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國策

作者:閃爍
國策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六十六章 有利有弊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六十六章 有利有弊

如果說以炮擊的方式摧毀美軍海上基地,開啟了一個新的海戰時代的話,那麼共和國海軍對這種帶點「反古」味道的海戰戰術的應用程度,還遠沒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甚至算不上熟練。
可以說,四套戰術各有優劣,到底該採用那套戰術,除了由實際情況決定之外,還得考慮戰役目的。
當然,這不是口頭命令,而是通過旗艦發送的一組帶有激活指令的無線電信號,讓艦隊里的所有戰艦進入戰鬥狀態,並且通過艦隊戰術數據鏈發送戰術信息。雖然這麼一來,南海艦隊的行蹤也毫無秘密可言了,美軍的無線電探測系統能夠在幾乎同時確定南海艦隊的大致方向,但是無線電探測系統測出來的距離信息絕對不會準確到哪裡去,而且為了確定是否是共和國海軍偵察艦、間諜船或者攻擊潛艇發出的虛假信號,美軍必須獲得由岸上基地給出的一組對比信號。總而言之,即便南海艦隊暴露了行蹤,因為打擊在即,美軍海上基地也來不及做出反應。
當然,即便是人工檢查,也花不了多少時間。
第二套戰術是對第一套戰術的完善,在目標方位信息比較可靠的情況下,可以將打擊周期縮短到10分鐘,即便無法徹底摧毀目標,也能癱瘓目標,然後由補充打擊來徹底摧毀目標。因為美軍海上基地能在30分鐘內疏散,即便考慮到現實情況,即從澳洲大陸趕來的戰鬥機正在起降,疏散時間更長一些,也無法確保對5個目標進行全面打擊,結果很有可能與第一套戰術相差不大。
當天下午,南海艦隊轉向北上,前去與印度洋艦隊會合,針對美軍海上基地的戰鬥宣告結束。
根據南海艦隊的作戰記錄,在下達炮擊命令的時候,艦隊指揮官也下達了讓航母減速航行,並且與護航戰艦保持距離的命令。因為電磁炮是以垂直的方式發射炮彈,所以只要艦載戰鬥機在起飛的時候不進入護航戰艦上空,就不會受到威脅,也不會對護航戰艦的炮擊行動產生影響。要想做到這一點,只需要在艦載戰鬥機的自動控制系統中設定特殊航線,讓戰鬥機在起飛之後沿著特殊航線飛行就行了。從理論上講,只要航母與護航戰艦保持5千米的間隔距離,艦載戰鬥機就可以在護航戰艦使用主炮的時候起飛。事實上,即便在採用密集的防空編隊時,護航戰艦與航母的距離也在10千米左右,不會隔得太近,以免末段攔截系統相互干擾。也就是說,炮擊不會對航空作戰產生影響。準確的說,是在艦載戰鬥機返航之前不會產生影響。
雖然第4戰術航空兵大隊有很強的獨立作戰能力,除了擁有500多架戰鬥機之外,還有30多架預警機,其中12架為大型預警機,24架為艦載預警機,但是在這場戰鬥中,因為海上基地是以制海模式組建的,750米長的跑道無法讓大型預警機降落,所以伴隨戰鬥機活動的是艦載預警機。眾所周知,艦載預警機就是小型預警機,受自身性能限制,所有艦載預警機的飛行速度都非常有限,遠遠跟不上艦載戰鬥機。根據美軍的作戰記錄,在戰場時間凌晨4點左右,跟隨第4戰術航空兵大隊活動的預警機還在澳大利亞西部地區上空,與海上基地的距離超過3500千米。
即便讓留下來應付緊急情況的戰鬥機帶著反艦導彈起飛,也來不及追上以70節航速逃跑的美軍快速運輸艦。
從前面的分析來看,同時對3個目標進行的炮擊命中率並不是很低,加上只有在儘快確定了炮擊效果之後,才能合理安排第二輪與第三輪炮擊,並且針對特殊情況安排補充打擊行動,所以在最後一輪齊射中,所有艦炮投射的都是感測器炮彈。也就是說,每一個目標都有15枚感測器炮彈進行偵察。
