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上帝的指紋

作者:葛瑞姆.漢卡克
上帝的指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七章 踏著波浪的神魔

第七章 踏著波浪的神魔

馬丘比丘古城探秘

我搜集的這一卷文件資料的下一頁,是描述大洪水的一則印加神話。它被收錄在莫利納神父(Father Molina)所著《印加族神話與禮儀記述》(Relacion de las Fabulasy ritos delos Yngas)一書中:
在正統歷史學家眼中,這簡直就是信口胡說。如果穆勒的推算正確,馬丘比丘城堡的歷史就不是短短五百年,而是六千年了。這麼一來,它就比埃及的大金字塔古老得多(正統學者認為,大金字塔的興建日期約莫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
面對這一堆盤根錯節、糾纏不清的神話和傳說,這會兒我只敢確定一件事:學者大都同意,在開疆拓土、建立龐大帝國的幾百年間,印加人不但征服了許多已經開化的民族,同時也吸收他們的文化傳統,留傳給後世。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學者們對印加人的歷史至今猶爭論不休,但沒有人會懷疑,他們曾經扮演過「文化傳承者」的角色——印加人將他們之前的秘魯古老文化(不論是海岸的或是高原的,為西方人所知的或未知的)全都加以吸收,發揚光大。
我昂起脖子,眺望廢墟對面那座高聳的山峰。它的名字叫華納比丘(Huana Picchu),經常出現在旅行社的海報上。我驚訝地發現,距離峰頂約莫一百米的山坡上有一座整齊的梯田。顯然,以前曾經有人爬上那兒,小心翼翼操作耙子,將陡峭的懸崖修建成一座優美的空中花園——也許,古時候這座花園真的栽滿鮮艷的花兒呢。
馬丘比丘古城到底有多古老?學術界共同看法是:這座城堡的興建日期,應該是公元十五世紀左右。然而,一些備受敬重的學者卻敢於質疑,時時提出不同的意見。例如,一九三零年代,德國波茨坦大學(University of Potsdam)天文學教授洛夫.穆勒(RolfMuller)找到確鑿的證據,顯示馬丘比丘古城在建築上的一些重要特徵,反映的是重大的天文現象。他以數學方式,仔細計算過去幾千年中星星在天空的位置(由於一種名為「歲差」的天文現象,星星的位置會隨著時間改變),得出這樣的結論:馬丘比丘城堡的最初設計和建設,肯定是在「公元前四千年到公元前二千年之間」完成。

拼圖遊戲

這個人就是維拉科查。他身披長袍,體格健壯,「相貌和_圖_書堂堂」,邁著堅定無畏的步伐走過崎嶇的不毛之地。途中他不斷顯現奇蹟,替百姓療傷止痛。必要時,他會施展法力,召喚天火毀滅惡人。對當時的印第安人而言,他的來歷永遠是一個謎。
我算了一算,只需兩三天,我們就可以經由秘魯首都利馬和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抵達帝華納科古城。
他們常常提到一場發生在他們國土上的大洪水——據印第安人說,族中的男人全都淹死在洪水中。他們接著說,維拉科查從的的喀喀湖(Lake Tiacaca)中現身,來到帝華納科(Tiahuanaco)——直到今天,這兒還看得到造形奇特的古老建築物留下的廢墟——居留一陣子後又前往庫茲科。從這時開始,人類大量繁衍——
不論動機為何,選擇如此偏遠的地點興建城堡至少有一個好處:征服秘魯的西班牙軍隊和隨之而來的天主教傳教士,對印加文化展開全面掃除時並沒有找到這座城堡,因而讓它逃過一劫。事實上,直到一九一一年,當印第安古文化遺產開始受到西方人應有的尊重時,年輕的美國探險家海蘭.賓漢(Hiram Bingham)才將他發現的馬丘比丘古城遺跡公諸於世。剎那時,我們眼前敞開了一扇奇妙的窗子;透過它,我們得以一窺哥倫布抵達前美洲文化的奧秘。在秘魯政府保護下,代表神秘的美洲古文化的馬丘比丘遺跡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免於遭受不法之徒的侵擾和掠奪。我們的子孫,世世代代都會為它的神奇感到迷惑,驚歎不已。
至今還沒有人敢確定,在遙遠的、神秘的古代,秘魯究竟存在著什麼文明。每年考古學家都會有新的發現,將秘魯的歷史根源往更古的時代推進一步。說不定,有朝一日,考古學家會找到證據,證明在古遠的時代曾經有一個族群渡海而來,進入安第斯山區,把文明和教化帶給當地的土著,完成任務後才離開。這就是秘魯的神秘和傳說給我的啟示。這些傳說以無比鮮明的意象描述「人或神」維拉科查邁步迎風,行走在安第斯山的小徑上。所到之處,神跡不斷顯現:
為了搜集更多關於的的喀喀湖和神秘城市帝華納科的資料,我查閱書中記載的各種傳說。其中一則流傳在庫茲科地區的印第安族群:
腳下的山谷中,我看見聖河境蜒流經馬丘比丘城堡下的巖層,有如一條護城河環繞著一座雄偉的城廓。從高處望下去,河水映照著山坡上的熱帶叢m.hetubook.com.com林,顯得格外翠綠。河面上水光粼粼,煞是好看。
類似的神話當然也存在於其他不相關聯的文化傳統,諸如猶太人的《聖經.口約》。根據《創世紀》第六章的記載,希伯來人的上帝不滿人類胡作非為,決定毀滅他們。這一章中有關大洪水前那個混沌時代的描寫,長久以來一直吸引我的注意。其中有一處提到,「那時候有巨人在地上——」頗為耐人尋味。這些被埋藏在中東沙漠的聖經「巨人」,跟哥倫布發現美洲前的印第安神話「巨人」,彼此之間是否可能存在著某種神秘關聯?更讓我們迷惑的是,猶太聖經和秘魯神話在描述巨人之後,接著都提到——細節頗多雷同之處——天神大發雷霆,下令洪水淹沒邪惡的、不敬神的世界。
就像組合在馬丘比丘城堡牆上的多角形巨石,乍看起來,這個觀點似乎能夠配合其他碎片,組成一幅完整的拼圖,讓我們得以解開歷史之謎,一窺秘魯古老的面貌。維拉科查是這場拼圖遊戲的一部分。傳說中,他的首都設在帝華納科。這座偉大古城的廢墟,如今坐落在玻利維亞境內一個名為科堯(Collao)的地區,距離的的喀喀湖南岸二十英里。

