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國策

作者:閃爍
國策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七十七章 為了消耗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七十七章 為了消耗

不管怎麼說,培養一名飛行員的代價肯定比培養一名海員高得多。
說直接點,美國海軍找上門來,共和國海軍總不能丟下塞班島上的幾萬陸戰隊員,單獨退回東海吧。與美國海軍面臨的問題一樣,在新式戰艦出來之前,共和國海軍也只能讓航母繼續挑大樑,承擔爭奪制海權的重任。
可以說,在這場海戰後,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都賠上了老本。海戰結束后,共和國海軍只有第二艦隊還有完備戰鬥力(戰區艦隊沒有被擊沉的戰艦也大都負傷),美國海軍則只剩下了第三艦隊與大西洋上的第二艦隊,而這2支艦隊總共也就只有4支航母戰鬥群,根本擔負不起一個方向上的作戰重任。
如果等到新戰艦服役才發起反擊,恐怕共和國陸戰隊已經佔領整個瑪利亞群島了,而美軍的反擊不但沒有意義,還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從政治上講,別說美國海軍高層不會因此而拿烏紗帽冒險,杜奇威也不會因此拿軍心士氣冒險。客觀的講,就算反擊失敗,也要比什麼都不做好得多。
當然,從戰略上講,美國海軍沒有退路。
有了這樣的戰績,海軍自然沒有理由讓J-22遠離太平洋。
當然,這也符合空戰潮流。在自衛攔截系統的性能越來越強大,而戰鬥機攜帶的攔截導彈數量又無法無限制提高的情況下,格鬥空戰已經成為爭奪制空權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
當然,這也證明,任何武器裝備都只是實現戰爭目的的工具。
從全局的高度出發,雙方在馬里亞納群島的爭奪戰,實際上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為再次發起進攻爭取時間。準確的說,是為打造全新的海軍艦隊、為一舉拿下戰場制海權爭取時間。
因為在塞班島登陸作戰中,雙方就損失了近4000名飛行員,加上在馬里亞納海戰中損失的近2000名飛行員,雙方總共陣亡飛行員接近6000人,相當於戰爭爆發前雙方飛行員總量的3成。如果按照戰鬥機飛行員的數量計算,則在兩場戰鬥中,則相當於雙方戰前飛行員的1半!
可以說,雙方官兵在前線打得稀里糊塗的時候,雙方的決策卻一點都不糊塗。
從空間佔用率上來說,以螺旋磁感應推進器為主的動力系統佔了2成、電子設備與火控系統佔了半成、生命維持系統與人機交換系統佔了半成、電力供應系統佔了3成半、自衛攔截系統佔了1成、結構與溫度控制系統佔了2成、因此攻擊武器系統只佔了半成!這也成為J-22最受人詬病的地方。要知道,J-16的攻擊武器系統佔了整機空間的2成,即便是同樣以制空作戰為主的J-20的攻擊武器系統也佔了整機空間的1成。按照傳統空戰理論,要想獲得足夠的遠程攔截火力,這個比例不能低於1成。
關鍵是,巨大的陣亡率讓培養優秀飛行員變得更加困難。沒有足夠的優秀飛行員,航空兵的作戰效率肯定會大打折扣,而且戰損率還會提高,由此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航空兵成為擺設。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與日本都因為缺乏優秀飛行員,從而讓成千上萬的戰鬥機成為擺設。
可以說,這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所在。
由此可見,J-22基本上放棄了遠程攔截火力,也就是放棄了視距外空戰。
由此可見,海軍高層對戰區艦隊的指望不是很大。
反過來看戰爭第一年間的所有戰鬥,包括大陸戰場上的地面戰鬥,交戰雙方在很多時候都是抱著消耗對手的目的在作戰。這也很好理解,第三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準備時間最為漫長的一場世界大戰。雖然有很多人認為,共和國是從2049年開始做準備,即便看遠一點,也是從2042年開始做準備,但是從共和國的總體戰略來看,特別是共和國領導人的關係來看,早在2015年之前,共和國當局就在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做準備了。不說其他人,單看王元慶,就能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即便站在美國的立場上,也可以追溯到20年代初的半島戰爭。
