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國策

作者:閃爍
國策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九十八章 狂暴工具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九十八章 狂暴工具

當然,海上基地群肯定有一座核心海上基地,並且在該海上基地的基礎上,根據作戰需求來增添其他功能性的海上基地。
雖然按照共和國與法國簽署的協議,戰爭期間,共和國可以自由利用沃爾波爾島,也就是可以向該島部署戰略轟炸機。因為努美阿的大部分土地都是私人領地,而法國政府在新喀里多尼亞的國有土地主要為山地,不適合建機場,所以共和國同意了這一提議,並且在沃爾波爾島上修建軍事基地。但是讓共和國沒有想到的是,這座由珊瑚礁構成的島嶼並不適合建軍事基地,特別是為天軍戰略轟炸機提供服務的軍事基地。受此影響,沃爾波爾島上的工程進度大大延遲,大部分施工方案都得調整。按照陸戰隊工程部隊的估計,沃爾波爾島上的機場投入使用的時間不是2060年6月底,而是2060年年底、甚至有可能拖到2061年一季度末。
說得簡單點,就是讓2000架轟炸機干4000架轟炸機的活。
不得不承認,千機大轟炸中,壓力最大的就是後勤保障部隊。
總而言之,在更大、更醒目、也更容易遭到攻擊的第五代海上基地前方部署一座小得多、靈活得多(第四代海上基地在完全組裝的情況下能夠以45節的速度航行,而第五代海上基地只能以24節的速度航行)的海上基地,對提高第五代海上基地的作戰效率、安全性都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在後來的戰鬥中,共和國海軍還延伸與擴大了這一戰術,即在有必要的情況下,讓快遭到淘汰的第三代海上基地去發揮餘熱,增強轟炸機群的護航力量,順帶提高海上基地的整體安全性。
當然,「大轟炸」的發源地不是澳大利亞,也不是太平洋戰場,而是大陸戰場上的俄羅斯。早在2年前,也就是2058年中期,在幫助海軍進軍馬里亞納群島之後,共和國天軍就在大陸戰場上組織了幾次大規模轟炸。當然,以當時的裝備規模,一次出動上百架轟炸機用戰術彈藥對某一區域內的目標進行地毯式轟炸,也就算得上是「大轟炸」了。發展到2059年,也就是在「限武談判」前,大轟炸的規模由100多架提升到了500多架,一次性轟炸區域也由一處增加到了數處。到2060年初,也就是俄羅斯宣布戰敗投降之前,天軍在大陸戰場上組織了3次規模超過1000架的大轟炸,並且從此拉開了「千機大轟炸」的序幕,讓轟炸機再次成為了最為狂暴的戰爭工具。
從理論上講,1座第四代海上基地足以支持上千架戰鬥機,即便在保證戰鬥機的出動效率的情況下,也能支持1個戰術航空隊(因為主要部署在海上基地上,所以海軍戰術航空隊的規模就是由第四代海上基地的支持能力決定的),即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證600架戰鬥機順利執行作戰任務。按照共和國天軍在大陸戰場上總結的實戰經驗,1架護航戰鬥機就能確保3到4架轟炸機的安全。由此可見,即便部署在第四代海上基地上的戰鬥機一次只能出動一半,也能掩護900到1200架轟炸機,而第五代海上基地一次也就只能出動1000到1200架轟炸機。雖然沒有證據證明,在設計第四代海上平台與第五代海上平台的時候,共和國海軍的技術人員就考慮到了這一情況,即讓兩種海上平台配合使用,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第五代海上平台在設計的時候,肯定參考了天軍的提議,畢竟這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海上平台在立項的時候就考慮到了作為戰略轟炸機、甚至空天轟炸機的海上基地。
不得不承認,第五代海上基地在支持戰略轟炸方面,確實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很明顯,這兩天的轟炸行動,只是共和國天軍的熱身運動。
2060年4月30日,共和國天軍第一次利用部署在「盤古」號上的轟炸機對澳大利亞東北地區以羅克漢普頓為中心的工業區進行了戰略轟炸。為了保險起見,當天的轟炸中,只出動了2000多架次,而且轟炸機分成10多個機群,分別進行轟炸。更重要的是,轟炸機主要使用射程在1000千米以上的遠程彈藥,只有2個機群的200多架轟炸機使用了射程在500千米左右的戰術彈藥。
