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我本大明一贅婿

作者:東有扶蘇
我本大明一贅婿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百二十八章 東昌之戰

第三百二十八章 東昌之戰

身為騎兵主將之一,他原本是跟著朱棣緊追中軍的,但朱棣沖得太猛太狠,在一片眼花繚亂的陣形變換之後,他發現自己把朱棣跟丟了,這還了得?再不把主帥找到,全軍都有崩潰的風險,當初白溝河畔的南軍不就是這般稀里糊塗地敗了?
原來盛庸之前就發現,燕軍傷兵救活的概率是很高的,高得簡直有些不正常,按燕軍這種篩選嚴格的招募降卒方式,十幾萬大軍早該傷的傷死的死,戰鬥力有所下降才是,但每次大軍團作戰之後,朝廷的士卒倒是死傷慘重,燕軍卻總能恢復過來,保持編製和戰鬥力,實在讓人疑惑不解。
而此時盛庸已經在這裏等待著他。
朱棣被南軍纏上,指揮的張玉又身死當場,以往被燕軍追著跑的南軍將領們都意識到有怨報怨、有仇報仇的時候到了,不用動員,所有人都紅了眼開始拚死追殺,燕軍隨即一潰不可收拾。
上當了。
對於盛庸來說,朝廷的嘉獎和勉勵無疑讓他承受了更大的壓力,因為李景隆的原因,這場平叛已經陷入了糜爛的境地,朝廷的大軍已經被打散,整個北境都在朱棣的馬蹄下顫抖,他完全可以藉助騎兵優勢輾轉作戰,南軍根本不可能追上,也不可能形成合圍,除非是跋涉近千里再一次攻打北平逼朱棣回援。
那就不給他們任何能救回來的機會就是了。
盛庸讓人給箭矢抹了毒。
當世名將。
因為在一次次的戰敗里,盛庸一直在學習著。
作為燕王手下公認的第一大將,張玉不僅帶兵功底頗為了得,最為難得的是,他縱觀全局指揮戰場的能力更為出色,當初真定一戰朱m•hetubook•com.com棣帶兵奇襲真定城,就是他居於中軍指揮大軍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和耿炳文相持了整整半天,有他在,朱棣衝鋒起來也不必擔心後方出事,朱能顧成譚淵一類的將領只是將才,而張玉,則是帥才!
朱棣又一次陷入了生死危機,然而這一次他卻不能用白溝河時的法子了,盛庸不是李景隆,而且朱棣已經深深陷入了包圍圈,他這次就算是把馬鞭揮斷,也不會有任何效果。
不得不說這個想法是很正確的,步卒的調配速度肯定比不上騎兵,正面雙方步卒膠著,如果騎兵加入,能輕易地將南軍防禦陣形切割得支離破碎,所以當朱棣重整騎軍,轉移到了中軍方向,並且發起了最大規模步騎協同的進攻后,如他所料,盛庸的中軍一觸即潰,紛紛向後逃散。
東昌是盛庸選定的決戰戰場,這無所謂,朱棣相信這一次和白溝河之戰沒有任何區別,盛庸也將敗在他的手下,然後灰溜溜地逃回去,整合了大軍的朱棣意氣風發,彷彿終於擺脫了圍濟南的陰影,率領著十余萬大軍抵達了最後的決戰地點--東昌。
而此時的包圍圈外,追不上騎兵的大批燕軍就這麼眼睜睜地看著主帥被圍,原本士氣正盛的燕軍猶如遭了一記當頭棒喝,紛紛不知所措,但往往這個時候就會有人站出來當英雄,而這次站出來的,是朱能。
