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新的王朝機遇——八龍同朝!
八……八龍同朝?
陸成安想要繼續擴大自己的野心,民族融合這一步同樣是停不下來的,他需要一個民族來為他控制草原。
壞了,這八龍同朝的效果,不會讓咱和寧王一手打造的大景王朝二世而亡吧?
想辦法把草原問題給解決了,細品了一下寧王的想法,如果能像大明朝一樣,把蒙古兵種轉化為自己的士卒,軍事力量也會大有增強。
陸成安就納妃的那段時間和秦道秀來往密切,沒想到一年後陸謙己就哇哇落地了。
陸成安頓時頭皮發麻,就這個情況下去,晉王殿下起碼抓著他再生幾個。
軍屯制從長遠來看是有助於減輕朝廷壓力,利於建立初期恢復經濟發展的。
你必須得給我消停點了。
【大景王朝為什麼不在草原之上找一個效忠於自己的部落?】
【若是陛下迎娶蒙元朝廷的前可汗巴林·阿露娜,並且定製規矩,要求大景王朝每一代的後人皇帝都要與蒙古貴族的女子通婚和親。】
【擴廓帖木兒在草原再次組織起了蒙古部落,並且自封為蒙元政權的二世可汗,在思考再三以後,他向大景朝貢,並取了一個中原名字叫——陸保遠。】
陸成安怎麼著也得吃准這塊地方。
當時寧王對他的說辭是——後宮之中不能儘是前朝皇室。
【以幫助「親家」為由入草原而討伐不臣,再拉攏這些蒙古人歸附朝廷,本就在草原上多受針對下的蒙古,面對大景王朝的援助,又有聯姻這一道關係,必然是誠信相向。】
陸成安要解決軍隊自供自給的問題,還要恢復生產,在立國的前期,這軍屯制就得用上了。
這是多少年來恆古不變的道理。
【天明元年十二月,蒙元政權在短暫建立以後,被大景滅亡,一部分蒙元政權選擇依附在大景王朝,另外一部分流竄在涼州等地的蒙元政權退居草原,在第一代蒙元皇帝巴林·阿露娜臣服於大景王朝以後,原先屬於巴m.hetubook.com.com林·阿露娜的部將擴廓帖木兒自立了。】
仁宣之治其實是和貞觀之治是有一定差距的。
我這身體再能抗,也禁不住你那麼造啊,而且狂生後人,老婆是要掉壽命的,陸成安也不想晉王英年早逝。
還沒等陸成安思考怎麼把草原副本給打通關,一聲消息驚出了陸成安一聲的冷汗。
【寧王又直言——游牧民族之中,女性地位較高,男人出門打獵養活家庭,族群內部的事務往往交給女人來操辦。】
【以此放下蒙古人的戒備之心以後,在得到草原這塊地方后,便去逐一分化蒙古人的內部實力,願意聽從同化者,入我華夏則為華夏,不願共治者,視之為蠻夷,徐徐圖之,卻也不難。】
這是讓所有人的目光都齊刷刷地看了過去。
十三年的戰亂,大量的百姓流離失所,還有各種災情影響收成,物以稀為貴,糧食少,糧價自然就高。
四世三賢的那一次,就是陸成安為蘇為英做到了承上啟下的鋪墊作用,給蘇為英打好了底子,蘇為英接過陸成安的衣缽,再次延續了前朝的治世,最終在孫子蘇懷啟的手上出現了大晟王朝的又一次盛世。
【天明二年三月,你的四子陸謙己應運而生,他落地時,聲音洪亮,這是武德充沛、身體健康的象徵,你為此頗為高興。】
反而是比正英帝一朝的糧價還要高出一倍。
【你迎娶了蒙元政權的女帝巴林·阿露娜。】
【而陛下若能娶得蒙古的女帝為妾室,這不就有了出兵草原而順理成章的借口?】
而且最重要的是,草原不平定的情況下,中原王朝一遇到危機,這幫子強盜就最大馬力殺下來了。
所以陸成安對陸明歌這個長女是最疼愛的,比起她那些哥哥弟弟,陸成安幾乎把自己能給最好的東西,都留給明歌了。
所以說,糧價一直都是判定老百姓日子過得好不好的重要標準,而和_圖_書做到貞觀之治的李世民,也確確實實可以說他是大唐第一帝,更是中國歷史朝代上的千古一帝。
一片爛地,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幾乎每個王朝的早期,糧價都是非常便宜的,在這個時期的百姓,他們的幸福指數都比較高,人人都能吃飽飯。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有歪腦筋的人想要動心思,什麼政策,他都能鑽到空子牟利。
大清就把蒙古人給壓制得死死的,最終也同化了大量的蒙古人成為中國人。
【天明二年六月,程和還是在為你查清各地隱戶而奔波,期間遭遇到了重重的阻力,這讓你心生不悅。】
可天底下本身就沒有萬利而無一害的政策,你看每一朝代都會總結前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但是有用嗎?
