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國策

作者:閃爍
國策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七十八章 主力艦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七十八章 主力艦

從時間點上看,這個消息有比較高的可信度。
要知道,在2萬多噸的巡洋艦上,除了3門電磁炮之外,還有200多枚導彈,以及5加具有攻擊能力的垂直起降飛機。即便「秦」級的電磁炮是6門,而且口徑大得多,不為其配備其他主戰武器,也確實太讓人難以接受了。當然,這種火力布置,足以證明共和國海軍對大口徑電磁炮的威力有足夠信心。更重要的是,在「秦」級以後,其他幾級主力艦都只配備了大口徑電磁炮,而沒有其他攻擊性武器。如果從大口徑電磁炮在實戰中的表現來看,這一配製還算是比較合理的話,那麼沒有配備遠程防空系統,就很難讓人接受了。要知道,即便是得到重重保護的航母,除了配備攔截系統之外,還有數套射程超過30千米的近程防空導彈。即便如此,在面對空中威脅,特別是反艦導彈的集群攻擊時,艦隊的防空系統都顯得力不從心,更何況沒有遠程防空系統的主力艦?當然,這也是需要為「秦」級配備護航戰艦的主要原因。
即便退後一點來看,在主力艦交戰的時候,為了避免誤傷,護航戰艦都會躲得到幾十千米之外,可是區域防空系統的作戰半徑高達數百千米,即便是驅逐艦上的簡化版本也在200千米以上,因此護航戰艦仍然能夠為主力艦提供防空掩護。如此一來,與其讓主力艦手忙腳亂的應付各種威脅,還不如把防禦重任交給護航戰艦,讓主力艦集中力量對付敵人的主力艦,以進攻代替防禦。
這一點,從其武器系統的配製上也看得出來。
總而言之,「秦」級的這一缺陷,成為了限制其作戰使用的主要因素。
如果說為了提高速度採用特殊的水下結構還有點道理,那麼「秦」級的水上結構就讓人難以理解了。
明確這個定位之後,海軍自然會堅持己見,即不為「秦」級配備任何與主要打擊手段無關的進攻武器,即便是防禦系統,也以自衛為主,其他的全部交給護航戰艦,以此最大限度的提高主力艦的戰鬥力。
這一區別,讓「秦」級從根本上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一種戰艦。
當然,海軍並沒因此否認電磁炮的制海作戰效能。
事實上,就連共和國海軍的很多官兵都無法理解這種新式戰艦,以及代表的新式戰術。
驚人投射能力的背後,還有更加驚人的射程。
原因很簡單,海戰中,配備了大口徑電磁炮與遠程巡航導彈的大型戰艦,根本沒有必要靠近敵人,也就只需要考慮敵人反艦導彈與遠程彈藥的威脅,而攔截系統對付反艦導彈的能力肯定比戰艦的機動性更加可靠,也更值得重視。更重要的是,作為作戰平台,不管是航母、還是巡洋艦與驅逐艦,都對航行的穩定性有較高的要求,也就不能以犧牲穩定性的方式來提高機動性。
換個角度看,如果「秦」級沒有足夠的綜合作戰能力,與配備了攔截系統的火力艦又有什麼區別呢?作為戰艦,特別是排水量數萬噸的主力戰艦,具備綜合作戰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戰艦的基本「素質」。即便不從軍事角度出發,從經濟角度考慮,為「秦」級配備區域防空系統,也要比為其提供一艘具備區域防空能力的巡洋艦划算得多吧。再說了,共和國擁有建造15萬噸級超級航母的能力,將「秦」級的排水量增加10000噸,也不會給建造工作帶來任何問題。
前面提到過,共和國海軍的新一代巡洋艦強化了炮火,排水量增加了不少。
不管怎麼說,哪怕是1200千米的有效射程,也足以讓「秦」級成為制海主力艦了。
雖然兩支艦隊來自兩個完全敵對的國家,但是兩支艦隊里的主力戰艦卻有著異曲同工的相似之處。在駛向那霸港的那支艦隊里,主力是8艘被稱為「非直接瞄準海上火力投送平台」的新式戰艦,在通過巴拿馬運河的那支艦隊里,主力是8艘被稱為「先進海上戰術測試平台」的新式戰艦。從命名來看,兩者之間肯定有某種聯繫。
戰爭結束后,共和國海軍也只公布了部分信息,比如「秦」級具備防禦聚能彈藥的能力,並且能夠有效防禦部分動能彈藥,還具有先進的系統防禦能力。總而言之,在到底採用了什麼防禦技術的問題上,共和國海軍一直閉口不談。
