能超過能量武器,更難以完全避開能量武器。後者的技術難度大一些,效果卻好得多。正是如此,在21世紀40年代,共和國與美國天軍都把重點放在了空天戰機的變軌道飛行能力上。
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天軍取代空軍只是遲早的事情。如果以「維度」來劃分,空軍與天軍並無本質區別。正是如此,在一些國家,天軍只是空軍下的一個獨立兵種。雖然共和國與美國均在20年代末讓天軍成為獨立軍種,通過獨立預算來加快天軍的建設速度,但是到了40年代末,隨著空天技術愈發成熟,共和國與美國的高級將www.hetubook.com.com領都在考慮一個問題,既有沒有必要設立2個以打擊為重的軍種,即是否將空軍與天軍合併,以縮減軍隊規模,提高軍隊的作戰效率。
更加要命的是,在21世紀前30年,與空天戰機相對應的,即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發展速度非常驚人,並且早就具備了實戰能力。雖然空天戰機不是彈道導彈,也算不上是完全的外層空間飛行器,但是在國家戰略防禦系統面前,空天戰機的生存能力不見得比彈道導彈高多少。別說在30年代興起的各種能量武器,即便在一些射高達到500千米,能夠對付低軌道目標的反導導彈面前,空天戰機的生存能力都非常有限。
嚴格說來,軌道發動機才是空天戰機的「主動力」。原因很簡單,只有在起飛與再入大氣層的時候,才會用到主發動機,而空天戰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亞軌道高度上與外層空間活動,而且主要在外層空間與敵人交戰,而在這一範圍內使用的都是軌道發動機。
事實上,要讓空天戰機長期滯空待命也不難。
因為所有外層空間飛行器的速度都在第一宇宙速度之上,而且沒有阻力,所以在沒有動力的情況下,也會沿橢圓軌道運行。如此一來,軌道發動機實際上不是一台需要持續工作的推力發動機,而是一台需要以脈衝方式工作的「加力發動機」。也就是說,只有在空天戰機改變速度來改變軌道的時候,才需要工作,因此軌道發動機會頻繁啟動,在控制空天戰機飛行姿態的時候,甚至會在1秒鐘內啟動數十次之多。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對技術要求高得多的戰術指標。
空軍走向沒落,最大的「功臣」就是天軍。
如同當初天軍從獨立兵種成為獨立軍種一樣,與空軍合併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如此一來,空天戰鬥機對軌道發動機的技術要求非常高。
可以說,空天戰機從神秘走向公開,缺的就是一個合適的機會。
2047年,裴承毅再度出任國防部長,並且兼任安全副總理,天軍與空軍合併的事情再次提上議程。雖然新的總參謀長並不支持天軍與空軍合併,但是在2047財年度的國防預算中為兩軍合併提供了大約20億元的啟動資金。按照國防部在2048年公布的「國防藍皮書」中提到的軍事發展規劃,最快2052年、最遲2057年,天軍與空軍的合併工作就將啟動,然後花5年時間處理合併后的和圖書事情。
正如前面提到的,共和國與美國天軍都希望第一種空天戰機具有完備的戰鬥力,不但能夠像空軍的轟炸機那樣,用各種彈藥攻擊地面目標,還應該像空軍的戰鬥機那樣,能夠攻擊飛行範圍內的所有目標。
作為「電能」推進器,磁感應螺旋推進器的相應速度非常快,而且頻繁啟動不會對性能產生嚴重影響。更加重要的是,該推進器可以通過控制電流的方式來調整推力,並且靈活布置噴口,因此只需要一台發動機就能完成從變軌飛行到姿態控制,如果用火箭發動機需要幾台才能完成的工作負擔。
作為亞軌道飛行器,只需要增添一級助推器,或者對主發動機做改進,就能讓空天戰機成為軌道飛行器,也就能夠長期滯空。問題是,在此情況下,空天戰機與人造衛星沒有多大區別,極易遭到攻擊,而且也抵擋不住攻擊,生存能力很成問題。
早在30年代,共和國天軍就對採用火箭發動機的「軌道動力系統」方案做了論證,而且還藉助「瓊樓」工程對該系統做了幾次測試。隨著磁感應螺旋推進器問世,天軍迅速放棄了火箭發動機方案,證明該方案存在致命缺陷。相對而言,因為在電磁推進系統上的積累不如共和國,所以美國在火箭發動機方面的熱情比共和國高得多,做了上百次實驗,最終證明火箭發動機很難成為軌道發動機。關鍵原因就是火箭發動機在反覆啟動的情況下,推進效率非常低。
毫無疑問,空天戰機項目的保密性比潛艇還要高得多。
要想變軌道飛行,就得擁有軌道發動機。
關鍵就在這裏。
顯然,作為「化學能」推進器,火箭發動機的性能滿足不了空天戰機的需求。
林嘯雷提出的問題非常現實,即便在歷次軍事改革中,被裁減的軍人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基本上都在社會上找到了立足之地,部分人還成為了某些行業的頂樑柱,但是對於註定要被裁退的數萬軍人來說,不管政府能夠提供多好的安置,也無法完全解決問題,至少不可能通過安置來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前期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攻擊軌道目標的難度並不大,因為所有軌道飛行器都有固定的、至少相對固定的飛行軌道,所以空天戰機可以藉助地面系統支持,在固定點上進行攔截。關鍵技術如何對付空天戰機這類亞軌道飛行器。準確的說,不是用什麼辦法把空天戰機打下來,而是如何有效的發現空天戰機。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