共和國天軍在大陸戰場上取得了千機大轟炸的經驗之後,卻沒有在太平洋戰場上立即實施,關鍵就是不具備條件。要知道,在大陸戰場上,天軍不缺戰略基地,有足夠的地方部署1000架轟炸機,也有足夠的通道來指揮與控制1000架轟炸機,而在太平洋戰場上,特別是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除了沒有足夠的基地之外,還缺乏指揮通道。當然,這些問題都隨著「盤古https://m.hetubook.com.com」號海上基地到來迎刃而解,並且在「庫葉島」號海上基地到來之後,具備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這個問題,直到2060年6月下旬才得到解決。
與軍事基地相比,第五代海上基地的最大優勢還是其超高的運作效率。
在這一天的24小時內,2000架轟炸機以6個小時為周期,總共對澳大利亞東部與東南部地區的主要城鎮與工業區進行了4次千機大轟炸,投下了近20萬噸彈藥。
6月27日,屬於「女媧」號的48艘彈藥模塊船滿載而來。
在輕載的情況下,戰略轟炸機能夠在1500米長的跑道上降落。如果升力推進器沒有受損的話,還能在空載的情況下垂直降落。因此對一些在戰鬥中受損、或者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出了故障的轟炸機,就不用返回「盤古」號、更不用飛往更加遙遠的努美阿,可以到「庫葉島」號上降落。更重要的是,作戰部署中,「庫葉島」號肯定在「盤古」號的前方,即更加靠近澳大利亞,所以一些受損嚴重的轟炸機、特別是那些沒有辦法拋掉彈藥的轟炸機(這個時候是絕對不能降落到海上基地上),就可以在「庫葉島」號附近迫降,然後等待救援,而不用擔心在海上迫降后等不到救援就完蛋了。當然,這麼做不會對「庫葉島」號與「盤古」號的作戰行動產生影響。
戰爭爆發前,共和國當局也用超級計算機群對進攻夏威夷群島的作戰行動做了模擬分析。
從7月1日開始,天軍轟炸機部隊開始以最高強度出動,即每天8000架次。按照統帥部下達的命令,轟炸範圍也由澳大利亞東部地區擴大到整個澳大利亞,並且有計劃的轟炸紐西蘭的主要城鎮。
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澳大利亞當局將這一天訂為「大轟炸受害者紀念日」。
當然,說簡單的話,也只是戰術本身,而不是具體實施過程。
當天,天軍轟炸機群的出動率就達到了6000架次,而且還在最後一輪千機大轟炸的時候把目標對準了紐西蘭。
當然,「庫葉島」號海上基地在戰鬥中還發揮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充當受損轟炸機的緊急降落場。
雖然在整個轟炸行動中,執行任務的轟炸機並未受到太大的威脅,就連那2支靠近澳大利亞本土的機群也沒有遭到攔截,只有3架轟炸機在執行任務時出了故障,其中2架順利飛到了位於沃爾波爾島的緊急迫降場,另外1架則在返航的途中墜毀,而千分之一左右的故障率也屬於正常。但是這輪轟炸所取得的戰果也同樣不值一提,不但大部分遠程彈藥遭到攔截,就連突破了攔截系統的導彈也沒有能夠摧毀多少目標,反而是使用戰術彈藥的2支機群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最重要的是,「盤古」號的到來,讓戰略轟炸能夠順利展開。
5月11日,在「庫葉島」號海上基地與其搭載的戰術航空隊投入戰鬥的第一天,共和國天軍就組織了太平洋戰場上第一次「千機大轟炸」。在當天上午與下午,部署在「盤古」號上的2000多架戰略轟炸機分成兩個批次,分別對以布里斯班為中心的昆士蘭州東南地區與以悉尼為中心的新南威爾士州核心地區進行了大範圍地毯式轟炸,用將近10萬噸炸彈將這兩片地區總面積在2萬平方千米的8塊工業區炸成了廢墟。
事實上,這種有多座海上基地聯合行動的作戰模式,就是「海上基地群」作戰思想的另外一種體現方式。
事實上,正是因為共和國已經動員起了足夠多的戰爭力量,才能在太平洋戰場上同時打3場規模巨大的戰鬥,以每月消耗2000多萬噸物資的速度邁向勝利。對美國來說,這無疑是最大的噩夢。當共和國具備了用大規模消耗來支撐勝利的戰略實力的時候,美國為了勝利所採取的任何戰術手段都會顯得軟弱無力。不管怎麼說,在實力差距越拉越大,而且不再是戰術手段能夠彌補的時候,勝負再也沒有懸念!
