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多多鳥之歌:滅絕年代的島嶼生物地理誌

作者:大衛.逵曼
多多鳥之歌:滅絕年代的島嶼生物地理誌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六篇 蓄勢待發的理論 戴蒙的警告

第六篇 蓄勢待發的理論

戴蒙的警告

戴蒙說:「新幾內亞是我智識的根源。」他覺得自己彷彿就是那裡出生的。也許是因為出身於音樂世家的緣故,他才有那樣敏銳的聽覺可以分辨鳥語。「我大半的情感歸屬都在新幾內亞,一旦離開,那感覺就像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ff)離開俄國一樣。」
戴蒙警告,建立生態保護區可能產生的結果,就像半島陸地孤立成聯陸島時一樣:稀有生物絕種,整個生物多樣性降低。這樣的情況已經發生在巴斯海峽的佛林德斯島及帝王島,也發生在布朗位於大盆地沙漠區的「山頂島」及巴拿馬的巴洛科羅拉多(Barhttps://www.hetubook.com.comro Colorado)。戴蒙認為,一旦任何塊狀生態系受到孤立,這種情形都可能發生。
有些熱帶國家的政府,包括新幾內亞政府在內,正設法保留小塊的雨林地帶做為生態保育之用。這種計畫若成功,雨林不會完全消失,只會碎裂成「島嶼」,這些島嶼會被空曠鄉間所形成的「海洋」包圍,而這片「海洋」偏偏是森林生物無法生存的。

戴蒙稱這種現象為「緩趨平衡」(relaxation to equili和*圖*書brium )。當然他所指的那種平衡,正是麥克阿瑟與威爾森所指的那種;當地區面積縮小,成為孤立的小地塊時,生物種類數會相對以較低的層次達到平衡,而所謂的「緩趨」,實際上就是再度達到平衡時所損失的生物種類。這是生態系衰減的另一種說法。
一九七〇年代早期,他已經警覺到人類破壞熱帶雨林的程度。這種破壞不僅發生在他摯愛的新幾內亞,更發生在亞馬遜河、馬來西亞、馬達加斯加、中美洲、西非及菲律賓群島等地。破壞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企業化的大量砍伐;另一種則是飢困的居民小規模和*圖*書伐木和焚燒以耕種作物。兩種形式他都曾親眼目睹。

一九七二年戴蒙發表了一篇論文,探討平衡理論在鳥類多樣性研究上的應用,全文深奧難懂,唯一的例外是文章結尾處,他提到了雨林破壞的問題。他說,整個熱帶地區的雨林「正遭受破壞,程度之嚴重,恐怕幾十年內將所剩無幾。由於許多雨林生物無法在別種生境中存活,所以雨林一旦破壞,地球上許多生物也會跟著毀滅,因而永遠改變演化的歷程。」在戴蒙之前,當然不是沒有生物學家大聲疾呼,但他卻由麥克阿瑟與威爾森的作品中,推衍出一項沉痛的卓見:
https://m•hetubook.com•com戴蒙——我們的食象科莫多龍專家和鳥類絕跡學者,是一位勇敢的田野生態學家,曾在一九六四年遠征新幾內亞研究鳥類。當時才剛拿到生理學博士學位的他,如果走上實驗室的薄膜生理學研究的話,似乎太可惜了。事實上,他還有別的渴望、別的天賦。
柯提斯在威斯康辛州所記錄的現象並不是空前絕後的,事實上在那之前,戴蒙(Jared Diamond)已經預見了同類的變化模式,而且他的觀察更為廣泛而全面。他曾在新幾內亞目睹森林消逝的情況,因而對此特別關注。
雖然戴蒙沒有引用普瑞司頓的觀點,但是普氏在討和-圖-書論「樣本」與「隔離」的相異點時,就已經提出相同的觀點,比戴蒙早了十年。我們再回顧一下普瑞司頓的看法:「如果我們的想法正確,那麼在一州或是一座國家公園之內,是不可能完全仿照周邊的大範圍,複製出一個一模一樣的小型動植物生活圈。」
戴蒙自幼便喜歡觀察鳥類,他身強體健、對鳥語反應敏銳,這兩項天賦,正是到熱帶地區從事鳥類研究的必備條件。只要到林中漫步傾聽,將鳥聲與腦海中的田野聽音指南一比對,他就能縱覽整個森林裡的鳥相,即使是新幾內亞濃密且難以深入的森林也難不倒他。去了新幾內亞之後,戴蒙就無法自拔地獻上一生。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