從上面的分析看得出來,被稱為「航母絕唱」的「馬里亞納海戰」實際上並不是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海戰。雖然在這場戰鬥中,交戰雙方都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共和國海軍損失了4艘航母與28艘護航戰艦、還丟掉了800多架作戰飛機,美國海軍則損失了5艘航母與21艘護航戰艦、以及1100多架作戰飛機,但是交戰雙方都沒有能夠從中獲得實質性的好處,美軍沒有能夠獲得夢寐以求的制海權,共和國海軍也沒有能夠如願以償的將美國海軍趕出西太平洋。按照戰史學家的評論,這是一場除了消耗掉大量海軍官兵與精https://m•hetubook•com.com銳飛行員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海戰。後來,還有人將「馬里亞納海戰」評為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十大最沒有價值的消耗戰之一,而且排名非常靠前。
毫無疑問,「卡特琳娜風暴」的戰役目的不是反攻塞班島,而是殲滅共和國艦隊。
作為一種在2052年立項的新式戰鬥機,能夠在2057年初定性,並且趕在年底完成量產準備,絕對是個奇迹。要知道,在以往的50年間,任何一種以制空為首要作戰任務的戰鬥機的設計周期都在10年以上,平均設計周期更是長達15年。在5年內完成設計,只能說明J-22確實是一種很有目的性的戰鬥機。
以共和國海軍來說,從9月下旬開始,在陸戰隊鞏固了塞班島的防禦之後,就開始協助陸戰隊掃蕩塞班島北面的島嶼,特別是那幾座有美軍駐守的,而且面積比較大的島嶼。與此同時,陸戰隊還向塞班島派遣了一支規模不小的工程部隊,開始修復軍事設施,而且首先修復的不是防禦性軍事設施,而是主要為進攻服務的設施,比如塞班市的機場。為了加快建設進度,陸戰隊還徵用了數十艘快速貨輪,組成了2支專門運送工程物資與設備的船隊,另外還徵用了幾套碼頭裝卸設備,將塞班港的吞吐能力提高了好幾倍。按照陸戰隊的規劃,在北上掃蕩行動完成之前,塞班島將成為陸戰隊在西太平洋上的中心基地,不但是進攻關島的出發地,還是今後進軍夏威夷群島的出發地。
正是如此,在下來的幾個月內,雙方海軍能夠出動的噸位最大的就是反潛驅逐艦,而且都以反潛戰艦為主。受此影響,圍繞著馬里亞納群島,雙方海軍打了大大小小數十場以驅逐艦為主的小規模海戰,而且海戰的主要目的都是己方船隊,或者阻止對方向前沿島嶼投送作戰力量。
9月初,美國海軍發起了代號「卡特琳娜風暴」的戰役進攻行動(卡特琳娜是21世紀初襲擊了美國新奧爾良市的一場颶風)。雖然美軍擺出來的架勢是反攻塞班島,將共和國陸戰隊趕出馬里亞納群島,為此美國海軍不但出動了西太平洋艦隊,還在南面的密克羅尼西亞部署了第三座海上基地,並且向西太平洋戰區調派了3個陸戰師(全是預備役師)與數十萬噸的作戰物資。但是此時共和國已經把傷亡慘重的4個陸戰旅替換了下來,換上了3個戰鬥力完備的陸戰旅,美軍要想打下塞班島,3個陸戰師肯定不夠。要知道,為了攻佔由3萬多美軍守衛的塞班島,共和國動員了4個陸戰旅、數千架戰鬥機、還花掉了3個半月的寶貴時間,美軍要想攻佔由2萬多共和國陸戰隊守衛的塞班島,肯定需要投入更多兵力,花掉更多的時間。暫且不說美軍有沒有足夠多的兵力,從時間上看,再花3個半月打回去,也不會有多少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機交換系統的意義不僅僅是提高了戰鬥機的最大過載。
因為正常起飛質量僅有17噸、最大起飛質量不到22噸,所以J-22甚至算不上是重型戰鬥機,只比15噸到20噸之間的輕型戰鬥機大一點,按照質量劃分的話,應該屬於多用途戰鬥機的行列。問題是,J-22確實是一種空戰能力極為彪悍的戰鬥機,在進行戰術性能測試的時候,與J-16S進行對抗,取得過0比271的驚人戰績,平均模擬空戰對抗戰績也在1比50以上!