可以說,如此巨大的投彈量,已經不再單純的為了摧毀目標。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天軍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戰略轟炸行動,促使共和國海軍以「海上基地群」的方式來利用手裡的海上基地,而不是按照之前的計劃,在控制威克島與中途島之後,用一座第五代海上基地來加強共和國海軍在夏威夷群島西部海域的存在,為進軍瓦胡島提供支援。
不管怎麼說,轟炸機都是極易遭到攻擊的目標,而且在遭到攻擊的時候,轟炸機的自衛能力與手段非常有限。可以說,千機大轟炸的前提條件就是足夠強大的護航力量。通過在大陸戰場上的作戰行動,天軍總結了很多護航戰術,m.hetubook.com.com並且對各種護航戰術的有效性、特別是在各種情況下的適應性做了總結,再以此來編排最有效的護航作戰方式,以提高護航作戰的效率。
這裏涉及到的就是千機大轟炸的護航戰術。
當時海軍向塔斯曼海部署「庫葉島」號海上基地的主要原因是新喀里多尼亞的基礎設施確實糟糕,最多只能容納1個戰術航空隊,而且不能保證全勤出動。更重要的是,隨著轟炸區域向南延伸,部署在新喀里多尼亞的戰鬥機的作戰效率將迅速降低,因此很有必要在這邊部署一座專門搭載護航戰鬥機的海上平台。
雖然這個時候,共和國海軍已經在夏威夷群島方向上發起進攻,重點也逐漸由西南太平洋轉向中太平洋,但是天軍的戰略轟炸對太平洋戰場上的影響並不大,即便月均彈藥等物資消耗率接近1000萬噸(當時參与轟炸行動的軍事人員每個月就要消耗掉100多萬噸各類物資),也不會對其他方向上的物資供應產生太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最主要的彈藥運輸與補給工作是由彈藥模塊船負責的,並不佔用海運力量,也就不需要為戰略轟炸提供太多的運輸船隻。
以共和國在2060年的軍事實力來看,制約進軍夏威夷的眾多要素中,唯一欠缺的就是合適的戰略平台,也就是能夠為數十萬軍隊提供支持、並且成為共和國軍隊在登上夏威夷群島的主要島嶼之前的大型海上基地。
正是如此,直到第五代海上基地完成建造工作,並且形成了戰鬥力,進軍夏威夷群島才具備了實施的可能性。
針對這個問題,共和國當局做了兩手準備,一是與法國談判,在努美阿機場部署轟炸機,二是建造更多的第五代海上基地,並且將第一座第五代海上基地派往西南太平洋。雖然在共和國海軍進軍斐濟群島之前,法國當局就做出讓步,同意共和國天軍在努美阿機場部署轟炸機,但是卻明確要求,這些轟炸機只能用來執行純粹的軍事任務,即不能用其執行針對平民與民用設施的戰略轟炸任務。受此影響,第一批部署到西南太平洋上的戰略轟炸機全部被派去支援攻打斐濟群島的作戰行動,而對澳大利亞進行戰略轟炸的轟炸機則全部部署在距離戰場更加遙遠的琉球群島、以及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基地。
在標準情況下,即由120艘模塊船組成,其中24艘用來容納與支持戰略轟炸機、48艘用來運載與保存彈藥物資、12艘用來維護與保養轟炸機(主要進行大規模維護保養,基本維護保養在轟炸機運載模塊船上就能完成)、12艘為人員服務、另外24艘則是各種功能性模塊船的情況下,「盤古」號能夠容納2000到2400架轟炸機(具體數量由搭載的轟炸機的型號決定),並且以每分鐘20架的速度,在一個攻擊周期中出動半數轟炸機。也就是說,1座海上基地就能承擔起1個戰略方向上的轟炸任務。如果以容納能力計算,「盤古」號相當於5座大型轟炸機基地。如果以出動能力計算的話,更是相當於10座機場。事實上,第五代海上基地最強大的地方還不在這裏。