由此可見,能夠承擔偵察任務,而且能夠在炮擊后及時提供目標信息的,只有同樣由電磁炮發射的,攜帶探測器的感測炮彈,即偵察炮彈。受此影響,共和國海軍在炮戰戰術守則中做了明確規定,即在任何情況下,在安排炮擊戰術的時候,都得在最後一輪炮擊中加入一定數量的感測器炮彈,而具體使用多少感測器炮彈,由戰場情況決定。一般情況下,由戰艦上的火控計算機自行決定,必要的時候可以由槍炮軍官、或者期間上的作戰指揮員手工設定。
從理論上講,螺旋電磁炮幾乎擁有無限的射程(物理學家早就做過計算,只要輸出能量足夠大,甚至能夠將炮彈發射到月球上去),加上螺旋電磁炮對炮彈口徑、也就是炮彈質量的限制並不苛刻,所以螺旋電磁炮擁有非常巨大的開發潛力,完全有可能在射程上超過包括遠程巡航導彈在內的所有戰術類制海武器,成為海戰的頭號武器。和圖書要想把螺旋電磁炮的威力發揮出來,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信息支援問題,即如何獲得與提供及時、準確與全面的戰場信息。
事實上,以當時的情況,南海艦隊指揮官沒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炮擊上。
根據南海艦隊的作戰記錄,編號04的偵察機在戰場時間3點35分用紅外探測儀發現了200多千米外的美軍海上基地。因為在美軍的戰鬥記錄中,也提到在3點30分左右,探測到了一架來歷不明的飛機(受被動探測系統性能限制,沒發確定這架飛機是不是共和國海軍的偵察機),而當時靠近美軍海上基地的只有04號偵察機,所以可以大致上斷定,雙方的戰鬥記錄都沒有造價。最重要的是,美軍海上基地與南海艦隊的最遠距離不到700千米,最近距離則只有600千米。也就是說,美軍選擇了比較保守的方式,即22艘模塊船組成了4個各擁有一條750米跑道與2個功能模塊的戰術型海上基地,以及一個擁有500米跑道的備用基地。這一點得到了共和國海軍作戰記錄的支持,即04號偵察機在遭到美軍戰鬥機攔截轉向之前,總共發現了5個海上目標,其中4個目標的輻射特徵比較相似,另外1個目標的輻射特徵則明顯偏弱。
艦隊司令官下達命令之後,旗艦的中央計算機只用5秒鐘就分配了炮擊任務。
第四套戰術基本上可以看成是第三套戰術的細化,即以癱瘓目標為首要目的,在癱瘓了目標之後再對目標進行毀滅性打擊。雖然這一方案的效率更高,而且能夠確保5個目標均在同一時間受到攻擊,但是考慮到美軍海上基地擁有性能不俗的攔截系統,而且各個模塊都具有獨立航行能力,哪怕是不完備的獨立航行能力,所以從整體作戰效率上看,該方案的可行性不會超過第三套戰術。
關鍵就在這裏,美軍會不會進行緊急疏散?
客觀的講,在證明電磁炮確實是第一制海利器之前,沒有哪個艦隊指揮官會放棄穩妥可靠的打擊力量,即艦載航空兵。
趕在天亮前,南海艦隊派出偵察機,開始搜索美軍快速運輸艦。雖然到6日中午,偵察機發現了出現在東面2500千米處的美軍快速運輸艦隊,而且南海艦隊的艦載航空兵也做好了出擊準備,艦隊指揮官也下達了攻擊命令,在當天下午對美軍快速運輸艦隊進行了一次遠程攻擊,但是此時美軍艦隊已經在岸基戰鬥機的保護之下,而且第4戰術航空兵大隊的戰鬥機得到了預警機的支持,所以攻擊行動沒有收到任何效果。
受此影響,南海艦隊指揮官沒有讓艦載戰鬥機去攻擊另外2座海上基地,而是讓機群去追擊逃跑的4艘模塊船。正是如此,在4點20分之前,南海艦隊調整了炮擊戰術,3支航母戰鬥群的24艘護航戰艦在旗艦的指揮與協調下,分成了2個炮擊群,分別對另外2座美軍海上基地開火。因為在剩下的2座海上基地中,有1座是由2艘模塊船組成的,所以南海艦隊的炮兵並非平均分配。按照交戰記錄,當時艦隊指揮官直接插手炮擊作戰,讓16艘戰艦上的30門艦炮集中攻擊由2艘模塊船組成的海上基地,另外8艘戰艦上的15門電磁炮對付最後一座能夠全力支持航空兵的海上基地。這一戰術分配看上去難以理解,但是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南海艦隊指揮官改變了戰役目的,即不再是癱瘓美軍海上基地,而是全殲美軍海上基地。