眾所周知,在40年代,最受關注的戰術戰鬥機肯定是共和國的X18項目,也就是傳說中的J-18重型制空戰鬥機。受裁軍等等因素影響,J-18確實成為了傳說,甚至連這個代號都成為了歷史,沒有被空軍與海航採納。到2050年的時候,海航將用來替代J-16系列戰鬥機的新一代重型制空戰鬥機命名為J-20,而不是J-18。因為這個時候空軍已經「解散」,重型戰鬥機部隊全部歸屬海航,所以J-20也成了共和國唯一的重型戰鬥機。當然,J-20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天戰鬥機,所以沒有得到天軍重視。由此可見,J-20實際上是軍備競賽中用來應急的產物。不管怎麼說,在2035年之前定型的J-16已經落後,到2055年的時候肯定無法滿足作戰需求,共和國海軍急需替代機型。
嚴格說來,「消耗」本身就是這場海戰的意義,或者說是雙方的目的。
當然,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的舉動,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海上決戰即將開始。
把「消耗」當成雙方的戰爭目的的話,也就不難明白「馬里亞納海戰」的重大意義了。
如果說J-16打破傳統,讓人很難將m.hetubook.com.com其與「飛機」聯繫起來的話,那麼J-22就完全沒有飛機的樣子可言。萬幸的是,J-22的總設計師肯定有很高的欣賞水平,至少審美觀與大眾一致,所以被人稱為「菱形飛鏢」的J-22僅從外形上看,給人一種非常簡潔,甚至可以說是流暢的感覺。與比喻一樣,J-22就像是一把放大了數百倍,長18米、寬9米、最厚處不到1米的飛鏢。因為所有電子設備的觀察窗口、通信天線、雷達天線、艙門都采嚴格按照保型方式設計,所以整架飛機外表面沒有任何突出部位,甚至沒有多少明顯的開口,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整潔,沒有一點多餘的部分。更重要的是,這光滑的外表面實際上是一層智能蒙皮。說得直接一些,這種蒙皮能夠根據溫度與壓力自行調整形態結構,為戰機提供最為理想的氣動效率,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戰機的機動性。
按照常理,J-20之後,共和國海軍應該與天軍合作,全力研製海軍型的空天戰鬥機。
與其他軍兵種一樣,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均在戰前儲備了大批人才,其中共和國海軍預備役部隊中的艦隊官兵就有15萬之巨,足以組建10支以上的艦隊,而美國海軍的預備役艦隊官兵沒有15萬也有12萬,不會比共和國海軍少多少。加上在馬里亞納海戰中,雙方官兵的傷亡率並不大,所以艦隊官兵還不是大問題。
當然,這隻是和平時期的常理。
在戰爭爆發前,大概是軍費多得花不完,在研製下一代戰鬥機的時候,海軍與天軍分道揚鑣,前者負責研製專門在大氣層內作戰使用的戰鬥機,而天軍則負責開發專門在大氣層外作戰使用的戰鬥機。當然,按照海軍與天軍搭乘的協議,雙方開發的戰鬥機都得向對方開放,即在設計的時候重視全軍作戰需求,而不是某一軍種的作戰需求。
這也很好理解,如果美國海軍能夠奪取制海權,就算不能打回塞班島,也能將2萬多共和國陸戰隊官兵困死在塞班島上。
與操控系統比起來,J-22的武器配製還不算駭人聽聞。
讓J-22空戰性能如此出眾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所有設計都為空戰服務。
對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來說,因為有足夠的儲備,所以提供飛行員不是問題。
在脈衝激光炮、粒子束武器成為空戰利器的時候,即便是1毫秒的差距,也能決定勝敗。要知道,對於速度為每秒30萬千米的激光來說,1毫秒就能飛行300千米,而格鬥空戰的距離不會超過20千米,而一個脈衝的持續時間也不過百十毫秒而已。即便對於速度稍微慢一些的粒子束來說,1毫秒也能飛行100到200千米,而且一個粒子束脈衝的持續時間也就100毫秒左右。
問題是,在沒有別的選擇的時候,也就只能讓航母去冒險。
對此,美軍肯定不會聽之任之。
用海軍的話來說,J-22就是一種純粹的制空戰鬥機。
