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我是軍閥Ⅱ

作者:caler
我是軍閥Ⅱ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作品相關 更定年表(上)

作品相關 更定年表(上)

1927年,為了援助吳佩孚,西北軍控制路西,並拆走全套鞏縣兵工廠。
1939年2月底,蔣介石宣布開除汪精衛、丁惟汾等人黨籍,但局勢愈發對國民政府不利。
同時南京策動兩廣事變,意在控制廣東這個財政大省,結果陳濟棠雖然去職,但桂系並未順服,反而與西北密切了聯繫。
1938年10月底,海軍宣布歸附西北,長江防線頓開,西北軍順勢席捲江北,兵鋒直指南京。
1938年4月,中央軍突然解除分佈在湖南和江西等地的田頌堯、李家珏兩部川軍的武裝,立刻引爆了川軍和中央軍的大戰。
又任命鄧錫侯繼任湖北省長、劉建緒為湖南省長、湯恩伯為福建省長、徐永昌為第一副總參謀長。
1938年5月,國防軍第一批次開始動員,隨後主力10個軍40個旅及一應支援部隊沿平漢路和津浦路分途南下,中央軍主力則在安徽、湖北等地拚死抵抗,但面對國防軍的飛機大炮,中央軍各部力不能支,國防軍很快在倒戈的劉茂恩部的配合下打到了長江。
1928年,西北易幟,加入國民政府;同年,接到西北警告的張作霖臨時更換乘坐的車廂,結果在皇姑屯事件中受到重傷幸而未死,並使日軍侵佔東三省的圖謀化為泡影,河本大作大佐因此,受到軍事審判,退出現役。
而國防軍的重工業、化工業、電力工業、機床和機加工國內第一。
1931~1932年,四川內戰連場,西北軍以平息四川內戰安定四川人民為名於33年初進川,相繼擊敗四川各路軍閥,迫使各部向西北投降。
1934年3月,久卧病床的張作霖病死,張作霖死前給張學良留下了龐大的基業,就當時而言,國內三大主要派系中,東北軍www.hetubook.com.com的財力最為強盛,能生產各型火炮和全部輕武器,只有飛機、坦克、軍艦等少數重型裝備需要進口。
1937年年中,西北進軍西藏,控制了雪域高原。
而蔣介石念茲在茲的60個師的整編、整理計劃卻因為國民政府財力問題遲遲不能實現。
1938年年初,湖北省主席劉湘在南京病死,當時就傳出是蔣下毒,隨後蔣任命蔣鼎文出任湖北省主席一職更加加劇了西北和南京的衝突。
1937年初,西北已經組建了15個軍60個步兵旅、15個軍屬炮兵團、7個獨立炮兵旅、7個獨立騎兵旅、17個獨立防空團、5個獨立工兵旅、3個鐵道工兵旅、10個運輸旅、4個輕裝師(包括FT-17、Fiat3000, Mod.30、維克斯MK.E/F-B、自產一號在內的600輛坦克)、6個航空隊(800架可用戰機)在內的百萬軍隊,並控制著滇軍、新黔軍、晉軍、川鄂軍(劉湘部)、楊虎城部等外圍部隊,並對桂軍、東北軍、宋哲元部、劉茂恩部、川軍一部在內國內各大軍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面對日本再次入侵的可能,國內各界紛紛調停西北和南京的戰事,結果西北不為所動,迅速動員第二批次部隊,同時調到第一批次動員部隊進入華北,與晉軍、東北軍、宋哲元部、楊虎城部組成北方戰區,並以張學良為戰區總司令,以抵禦日軍可能的進攻。
1930年,中原大戰,西北軍因為西北大旱緣故並未參戰,僅以裝備資金支援閻錫山、馮玉祥等部,東北軍和西北協調立場,也暫時未加入。