射就算了,畢竟燕軍的著甲率是很高的,朵顏三衛還只是半身輕甲,燕軍騎兵則是統一的半身重甲,往日耿炳文李景隆也不是沒想過多配備弓弩,但也只能射殺騎兵戰馬而已,但今日卻和-圖-書不同了。
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盛庸的大軍連東昌城門都沒有進,而是列陣于東昌城外五十里處準備迎敵,許多將領都對盛庸的這個決定一片嘩然,軍營里也是爭論四起,畢竟他們對於和朱棣正面作戰或多或少都有些恐懼心理,但盛庸卻並沒有改變主意,只是沉默地看著朱棣也在對面安下營寨,亮出了刀。
煮熟的鴨子飛了,無數殺紅了眼的南軍士卒正愁沒有發泄的地方,眼見張玉帶著步卒趕到了,無數南軍前赴後繼地圍了上來,步卒又不能像騎兵一樣強行突圍,於是南軍眾人一擁而上,人手一刀,將張玉活生生砍成了肉醬。
兩翼重兵囤積,燕軍騎兵到了先放衝車,阻礙騎兵一往無前的氣勢,然後成群的弓弩兵射出如雲的毒箭,根本不給燕軍負傷后的撤退時間,務必做到一擊必殺。
這就像一個口袋,袋底是東昌城,袋側是手持毒弩以逸待勞的兩翼重兵,而所謂的中軍大帳,不過是引喜歡身先士卒痛打落水狗的朱棣入袋的魚餌。
所以他是想要一場決戰的,在朝廷兵力還沒有被徹底耗光前,和朱棣兩軍對峙分出勝負,但他沒有把握朱棣會應戰,因為一個合格的統帥不會走入別人已經設置好的戰場。
朱棣的大軍為何總是所向披靡?這和他的作戰套路以及方法不無關係,朱棣指揮大軍,從來都是以騎兵突擊側翼,正合奇勝的軍事策略為主,而且燕軍以騎兵為主,多年來多次征伐草原,士卒素質極高,極擅野外作戰,再加上被收編的朵顏三衛是不折不扣的尖刀,往往一衝之下,就能鑿穿整個陣地,讓南軍四散潰逃https://m•hetubook.com•com
此刻正在中軍指揮的盛庸已經口乾舌燥,他沒想到自己花了數月心思不眠不休精心準備的圈套居然還是被朱棣給跳了出去,見包圍被衝破,他怒不可遏地傳令全軍壓上,就算不能殺了朱棣,也要盡量給予還沒得知朱棣突圍群龍無首的燕軍死傷。
所以當他得知朱棣已經被包圍后,立刻率領騎兵向著南軍包圍圈猛衝,朱能是個粗人,但也是難得的勇猛忠義之人,更是出了名的不要命,當初真定之戰他帶著幾十騎就敢追著耿炳文幾千人跑,這一次也沒差到哪兒去,數千騎兵帶上手雷不要命地衝擊南軍包圍圈,朱能更是一馬當先沖在最前,左衝右突之後,他居然在亂軍之中找到了朱棣,匯合之後配合手雷,居然硬生生衝出了重圍。
當看到朱棣被包圍,最為著急的不只是衝鋒在前的將領,張玉居於步卒中軍,同樣也是大驚失色,眼見朱能的將旗開始搏命般地衝擊包圍圈,他也坐不住了,因為他知道,一旦朱棣身死,這十余萬大軍,今日都要盡皆喪命于東昌,所以他果斷地讓全軍壓上,並且親自帶兵效仿朱能,拚命衝擊著南軍。
戰場形勢一下子明朗起來,朱棣大喜,當即下令全軍追擊,務必要趕在南軍撤回東昌城之前給予重創,但追擊並沒有持續多久,朱棣就驚奇的發現,他帶著騎兵越往裡突進,周遭南軍的數量就越多,而且他們都不像是逃散潰敗的士卒,而是紛紛拿著弓弩正瞄準著大殺四方的燕軍騎兵們。
但他很快就失望了,因為這一招實在是太老掉牙了,盛庸一早就料到朱棣會把重注押在騎兵身上,和_圖_書畢竟南軍要在騎兵對沖中戰勝朱棣無異於痴人說夢,所以盛庸不但派重兵保護兩翼,還讓人準備了大量的弓弩衝車,只待朱棣帶兵繞襲,就先放衝車斷騎兵鋒銳,再讓訓練已久的弓弩兵擺開陣勢一陣猛射。