這其中,就包括專門為海軍航空兵開發的J-22制空戰鬥機。
當然,如此強大的動力性能,也讓J-22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雙方海軍在馬里亞納群島海域打的那幾十場小規模海戰,多半就是以美國海軍襲擾塞班島、共和國海軍進行積極防禦。當然,在襲擾塞班島的同時,美國海軍也在拚命向關島與提尼安島運送作戰物資。如果不是這兩座島嶼上的兵力密度已經高得嚇人,繼續增派作戰部隊沒有顯著意義的話,恐怕還會有更多的美國大兵登上這兩座島嶼。同樣的,為了阻止美軍加強關島與提尼安島的防禦強度,共和國海軍也以牙還牙,以小艦隊進行襲擾,還讓塞班島上的陸戰隊定時炮擊。
替而代之的,就是強大的格鬥能力與自衛攔截能力。J-16能夠在一次空戰中攔截8枚空對空導彈、J-20將這個數量提升到了16,而J-22的「攔截指數」為64,即在一次空戰中至少能夠攔截64枚空對空導彈。更重要的是,J-22的動力系統採用的是20級複合蓄電池,能夠與攔截系統併網工作,所以在不考慮作戰半徑的情況下,J-22對空對空導彈的攔截能力幾乎為無限多。為了發揮攔截能力,J-22在機身四周設置了32個攔截窗口,並且通過中央光學分離器,能夠同時向8個窗口傳輸高能激光,加上每個窗口上的光學稜鏡可以將激光束導向2個目標,所以能夠同時攔截16枚來襲導彈。照此計算,擁有再強大的遠程攔截能力的戰鬥機也拿J-22沒有辦法。要知道,J-20就算增添外部掛架,一次也最多只能攜帶32枚攔截導彈,而只在彈艙內掛彈的時候,則只能攜帶16和-圖-書枚攔截導彈。也就是說,從純粹理論的角度計算的話,J-20不可能用攔截導彈擊落J-22。
塞班島的地面戰鬥結束,不等於海洋上的戰鬥也結束了。
僅僅數日之後,既2059年1月2日,一支外表同樣奇特的艦隊經過巴拿馬運河,進入了浩瀚的太平洋。
客觀的講,存在的東西總有道理。
當然,「橘子」作戰行動的規模並不小。按照計劃,不但會出動戰區艦隊,還會讓西太平洋上的3座海上基地聯合行動,即「台灣島」與「海南島」齊頭並進,一同面向馬里亞納群島,「長興島」則轉移到兩座「巨無霸」的身後,扮演航空中轉站的角色,並且為2座海上基地提供空中掩護。如此一來,共和國海軍就能在馬里亞納群島方向上投入近3000架戰鬥機,彌補艦隊實力不足的劣勢。
美國海軍沒有退路,也讓共和國海軍沒有退路。
準確的說,是奪取絕對制海權。
對於一場準備了30年以上的戰爭來說,不耗盡對方的資本,戰爭就不會結束。
眾所周知,4倍推重比,加上智能蒙皮提供的氣動效率,J-22的極限過載超過20G,在測試的時候甚至以俯衝的方式達到過30G。這是個什麼概念呢?1個G就是物體在赤道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即每平方秒9.8米(形象的說,就是在1秒鐘內將物體的速度由靜止提高到每秒9.8米),那麼20G就相當於20倍重力加速度,30G則是30倍重力加速度。正常情況下,人體最多能夠承受9個G的過載,而且在這個時候,即便是受過訓練的飛行員也會出現噁心、黑視等生理反應(主要就是心臟無法將血液送進大腦,使大腦缺氧而產生的生理現象),在12G的情況下,飛行員就有可能猝死。正是如此,在21世紀初,幾乎所有戰鬥機的最大過載只有9G,部分戰鬥機的最大過載甚至只有7G。即便從20年代開始,隨著新式抗荷服問世(主要就是更加輕便,穿戴之後不會對飛行員的正常行為產生影響),以及在短時間內提高抗過載能力的藥物出現,戰鬥機的最大過載一路攀升,到J-20的時候,已經達到15G。問題是,不管是抗荷服還是抗荷藥物,都無法提高飛行員自身的體能,也就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在某個極限下,巨大的過載會讓飛行員無法動彈。比如在10G的過載下,飛行員舉手這個動作機相當於舉起100千克的物體。這個極限就是15G,再往上增加的話,飛行員的體能就是個問題了。當然,有人想過用陸軍的外骨骼系統來提高飛行員的體能,即用機械代替人體。問題是,外骨骼系統的控制精度還沒有達到對戰鬥機進行精確控制的程度,也就派不上用場。
當然,這些準備工作不是看不見,也不是摸不著。
到這個時候,所有人都知道,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將在太平洋上再次碰撞!