眾所周知,進軍夏威夷群島的目的是要進軍北美大陸,進軍美國本土。因為進軍夏威夷群島不是唯一的手段,所以也就不是必須選擇的手段。早在2049年,也就是戰前準備工作全面展開的時候,總參謀部就提出了好幾套進軍美國的戰略方案,總體上分為了東南西三個方向,即分別向東越過太平洋、登陸北美大陸西海岸,進軍南美洲、沿中美洲地峽北上進軍美國本土,以及向西挺進、從北大西洋方向上登陸北美。在這三套方案中,由各有好幾套方案,拿東進方案來說,又分成了北中南三路,北面就是從白令海峽登陸阿拉斯加、沿洛基山脈西部沿海平原南下,中路則是經夏威夷群島、在美國西海岸地區登陸,南路則是經中太平洋群島、在中美洲地區登陸、再北上經墨西哥進軍美國。雖然在眾多方案中,東進中線方案、即攻打夏威夷群島的方案最有可行性,但是在2052年之前,共和國軍隊內部仍然有人認為這條進軍線路過於傳統,難度也最大。直到專門為戰爭準備工作搭建的超級計算機群投入使用,對各種戰略進軍方案進行全面模擬分析之後,對進軍線路的爭論才偃旗息鼓。模擬分析的結果非常明確,即在極端情況下,經夏威夷群島攻打美國本土的代價與難度都是最小的,為主要進軍線路,而其他方向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受此影響,共和國的戰爭準備工作基本上都與此有關。當然,戰爭期間,共和國的戰略進攻也深受影響。比如在佔領了勘察加半島、掃蕩了俄和圖書羅斯的遠東地區之後,共和國軍隊並沒從白令海峽登陸阿拉斯加,甚至沒有向白令海峽推進。
「海上基地群」並不是一座規模龐大的海上基地,從性質上講,「海上基地群」與「海上基地」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即海上基地存在的主要價值是在某場目的明確的戰爭中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為作戰部隊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而海上基地群存在的主要價值則是在某個戰略方向上,靈活方便的為作戰部隊提供各方面的支持與配合,成為戰區級別的軍事行動戰略基地。
早在戰爭爆發前,共和國內部就在要不要進軍夏威夷群島、以及如何進軍夏威夷群島的問題上討論過多次。
這一天,也被稱為「災難星期二」。
受此影響,在接下來的幾天內,部署在「盤古」號上的轟炸機調整了戰術,開始大規模使用戰術彈藥。
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戰略轟炸機就是戰略武器。作為戰略武器,存在的主要價值就是對敵國進行戰略打擊,而最為有效的戰略打擊不是摧毀敵人的戰略軍事目標,而是打垮敵國的國家基礎,比如工廠、城市、道路、機場、港口等等。可以說,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針對德國與日本的戰略轟炸,以最直接的方式說明了戰略轟炸的意義所在,也非常全面的闡述了戰略轟炸的基本戰術。
在接下來的1個多月中,轟炸行動的強度一直保持在這一水平上。