從這一設計看得出來,「秦」級是一種用來與敵人進行炮戰的戰艦。
在這艘排水量超過歷史上噸位最大的戰列艦的戰艦上,總共有6門大口徑電磁炮。雖然從絕對數量來看,還比不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列艦,但是從戰鬥力上看,「秦」級肯定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炮艦。
對於「秦」級的防禦能力,共和國海軍一直當做絕對機密。
要知道,和圖書如果能夠得到空中養護,即將敵人的戰鬥機阻擋在1000千米之外,讓敵機無法使用反艦導彈發起攻擊,「秦」級完全有能力用電磁炮打垮1200千米外的敵艦,甚至消滅敵人的航母戰鬥群。
很明顯,以電磁炮為唯一制海武器的「非直接瞄準海上火力投送平台」的排水量肯定比只裝備了3門第一代螺旋電磁炮的巡洋艦大得多。按照共和國海軍公布的設計標準,該型戰艦的標準排水量超過65000噸,按照20%的余量計算,滿載排水量在78000噸左右,而實際最大排水量肯定超過80000噸。
根據共和國海軍公布的信息,「秦」級的電磁炮有7種炮彈,主要配備3種炮彈,即900千克級的半穿甲彈、800千克級的高爆彈與850千克級的集束子母彈。無一例外,這3種常用炮彈都是半制導彈藥,即只有彈道修正系統,沒有末段制導系統。因為是螺旋電磁炮,所以「秦」級主炮的射程與彈藥的種類沒有太大關係(也可以採用增程彈藥),而是由發射能量決定,即通過調整發射時的輸出能量,賦予炮彈不同的炮口動能,從而使炮彈獲得不同的彈道高度,由此決定基本射程。更重要的是,螺旋電磁炮是非接觸型電磁炮,即炮彈不于加速軌道接觸,所以「秦」級的主炮可以使用所有小口徑炮彈,比如在海軍的彈藥庫里堆積如山,且能夠應付絕大部分對地支援任務的450千克級炮彈,甚至是加裝了加速線圈的200千克級炮彈。
當然,這也確實說明了海軍是一支非常頑固的軍隊。
如果不計算攔截系統中的激光炮、粒子束炮與小口徑電磁炮的話,「秦」級確實只有6門電磁炮,而沒有其他進攻武器。當然,在必要的時候,3架垂直起降反潛巡邏機也能攜帶導彈與炸彈執行攻擊任務。
從衡量戰艦戰鬥力的角度出發,具備了出色的進攻手段與強大的防禦能力的戰艦就是強大的戰艦。
按照共和國海軍公布的數據,「秦」級的武器系統比重只有11%,即武器系統的質量只有標準排水量的11%。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偏低的指標。要知道,在「秦」級以前,巡洋艦的這一指標往往在15%左右(因為以往沒有與「秦」級類似的戰艦,所以只能拿最接近的巡洋艦進行比較)。照這個比例計算,「秦」級武器系統(不包括火控系統,這是算在了電子設備裏面)總共只有7200噸左右。即便「秦」級沒有配備其他遠程武器,並且將攔截系統算到防禦系統裏面,且電磁炮自身的質量按照30%計算(仍然是巡洋艦的標準),「秦」級的彈藥庫里也就只有5000噸炮彈,也就是大約5600發900千克級炮彈(這是最大限度的估算,因為沒有計算彈藥庫自身的質量,以及揚彈系統的質量)。以「秦」級的火力水平,就算以正常速度開火,這點炮彈在10分鐘內就將耗光。僅僅夠戰鬥10分鐘的備彈量,確實低得嚇人。
因為用大口徑電磁炮取代反艦導彈與艦載航空兵本來就是海軍發展的主要方向,所以共和國海軍在啟動「炮火型制海艦」的時候就引起了美國海軍的重視,而且受到了美國情報機構的高度關注。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在2055年之前,美國海軍也有類似計劃,而且美國的情報機構肯定掌握了很多「炮火型制海艦」的信息。
這一變動足以說明,連共和國海軍都忍受不了「秦」級的備彈量。
當然,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可以說,這也是「秦」級遭到詬病的一個地方。
別的不說,美國海軍的「先進海上戰術測試平台」的外形就與共和國海軍的「非直接瞄準海上火力投送平台」非常相似,而且顯得粗糙一些,因此完全可以相信,美國海軍「山寨」了共和國海軍的開發成果,而且學得不是很到位。