整個第三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兵的重要性都沒有因為巨大的損失而受到影響,特別是到了戰爭中後期,隨著各種按照新戰術設計的戰機投入戰鬥,航空兵的地位反而得到全面提升,成為最重要的作戰力量。從海洋戰場的角度出發,航母只是航空兵的承載平台,而且不具備唯一性。作為攻擊性平台,航母被淘汰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作為支援性平台,海上基地卻讓航空兵迎來了第二春。從海上基地在戰爭中後期大行其道來看,航空兵不但不是海洋戰場的旁觀者,還是主要參与者。
更重要的是,雙方的造船工人不是精力過剩,而是被沉重的建造任務壓得喘不過氣來。
對交戰雙方來說,馬里亞納海戰肯定不是休止符號,而是暫停符號。雖然在這場海戰過後,雙方暫時中止了大規模進攻行動,共和國海軍甚至一度將艦隊撤到琉球群島西面的東海海域,但是誰都知道,爭奪馬里亞納群島的戰鬥沒有結束,而且在得出一個明確到不存在任何爭議的結果之前,肯定不會結束。雙方偃旗息鼓,不是害怕了,也不是退縮了,而是在為下一場戰鬥做準備。
為了提高格鬥空戰能力,J-22的武器搭配也非常特別,主戰武器是2部能量武器,一般情況下是1門脈衝激光炮與1門粒子束武器,也可以用1門電磁機關炮替換。雖然J-22也有彈艙,但是彈艙的容積非常有限,而且主要用來攜帶拖拽式誘餌,或者專門用來干擾攔截導彈的誘餌導彈,而不是格鬥導彈。事實上,在格鬥空戰中,格鬥導彈的意義也不大,畢竟攔截系統也能輕易擊落格鬥導彈。
拿動力系統來說,J-22配備的螺旋磁感應推進器的正常推力高達70噸,因此在正常起飛的時候能夠獲得4以上和-圖-書的推重比,而該推進器的空戰推力更是高達100噸,使J-22的空戰推重比接近6。如此高的推重比,意味著J-22的飛行加速度(因為螺旋磁感應推進器能夠自由控制推力方向,能夠以全推力的方式讓飛機減速,所以加速度也包括減速狀態)是J-16的4倍以上,並且能夠在空戰中以更快的速度補充損失的能量,讓飛行員能夠更加靈活自由的選擇空戰戰術。
換個角度看,航空兵的驚人消耗量,也是航母被淘汰出局的因素之一吧。
受此影響,在9月份之前,海軍讓一批J-22到大陸戰場上經歷了實戰考驗。
由此可見,J-22就是一架為格鬥空戰而設計的戰鬥機。
同樣的,在這幾個月內,雙方的情報機構,特別是那些在戰前就進入對方,並且潛伏下來的諜報人員也為了那些關鍵情報而四處奔波。
客觀的講,影響最大的還不是艦隊,而是航空兵。
這種摸索也同樣存在於地面戰場上,只是表現得沒有海洋戰場這麼突出。
可以說,敏捷性是格鬥空戰致勝的頭號因素。
正是如此,J-22誕生了。
到8月底,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都對兵力部署做了調整。
毫無疑問,這絕對不是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比例。
雖然海軍沒有公布J-22在大陸戰場上的戰鬥情況,甚至沒有承認在2058年讓J-22參加過大陸戰場上的戰鬥,但是根據俄羅斯空軍的一些作戰記錄就看得出來,J-22的表現完全對得起數以千億計的開發經費。別的不說,雖然俄羅斯空軍認為共和國動用了一種性能極為先進的戰鬥機,而且在給美國空軍的報告中,對這種戰鬥機的外形與空戰性能做了非常全面的描述,但是俄羅斯空軍卻沒有能夠拿出任何證據,甚至沒有找到該戰鬥機在空戰中使用過的導彈殘片。也就是說,J-22戰鬥機在大陸戰場上沒有被擊落過!