1937年底,兵役法在西北控制區開始實行,此外西北還設立各區補備司令部和https://m.hetubook.com•com聯勤司令部,進一步完成戰爭準備。
1938年9月,蔣寄於極大希望的韓復榘宣布山東中立並出兵膠東解決附蔣的膠東軍閥劉珍年;陳儀隨後在福建宣布倒蔣。
當年3月初,桂系和廣東余漢謀宣布加入國防政府,戴季良遂任命張學良為國防政府副主席、汪精衛為國防政府立法委員會主席、閻錫山為國防政府行政委員會主席(未到任、王丹萍暫代)、李宗仁為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余漢謀為國防政府建設委員會主席(未到任、黃琪翔副職代)、龍云為監察委員會主席、何健為司法委員會主席、陳儀為宣傳委員會主席、曾琦為內政委員會委員長、程潛為經濟管制委員會主席、劉尚清為財政委員會主席。
考慮到中國武備大規模提升,日本軍部坐立不寧,準備積極干預,但1938年6月爆發的張鼓峰事件讓日軍的注意力出現轉移,所以最終日本人決定儘可能的挑動中國內戰,而不是第一時間親自下場。
面對西北的戰爭準備,蔣系也竭盡全力進行整備。
結果石友三和馬麟等部在日本間諜的挑唆下聯合孫連仲等人起兵反張,為了鎮壓石友三的反叛,張學良調集遼寧地區的東北軍主力入關平叛,最終被日本關東軍抓到機會策動了九二八事件。
受到國防軍連續勝利的刺|激,桂軍、粵軍也蠢蠢欲動,湘軍各部也有反戈一擊的跡象。
此時,蔣介石的第五次圍剿已經到了最緊要的關頭,根本沒有餘力支援東北軍收復東北,不得已,只能默認戴季良回國主持西北大局並援助東北方面。
1925年,國民第三軍孫岳部進犯陝西,作為報復,西北軍開進綏遠。
同樣迫於西北和川軍南下的威脅,李宗仁、白崇禧與西北和-圖-書達成同盟協定;隨後西北又驅川軍東出,攝取湘西北和鄂西北、鄂西南,與重慶等地組成渝州省。
同年西北在全訓部隊的基礎上完成了第一批次動員部隊60個步兵旅和9個炮兵旅、3個防空旅的設置和裝備儲備,同時第二批次動員部隊90個步兵旅、15個炮兵旅、11個防空旅及其他後備部隊的設置及裝備儲備也在積極推進中。
當年下半年,為了安撫四川各路軍閥,西北唆使川軍入黔,以楊森代替王家烈出任貴州省主席;在西北和川中軍閥南下的威脅,龍雲被迫投靠西北,雲南從此在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成為西北的附屬。
1920年,直皖戰爭結束,陝軍進入甘肅,經過與甘肅地方武裝的戰鬥,皖系漢四鎮中張兆鉀部、裴建准部被兼并,孔繁錦部、吳桐仁部被消滅,回四鎮中馬鴻賓撤往綏遠與馬福祥、馬鴻逵部合流,馬麒降服暫時被保留青海治權,馬廷勷、馬璘兩部被消滅。
因此,所有軍事設備也以自產為主,對外主要引進技術和生產專利,只有蔣系中央軍財力最弱、工業能力最差,火炮、飛機、坦克、軍艦全不能自產,必須外購(粵系日後在德國幫助下建成的潖江炮工廠也能生產德系的105mm榴彈炮、75mm野戰炮和37mm戰防炮)。
1933年下半年,國民政府攻擊戴季良的軍閥作為導致反赤失敗,宣布永遠開除戴季良國民黨黨籍,但是由於十九路軍在福建發動兵變,兩廣實力派有進一步參与的跡象,南京被迫與西北進行協調。
東北軍獲得察哈爾、河北、山東,並收編宋哲元、石友三、龐炳勛、楊虎城、孫連仲等部;蔣則收編了吉鴻昌、劉茂恩、魏益三、韓復榘等部。
