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霞浦高中推理紀事·語

作者:名和行年
霞浦高中推理紀事·語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卷 有教無類 第十二章 煢瞏

第一卷 有教無類

第十二章 煢瞏

「也就是說,工廠里並沒有嘉茂同學說的那種高人的形象嗎?」
我點了點頭。橡膠生產工藝我雖然無法詳細地說明,但也可以肯定這種東西的生產需要煉製原材料、進行硫化、擠壓成型這些工序。它的燃料廢氣、添加劑廢物、設備模具的大量低效使用,包括自身難以回收利用都是對環境的嚴重污染。雖然在環保的壓力下,橡膠的生產工藝被驅使著不斷進步,但大量的舊式設備依然需要長期的使用才能收回成本,這也是落後工藝的工廠不願意技術更新的主要原因。
「河內同學,你的調查結果是,這個『明太郎』工廠的關停原因是因為不符合山形的環境保護新規定,又無法在設備上更新換代,而它當時的收益還不錯,是這樣嗎?」
「不要打岔。」我打斷了奈惠。「若是有這麼一個人代表工廠去市政部門交涉,會得到什麼結果呢?從最終結果來看,工廠走上了最壞的結果——拆除,這不像是一個交涉力強的人最後得到的結果。」
對於市政部門來說,環保規定不過是整個施政大局的一部分。在施政大局中占絕對主力的還是經濟指標。若是一家工廠效益正好,能為市政帶來高額的稅收和產值指標,市政也不樂見因為環保不達標被強制關停,甚至會想方設法壓低環保數據,讓它得以留在標準線內。對於工廠來說,一家工廠若是被市政部門關停,工廠主要尋找其他出路,要極盡利用工廠的剩餘價值,要為員工安排善後……如此龐雜的突發事件,會使得每一名工廠主都不願在效益尚好時因為其他理由關停工廠。既然工廠效益還好,雙方又都不會在第一選擇時關停工廠,那麼在嗅到環保新標準的風聲之後,市政部門和工廠方面肯定會有關於下一步怎麼處理的交涉。如果工廠里有這麼一個交涉力強,各方面吃得開,又能上下其手搞暗箱操和圖書作的黑臉梟雄形象,那麼挽救工廠的行動,工廠主定然會想到這個人的。
再假設一下,如果奈惠知道了按原本的政策她能拿到五個蛋糕,她面對手裡的這唯一一個蛋糕,肯定會痛恨中途環節這些人的盤剝剋扣。然而,她只不過是個勢單力薄的高中女生,對這種盤剝的習慣也無力改變。但若是一個班上有數個奈惠這樣的貪吃鬼,他們就會聯合起來要求班主任還回昧下的一個;若是這樣的貪吃鬼遍布學校,學校昧下的那一個或許也會在要求範圍內;若是這樣的貪吃鬼遍布全市,恐怕連生產和配送方都不敢生出雁過拔毛的念頭。
「是的。據說明太郎工廠生產的是橡膠。」
「所以,三益先生的離開,在某種意義上是又一次的被高人所救——他若是被裹挾進了這樣的鬧事,恐怕他身上穿的就不是這樣一身衣服了。」
「瞏」這個漢字,在古代唐土衍生出兩派意義的源流:一種是與「煢」相通,解釋為孤獨;一種是與後來的「還」相通,解釋為循環往複。這樣一來,古代的「煢瞏」一詞也被賦予了兩種意義:一種是形容形單影隻的孤獨,一種是形容踽踽獨行的往還。三益先生在開起聞鶴堂之前的人生歷程,就宛如一葉扁舟在陰晴不定的海面上往返,令人心生類于「煢瞏」的感受:每當過得幾年安定的日子,就有一起波瀾將他穩定的生活無情擊碎,令他不得不再重新爬起,繼續拼搏。他這樣顛沛的生活,連妻子都沒來得及尋覓,還是直到這段生活結束前不久才得到了自己的妻室。這樣一段孤獨又往複的生活循環,從大多數的一般視角來看,絕對算得上是「數奇」;但我卻在一絲絲不易察覺的痕迹中感覺到,三益先生並不孤獨,他還是有若許人在身後扶持的。