由此可見,在進行第二輪炮擊之前,另外2座海上基地已經完成疏散。
從共和國海軍的作戰記錄上就可得知,第二輪炮擊的命中率為零。
因為偵察機已經確定第4戰術航空兵大隊的戰鬥機到達美軍海上基地,而且遭到美軍戰鬥機攻擊,所以首先起飛的是執行前出護航任務的戰鬥機。準確的說,這些戰鬥機將替換在凌晨2點30分升空的防空戰鬥機,而防空戰鬥機已經在3點50分,也就是艦隊指揮官做出攻擊決定之後殺向美軍海上基地,尋找美軍戰鬥機決戰。
從理論上計算,在對付擁有750米長、50米寬的飛行跑道的海上基地的時候,450千克級電磁炮炮彈的彈著點理想間隔距離為50米,即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確保有炮彈能夠命中目標,而落在一艘模塊船投影範圍內的平均炮彈數量為5枚。因為只有15門電磁炮向1個目標開火,且開火時間僅為15分鐘。即便由旗艦指揮,轉移炮擊的時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一個炮擊周期內,也只能向1個目標投射3375枚炮彈。如果這些炮彈以50米的間隔落下,則能覆蓋大約850萬平方米的海域。從時間上計算,對付球面距https://m•hetubook•com.com離為700千米外的目標時,飛行速度超過每秒20馬赫的電磁炮炮彈需要大約240秒,而在這一期間,正在接受或者放出戰機的美軍海上基地只能以40節的速度航行大約5000米。因為無法肯定美軍海上基地的航行方向,以及是否在航行途中轉向,所以在掌握了目標初始航向之後,可以根據目標的轉向率來算出目標在240秒內可能到達的海域。製作一個航行範圍圖就能看出,這一區域像是一片拉長了的銀杏葉,其範圍與航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計算可以得出,速度為40節的時候,美國海上基地在240秒內的航行區域不會超過1000萬平方米。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以航母戰鬥群為單位作戰的3個炮擊單位在15分鐘內擊中目標的概率在85%左右。由此可知,同時集中3個目標的概率在60%以上,同時脫靶的概率只有0.34%,命中一個目標的概率超過97%,而命中2個目標的概率超過85%。從當時的交戰情況來看,如果能夠在第一輪炮擊中命中2個目標,就能在第二次炮擊的時候打擊另外2個之前沒有遭到炮擊的目標,從而將美軍逃脫的概率將到最低限度。
戰場時間3點55分,南海艦隊司令官下達了作戰命令。
更重要的是,偵察機的飛行速度無論如何也比不上電磁炮的炮彈。
這次,正是由旗艦上的作戰指揮員手工設定的。
在很多人看來,這並不可靠。不管怎麼說,計算機有出錯的概率,哪怕這個概率低得微乎其微,也不能忽視。正是如此,在這套全自動指揮控制系統之外,還有一套備用的人工指揮系統,即由艦隊司令官下達口頭命令,由各艦艦長執行命令。當然,除非自動指揮控制系統出了問題,不然不會用如此原始的方法來指揮以毫秒計算時間的現代化海戰,也沒有哪個艦隊指揮官會拿戰鬥的勝負與艦隊的存亡來過把癮。
結合實際情況,以及戰役目的,可以很方便的選出最合適的戰術。
