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開局推演,美利堅大亨

作者:小魚的命運
開局推演,美利堅大亨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改變之路

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改變之路

「不過這樣的大型煉鐵高爐所需要附屬設備之多,遠多過小廠,這也意味著投資更大,再加上鐵礦礦山以及附屬設施的投資,至少需要投資上千萬元,這筆錢……華夏那邊百廢待興,實在是拿不出來啊!」
這可不就是一爐頂一國嘛!
潘志俊連連點頭說,說著一口西南官話的他,在驚嘆的時又說道。
潘志俊抿了抿嘴,猶豫道,
當歐美各國還在那裡靠著小高爐堆積著產量的時候,大明已經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大型高爐,甚至出現了一座高爐的年產量相當於一個國家的巨型高爐。
「沒錯,它就是龍伯,這座巨型高爐不僅是帝國,而且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煉鐵高爐——日產生鐵量達450噸,焦比900公斤/噸生鐵左右。知道它為什麼叫『龍伯』嗎?」
就是為了引進鋼鐵廠所需要的設備,身為官二代的他曾在大明留過學,雖然二十五歲,卻已經是候補道,深得徐州的信任,當然此徐州非彼徐州,他現在身處徐州是米納斯吉拉斯州,大明帝國佔領后將其稱和_圖_書為徐州,華夏那邊的徐州,則是中華帝國的京師所在。
也正因如此,大明帝國一直以來對鋼鐵工業都是極其重視的。
利國驛鐵廠是李徐州創辦洋務時辦的第一座鐵廠,最初投資不過區區幾十萬兩,年產量不過數千噸而已,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年鋼鐵產量已超過14萬噸。
如果說每一塊鋼鐵里都隱藏著一個國家興衰的秘密,那麼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作為世界頭號鋼鐵大國的大明帝國,無疑已經找到這個秘密——技術。
程東海說道。
「可和帝國鋼鐵合作嘛,比如,我們共同出資建設遼東鋼鐵公司,我們出設備,技術,你們出土地、礦山以及建設資金……」
每一塊鋼鐵里,都藏著一個國家興衰的秘密!
四年後,也就是帝國五年,大華公司的7號高爐生產了10萬噸生鐵/年。
這反倒是成就現在華夏的工業發展,不能不說是陰差陽錯吧。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源源不斷的留學生湧入大明,那些或是官派,或是自https://www.hetubook.com.com費的留學生,無論是在大明學習什麼專業,他們回國后,都給古老的帝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其實,就是李皇帝還是李大人的時候,以徐州、海州為中心又以鐵路輻射到豫東南、皖北的洋務圈的洋務發展也遠遠好過歷史,除了天國的威脅,讓朝廷不得不「縱容」地方實力派,打壓保守派,以維持滿清統治之外,更重要的一個有南華的成功經驗可供借鑒,加上那位叛出南華的趙田豐在借鑒南華經驗的指導下,徐州的洋務運動並沒有像歷史上那樣四面開花,全盤皆輸,而是有重要,有選擇的有序推進,當然,最根本的一個原因是——錢沒歷史上那麼多,自然也就不能那麼揮霍了。
這句話是誰說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語道出了19世紀國家興衰的根本。
說著拿不出來的時候,潘志俊的目光投向了「龍伯」,雖然拿不出錢來,可他知道只要建成這樣的一座高爐,其產量就超過華夏現在一年的鋼鐵產量了!
從1862https://www•hetubook.com•com年,南華的大華鋼鐵公司的那座高57英尺爐膛直徑10英尺,年產量不過區區3600噸左右的煉鐵高爐,再到1870年,大華鋼鐵的1號高爐年產量達到3.6萬噸鐵,從蒸汽鼓風機到熱風爐,再到開始使用卷揚機將物料送到高爐頂部,皮帶機、火車和手搖軌道車等被用來移動爐子和主軋跨。這些技術進步大大提高了高爐的產量。
這次潘志俊來大明是為什麼?
「華夏很大!」
在徐州的帝國鋼鐵公司內,潘志俊仰望著巨大的高爐,看著爐口噴吐的煙霧,他的目光中除了震驚還是震驚!
程東海反問之餘,用驚嘆的目光看著這座巨型高爐。
「這就是龍伯嗎?」
論得意程度,甚至不下青島的造船廠——去年青島造船廠建造了一艘2800噸的防護巡洋艦,號稱是「遠東第一艦」。
19世紀什麼工業最重要?
程東海大笑道。
肯定就是鋼鐵工業了!
「華夏未來需要修建的鐵路何止十萬里,以華夏之大,各行各業所需要的鋼鐵又豈止十萬https://m•hetubook•com.com噸?如果僅僅只是立足於當下的話,又何必另建新廠,一個利國驛鐵廠,再加台小高爐也就足夠了。」
無論像他這樣的官二代們,甚至中華帝國的開國功臣之後,是不是青年才俊,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接受新式教育之後他們,正全力的推動著那片古老土地的變革。
鋼鐵即是國家,因為工業生產離不開鋼鐵。沒有鋼鐵就無法製造蒸汽機,無法製造機床。也就不可能以機器生產機器。自然也就沒有了工業革命。
「確實,以華夏之大,所需鋼鐵又豈止百萬噸,不過……」
能不驚訝嗎?
「我知道,我知道,就是巨人的意思,是巨人的意思……名副其實、名副其實啊!」
從帝國佔領米納斯吉拉斯就開始對這裏的鐵礦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在這裏發現了帝國本土的第一座大型鐵礦——儲藏量近百億噸,於是乎帝國多家企業共同成立「帝國聯合鋼鐵公司」,這間公司不僅擁有世界上第一流的設備,而且還是帝國最大的鋼鐵公司——年產量超過四百萬噸,占帝國鋼鐵產量的30和圖書%。
「龍伯,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個巨人國,名叫龍伯國。龍伯國的人身材個個頂天立地,走幾步就能繞世界一圈。」
「哎呀,我的老同學,錢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也正因為這裏的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所以潘道台才會選擇和帝國鋼鐵公司合作。
「德年兄,你的意思是,咱這次就引進這個?」
在過去的這些年裡,得益於上萬名留學大明的留學生回國,帶回的技術以及知識,華夏的洋務事業發展遠超過歷史,從東北到中原腹地興建了大量的廠礦企業,修建了大片的鐵路,尤其是沒有了滿清的掣肘之後,更是達到突飛猛進的程度。
就像潘志俊,這位貴州巡撫之子,他16歲留學大明,在南苑大學學習冶金,五年後回國后,先進利國驛鐵廠,去年調任工部后,就上書朝廷,建議興辦遼東鐵廠——去年,地質考察人員在遼東發現大鐵礦。
因為沒走漢陽的歪路,加之從小到大的擴建以及鐵路築建的需求,鐵廠的發展頗為迅速,目前號稱是「遠東第一大廠」,當然也是那位李皇帝最得意、最驕傲的產業。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