心知內中有鬼的三益先生因為之前一件事情的壞名聲,和*圖*書在工廠中難以容身。他也不再像做企業打字員時那般為自己鳴不平,而是忍氣吞聲地離開,這或許便是他現在這個萬事波瀾不驚的性格得以形成的誘因。
原因既然不來自談判破裂,那也只能來自「不可抗力」。山形那段時間沒有天災,橡膠製品在當年行情也不差。那麼關停的原因就只有某種「人力」,並且還是現象級的人力。符合這一條件的猜測有兩種:一種是環保人士的集體抗議和對工廠的衝擊,另一種是工廠內的工人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採取對抗。在當年,環保意識和人權意識尚未普及,掀起大規模環保遊行的可能性也不大,我更傾向於後者。而具體形式,我也有了一個猜測。
在這個前提條件下,工廠與市政部門的代表進行了談判,在雙方都願意將工廠保留下來的前提下達成了「各自動用一部分資源,將工廠進行一番無關痛癢的改造以掩人耳目」這一最善的方案。但在實行的時候,卻往往會有走樣的問題:比如說,工廠的一些設備更新,實際上的採購卻比預案要來得低;新的材料,質量或許比原先預想的要差。這些問題的產生,來源於挺過那段經濟危機時代之後的倖存者們所形成的一個壞習慣——雁過拔毛,層層剝削。比如,假設市政部門出台了一項每個貪吃鬼每天能領到五個蛋糕的好政策並確定了貪吃鬼總數,蛋糕生產廠家按政策進行了每人五個的生產,卻只給運輸企業每人四個的量,而昧下一個作為廠家自己人兒女的零食;運輸企業的人們也作如是想地昧下一個,交給學校三個;負責配發的學校又昧下一個,配發到班裡只剩下兩個;而班主任又昧下一個的話,可能作為貪吃鬼的奈惠享受到的政策蛋糕只剩下一個。
我回憶起河內同學最開始向我們介紹聞鶴堂店主三益武夫的描述:原本不是他當https://www.hetubook.com.com班的一個時段的出入庫記錄丟失,恰巧數目又沒對上,但在一些不善的力量的操作下,變成了他的責任,進而將他趕出了工廠。這裏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人為的痕迹。
紙里包不住火。任何一個關乎一個群體命運走向的消息,即便是初衷要控制在極小的知情範圍,也會因為風吹草動而在當事群體中引起猜測或風潮。在有關環保的新規定公布之後,這家工廠「不達標準」的事實定然為工人群體所知曉,那麼「未來的走向」必然會成為同事間的談資。而在工廠派出談判者與市政部門交涉的消息,自然也會被知情者或更多有心人慢慢散布到整個工人群體中。對於一名普通工人來說,左右工廠命運的重要性多半不如自己的未來前途,一旦工廠需要作出什麼改變,他們更加關心的是自己的待遇和收入。
「看起來,與三益先生在工廠倉庫同崗輪班的那個人愛貪小便宜只是個性使然,但三益先生的離開卻是緣于嗣後的暗箱操作事件。這次暗箱操作事件是否又有什麼玄機可循呢?」
說完這個例子,工廠的人們的行動或許便可以理解了吧——在市政和工廠達成某種協議后,具體的操作自然是市政方面提供一筆資金,工廠方面做出某些改動,而這些改動勢必會影響到一線習慣了舊式生產流程的工人們——他們面臨技術淘汰造成的學習壓力、失業壓力等等,於是要求工廠提供補助。但是,在那場世紀末的金融危機將人的眼光添上了大劑量的唯利是圖成分后,這些按照政策本該落到每一名工人身上的補助,卻在路上為本來只是「運送者」和「分發者」的角色以種種名義剋扣。雖然這種行為在道德上無疑是絕對錯誤的,但在那個價值觀被一定程度上異化的社會,道義上正確的「不這麼做」反倒成了小眾。