不可否認,共和國當局在制訂攻打夏威夷群島的作戰計劃的時候,充分參考了計算機的模擬分析結果。雖然共和國當局從來沒有公布計算機模擬分析的任何數據,但是有理由相信,在戰爭爆發前,共和國當局就根據計算機模擬分析得出的結論,認定通過威克島與中途島無法攻佔夏威夷群島。原因很簡單,在攻打夏威夷群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的「海上基地群」就是在戰爭爆發前提出來的,而且在戰爭爆發前開始實施。
由此可見,「庫葉島」號海上基地的到來,使千機大轟炸具備了實施能力。
確定了必須攻打夏威夷群島之後,剩下的就是該如何攻打夏威夷群島了。
不是遠程彈藥的突防能力不行,而是在使用遠程彈藥的時候,轟炸機的載搭量非常有限,也就無法在一次轟炸中投下足夠多的彈藥,從總體上提高彈藥的突防率,即提高轟炸的效率。戰術彈藥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除了通過縮短射程來縮短敵防空系統與攔截系統的攔截時間之外,最大的意義就是密集的投彈量能夠讓攔截系統飽和,也就無法及時有效的攔截所有彈藥。說得直接一點,1架H-18(共和國天軍單獨投資開發的新式轟炸機)最多只能攜帶48枚遠程巡航導彈,卻能夠在同等的情況下攜帶多達192枚的戰術彈藥,因此100架H-18能夠在一次轟炸中投下4800枚巡航導彈、或者19200枚戰術彈藥,就算敵攔截系統的作戰效率為百分之百,也意味著使用戰術彈藥的時候,能夠多出14400枚彈藥,也就能夠讓敵攔截系統失去價值。
可以說,這一無心之舉,反而成就了最為有效的轟炸戰術。
5月13日,天軍讓前線部隊休息了一天,並且讓轟炸機部隊抓緊時間解決轟炸行動中暴露出的問題,並且總結經驗教訓。
說得不好聽一點,如果將轟炸機的出動率提高一倍,即將24小時執行的轟炸任務由2次提高到4次,轟炸機的服役壽命將縮短到正常情況下的三分之一。照此計算,1架價值數百億元的轟炸機最多只能飛3年(相當於和平時期飛20年),即便進行現代化改裝,也最多只能飛5年(相當於和平時期飛30年)。
萬幸的是,戰爭期間肯定不會有人算這筆經濟賬。不管怎麼說,戰爭絕對不是精打細算的事情,不然也不會用100萬一枚的炸彈去摧毀價值100元的帳篷。
正是如此,在「庫葉島」號參与戰鬥的第一天,天軍就組織了千機大轟炸,而且在1天之內進行了兩輪轟炸,讓所有轟炸機與護航戰鬥機都參与了戰鬥。因為每架轟炸機都配備了2個機組(後來發展到每架戰鬥機都配備2個機組),所以天軍在5月12日,再次組織了兩輪千機大轟炸,讓全部轟炸機飛行員都熟悉、或者說重溫了千機大轟炸的主要戰術,特別是在進入戰區之後與護航戰鬥機配合的戰術。
具有這一能力的,自然是第五代海上基地。
眾所周知,大部分軍事基地都是平面型結構,特別是航空兵基地,就算將很多關鍵設施都放在地下,比如彈藥庫、基地的指揮與控制中心、供電系統等等,可是這些軍事基地的運作方式仍然是平面化的,而不是立體的。就以支持轟炸機來說,一架轟炸機在起飛之前https://www.hetubook.com.com要進行維護檢查、補註冷卻液等液氣、裝填彈藥、為動力系統充電等等,而這些必須工作大都不能同時進行,而不能同時進行的原因不是不允許,而是沒有足夠的空間。如此一來,轟炸機在起飛前的準備時間往往長達幾個小時,就算在緊急情況下,即提前做好了大部分準備工作,也需要好幾分鐘才能升空。在第五代海上基地上,這個問題就不是那麼明顯了,除了一些出於安全考慮不能同時進行的準備工作,比如補充液氣就不能與充電同時進行,必須分開進行,其他所有準備工作都能以立體化的方式同時完成,因此能將起飛前的準備時間縮短到30分鐘以內,達到戰鬥機的水平。如果不考慮轟炸機機身結構強度與使用壽命,能夠將轟炸機的出動率提高1倍!