前面已經提到,在探索新戰術的時候,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艦炮火力,成為關鍵中的關鍵。眾所周知,就連精度高出幾個級別的反艦導彈都不能確保攻擊百分百得手,所以炮擊也不可能確保絕對準確。在此情況下,就需要對炮擊結果進行判斷,而最有效的辦法自然是出動偵察力量。暫且不考慮目標對偵察機的威脅,因為電磁炮採用的都是高拋彈道,即以垂直發射的方式將炮彈送出大氣層,再由炮彈上的彈道修正發動機與姿態控制發動機使炮彈轉向,讓炮彈盡量在外層空間飛行,從而使炮彈的射程大大提高。如此一來,炮彈在攻擊目標的時候,除非設置了特別彈道,不然都是以接近垂直的角度投向目標。換句話說,在炮彈攻擊目標的時候,位於炮彈彈道上的設施都會受到威脅,這自然包括偵察機。正是如此,共和國海軍對遠程炮戰做了明確規定,即在炮擊目標的時候,嚴禁載人航空器進入目標上空,即便是無人航空器,也要盡量避免進入目標上空。
看懂這一點的,絕對不只是共和國海軍。實事求是的講,作為受害者,美國海軍遭受的打擊可以用「刻骨銘心」來形容,為了證明電磁炮炮彈能夠對戰艦構成致命威脅,美國海軍甚至在20多天後,讓一艘攻擊潛艇秘密返回交戰海域,動用深海機器人,對沉沒的快速運輸艦進行了全面勘測,掌握了共和國海軍電磁炮炮彈的第一手數據。總而言之,遭到這次打擊之後,美國海軍彷彿大夢初醒,開始在新戰術領域奮起直追。
毋庸置疑,在如此密集的偵察之下,美軍海上基地變成什麼樣子,都會呈現在南海艦隊指揮官的眼前。
從這場戰鬥看得出來,電磁炮表現出了極為犀利的攻擊能力,特別是在極近距離的戰鬥中,電磁炮的作戰效率超過了其他任何制海兵器,甚至讓航空兵相形見絀,但是戰術思想相對保守,以及偵察力量相對缺乏的情況下,電磁炮的威力很難發揮出來,更難在關鍵時刻成為左右戰鬥結果的關鍵性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場海戰改變的還不僅僅是制海戰術,而是整個作戰體系。雖然與其他兵器一樣,電磁炮不可能取代其他兵器,只能成為作戰系統中最有效、也是利用率最高的一種兵器,但是在這場世界大戰中,作為最基本、也是最容易實現的能量武器,電磁炮將戰爭帶入了一個全新時代,一個由能量決定勝負的時代。
可以說,整個作戰過程都是由計算機控制的。
從這一戰術思想就看得出來,為了使炮擊效率最大化,旗艦必須精確掌握每門艦炮的準確彈道數據。雖然可以通過網路來傳https://www•hetubook•com.com遞數據,但是為了保險起見,旗艦上至少會配備一台專門用來測量彈道的激光雷達,而且測量通道肯定與艦隊全部大口徑艦炮的數量一致。實戰使用中,為了確保用戰術數據鏈傳輸火控信息不受干擾,旗艦一般不會利用各艘戰艦提供的炮擊數據,而是直接使用彈道測量雷達提供的數據。
發現目標后,難題也擺在了共和國海軍南海艦隊司令官的面前。
因為偵察機受到美軍戰績攻擊之後,已經離開美軍海上基地上空,所以要想確定炮擊效果,只能依靠艦炮發射的感測器炮彈。
第三套戰術的優勢是能夠一次性打擊3個目標,而且都有把握癱瘓目標,並且在30分鐘內打擊第四個與第五個目標,並且使其癱瘓。也就是說,能夠趕在美軍海上基地疏散之前使起喪失活動能力。雖然整個交戰過程肯定會有所延長,而且消耗的彈藥最多,但是這是唯一能夠趕在美軍疏散之前完成打擊行動的戰術方案。當然,這也是組織難度最大、對協調性要求最高的戰術方案。
首先得承認,這一調整符合實際情況。
不管怎麼說,海上基地就是海上基地,而不是貨真價實的戰艦,更不是艦隊。雖然在支持航空作戰方面,海上基地超過了航母,但是在協同作戰能力上,海上基地遠遠比不上航母,甚至比不上一般的護航戰艦。原因非常簡單,從節約成本出發,大部分海上基地都沒有配備相應的指揮系統,而在戰爭爆發后,美國海軍也來不及為海上基地增添用於空中作戰的指揮系統。