有意思的是,在後面的「唐」級與「漢」級上,也沒有配備區域防空系統。「唐」級還好說,畢竟與「秦」級採用了同樣的基礎設計,改動並不大,排水量也沒有增加多少,所以沒有配備區域防空系統也很正常。可是對於標準排水量超過10萬噸的「漢」級來說,沒有配備區域防空系統,就讓人完全無法理解了。要知道,只需要將「漢」級每門主炮的備彈量減少2000噸,就能為其配備一套能夠在一次戰鬥中攔截400個目標的區域防空系統,從而使其防禦能力提升50%以上。不管怎麼計算,這都是一筆非常划算的買賣,共和國海軍沒有任何理由拒絕。
與上一代主力艦,即航母比起來,新一代主力艦最幸運的、也是最不幸的就是在誕生之後就被送上了戰場。
https://www.hetubook•com•com也很容易理解,「非直接瞄準海上火力投送平台」是一種全新概念的制海艦,不但外形奇特,戰術使用也與以往的戰艦截然不同,就算能夠模仿,也最多只能得其表,而很難掌握其精髓。
從艦隊作戰的角度出發,這絕對是最有效的發展方向。
既然為炮戰而生,就得擁有足夠的艦炮。
前面已經提到過,很多人都認為「秦」級的很多特殊設計都是在為生存能力考慮。這也不假,畢竟任何一種大型戰艦在設計的時候都會考慮生存能力。問題是,「秦」級絕對不是很多人猜測的那種「配備了電磁炮的戰列艦」,即沒有厚重的裝甲。從排水量上也看得出來,如果按照戰列艦的標準,即關鍵部位的裝甲厚度必須能夠抵抗由自身主炮在正常交戰距離內發射的穿甲彈的打擊,那麼「秦」級的排水量就不是65000噸了,即便採用最新式的高強度合金裝甲,其標準排水量也會超過20萬噸!
最重要的是,共和國海軍的新戰術思想已經形成體系。
如果說「秦」級有什麼缺點的話,至少有一點得到了所有人公認,那就是非常有限的持續作戰能力。
不能依靠裝甲,就只能依靠主動防禦系統。
事實上,在建造了8艘「秦」級與8艘「唐」級(以歷史上的王朝命名,為「秦」級的小改型,主要性能指標與「秦」級完全一致)之後,共和國海軍的第三種,也就是「漢」級(以民族名稱命名)在主炮數量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只是換了改進型的電磁炮),標準排水量一下子增加到了10500噸,即增加了40000噸,相當於增長了61.5%。在增加的排水量中,武器系統佔了60%,而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用來增加彈藥攜帶量,以及採用安全標準更高的新結構彈藥庫。
基本船型上,「秦」級拋棄了被高速艦船普遍採用的雙體與三體結構,而是回到了原來的設計上,為單體船。當然,絕對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彈體船。僅從外形看,「秦」級的船體與美國海軍在21世紀初設計的DDG1000,即「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非常相似,即艦體水線以上部位向內傾斜,並且非常光滑。不同的是,「秦」級將這種傾斜結構延伸到了艦體水線以下部位,而且一直延伸到7米左右,然後才以110度的轉交內收,形成鈍型艦底。受此影響,很多人都認為,「秦」級的這一艦底結構主要是為了防禦魚雷,並且提高被魚雷擊中后的生存概率。事實上,「秦」級的艦底設計與抵抗魚雷攻擊完全無關,與提高生存能力更是扯不上關係。這一設計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在採用單體船型的基礎上,讓航行速度達到海軍的戰術指標,即最大航速超過70節。正是如此,「秦」級採用了「前淺后深」的吃水結構,即戰艦的龍骨並不是水平的,而是從首部向後傾斜,在距離艦尾大約四分之一個艦長時達到頂點,然後向艦尾收起。結合特殊的艦底結構,「秦」級的水下部分,實際上就是一個巨大的衝浪體,在高速航行的時候,艦底具有飛機機翼的效果,即產生相當於戰艦排水量六成的浮力,縮小吃水,減小濕面積,也就減小了航行阻力。做個形象的比喻,「秦」級就是一艘放大了數百倍的快艇!
