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重生之軍工霸主

作者:芊之羽
重生之軍工霸主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七卷 焰火 第1453章 新的計劃(六)

第七卷 焰火

第1453章 新的計劃(六)

缺錢缺到只能賣光家底的毛子向華夏推銷他們的A50預警機,奈何華夏人在實際考察過之後認為,毛子的雷達和空指C3I系統就是個大茶几……在那個時空,4014所曾經在80年代中期從以撒IAI引進過EL/M-2032機載PD火控雷達的全套生產線和授權,因此與以撒人的關係不錯,而且IAI也於1993年以波音707為載機研製成功了全球首架相控陣體制電掃描「費爾康」預警機,因此華夏有意將二者結合,以伊爾76為載機,安裝IAI的EL/M-2075相控陣雷達、整套空勤C3I指揮系統建立自己的預警機隊,這是「費爾康計劃」的由來。
事實也正是如此,咱們可以例舉幾個關鍵技術積累的例子來證明:首先說預警機吧。
三年談判、三年監工,包括4014所在內,華夏組織了大量的技術人員赴以撒「技術交流」當然是事實,不過T/R組件是AESA雷達最最核心的機密了,打個比方吧,就算是華夏本國的兩大器件研究所「北所」4013想要到「南所」4055「參觀考察」T/R組件的製造流程都會被以各種理由「婉拒」,更何況是兩國?
由此可見,對於預警機,尤其是AESA體制的預警機,華夏是有著深厚的技www.hetubook.com.com術積累的,也早就能夠自行設計和製造核心的T/R組建,只不過需要對這一核心器件的小型化再多下點功夫而已。
在絕大多數人的認知中,另一個時空,譚振華的前世,華夏的預警機事業是從那個著名的引進失敗項目「費爾康」真正開始的,之後就是「空警2000」橫空出世——好吧全世界都承認,華夏人出手就是王炸,2003年11月首飛、2006年正式列裝的「空警2000」一出世就佔據了全球戰略預警機的頭把交椅,其全固態電掃描三面陣主動式相控陣體制的工作模式開全球預警機的先河,領先米國同類產品整整一代,更把毛子遠遠甩在身後,恐怕唯一令人遺憾的就是「空警2000」的載機了,那是一架「伊爾76」,而且還是一架二手的……
經過驗證,「空警1號」對高空目標的探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對低空、地面及海上目標靈敏度不好,達不到設計要求,無法應用於實戰,該項目最後於1979年正式終止。
好吧就算連頭帶尾一共花了3年時間,同學你認為,3年研製一部華夏預警機用的三面陣電掃描AESA雷達,這時間夠嗎?
雖然按照譚振華老爸譚銘的說法,這部他曾經參与研製m.hetubook.com•com的雷達問題多多、故障頻發,但不管怎麼說,對華夏而言,這部雷達的研製培養出了一大批華夏雷達界的頂尖人才,也讓華夏雷達人突破了AESA體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在AESA雷達領域,華夏能夠與米帝並駕齊驅、吊打藍星其餘諸國的起點。
顯然是不夠的,遠遠不夠,那麼能以這麼快的時間就結出碩果,唯一的解釋就是,華夏,在這一領域的積累足夠多、足夠豐厚,所以才能在時機來臨的時候,表現得這麼勁爆。
「7010雷達」的探測距離達到了驚人的2500公里,陣面朝向西北方向,主要用來對蘇俄可能的導彈攻擊做早期預警。不過慶幸的是,這部雷達的主要使命一直都未得到履行,其大部分工作都是輔助華夏航天領域的研發,多次成功觀測我國導彈和火箭的發射以及衛星等航天器的觀察。比如在1979年準確預報了米國「天空實驗室」隕落;1981年7月兩次探測跟蹤了蘇俄向太平洋方向以低彈道方式試射的多彈頭導彈實驗,準確預報了導彈發射點及落點;1983年,準確預報了蘇俄「宇宙1402」核動力衛星殘骸的隕落等等。