可以說,這正是共和國海軍在摸索新戰術的時候最大的收穫。也許有人認為,發掘電磁炮的制海潛力,並且將電磁炮發展成為新的海戰利器才是共和國海軍在大變革時代中的最大收穫。實事求是的講,電磁炮只是手段,而非思想,更不是新戰術。也就是說,要想將一種新手段轉化為戰鬥力,必須依靠新戰術。眾所周知,艦炮有很多優點,比如射速高、彈藥投擲量巨大、不易受到干擾、威力可控等等,但是艦炮也有一個很難克服的缺點,即在確保不受干擾的情況下,精度與射程成反比。如此一來,在攻擊遠處目標的時候,就只能依靠密集的彈雨來彌補精度上的欠缺。問題是,任何一艘戰艦上都不可能配製太多的艦炮,特別是在艦炮的實戰效能得到正式之前,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都不會急著走回頭路,建造以艦炮為主要武器、甚至唯一武器的「炮艦」。也就是說,在實戰應用中,必須聯合多艘戰艦上的艦炮來攻擊同一個目標,因此如何合理分配炮火,使艦隊炮擊的覆蓋範圍最大化,即艦炮的攻擊效率最大化,成為了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為此,共和國海軍提出了「網路協同作戰」的基本戰術思想,即由旗艦上強大的中央計算機確定每艘戰艦的每門艦炮的炮擊區域,而各艘戰艦僅僅是火力投送單元的載體。
這一過程大約需要花上幾分鐘的時間。
決定戰術的,仍然是準確的戰術信息。
也就是說,在遭到突然打擊之後,美軍海上基地肯定會緊急疏散。
事實上,當時影響更大的還是另外一支力量,即艦載預警機。
接下來的2分鐘內,參加炮擊作戰的各艘戰艦開始選擇彈種、結算炮擊參數、檢查艦炮狀態,為炮擊做準備。相對而言,這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簡單的就是選擇彈種。雖然按照共和國海軍的作戰條令,選擇彈種由計算機完成,即戰艦上的火控計算將根據目標的性質自動決定使用什麼彈藥,並且為炮彈裝定引信。比如在對付具有裝甲防護能力、或者大型海上目標的時候,一般選擇具有機械延時功能的半穿甲彈,並且根據目標的裝甲厚度、艦體結構與甲板層數等等數據,以及需要讓炮彈在什麼部位爆炸等火控數據,決定引信的延遲引爆時間。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對付「重慶」級這種配備了裝甲飛行甲板的航母時,如果要讓炮彈在機庫內爆炸,引信延時將設置為10毫秒,如果要讓炮彈在下放的機艙內爆炸,就要將引信延時設置為100毫秒。由此可見,因為涉及到極為繁複的計算,特別是針對各種目標防護能力的估算已經超出了人類大腦的計算能力,所以得由計算機負責,並且由計算機自動設定各類參數。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為了避免誤裝彈藥,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各戰艦上的槍炮軍官都會對計算機選擇的彈種、以及設置的引信數據進行檢查,在確認無誤的情況下才會允許艦炮開火。當然,在時間不允許的情況下,如果槍炮軍官發現裝錯了彈藥,或者設錯了引信參數,也不會取消炮擊,而會在下一輪,或者後面幾輪炮擊中進行調整。在這個決策過程中hetubook.com.com加入人為干預的原因也很簡單,即電磁炮炮彈價值昂貴,特別是一些對海彈種,其價格不會比反艦導彈低多少。更重要的是,戰艦的攜帶能力非常有限,即便是巡洋艦,一門艦炮的備彈量也不會太多,浪費炮彈等於削弱戰艦與艦隊的持續作戰能力,而在很多時候,艦隊的彈藥補給都得在港口內進行。
