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我本大明一贅婿

作者:東有扶蘇
我本大明一贅婿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百六十六章 封賞

第三百六十六章 封賞

不管如何,這一階段的事已經做完了,那以後呢?以後的大明會是什麼模樣,以後的朱棣和自己……會是什麼模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兒子像老子這話是真的有道理。
這一道旨意推翻了朱允炆統治的合法性,將建文四年的年號改成了洪武三十五年,從次年開始是永樂元年,也就是說對四年的建文年號不予承認,開宗明義之後,緊接著就是關於國政的處理,當初朱允炆和方孝孺乾的那些破事,比如什麼更改官制變換官名合併府縣,以及之外的一切制度,統統改回洪武舊制。
朱棣朝著隨他出生入死、百戰沙場的鄭和一擺手,鄭和便捧著詔書走到階下,緩緩展開朱棣的登基詔書,念了起來。
甚至他自己也需要一個更顯赫的出身。
這份詔書是關於重修《太祖實錄》的,也就是朱元璋的傳記,這事看起來是小事,可卻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對朱元璋一生的記錄,是子孫對朱元璋的蓋棺定論,新帝登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始修先帝實錄,但情況比較尷尬的是,這實錄已經由朱允炆修過了。
此四國公俱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食祿兩千五百石,子孫世襲。
百官嘩然,這還有天理么?就因為他開了次城門?
六月十七,朱棣謁孝陵。
詔書很長,但內容堪稱錦繡,解縉用最簡潔有力的語言,講述了建文帝如何受奸臣蠱惑,更改祖宗成法,禍亂江山,然後受壓迫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燕王如何被迫起兵靖難,如今登基御極,要改回祖制的道理,這番話的意思總結起來就是,如今的永樂帝朱棣繼承的是太祖朱元璋的皇位,對於過去四年建文帝的所作所為,他是不承認的。
登基詔書念完,大殿安靜下來,百官俱都鬆了口氣,以為這新官上任的火燒完了,接下來就是拜天拜地拜祖宗的那一套繁文縟節,誰知鄭和收起登基詔書,轉頭又摸出了一份。
不過改回舊制終究是件好事,這幾年朱允炆折騰來折騰去,最後不是連江山都折騰沒了么?
三跪九叩的大禮之後,百官紛紛從地上爬起,分成文武兩列,按照慣例,朱棣此時該站出來拉拉近乎了,比如謙虛一下說說自己才輕德薄,然後勉強繼位,力有不逮,需要百官輔佐云云,然後還要展望一下未來,說一下自己施政的理念,當初朱允炆的登基大典,可是足足說了半個多時辰。
沒有答案。
如此大肆封賞,只是因為說了句話,看起來很不合理,但朱棣也有他的考慮,封賞建文舊臣,有利於快速穩定局勢,安定人心,他想表達的,只有一個信號:曾經追隨俺的,俺一個都不會忘;如今擁戴俺的,俺既往不咎,一視同仁,絕不會虧待了誰。
負責維持秩序的親衛守住了鐘山下每一個角落,密密麻麻的百姓趕來圍觀這場祭陵,每個人都知道,這場祭祀完成之後,大明……就https://www.hetubook.com.com要換上一位新皇帝了。
儀仗進了宮城,登基大典的一切早已備好,連綿的宮城在等待著新的主人,建文的時代,像煙花一般,在短短的四年之後結束了。
第三位是朱能,封成國公,第四位是丘福,封淇國公。
鄭和的聲音回蕩在大殿之上,百官都聽懵了,朱棣居然這般雷厲風行,這般急!整個登基大典上來沒有一點虛頭巴腦的,更沒有讀書人那半天說不到點上的毛病,上來就是兩記重拳,一些官員再次不確定地抬頭望去,這種風格……確定上面坐的不是先帝?
奉天殿,已經換上龍袍,頭戴翼善冠的朱棣威嚴地坐在那原本屬於朱允炆的御座上,接受著百官的朝拜,如今還在京的官員俱都齊聚大殿,有些年老的官員看著上方的朱棣,恍惚間似乎看到了當年那開創了整個帝國的洪武大帝,因為他們……實在太像了。
但坐在龍椅上的朱棣只拿眼神冷冷一掃,那些炸鍋的官員只得忍氣吞聲,繼續聽著,接下來便是首倡勸進的茹常,只是因為頭一個勸朱棣登基,就受封奉天翊運守正文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兼兵部尚書、忠誠伯。