「不,是反而可疑起來。既然雙方https://m•hetubook.com•com你情我願,都不想工廠關停,那麼連交涉高人都不用,只需雙方都是普通水平領導談判藝術的人就能把事情談成。工廠關停,使市政和工廠主都蒙受損失和大量掃尾善後工作,若是雙方都派庸才,還互相看不順眼把談判搞崩,這樣的選人眼光在市政層面已經低劣到無法想象。也就是說,工廠關停是另有原因的。」
但我們也知道,他忍氣吞聲的性格讓他雖然得不到幾個為他撐腰說話的鐵杆,卻也不會讓他不明就裡地被他人忌恨。若是像在玻璃加工企業那樣因為地位低下而淪為替罪羊,勢必說明他為之背鍋頂缸的是一個極精運作的人物。但這樣的人物往往活躍在社交圈,當一個與三益先生同崗的書記員兼倉管未免屈才。好在,我們畢竟知曉這個工廠因為不符合環保新規定而被市政關停,它的來龍去脈到底是清楚的。
接下來,三益先生的身份又變成了企業里的打工者,同樣是因為一次變故而令他不得不離開這裏。由於是自身莫名被騙,帶著憤恨情緒的三益先生本人就對這件事情比較上心,調查一番之後已經知曉了幕後有人的存在。這個人的身份一直沒有暴露,現在我們也無從查起,但跳過這起事件,下一步便又回到了整個「三益先生通過河內同學與我們接觸」的開端——有「味道」的管道熱水失竊事件。
「我感覺淵子就很適合這個形象嘛。」
盧德運動——原本是工人痛恨機器的高效搶佔了他們的生存空間,進而遷怒並破壞機器的現象級行動,放到現在這個環境,便成了工人憤恨工廠高層的剝削與剋扣而破壞生產設備的情形。橡膠生產工廠的一切外部環境都樂見它繼續運轉,但它的結果卻是關停。這個矛盾所能得到的唯一解釋,便是有一股力量破壞了運轉所必須的硬體條件,而這股力量只可能來自那個思潮異化的社會中唯一吃虧的階層。和_圖_書
我們能夠確認,這個倉庫是生產企業的內部倉庫,進出的都是這個工廠自己的產品,不提供給外人使用;出入庫記錄也是在任何一個正規管理的倉儲設備必然都會有的痕迹留存。出現了對不上號的問題,如果是多了,事情可能不會特別嚴重——總而言之都是外面拿到的少了,不找上門總歸是工廠這邊佔了便宜;但若是實際儲量比記錄的還少,就存在倉庫里的儲藏品不翼而飛的事實,進而衍生出諸多容易令廠里人疑神疑鬼的猜測。
河內同學對於這件事情的了解,是從三益先生自己的描述中總結的。他是事件當事人,對問題記憶比較清晰。河內同學的轉述也並沒有漏掉什麼關鍵,我們從而可以模擬出當時事件的發生經過:在某天,三益先生「正常」上班的時候(此時他已經應為倉管當班時的大蒜事件「聞」名單位了),聽聞了自家工廠的倉庫出現了對不上賬的消息。他本來認為,這應當是一件和自己沒有責任的風聞,但風聲卻越來越對自己不利,甚而出現了「是三益武夫把材料昧了下來」的荒誕之說。眾口鑠金,謠言甚囂塵上,最終的調查也到了自己頭上。雖然自信清白,但調查結果還是把責任都甩在了自己頭上。
原本這些雁過拔毛的事情需要周密的計劃和隱蔽地執行,將知情範圍儘可能地控制在小圈子裡;但在這種異化思潮佔主流的背景下,一筆自上而下的錢會被抽豐宛然成了公開的秘密,乃至於成為冥冥中的必然。有人獲利便有人不平,在工廠這種集體氛圍濃,「刺頭」性格又容易養成的環境下,不免便有「一者發而眾人應」的動力出現。
「雖說橡膠生產污染嚴重,在每次的環保的新規新政出來時都是要打的出頭鳥,但我還是心存一個疑問:如果一家工廠在新規定出台後發現不達標準,無論是市政部門還是工廠自身,首先想到的解決辦法並不是直接拆除才對。」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