單從配備的電磁炮數量來說,「秦」級就超過了以往的所有戰艦(僅指按照軍用標準建造的戰鬥艦艇,而不包括以民用標準建造的火力艦)。更重要的是,「秦」級裝備的是專門為其開發的「重型電磁炮」。
在制海作戰中,「秦」級肯定不會持續開火,而會以短促急射的方式,在打完一次齊射之後,對彈著情況進行評估,然後調整瞄準點,再開火。如此一來,即便最大持續開火時間僅有幾分鐘,實際戰鬥時間也有數小時。如果執行對地支援任務,那就更不是問題了,因為「秦」級的主炮可以使用450千克與200千克級炮彈,而且大部分時候對付的都是地面固定目標,所以彈藥消耗量肯定沒有制海作戰那麼驚人。
要知道,只有密集的彈雨是攔截系統與強制電磁干擾系統對付不了的,而能夠製造彈雨的也就只有戰艦上的大口徑電磁炮。
由此可見,「秦」級是一種對機動性要求非常高的戰艦。
可以說,以當時的情況,共和國海軍沒有任何理由吝嗇那麼點投入。
問題是,換個角度看的話就能發現,這也證明了海軍對新戰術的信賴程度,以及對海戰發展方向的高度認知。設想一下,如果大口徑電磁炮將完全取代反艦導彈,就像100多年前,航空炸彈與航空魚雷完全取代了巨炮的穿甲彈一樣,那麼為對付www•hetubook.com.com反艦導彈而存在的區域防空系統又有什麼價值呢,如同對付穿甲彈的厚重裝甲在航空炸彈與航空魚雷面前毫無意義一樣,區域防空系統也遲早會被淘汰出局。
建造這種近10萬噸的戰艦,肯定無法做到保密,更何況同時建造8艘。
兩者之間確實有聯繫,而且是比較密切的聯繫。
雖然從表面上看,「長灘」級更加強大。事實上,即便到了戰後,也有很多人認為,「長灘」級才是戰爭初期最強大的主力艦,而「秦」級只是一種性能單一的戰艦。但是實事求是的講,如果配備的武器派不上用場,即對攻擊敵人、或者保護自身起不到任何作用,那麼將再多的武器堆砌到一起,也成為不了強大的作戰系統,只不過是一堆看上去強大,卻毫無用處的擺設罷了。
要知道,「漢」級一口氣建造了60艘,是整個大戰期間,共和國海軍建造得最多的一種主力艦,也是共和國海軍在大戰期間的絕對主力。
與巨大的口徑相比,更加驚人的還是其驚人的射速。按照海軍公布的數據,「秦」級主炮的最大射速達到了每分鐘30發。雖然只能以該速度持續開火20秒,即以標準初速投射10枚900千克級炮彈,如果6門炮同時開火,也能在同一時間向目標投射60發炮彈,達到驚人的炮擊密度。正常情況下,「秦」級主炮的射速為每分鐘20發,並且能以這樣的速度開火15分鐘,或者以每分鐘15發的速度開火60分鐘。如果全部投射900千克級炮彈,相當於1艘「秦」級能在15分鐘內投射1620噸炮彈,或者在1個小時內投射6480噸炮彈,而8艘「秦」級在1個小時內的炮彈投射量就超過了1支3航母戰鬥群內所有護航戰艦上的所有電磁炮的投射量。
對一艘戰艦來說,生存能力是與打擊能力同等重要的戰術指標。
問題是,前面已經提到了,面對電磁炮投來的彈雨,任何主動防禦系統都顯得無能為力。實戰也證明了這一點,只要彈藥的投射密度足夠大,沒有任何一種戰術防禦性能能夠攔截所有炮彈。更重要的是,電磁炮也能投射子母彈,而且可以讓母彈在高空以投撒集束子彈藥,面對密集的子彈藥,攔截系統就更加力不從心了。
受此影響,也就只能用分析的方式來猜測這種劃時代戰艦的防禦能力與生存能力了。
正是如此,如果要在兩種戰艦中分出雌雄,除了做性能數據對比之外,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這兩種戰艦開上戰場,真刀實槍的幹上一場,由戰鬥的勝負、而不是理論分析來做出裁決。
當然,與沒有完美的人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完美的戰艦。