當時,第二座第五代海上基地「女媧」號即將服役,而海軍已經決定將「女媧」號派往夏威夷群島,成為海上基地群的核心,所以屬於「女媧」號的48艘彈藥模塊船暫時沒有用武之地。
這種很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具有自我航行能力的海上浮動設施群首先出現在了西南太平洋戰場上,而且在2060年年底之前,一直是共和國天軍戰略轟炸機的主要基地。
不得不說,在此之前,共和國當局對戰略轟炸的估計顯得過分保守。
5月14日,轟炸行動再次開始。
這也很好理解,在需要靠近目標投彈的情況下,而且大部分轟炸機群都得冒險,轟炸機群就很容易遭到戰鬥機攔截。不管H-18有多麼先進,在敵人的防空戰鬥機面前,都顯得非常脆弱。比如在5月3日,「盤古」號上的轟炸機總共出動了6000餘架次,被擊落美軍防空戰鬥機擊落78架、因故障與不明原因隕石17架,總體戰損率高達1.55%,為大戰前兩年共和國天軍轟炸機總體戰損率的7倍多!
面對芝麻開花般的轟炸機戰損率,共和國天軍不得不在5月5日主動要求海軍航空兵為轟炸機提供護航戰鬥機。萬幸的是,共和國海軍已經在4月底奪取了斐濟群島海域的絕對制海權與制空權,所以在接到天軍的請求之後,立即抽調了1個戰術航空隊的600多架戰鬥機返回新喀里多尼亞。2日之後,共和國海軍由讓在斐濟群島方向上作戰的「庫葉島」號海上基地返回塔斯曼海,用搭載的戰鬥機掩護「盤古」號上的轟炸機。
讓第五代海上基地先去西南太平洋上熱身,主要還是基礎建設跟不上需要。
從戰術上講,「庫葉島」號海上基地帶來的最大變化還是轟炸模式。
當然,要想把轟炸機的作戰效能完全發揮出來,首先就得培養更多的飛行員。如果說在2058年與2059年,飛行員緊缺是個很現實的問題,那麼到2060年,隨著大批在戰爭爆發后徵召並且培訓的飛行員進入一線部隊,這個問題就不那麼突出了,甚至算不上問題。比如到2060年一季度末,共和國天軍的轟炸機飛行機組與轟炸機數量之比已經達到2.4,即便算上輪休的,也能保證1架轟炸機有2個機組。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到2060年底,這個比例就將提高到4左右,確保在任何情況下,1架轟炸機都有3個機組。如此一來,就能讓轟炸機的飛行員得到充足的休息時間。
前面已經提到,「盤古」號海上基地總共有48艘彈藥模塊船,每艘彈藥模塊船能夠運載20萬噸彈藥,因此「盤古」號的自持力為48天。問題是,要在海上為48艘彈藥模塊船補滿彈藥,至少需要36天,算上模塊船必須定期進行維護檢修,所以在48天的作業周期中幾乎沒有幾天空閑時間。事實上,這也是制約轟炸機出動效率的關鍵因素。要知道,2000架轟炸機的24小時出動量可以達到8000架次,而不是4000架次。事實上,這個問題在設計的時候就已經受到重視,只是海上基地本身也是平面結構的作戰平台,因此繼續增加彈藥模塊船的話,只會降低作業效率。受此影響,共和國海軍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為第五代海上基地建造更多的彈藥模塊船,並且讓彈藥模塊船返回後方港口進行裝填作業,而不是建造單獨的彈藥補給船(大型彈藥補給船的運載能力比彈藥模塊船要高得多,因此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具有更高的作業效率)。問題是,因為第五代海上基地的需求量非常驚人,一直沒有抽出建造能力來建造更多的彈藥模塊船,也就無法為每座海上基地配備第二套彈藥模塊系統,自然無法提高海上基地的作戰效能。
到6月下旬的時候,共和國天軍的轟炸機群就向澳大利亞投擲了近千萬噸彈藥,幾乎轟炸了澳大利亞東部地區的所和圖書有重要目標,甚至轟炸了部分工業化城鎮的居民區,到轟炸紐西蘭的時候,澳大利亞東部地區已經沒有多少目標值得用成百上千架轟炸機去對付,甚至沒有多少目標值得用轟炸機去對付了。
直到2060年4月底,被命名為「盤古」的第一座第五代海上基地到達珊瑚海,並且定位在休恩群島(新喀里多尼亞西北部的一座以珊瑚礁與環礁為主的小型群島)北部海域,這一情況才得到根本性改變。
歸根結底,還是彈藥的問題。