如果說由3艘模塊船串聯起來的海上基地非常笨重,轉向時非常麻煩,那麼每艘長度僅有250多米的模塊船都非常靈活,不但轉向不成問題,緊急情況下還能迅速加速,逃離危險海域。在5艘模塊船都向外圍逃逸的情況下,4分鐘后的分佈範圍超過了1億平方米,而第二輪炮擊在美軍指揮官下達疏散命令后10分鐘開始,炮彈落下已經是14分鐘后了,所以美軍模塊船的分佈範圍超過了100億平方米,也就是大約10000平方千米。在此情況下,即便所有艦炮都以最快速度投射炮彈,擊中一艘模塊船的幾率都不會超過1%。
不管怎麼說,這絕對是一場劃時代的海戰,是一場足以顛覆所有傳統戰術的海戰。
說直接點,就是「偵察炮彈」。
不管怎麼說,在此之前,還沒有任何人證明可以用電磁炮摧毀數百千米外的艦隊,而且是一支擁有強大末段攔截能力的艦隊。雖然早在30多年前,即半島戰爭期間,共和國海軍就用用艦炮打擊過韓國艦隊,取得了不錯的戰績,在隨後的日本戰爭與印度戰爭中,共和國海軍也摸索過類似的戰術,即利用艦炮來對付海上目標。但是在半島戰爭之前,還沒有哪個國家的海軍擁有切實可靠的末段攔截系統,而在日本戰爭與印度戰爭中,真正可以供共和國海軍艦炮虐殺的也就只有敵人的民用船隻。
可以說,這就是這場「海上炮戰」帶來的最大啟示。
雖然在之前的戰術預案中,考慮到了類似情況,但是實際操作的時候,艦隊指揮官仍然得充分考慮現實情況。萬幸的是,技術進步給決策者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比如對於各種戰術的成功率與可靠性,就不再需要指揮官去考慮,而是由計算機模擬分析,並且在極短的時間內給出分級結果。比較可惜的是,具備初級人工智慧的計算機還不具備經驗應用能力,也就不可能從過往的戰鬥、演習與訓練中吸取經驗教訓,自然不可能結合經驗做出最為理想的選擇。更重要的是,決定戰鬥的是人、而不是機器,所以在計算機給出了模擬分析結果之後,仍然需要由指揮官根據個人經驗,從中選擇最為合適的戰術。在整個決策鏈條當中,計算機實際上只起到了提高決策效率,縮短決策時間的作用,而不是代替指揮官做出戰術決策。
第一套戰術能夠以較快的速度摧毀1到2座海上基地,甚至有希望癱瘓第三座海上基地,卻很有可能讓第四個與第五個目標逃過打擊,原因很簡單,即便不考慮補充打擊,針對每個目標的炮擊時間都在15分鐘以上,因此至少要到45分鐘之後才能打擊第四個目標,而在這個時候,美軍海上基地肯定完成了緊急疏散,分佈範圍增加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炮擊將變得毫無意義。
收到偵察機發回的報告后,旗艦上的中央計算機只用了15秒鐘就給出了4種戰術,以及每種戰術的成功率,即打擊效率。這四種戰術也很簡單:一是集中炮火由遠及近的逐次打擊5個目標,並且在每次調整目標之後用配備了被動探測感測器的炮彈確定打擊情況,以決定是否進行補充打擊;二是將艦隊炮火分成兩部分,主要火力佔七成、次要火力佔三成,由主要火力逐次打擊5個目標,次要火力則負責進行補充炮擊;三是以航母戰鬥群為基礎,由三組炮火對目標進行交叉輪番打擊,且每次打擊結束后都用感測器炮彈確定打擊情況,以決定補充打擊的火力強度;四是將艦隊炮火分成5組,且按照命中目標的概率進行分配,然後分別對5個目標進行炮火打擊。
從偵察炮彈發回的戰場信息來看,距離南海艦隊最遠的2座海上基地都挨了數十枚炮彈,並且完全癱瘓,喪失了活動能力,反而是距離較近的那座海上基地在遭到炮擊的時候進行了緊急疏散,各有2艘模塊船躲過了炮擊。實事求是的講,雖然炮擊算不上完美,但是已經超過了預期。
看得出來,在之前的戰鬥中,共和國艦隊指揮官一直在按照既定戰術行動,並沒有主動創新。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南海艦隊已經派出了航空打擊力量,而且直到4點45分才確定炮擊命中率為零,而這個時候,第一批起飛執行攻擊任務的戰鬥機已經發射了攜帶的反艦導彈。
可以說,人類文明也在這個時候邁入了能量時代!