考慮到諸多的好處,陸成安最終是接受了寧王的提議。
【天明二年二月,齊王歸順朝廷,你回過頭來,準備收尾此事,最終你依然以前朝皇室的規模儀仗寬仁以待,以展示自己的容人之度。】
總是這樣沉迷美色,再這樣下去,那就是往唐玄宗李隆基的方向發展了。
唯獨仁宣之治以後,大明再無盛世。
而且現在的皇室實在是陽盛陰衰,陸成安到頭來看了看子嗣的名冊,就只有寧王給他生下來的長女陸明歌。
只有世道比較亂的情況下,很多農民不務農全都跑去打仗了,這個時候糧食的存量才會逐漸變少,畢竟種莊稼的人也少了,這間接導致了供不應求會使得糧價一路暴漲。
關鍵游牧民族更純粹,他們只有戰鬥力,沒有決策能力和政治能力。
【她認為游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影響力太大,中原弱,則游牧民族南下以侵擾諸地,若是派兵親征草原,又破壞了眼下調養生息,養民為主的政策,這是大不妥的,其次出兵草原極其需要一個正統的理由。】
但是軍屯制的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到了末期,土地兼并的現象不光光和圖書存在於外界,就連軍方也是如此,軍隊中會存在很多有威望的軍官,他們開始隨意驅使手下的士兵為自己種田,讓士兵們成為自己的奴僕。
治世亦有差距。
沒有治世,哪來的盛世!
根據實際情況來看,仁宣之治並沒有達到盛世的標準,首先是時間太短,其次仁宣之治只能說是治世,並沒能把明朝的國力推到巔峰,再攤上個叫門天子朱祁鎮的繼承人。
而底下的士兵難以反抗,成為了軍官賺錢謀利的工具。
面對【八龍同朝】這一個金色機遇。
可這麼幾代人的積累下來,偏偏碰到了叫門天子朱祁鎮這個大逆天。
【蒙古人對你的立場上升了,你更容易招募到蒙古士兵為你效力了。】
但凡朱祁鎮做得好一點,仁宣之治的地位就不可能低於貞觀之治,因為貞觀之治後面是出現了開元盛世。
每個治世之後都是能出現盛世的局。
【天明二年一月,你決定在軍隊中實行《軍屯制》,這是為了達到不浪費百姓的一粒米便能供養起龐大軍隊的目的。】
而仁宣之治就是償還永樂盛世遺留下來的各項內政問題,父子倆為他們的爺爺善後,更用了十年的治世,來為下一代的盛世準備。
這樣同為文明人的思維方式,反而是讓陸成安比較能接受這支蒙古族群。
何況晉王要是為了狂生小孩而早逝,那也是古往今來第一人了。
那大可不必。
陸成安想要打造一個盛世,糧價的問題就必須解決,只有看到糧價跌下去了,陸成安的心才能放下來。
【天明二年五月,經過一年的調養,各地因為戰亂而隱居的民眾恢復了日常的生產,但你減免賦稅的益民之策會導致三年內稅收大幅度下降。】
而在沒有【終晟之時】這個惡性天命的時候,正英帝一朝的糧價已經到了25文錢一斗米的價錢,其實這個糧食的價錢,在民間已經是很大的負擔了。
【群臣諸多拜服歸順新朝和*圖*書。】
【天明二年四月,瑾貴妃為你生下了新的兒子陸為昭。】
現在的名字叫陸為英,陸為邦,陸靈然,再有和秦道秀的陸謙己。
【天明二年七月,草原又起紛爭,各個部族為了爭取生存空間而展開了戰爭,寧王為你獻策,料想定能安定草原。】
當然這次模擬推演下來的蒙古人,也不知道他們的管理層是怎麼想的,漢化的那麼嚴重,竟然和這幫地主老爺講起道理還試著去治理內政。
【恭喜你觸發了王朝的金色機遇——八龍同朝。】
晉王頓時是來勁了,整個人都挺直了腰板。
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還是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支撐。
現在是50文錢一斗米的價格。
如今多年脫產的情況下農業發展以及經濟效益不夠樂觀,哪怕有大量通過戰爭和討伐逆臣所得的銀子、糧食作為供應,但陸成安的軍隊實在是太多了,這遲早是要吃空的,重點是怎麼自給自足。
其次,當上皇帝之後,開海之策,誰能阻我?