按照網路上流傳最廣的說法,華夏雖然未能成功引和-圖-書進「費爾康」預警機,但卻學習到了主動式相控陣雷達核心器件既T/R組件的製造方法,因此促成了後來「空警2000」上那部領先世界的雷達的誕生——不過身為當事人之一的譚振華卻知道,壓根就不是那麼回事。
1、「空警1號」,現藏於北京中國航空博物館;
說了這麼多,同學們應該已經大致上了解了華夏預警機的發展史了,不過呢?譚振華此時的目標卻不是搞出一架「空警2000」那樣的大傢伙來,他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先解決有無問題。
PS:以下為史實:
「空警1號」,工程代號「926」,載機採用了一架蘇俄製造的「圖4」式轟炸機(米制B29轟炸機的蘇俄製造版本),機載雷達選用了一部「843」遠程高空預警雷達,於1969年立項、1971年6月首飛,因為背負的雷達罩破壞了氣動外形、增加了阻力,還對飛機進行了改裝,用4部「WJ6」渦輪螺槳發動機替換了原先機載的4部活塞發動機以提高動力。
所以華夏從這6年中學習到的並不是什麼T/R組件的製造方法,而是一些別的東西,比如,一部成熟的AESA雷達在各分系統之間應如何協調性能、電掃移相演算法中的一些關鍵點、整個空勤C3I系統布置是的職能劃和-圖-書分和工作流程……這些是在洽談合同中就無法避免必須要向客戶泄露的信息,也是在施工的過程中客戶必然能了解到的「軟技術」,而恰好,華夏當時缺的,也正是這些「軟技術」。
「空警2000」可真不是華夏首架預警機,這個榮譽的桂冠應該屬於「空警1號」。
也正是因為本身就有足夠的雷達基礎技術支撐,又學習到了這些「軟技術」,在「費爾康」計劃失敗、華夏自2000年被迫啟動自研之後僅僅用了3年時間,到2003年,「空警2000」就實現了首飛,而且那架首飛的「伊爾76」載機是羅剎於2002年才交付華夏的,西飛廠真正用來改裝這架飛機的時間只用了短短1年。
2、「7010雷達」,因性能日漸落後、運營維護費用高昂且原定的目標前蘇聯解體而完成了歷史使命,並與1993年停止工作后被拆除,遺址位於河北省宣化市黃羊山。
項目從1994年啟動談判,1997年達成協議:由羅剎提供4架「A50」載機(伊爾76的預警機適裝型號),以撒IAI公司提供雷達和C3I系統並進行改裝,華夏將為每架預警機支付2.5億美元,合同簽訂后,華夏支付了1.9億美元的預付款,IAI開始施工,至2000年第一架飛機全套系統安裝完https://m.hetubook•com.com畢並即將交付華夏之前,項目被米國時任克雷頓政府緊急叫停,華夏引進失敗。
再說主動式相控陣雷達AESA,好吧本書的讀者應該還記得,譚振華的老爸當年曾經與4014所某位大拿競爭過一項重大工程的總師,這項工程就是「7010」工程,熟悉華夏工程命名規則的同學們應該看出來了,這是於1970年10月立項的工程,而這項工程的成果就是:於1976年建設成功了華夏首部主動式相控陣體制遠程預警雷達,使華夏成為繼米國和蘇俄之後,全球第三家研製成功AESA戰略預警雷達的國家!
不過作為當年「空警2000」工程的參與人員之一,譚振華卻知道,這套系統的由來並不是橫空出世的,也與網路上各類地攤文學普遍流傳的各種版本略有些差異,當年的「費爾康」計劃實際是這樣的:
而他選中的解決方案是:E2C。
「空警1號」雖然是個失敗的項目,但這次試驗留下了非常多的經驗,包括對機體上安裝雷達罩的結構探索、安裝雷達罩后對飛機氣動外形的影響等等,雖然這架飛機的研製時間段非常不巧,但這些經驗和數據還是被認真負責的華夏科研人員完整地記錄了下來,包括吹過的2000餘次風洞數據,這些都為「空警2000」的研製提供了很多經驗教訓。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