眾所周知,早在30多年前的半島戰爭中,共和國海軍就用大型戰艦上的電磁炮取得過戰果。雖然當時對付的是已經潰不成軍的韓國艦隊,但是在那場發生在濟州島南部海域的戰鬥中,電磁炮的對海打擊能力得到了證實。在隨後的日本戰爭與印度戰爭中,共和國海軍的電磁炮不但在對地打擊中表現出色,在對海作戰中也表現得很不錯。因為在需要動用電磁炮對付海上目標的時候,日本海軍與印度海軍已經被擊潰,所以在這兩場戰爭中,共和國海軍的電磁炮瞄準的都是一些沒有戰鬥力、或者只有有限戰鬥力的民用船隻與准軍事艦船,海戰的軍事意義也不是很大。直到2041年的半島戰爭,電磁炮在海戰舞台上的表現機會仍然屈指可數。可以說,海軍一直沒有把電磁炮當成主要制海武器對待,與其寥寥可數的作戰記錄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就是為是沒要採用單體船型,而不採用更有利於提高速度的雙體與三體船型。按照海軍給出的答案,「秦」級並不承擔支援航空作戰的任務,對甲板面積的要求不高,也就沒有必要採用多體船型。顯然,這個道理根本說不通,因為多體船型的主要好出不是提供寬大的甲板,而是提高航行速度(「重慶」級以前的航母都是單體船型,照樣擁有非常巨大的飛行甲板)。從實際情況出發,「秦」級採用單體船型的主要目的應該是降低被彈面積。要知道,作為一種用電磁炮作戰的戰艦,肯定得考慮遭到敵人炮擊時的生存問題。因為電磁炮是高彈道火力,炮彈幾乎是垂直落下的,所以船體的寬度就成為了衡量中彈率的主要指標,也是制約生存能力的主要因素。毋庸置疑,甲板面積寬大的戰艦,肯定更加容易被砸下來的炮彈擊中。
首先可以肯定,「秦」級肯定有遠超過以往戰艦的被動防禦能力,只不過肯定不是以增加裝甲厚度的方式來實現的。從高達15%的動力系統空間佔用率(即動力系統佔全艦空間https://m•hetubook•com•com的比例)來看,「秦」級很有可能採用了「能量裝甲」。說得直接一點,就是通過電能、流體動能、高溫內能等等方式來摧毀與破壞彈藥穿甲作用的防護裝甲。最原始的,就是由英國人在21世紀初體出的壓電裝甲,即通過在穿甲彈或者高溫射流通過兩層電壓差高達數絲毫萬伏的裝甲板時產生的高壓電流,來破壞穿甲彈的動力結構與高溫射流的流體結構,從而大大降低穿甲彈與高溫射流的穿甲能力。此外以色列的科學家還提出了「流體裝甲」的概念,即利用液體不易壓縮、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會產生切向力的特點,來破壞穿甲彈的穩定性與高溫射流的連續性,從而降低穿甲能力。當然,這些新概念裝甲都得到過檢驗,而且都被證明是比較有效的。問題是,這些裝甲的質量都不輕,用在大型戰艦上很不現實。由此可知,共和國海軍肯定開發出了一種更加先進的能量裝甲,比如由強磁場防護裝甲。當然,這種早在20年前就被提出來的防護原理只有一道門檻,那就是巨大的能量需求。因為「秦」級是以電磁炮為主戰武器的戰艦,對動力系統的要求肯定非常高,也就有能力為能量裝甲提供足夠的能源。
由此可見,「秦」級是主力艦,取代的是航母,而不是護航戰艦。
雖然這並不表示防空系統毫無價值,畢竟在地面戰場上,航空兵與巡航導彈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因此區域防空系統就有存在價值,而在大洋戰場上,因為需要用戰艦掩護島嶼上的陸戰隊,所以海軍也需要區域防空系統,但是這並不表示需要將區域防空系統裝到主力艦上,不管怎麼說,航母上也沒有配備區域防空系統。
當然,一種戰艦是否強大,除了理性客觀的分析之外,主要還得看實戰表現。