要知道,培養1名優秀的飛行員,絕對不是靠每年100小時的訓練時間與 200個小時的突擊訓練。按照共和國海軍航空兵的標準,1名從航校畢業的飛行員,至少要在3年之後才能成為上尉,再過3年才有資格成為少校,而成為少校,是得到認同,即飛行員個人能力得到承認的最低標準。美國海軍航空兵的標準也差不多,一名飛行員從航校畢業后,大約需要5年才能得到肯定。雖然慘烈的戰鬥能夠讓飛行員更快的「成熟」,而且老鳥的實戰經驗也能為新手所用,但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標準,新手至少需要在戰場上存活1年,才有可能成為老鳥。
反過來看,美國海軍也不會指望西太平洋艦隊能夠奪取制海權。
對共和國海軍來說,在把J-22送上戰場之前,最大的疑問只有一個,那就是在激烈的戰鬥中,只帶了兩把匕首的刺客能不能衝到敵人跟前。
總而言之,在好幾個月內,雙方都不厭其煩的消耗著過剩的精力,以及昂貴的彈藥。
更重要的是,這次共和國海軍動用的全是新式作戰飛機。
不管怎麼說,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高層都不是笨蛋,裴承毅與杜奇威更不是那種為了戰爭而戰爭,而沒有明確戰爭目的的統帥。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完全按照21世紀中葉的空戰戰術設計的戰鬥機。
2058年12月底,隨著一支讓人無法與「艦隊」聯繫起來的龐大艦隊駛出黃澤洋,駛向東海對面的那霸港,平靜了幾個月的太平洋再次沸騰了起來。
從整個戰局來看,隨著塞班島落入共和國手中,馬里亞納群島的局勢反而明朗化,即共和國將逐步佔領塞班島以北的島嶼,美國則要全力守住塞班島南面的提尼安島、羅塔島與關島。對交戰雙方來說,在共和國陸戰隊組織起足夠的進攻力量、或者美軍組織起足以反攻塞班島的作戰力量之前,戰線不會發生顯著變化,島嶼爭奪戰進入僵持階段,雙方將在此期間爭奪制海權,並且阻止對方利用制海權。也就是說,雙方爭奪的主要戰場已經由島嶼轉向海洋。
一切都在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那就是兩個超級大國的超級海軍在太平洋上,甚至可以說是在整個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海戰前進。
前面已經提到,J-22的空戰機動性幾乎是J-16的4倍,是J-20的2倍,而按照比較通用的空戰計算方法,在格鬥空戰階段,如果雙方的機動性差距達到50%,那麼弱勢一方就很難取勝,比如在與F-22空戰的時候,機動性差距約30%的F-15的勝算都微乎其微。如此一來,只要進入格鬥空戰階段,J-16與J-20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針對這個問題,J-22選擇了最直接的辦法,那就是去掉肢m•hetubook•com.com體動作,直接用飛行員大腦發出的信號來控制戰鬥機,這就是人機交換系統,即常說的人機控制界面。因為類似的系統早就用在了家用計算機上,而且已經在幫助殘疾人獲得正常行為能力上取得重大成果,所以用在戰鬥機上的問題不是很大。當然,從安全形度考慮,J-22保留了一套手動控制系統,以便在人機交換系統出故障的情況下,飛行員能夠用手控制戰鬥機飛回基地。
實事求是的講,之前的戰鬥已經證明,雖然航母已經不是爭奪制海權的理想武器,但是作為一種海上作戰平台,航母仍然有用武之地,特別是在協助登陸作戰方面,因為更加機動靈活,加上更高的航空作戰效率,航母的作用不會低於海上基地,而一支以3艘航母為核心的航母戰鬥群的支援能力絕對不在一座大型海上基地之下,在某些高危險海域,特別是受到敵潛艇威脅的時候,航母戰鬥群還是更加可靠的支援力量。也就是說,交戰雙方完全有理由盡量保護好航母。