第二功臣,是首倡靖難,帶兵征戰,安穩地方,四年以來兢兢業業的顧懷,封靖國公。
只是當第一個人名念出來,所有人就炸了鍋,因為這頭一個封賞的建文舊臣,居然是李景隆!
新的王朝來臨了,儘管登基大典因為倉促而和-圖-書顯得有些簡陋,儘管百姓們還是有些惴惴不安,百官各有心思,金陵以外的各個地方都還在觀望,而且沒有四夷來賀、諸王來朝,但它畢竟是一個新的開始。
解縉。
很顯然朱棣對朱允炆修的《太祖實錄》很不滿意,寫書這種事情是比較主觀的,估計朱允炆沒少在書里寫當年諸王怎麼怎麼跋扈,怎麼怎麼禍害百姓,朱元璋又是如何如何寵愛他這個孫子,為了讓孫子順利繼位,要削藩什麼的。
公爵之下,便是侯爵,除了追封譚淵為崇安侯,謚壯節之外,還另外封了十三位侯爺,給朱棣報信朝廷動手的張信、真定一戰歸附朱棣的顧成均在其中。
「國公啊……」
安排完了朱允炆,接下來就是要安排諸王了,朱棣本人是打著靖難旗號起家的,對待諸王自然不能刻薄了,當初自焚的湘王謚號是「戾」,朱棣便改為了「獻」,而其他諸王也統一復爵,只是封地暫時還沒有決定,要等到登基大典之後再另做安排。
首先是有從龍之功的北平官員,而第一功臣,自然落到了燕軍第一大將,在東昌朱棣身陷重圍時,拚死相救以致身陷重圍戰死的張玉了,畢竟人已經死了,封賞自然是要高一些的,追贈張玉為英國公,加封河間忠武王,謚忠顯。
既然是登基前的祭祀,百官自然是要跟著的,香燭的青煙籠罩了整座鐘山,無數的議論歌頌聲里,朱棣完成了這個儀式,他沉默地看著朱元璋的靈牌,沒人知道這一刻的他在想什麼和-圖-書
方孝孺拒寫登基詔書後,禮部又提出了幾個人選,俱都是有才名在外的文官,朱棣看了半天也沒能選定,最後還是顧懷看見了一個熟悉的名字,才向朱棣舉薦,最後讓這位僅僅九品的小官拿到了起草登基詔書的殊榮。
念完第二份詔書,鄭和的嗓子已經有些啞了,但還沒完,他掏出了第三份聖旨,而這份聖旨,是對人事的安排。
百官朝賀,大典已經開始,朱棣頭上的翼善冠微微晃動,他微抬右手:「眾卿平身!」
而後又封了十一個伯爵,這連綿的封賞聽得朝堂百官呼吸都有些粗重了,因為接下來,肯定就是對建文舊臣的封賞。
站在武將隊列里的顧懷屏住呼吸,看了看自己的腳尖,又看了看輝煌金殿外照進來的陽光,有些不敢置信:
這還行?這一版明顯不符合朱棣的要求,所以他需要一個更為適合起兵靖難的太祖實錄,比如把朱允炆寫成竊居大統,迫害諸王的昏君。
諸王出列謝恩,百官眼巴巴地看著,還沒品出味兒來,重頭戲就來了,諸王之下,便是群臣的賞賜和安排。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朱元璋當年也是這個歲數坐上的龍椅,朱棣和他是如此的相似,模樣相似,銳氣相似,那份自信,更是像極了挾洪武餘烈,正經繼承了皇位要做下一番事業的天子。
儀仗重新起行,開始向著宮城進發,騎馬帶兵開道的顧懷看著路邊那一張張百姓的臉龐,內心也忍不住感慨起來,四年之前,他在那棟小樓里剛剛睜眼和-圖-書的時候,何曾想過有一天會用這樣的姿態行走在金陵街道上呢?
這一拳打得眾人暈頭轉向,誰也沒想到朱棣竟然這般狠,既然是從他老子朱元璋那裡繼承皇位,乾脆就把朱允炆做的一切全部推翻。
被任命為中官大太監,一步登天到內官最高官職的鄭和捧著詔書,另一邊同樣晉陞為大太監的懷恩雙手奉著玉璽,高高舉過頭頂,百官齊刷刷跪下,山呼萬歲。
聖旨開頭,是對建文帝、皇后還有太子的葬禮安排,只是因為不承認建文帝的統治,所以安葬的儀制以太子身份進行,這算是給了那些和朱允炆親近的一個官員交代,也是朱棣對自己仁厚的展示,不過讓百官揪心的是,朱棣甚至沒有給朱允炆一個謚號。
可朱棣和朱允炆顯然是兩種風格,他甚至沒有要起身開口的動作,這些繁文縟節,他根本不想去做,也不想用這些儀式禮節把自己和百官折騰得發暈,在他看來,既然登基了,那就幹事,話說破了天又有什麼用?
聲勢浩大的儀仗停留在鐘山下,一身藩王袍服的朱棣鄭重地拜倒在孝陵之前,上一次他來,還需要為了保命色厲內茬,而現在,他是來繼承皇位的。
顯然這是官員們最為關心的內容,百官頓時精神一振,好些站在一側的北平系官員將領更是豎起了耳朵。
公爵不變,封左柱國、太子太師,增祿一千石,還是世襲?
所以一些北平系官員投來的不解目光,他也只能暗嘆一聲,權當不知道了。
好些官員后槽牙都要咬碎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