雖然計算機的模擬分析不可能絕對準確,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出現較大誤差,但是絕大部分時候,計算機的模擬分析結果仍然是最重要、某些時候甚至是唯一的參考數據。可以說,在幾乎所有從戰略到戰術的決策中,共和國與美國當局都充分參考了計算機模擬分析的結果,並且以此指導軍事建設。事實也證明,計算機的模擬分析對雙方作戰行動的影響非常顯著。
當然,共和國當局並未因此取消戰略轟炸行動。
100多年前,從提尼安島起飛的B-29在轟炸日本本土時,一般只能攜帶3噸彈藥,即便採用高空航線,也最多只能攜帶6噸彈藥,所以出動1000架B-29,一次也就最多投擲數千噸炸彈。因為當時美軍在馬里亞納群島的軍事基地部署不了這麼多轟炸機,所以每次轟炸行動的投彈量大都在2000噸以下。與之相比,H-18的極限載彈量高達72噸(72枚1000千克級炸彈)正常情況下的載彈量也在50噸左右(48枚1000千克級的巡航導彈或者192枚250千克級戰術彈藥),而且能夠在載彈50噸的情況下達到最大作戰半徑,所以1000架H-18能夠在一次轟炸中投下5萬噸彈藥,相當於B-29機群的20多倍。
對共和國海軍來說,戰略轟炸的最大好處,莫過於讓海軍有更加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攻打夏威夷群島的作戰行動中,由海上基地支撐起來的航空作戰力量,足以為所有作戰部隊提供空中支援,而海面進攻力量中,最重要的就是主力艦隊。
事實上,這隻是「大轟炸」的開始,而不是結束。
在大陸戰場上嘗到千機大轟炸帶來的好處之後,共和國天軍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來總結經驗教訓,並且對轟炸戰術做了調整。用比較簡單的話來說,經過在大陸戰場上的轟炸行動之後,共和國天軍對千機大轟炸做出的總結就是「同時到達」。從理論上講,沒有任何目標值得出動1000架轟炸機,哪怕是悉尼這種人口上1000萬的國際大都市,也經不起1000架轟炸機的摧殘。更重要的是,在戰術使用中,因為彈藥爆炸會對轟炸行動產生影響,所以也不可能讓1000架轟炸機在1片區域上空同時投下彈藥。更何況,要在一片空域內指揮與控制1000架轟炸機,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此一來,千機大轟炸實際上是出動1000架轟炸機轟炸多個目標,而這麼做的唯一好處就是能夠讓敵人無法攔截所有轟炸機群,要麼集中力量攔截某一區域內的轟炸機,要麼就把有限的防空力量消耗在無窮的戰場上。為了提高轟炸機的生存率,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各個方向上的轟炸機群在同一時間到達,並且在同一時間展開轟炸行動。由此可見,「同時到達」不但是經驗,也是千機大轟炸最基本、最簡單的作戰戰術。
當然,由此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轟炸機的戰損率開始直線攀升。
總而言之,這種通過彈藥投擲量來提高突防率的方法,在大規模戰爭中非常普遍。
要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轟炸機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轟炸機。
不得不承認,在如何使用戰略轟炸上,共和國在向美國學習。
工程進度可以拖,可是轟炸行動不能拖。
與需要更多的飛行員比起來,高強度轟炸行動對轟炸機本身的要求更高。
對千機大轟炸來說,最為有效的護航作戰就是在轟炸機群進入之前,用護航戰鬥機驅逐敵人的防空戰鬥機,至少確保敵人無法在某個方向上集中足夠的防空戰鬥機,然後用少量護航戰鬥機伴隨轟炸機群行動,就能確保轟炸機群順利完成任務。按照天軍制訂的護航作戰戰術,在出動1000架轟炸機對付5個目標的情況下,需要10個大隊的240架戰鬥機執行前進掃蕩任務,另外還需要5個中隊的60架戰鬥機伴隨轟炸機群活動,因此只需要300架戰鬥機就能完成護航任務。
這就是問題所在,1架轟炸機在3年內能否讓數百億的投入獲得足夠的回報?
事實上,第五代海上基地並沒首先出現在太平洋中部海域。
毫無疑問,這輪轟炸最大的意義就是證明了小規模轟炸的效率並不高。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