明白了這一點,再來看雙方發起這場戰役的時間就不難明白,經過前面的戰鬥,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的高層都已認識到,航母不再是奪取制海權的主要作戰平台,而且很有可能被即將問世的戰艦取代。為了證明航母的價值,就得充分利用最後的機會,讓航母發揮餘熱。
面對美軍的挑戰,共和國海軍針鋒相對的發起了代號「橘子」的作戰行動。
因為不需要通過肢體來控制飛機,做到了飛行員想到哪,戰鬥機就做到哪,所以戰鬥機的反應速度大大加快,加上智能計算機的輔助控制,其敏捷性,特別是在空戰中的反應速度還遠遠超過了無人飛機。
因為大批在戰前建造的戰艦戰損,所以雙方都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新建造的戰艦上。
歷史上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別是在戰爭初期,因為航母太少,美國海軍與日本海軍就多次讓戰列艦去冒險,在爭奪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時候,雙方的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就交手數十次,而在蘇里高海戰中,更是出現了非常罕見的戰列艦對轟場面。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航空兵永久性的離開了戰場。
事實上,直到馬里亞納海戰,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都在摸索中前進。
不得不承認,為戰役取名的軍官肯定毫無想像力。雖然按照一些人的說法,「橘子」這個名字來自2017年橫掃東南亞地區,並且對台灣造成了嚴重破壞的那場颱風,因此與美國的戰役代號針鋒相對,但是誰能記得住40年前的那場風暴,而且誰能將一種水果的名字與風暴聯繫起來?
毋庸置疑,這些都是表面現象。
首先是共和國海軍將第一艦隊與第三艦隊混編,成立了戰區艦隊,由第一艦隊指揮官任戰區艦隊司令。隨後美國海軍也做了類似整編,將第五艦隊與第七艦隊合併,並且從第三艦隊抽調了3支航母戰鬥群,組成了以9艘航母為核心的西太平洋艦隊。雖然從作戰效率上講,不管是以6艘航母為核心的戰區艦隊、還是以9艘航母為核心的西太平洋艦隊,都不可能充分發揮航母的作戰效率,畢竟將上百艘戰艦編在一起,肯定會相互影響與相互干擾,從而使每艘戰艦的作戰效率都有所降低。別的不說,幾十上百艘戰艦同時啟動防空雷達,光是雷達之間的相互干擾就會對防空作戰產生嚴重影響。但是在航空兵的制海效率低下,又沒有合適的替代手段的情況下,增大艦隊規模,以提高航空兵的出動率,用數量彌補質量成為了唯一選擇。
如果說外表面還過得去的話,那麼J-22的內在設計就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了。
按照共和國海軍的作戰記錄,在「橘子」作戰行動中,總共動用了320架J-22,其中120架部署在「台灣島」號上、120架部署在「海南島」號上,另外80架部署在「長興島」號上。也就是說,J-22沒有部署到航母上。按照海軍給出的解釋,主要是J-22是第一種配備20級複合蓄電池的戰鬥機,而航母上的充電設備是為16級複合蓄電池準備的,與J-22不配套,只有海上基地有配套的充電模塊,也才能讓J-22全力發揮。從實際情況出發,海軍不在航母上部署J-22,不是充電設備不配套,畢竟「重慶」級航母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為配備20級、甚至24級複合蓄電池的戰鬥機提供支持,因此可以通過更換充電模塊的方式來提升支援能力,而是另外2個原因,一是J-22的產量不大,到9月初的總產量肯定沒有超過400架,二是海軍不像讓這種戰鬥機跟隨艦隊冒險。
總而言之,在能量武器主宰天空的時代,反應速度決定一切。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