在這全軍敗退之際,偏偏朱棣的又一個剋星平安也率部趕到,與盛庸合兵一處,絲毫不給燕軍喘息機會,追著朱棣跑,兩人就這般攆著朱棣出了東昌地界,一路廝殺向了北方。
從靖難起兵以來,朱棣一向喜歡身先士卒帶頭衝鋒,除了他對自己有信心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後方有張玉坐鎮。
背城而戰,騎兵就無法繞襲後方;斷了後路,士卒不想死戰也得死戰,有進無退,有死無生!盛庸拿著十幾萬條命坐在了賭桌的另一邊,向著這個時代最優秀的統帥朱棣發起了屬於無名小卒的挑戰。
時間回到半個月前。
前哨已經傳回了朱棣到達東昌的消息,盛庸知道,他終於要面對這個可怕的敵人了,這一次他的身邊沒有鐵鉉,但同樣的,他也不再需要向任何人報告軍情,他是朝廷大軍最高的指揮官,責任和重擔都壓在了他的身上,再沒有人可以依靠。
但事實讓他鬆了一口氣,那個能征善戰的朱棣,同時也是個因為戰事順利而驕傲自大的人,朱棣看不起自己,盛庸知道;朱棣也想畢其功於一役,盛庸也明白,所以他帶著大軍來到了東昌,大大方方地走進了盛庸精心準備的戰場,準備在這裏徹底打垮朝廷的脊樑。
東昌之戰由此開始。
東昌之戰就此結束,盛庸這個無名小卒敗軍之將趕鴨子上架的南軍主帥,終於成為了金陵百姓們人口相傳的……和圖書
經過奮勇拼殺,張玉終於沖了進去,但他沒有朱能那樣的好運找到朱棣,而是看到了數不盡的南軍士卒。
見到這個陣勢,帶兵衝到南軍左翼的朱棣終於發現來者不善了,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戰事已啟,雙方軍陣犬牙交錯,要撤兵就得被咬上,於是朱棣及時地調整了戰略部署,他決定改變突破口,放棄南軍重兵囤積的兩翼,回到正面戰場,以中央突破戰術攻擊盛庸的中軍,以求獲得全線擊潰之效。
但上天從來都是公平的,永遠不會偏向任何一方,盛庸設置的圈套沒圈死朱棣,卻套住了另一個人。
這正是盛庸的計劃,他料定朱棣打仗不地道,一定會偷襲側翼,也料定了朱棣攻擊側翼無果後會轉而攻擊中軍,便設下陷阱,朱棣全軍壓上時安排中軍後撤,待其沖得夠深之後,再讓重兵囤積的兩翼進行合圍發起進攻。
所以要打敗朱棣,還需要一些其他的東西。
兩座大營隔著一片丘陵相望了兩天,最終還是朱棣率先發起了進攻,正如他所料,兩天觀察下來,盛庸的大軍中騎兵既不多也不精,根本無法和朵顏三衛以及燕軍騎兵抗衡,朱棣認為這是南軍防禦體系裡最大的漏洞,所以一聲炮響,燕軍步卒全軍壓上直逼對面中軍大帳,而朱棣則是老毛病又犯了,親自帶著騎兵攻擊南軍的左翼。
在離東昌不遠的滑口,帶著大軍向東昌挺進的朱棣遭遇了盛庸手下大將孫霖帶領的前鋒部隊,和他一開始的預想一樣,南軍的前鋒不堪一擊,他甚至沒有讓環繞外圍的朵顏三衛發起衝鋒切割,那些烏合之眾就四散而逃,這也讓他更加相信,盛庸和李景隆,其實是一類人。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