這太墮落了。
一個國家建立的初期百廢待興,一切都需要從頭開始。
至於納妃秦道秀的原因是寧王勸他的。
但是,打完仗了,這支軍隊的供給就成了新的問題,短期內依靠從蒙古手裡拿回來的小金庫維持,可長期又怎麼保證軍隊的供養?
只有開海,才有機會得到海外的高產量農作物。
不得不說,寧王說的話是很有道理的,而且在陸成安看來,這麼一套不就是大清對付蒙古人的那一套辦法嗎?
陸成安記得當時是寧王和齊王在打下蒙古以後,寧王親自過去勸降齊王,最終兩個人不知道達成了什麼交易,齊王就獻上了秦道秀,寧王順勢就把秦道秀放入宮中作為陸成安的嬪妃了。
【蒙元朝廷的首任可汗女帝巴林·阿露娜因戰敗投降而被俘虜在京城之中。】
但如果在野心上想讓自己打出去,草原這塊地方,就是一條重量級的過道,是陸成安所需要https://m•hetubook.com.com的。
這一口氣下來,陸成安的子嗣就莫名其妙興旺了起來。
長遠角度來看,草原這地方不適合耕種,這會破壞到生態環境,而陸成安也不可能打下草原,然後讓自己的百姓跑過去放牧,這也不現實。
有了這些農作物,百姓們最起碼吃飽飯的問題是能得到解決的。
但陸成安開國的初年,糧價也沒有跌下去過。
【眼下草原雖是紛爭,但大多都已向大景王朝獻上投誠之意,若是出兵討伐,便是破壞了自身的信譽。】
陸成安心中暗下決定,他不能再和晉王貼得太緊了。
真理只存在劍鋒之上。
大地圖上,部分忠於巴林·阿露娜的蒙古部落所佔據下來的草原視野被緩緩點亮。
原來的蘇家三兄弟——蘇為英、蘇為邦、蘇靈然。
而這個時候的陸成安順手查詢了一下當前的糧價。
出!大!事!了!
你特么這是在給我上強度,還是在給大景王朝上強度啊?
可明朝只有永樂一朝是盛世,但永樂盛世是通過洪武之治的積累下出現的。
糧價一般都代表著人民幸福指數。
然而事態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陸成安的想象。
陸成安打仗也是極具消耗糧食的,很多青壯從軍就是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能在軍隊里吃口飯,這才參軍的。
但秦道秀的體質也很誇張。
【而軍屯制的重點在於分配給士兵一定的邊疆土地,讓他們在守衛邊防和訓練結束之後進行耕種,並按照土地面積上交稅糧。】
還未等陸成安深思,下一秒一則消息彈出。
秦道秀妃卡限時返場。
最亂的南北朝,一斗米需要150文的錢才能買到,而到了唐代的貞觀年間,一斗米僅僅需要3~5文錢,到唐玄宗時期,一斗米的糧價才漲到了15文錢一斗米的價格,到了晚唐,因為戰亂的問題,糧價重新回到了150文錢一斗米的價錢。
這麼丟人的事情當第一人,這豈不是被其他人騎臉恥笑?
家族興隆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