事實上,根據一些不太可靠的消息,在「漢」級動工建造前,負責設計工作的江南造船廠軍用艦船設計院就多次提出,應該為「漢」級增添區域防空系統,哪怕只是多用途驅逐艦上那種精簡版的區域防空系統,也能大幅度提高「漢」級的綜合作戰效率。結果是,幾次提議均被海軍駁回。正是如此,很多人都認為,共和國海軍在戰爭期間損失的主力艦,頑固不化的海軍司令與海軍後勤處長要負最大的責任。
按照共和國海軍在戰後公布的相關資料,大約在2050年的時候,「非直接瞄準海上火力投送平台」項目就正式啟動了。因為時間比較緊張,所以該項目的理論研究工作只用了半年時間,在2050年底開始設計,並且在2054年底之前完成設計工作。也就是說,從立項到完成設計用了5年。按照共和國海軍裝備採購工作的管理方式,在正式採購之前,肯定會將研發代號更換成裝備代號,因此應該在這個時候,「非直接瞄準海上火力投送平台」才正式命名。因為採用了全模塊化設計,加上部分次要功能模塊的建造工作在設計完成之前就已開始,所以第一批8艘戰艦僅用了不到4年時間就建成服役。
雖然按照共和國海軍公布的數據,「秦」級主炮的最大射程為1200千米,但是根據很多實戰戰例,這很有可能是「秦」級單獨作戰時的最大有效射程,也就是戰艦上觀瞄系統的最大測量距離。在得到支持與協助的情況下,「秦」級的主炮完全有能力將900千克級炮彈發射到1500千米,甚至1800千米之外。如果使用的是450千克級炮彈,最大射程甚至有可能超過2500千米。當然,實戰中,「秦」級創下的最遠交戰記錄是1650千米,而且是在使用450千克級炮彈時創造的。從實戰情況分析,影響射程的不再是電磁炮的輸出能量,而是非制導炮彈在超遠射程時的精度。說得準確一點,如果不能命中目標,就算射程再遠,也沒有實際意義。
受此影響,「秦」級的水上結構幾乎是水下結構的翻版,只是更加誇張。從正面看,戰艦就是一個三角形,側壁從水線處以15度的傾斜角筆直向上延伸,並且在艦體中線上方交匯。因為艦首為銳角三角形,所以從側面看的話,又是從艦首的水線處以30度的坡度向後方延伸,並且在距離艦尾大約三分之一艦長處達到頂點,然後以60度的俯角向下延伸,最終在距離艦尾大約20米處折為水平,留出一塊面積不到500平方米的飛行甲板。雖然從基本外形上看,「秦」級與21世紀初的戰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即擁有明顯的上層建築,在尾部設置一塊供直升機(垂直起降飛機)使用的飛行甲板,並且沿戰艦的中線布置各種武器裝備,只是採用核動力,所以沒有煙囪,加上採用了保型設計的電子設備天線與hetubook.com.com武器彈藥投射窗口,看不到比較明顯的突出物。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就能發現,「秦」級是一種靠人力控制不可能穩定航行的戰艦,因為該艦的重心在浮力(升力)中心的前面,即戰艦在航行的時候肯定處於不穩定狀態(停泊的時候,艦首將沉到海面下),所以只能依靠計算機控制,而且得不斷調整航行姿態,才能穩定航行。
不管怎麼說,這種專門為「秦」級開發的重型電磁炮是海軍的專利,而且是海軍大型艦船的專利,不但陸軍用不了,連海軍的中小型艦船也用不了。暫且不說這套電磁炮能不能拆解之後裝到幾十台車輛上,900千克級的炮彈也能成為陸軍後勤補給的噩夢,再加上驚人的射速,更能讓陸軍對其敬而遠之。要知道,陸軍不但對900千克級炮彈無愛,甚至沒有大規模使用450千克級炮彈。在99%的情況下,200千克級炮彈就能應付所有地面戰鬥,壓根沒有必要裝備威力更大的電磁炮系統。
問題就在這裏,以「秦」級的排水量,增添一些防空系統應該不是問題。
在此之前,就連驅逐艦都沒有如此重視機動性。
這就是關鍵所在,對於一艘排水量超過5萬噸的大型戰艦來說,有必要如此重視機動性能嗎?