很明顯,典和_圖_書型的「網路協同作戰」戰術。
幾乎在空戰進行的同時,執行攻擊任務的戰鬥機也開始起飛了。
作為海戰的獲勝方,因為獲得的是一場不完全的勝利,所以共和國海軍在總結電磁炮的制海戰術時,把問題看得更加透徹。這一點,從共和國海軍在開發第二代螺旋電磁炮的時候沒有把射程放在首要位置上就看得出來,在共和國海軍眼裡,制約電磁炮在海戰中的作戰效率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射程,而是命中率。
準確的說,是組成海上基地的模塊船完全分開,並且以最快的速度向四周逃逸。
這個時候,南海艦隊的3支航空聯隊就派上了用場。
也就是說,空戰開始的時候,美軍戰鬥機沒有得到預警機的支持。
正是如此,南海艦隊指揮官才不得不下達停止攻擊的命令。
由此可以大致算出,在同時炮擊3個目標、且平均分配彈藥的情況下,炮火的覆蓋範圍到底有多大。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根據美軍的作戰記錄,在戰場時間4點10分之前,指揮官就下達了緊急疏散命令,並且要求還沒有來得及降落的戰鬥機前往東面大約1250千米處,如果沒有足夠的燃油,可以考慮跳傘逃生。也就是說,5座美軍海上基地都以最快的速度結束了航空作業,並且以最高級別進行疏散。因為美軍指揮官認為對方會由近及遠的進行炮擊,所以在首先遭到打擊的3座海上基地中,反而是距離南海艦隊最近的那一座最先進行疏散,而稍微遠的2座海上基地反而沒有立即疏散,而是在接受最後一批戰鬥機,以免在進行反擊之前損失太多的航空力量。
如此一來,炮擊開始之前,旗艦還得確定各艘炮擊戰艦的具體|位置。
由此可見,128比0的空戰結果也沒有什麼好稀奇的。當然,誰也不能忽視,在這個戰果中,至少有100架美軍戰鬥機是被共和國海軍艦載戰鬥機發射的遠程導彈擊落的,只有大約20架美軍戰鬥機是被2倍、甚至3倍的共和國戰鬥機擊落的。也許有人認為這證明了超視距空戰再次成為主流,可是客觀的講,這場空戰只證明了一點,即在攔截空戰中,預警機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格鬥空戰中,數量比質量重要得多。
既然有更加穩妥的選擇,自然沒有理由置之不理。
站在一個指揮官的立場上,如果有機會全殲敵人,就沒有理由手軟。即便從技術角度出發,海上基地中,最重要的無疑是具備全套動力系統的核心模塊,建造1艘核心模塊船的花費超過了建造5艘普通模塊船,因此任何指揮官在對付海上基地的時候,都會以打擊核心模塊船為首要目的。從前面的介紹可知,5座美軍海上基地都有1艘核心模塊船,因此要攻擊5座海上基地。更重要的是,只有2個模塊的海上基地不但目標更小,而且在緊急情況下的疏散速度也更快,所以有必要為之動用更多的炮火。
必須承認,制約電磁炮的不是自身性能,而是配套力量,特別是信息支援手段。
再組織第二次攻擊,肯定來不及了。
根據南海艦隊的作戰記錄,戰場時間凌晨4點之前,參与炮擊行動的6艘巡洋艦、9艘多用途驅逐艦與9艘反潛驅逐艦均完成了炮擊前的準備工作,並且按照正常情況下的作戰方式,在發出就緒信號之後,由旗艦上的中央計算機統一分配炮擊任務,而各艦上的火控計算機只負責控制本艦艦炮。
顯然,空戰沒有多少懸念可言。
對一名能力出眾的艦隊指揮官來說,這一系列的評估都是在一瞬間內完成的。
可以想見,在沒有太多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美軍指揮官也會按既定戰術行動。
以當時的情況,最大的問題不是追不追得上,不管怎麼說,艦船的速度都要比飛機與導彈慢得多。問題就是,如果不能找到目標,飛機與導彈的速度再快也沒有用。而當時搜尋正在逃逸的美軍快速運輸艦,絕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4點剛過,南海艦隊的24艘戰艦就打響了第一炮。因為24艘戰艦上的45門大口徑電磁炮(巡洋艦配備3門、多用途驅逐艦配備2門、反潛驅逐艦配備1門)幾乎同時開火,所以場面顯得非常壯觀。更重要的是,新型螺旋電磁炮的炮彈並不與加速通道接觸,也就不會因為高速運動而摩擦生熱,所以射速提高了不少,最快時能在1分鐘內開火30次,即便按照正常速度開火,1門電磁炮也能在15分鐘內投射225枚炮彈,也就是向800千米外的目標投射大約100噸炮彈。
4點10分左右,第一批艦載戰鬥機就開始起飛了。
不可否認,戰鬥機的速度再快,也比不上速度超過了20馬赫的電磁炮炮彈。因此在第一批戰鬥機起飛的時候,第一輪炮擊已經結束。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