1935年8月,由於張學良大量抽取北平和_圖_書、天津、山東、河北等關內地區的財政收入充作出兵中東路的軍費及復建東北軍的經費,導致中原大戰後由東北軍收編的宋哲元、石友三、龐炳勛、楊虎城、孫連仲、馬麟等部窘迫異常。
1936年中,日軍進攻熱河,湯玉麟部不戰而逃,受熱河失守的牽連,張學良宣布下野,並將察哈爾交給楊虎城、將河北交給了宋哲元(河北南部實際留給東北軍駐軍)。
隨後蔣介石又將原安徽省主席韓復榘調到山東,將親信張治中任命為安徽省主席、顧祝同為江蘇省主席、熊式輝為江西省主席、陳儀為福建省主席、朱家驊為浙江省主席。
川軍的大舉東出,讓蔣介石產生誤判,認為西北準備進行席捲全國的嘗試,於是匆忙調動中央軍及張鈁、劉茂恩、夏斗寅、何健、岳維峻等部雲集湖北、湖南兩省進行封堵,結果導致第三次圍剿徹底失敗。
國防軍進軍神速,讓日軍大為震驚,為了扯國防軍的後腿,日軍開始在華北挑釁。
1934年5月,在旁人的挑唆下,張學良槍斃了楊宇霆、常蔭槐,隨後有宣布收回中東路,結果在中東路事變中,近10萬東北軍最精銳的部隊被蘇聯紅軍消滅,東北軍的脊梁骨就此被打斷。
11月初,戴季良在洛陽宣布廢除黨禁,組建國防政府。
1938年11月底,西北軍奪取南昌。
1929年,在戴季良的勸說下,纏綿病榻的張作霖隱身幕後,張學良出任東北軍總司令並宣布易幟。
有鑒於此,南京不得不做出妥協,使得廣西依舊保持在桂系手中,而粵軍繼續維持半獨立狀態、蔣系僅獲得廣東省政的控制權。
10月,中央軍在漢口外圍戰敗,武漢易手,蔣系敗局已定。
月中,丁惟汾和黃炎培等也對外宣傳應該結束訓政與西北合作https://www.hetubook.com•com實施憲政。
1936年底,長城抗戰後,國內已經形成兩強爭勝的局面,西北和蔣系都不約而同的擴軍備戰,不過由於蔣系買辦的性質再加上財力有限,導致在軍備競賽中遠遠的被西北所拉下。
1939年2月初,汪精衛抵達洛陽與戴季良會晤,隨後汪精衛宣布與西北合作、取消國民政府、加入國防政府等決定。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前,西北軍兵進青海,逼迫馬麒、馬麟兩部寧海軍東出加入直軍,並利用青馬的武力脅迫胡景翼、井秀岳部東出加入直軍;同年,西北獲得德州兵工廠全部機器設備。
最終,戴季良於34年年初宣布下野出洋交換劉湘為湖北省主席(西北實質控制漢陽兵工廠)、劉文輝被任命為鄂豫皖剿匪總司令,至於鄧錫侯和田頌堯、李家鈺、羅澤洲、賴心輝、劉存厚等部則分別調入福建、湘贛閩等地區征剿第十九路軍和各路紅軍。
1935年10月中旬,戴季良返回西安,11月初,經戴季良斡旋,閻錫山返回山西;隨即西北出動航空隊增援錦州(連續轟炸瀋陽機場和瀋陽兵工廠)1935年底~1936年初,鄂豫皖蘇區和中央蘇區相繼失敗,共產黨主要領導人相繼逃亡蘇聯,只剩下少量游擊隊還在南方山區堅持。
1936年初,日本挑起淞滬事變。
同時,國防軍主力部隊得到川軍劉文輝部、鄧錫侯部、潘文華部的支援,在兩湖戰場再次擊敗蔣系中央軍和投蔣的川軍范紹增、賴心輝、王瓚緒等部,兵鋒指著武漢三鎮。
稍後,歸德失守,閻、馮敗局已定,西北和東北聯袂進關,西北獲得河南,並以維護晉軍為名暫時控制山西,將太原兵工廠全部機器和技術人員遷往西北腹地。
陷於危機的蔣介石只能一面與西北談判一面咬牙堅持。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