當然,幸運的是勝利者、不幸的是失敗者。
可以說,這也正是美國海軍最欠缺的地方。雖然有理由相信,美國海軍在摸索新的海戰方式的時候,也以新的制海作戰手段提出了新的海戰戰術,並且以新的戰術思想來指導建造新的海戰平台,但是從美國海軍的「先進海上戰術測試平台」、也就是「長灘」級主力艦的性能指標與武器配備來看,美國海軍的戰術思想肯定沒有形成體系,不然不會在這種模仿「秦」級的主力艦上配備300多枚導彈。以及一套作戰距離高達200千米的能量型區域防空系統。
其次是,「秦」級肯定有更加先進的攔截系統。不管怎麼說,任何被動的防禦手段都不可能確保戰艦萬無一失。事實上,沒有任何戰艦能夠以增強被動防禦的方式避免戰沉。要想提高戰艦的生存能力,還得加強主動防禦,也就是提高攔截系統的作戰效率。也就是說,攔截系統必須具備攔截炮彈的能力,還得具備在同一時間攔截更多目標的能力,甚至得根據目標的性質來自動調整輸出能量,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攔截效率。可惜的是,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共和國海軍也沒有公開「秦」級主力艦所配備的攔截系統的主要性能。通過戰爭期間的戰況,只能確定,「秦」級主力艦的攔截系統與以往的攔截系統都不一樣,不但作戰效能提高了好幾倍,而且作戰方式也大不相同。當然,這句話應該反過來說,即因為採用了新的作戰方式,所以作戰效能大大提高。
僅從外形上看,被海軍正式命名為「秦」級(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命名)的「非直接瞄準海上火力投送平台」(一般情況下,海軍官兵稱其為炮艦或者主力艦,而西方國家則稱其為戰列艦或者主力艦,所以後面通稱為主力艦)與歷史上的任何一種戰艦都沒有多少共同之處,反而與海軍航空兵的J-22戰鬥機有點神似,即整艘戰艦成規則的多邊形,而且外表面非常光滑,幾乎沒有突出物。
要知道,在此之前,還沒有哪種戰艦敢採用不穩定結構。當然,這種不穩定結構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戰艦的機動能力大大提高,特別是在高速航行時的轉向能力,以往的任何戰艦都別想與之匹敵。
根據沒有得到證實的消息,在2049年年底之前,也就是共和國當局做出了為世界大戰做準備的戰略決策之後不久,共和國海軍就藉助國家計算中心的超級計算機(準確的說應該是花錢租用,當時專門為軍方搭建的超級計算機群還沒有完成),利用之前海戰的資料,對未來海戰做了一次全面分析。正是根據這次分析得出的結論,共和國海軍制訂了為期5年的戰前發展規劃(後來延長到7年)。在這份規劃中,就有代號為「炮火型制海艦」、以電磁炮為主要武器的戰艦。在5年之後,該項目正式更名為「非直接瞄準海上火力投送艦」,而其開髮結果就是前面提到的戰艦。
別的不說,「長灘」級也只建造了8艘,而美國海軍的第二級主力艦,即「長島」級就取消了所有電磁炮之外的所有遠程攻擊武器(區域防空系統還沒有撤消),也足以說明,「長灘」級上的很多武器系統都是擺設。
必須承認,共和國海軍在開發「秦」級主力艦的時候,肯定有非常明確的戰術思想。
事實上,「秦」級上最神秘的肯定不是其重型艦炮。
也許有人會問,1艘65000噸的戰艦上,就只有6門電磁炮?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