古遠的渡海族群

早晨才過六點,小火車驟然開動,緩緩爬上庫茲科河谷陡峭的山坡。這條窄軌鐵路以一連串Z字形舖設在山坡上。火車軋軋前進,沿著第一個Z字下方那條水平線行駛了一會兒,然後轉換軌道,沿著Z字中間那條斜線倒行上山,再轉換軌道,沿著頂端的水平線前進——如此週而復始,開開停停,火車一路往上攀爬,最後終於抵達山丘頂端。從山巔俯瞰腳下那座古城,只見城中的印加古牆、殖民地式豪華宅邸、狹窄的街道、蹲伏在維拉科查神殿廢墟上的聖多明哥大教堂,幽然浮現在灰濛濛的晨曦中,顯得格外陰森詭秘。街燈依然亮著,彷彿一幅美麗的圖案,把街道裝飾得有如童話世界一般。晨霧縹縹緲緲,瀰漫在地面上。城中人家,炊煙四起,只見一縷縷清煙冒出無數矮小房舍的瓦頂,在曙光中裊裊騰騰。
儘管整座城堡散發著燦爛的光彩,但是,感覺上,我卻彷彿凝視著幽靈聚居的一座死城。它使我想起沉沒在海底的一艘船,陰森森,鬼影憧撞。城中的房屋鱗次櫛比,坐落在一排排長長的臺階上。屋子都很小,只有一個房間,緊鄰狹窄的街道,建造得十分堅固耐用,樸素無華。相形之下,舉行祭奠的場所在和圖書建築上就講究得多,使用我在薩克賽華曼大廟看見的那種大石頭,其中一塊多邊形巨石打磨得十分光滑,長約十二英尺,寬五英尺,厚五英尺,重量絕不下於二百噸。古代的建築工人如何將這麼巨大的石頭搬運上山?
印加人的始祖是曼科.卡帕克。由於他的緣故,他的後裔自稱為太陽的子嗣,對太陽展開偶像崇拜。印加人記載洪水的傳說,很多都跟曼科.卡帕克有關。他們說,那場大洪水上升到世界最高山峰的頂端,淹死了所有人類和飛禽走獸。除了一對躲藏在箱中的男女,沒有其他生物存活下來。洪水消退後,風將他們吹送——到帝華納科。造物主撫育居住在那兒的百姓,振興那個地區的國家——
另一則神話則是這樣描述的:
火車穿過路旁只有幾家破舊餐館和廉價酒吧的小鎮阿瓜卡連特(Agua Caliente,意為「熱水」),抵達馬丘比丘廢墟車站,時間是早晨九時十分。我們換乘巴士,沿著一條蜿蜒曲折的泥路,攀上一座陡峭險峻的山坡,半個小時後來到馬丘比丘古城,住進一家設備簡陋、房租奇貴的旅館。我們是這家旅館唯一的客人。好幾年前,本地的游擊隊曾經向開往馬丘比丘的火車投擲炸彈;之後,再也沒有多少外國遊客敢來一探這座古城。
草地後方,一叢叢矮樹點綴著一片遼闊的田野;一小群黑白兩色的乳牛徜徉其間,低頭吃草。附近的小村落散佈著幾間房舍,門口站著皮膚黝黑,個頭矮小的奎楚雅族(Quechua)印第安人,身上穿著氈毛大衣,肩上披著長圍巾,頭上戴著五顏六色的呢絨帽。村莊後面,一株株楓樹和充滿異國風味的尤加利樹宛如華蓋一般,遮蔽著遠方的山丘。坐在火車上放眼降望,我的視線跟隨著兩座蒼翠高聳的山脈,越望越遠,終於看到夾在兩山之間層層疊疊的高原。一座座白雪皚皚的山峰,矗立在遠方的天際。
偉大的造物主維拉科查大神,決定創造一個世界讓人類居住。首先,它創造大地和天空。接著,它把大石頭雕鑿成一個個巨人,在他們身上吹一日真氣,讓他們生活在它創造的世界中。起初大夥兒居住在一塊,相安無事,可是過了一陣子,巨人們開始互相挑釁毆鬥,拒絕幹活。維拉科查決定毀滅他們。它把一些巨人變回石頭——然後發動一場大洪水,將賸餘的巨人全部淹死。
在這部著作中,這位學識淵博的教士根據印第安人的傳說,坦載印第安人祖先的來源。且看其中的一www.hetubook.com.com段:
攤在我手上的是荷西.迪亞科斯達神父(Fr Jose de Acosta)撰寫的(西印度群島自然與人文歷史)(Natural and Miral Hstors of the lndies)。
居住在遠古時代的人,犯了某種不足為外人道的罪行,結果被造物主毀滅——在一場洪水中。洪水消退後,造物主以人來出現,從的的喀喀湖中步出。它開始創造太陽、月亮和星辰,恢復人類的命脈,讓他們重新在大地上繁衍——
維拉科查帶著兩個隨從,朝北進發——他一路走進大山中。一個隨從沿著海岸走,另一個來到東部森林邊緣——造物主維拉科查一路走到庫茲科附近的馬爾科斯(Urcos),召喚未來的人類走出大山。他在庫茲科逗留一陣子,又繼續北上的行程,最後來到厄瓜多爾。在沿海的曼達省(Provnce of Mania),他向百姓道別,然後走進海中,腳踏波浪消失在茫茫大海裏。
流傳在秘魯民間的神話,凡是跟這位來自外鄉、綽號「大海浪花」的神秘客有關的,結尾時,都會出現一個淒涼感人的訣別場面:
在我看來,這整座古城簡直就是一件龐大的雕刻藝術品,由山丘、樹木、石頭和流水組合而成。它美得讓人心醉。這一輩子,我還沒看過那麼美麗的地方。
在前往馬丘比丘古城的路途上,火車已經奔馳了兩個多鐘頭,窗外的景觀也已經轉變。一座座高聳的大山,積雪早已消融,在太陽下黑趟趟地矗立在我們頭頂上。火車行駛在陰暗的山谷中,穿過一條巉巖嶙峋的峽道。山中空氣凜冽;我只覺得自己那雙腳冷颼颼的。我打個哆嗦,又低頭翻閱手上的資料。
西班牙學者維加所著《印加皇朝述評》一書,上文已經引述過。他的父親是西班牙貴胄,母親出身印加皇族。學者公認,他所記錄的印加文化傳統最為翔實可靠。他生於十六世紀,西班牙征服秘魯不久,印加傳統猶未遭受外來文化玷污。他的記載證實了南美洲印第安人之間廣為流傳、深深植根於民族心靈中的一個傳說:「洪水消退後,有一個人出現在帝華納科地區——」。
火車窗外,景觀逐漸改變。在我左邊,亞馬遜河支流,印加人的聖河烏魯班巴河(Urubamba)挾著黑滔滔的河水奔流。氣溫明顯上升。我們已經進入低窪、悶熱的山谷。鐵軌兩旁的山坡覆蓋著濃密蒼翠的森林。我心裏想,這個地方可真閉塞,週遭盡是難以翻越的和_圖_書大山,形成天然的屏障。千辛萬苦進入這個荒野建立馬丘比丘城堡的人,一定受到很強的動機驅使。
維拉科查一路行走,一路召喚百姓——抵達波多維耶荷(Puerto Viejo)時,他跟先前派遣到各地的門徒會合。師徒團聚後,維拉科查率領徒眾走進海中。當地人說,維拉科查一行人在海浪上行走,就像在陸地上行走那樣自在。
關於馬丘比丘城堡的歷史,還有其他學者提出異於正統學界的意見。跟穆勒一樣,他們大多認為,這座城堡的部分遺跡,比正統歷史學家所認定的日期古老好幾千年。

把巨人變回石頭

像這種石頭,馬丘比丘城中有好幾十塊,全都以各種角度連鎖在一起,組成一座宛如拼圖遊戲的牆壁。我數了一數,發現其中一塊石頭總共有卅三個角,每一個角都跟毗鄰的那塊石頭上一個相等的角緊密地接合在一起。在這座古城,到處可見巨大的多角形石頭和正方形石頭,稜角銳利得有如剃刀。此外,還有一些天然的、未經雕鑿的大圓石,被融合進整體設計裏頭。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奇特的、對西方人而言極不尋常的裝置,諸如「英帝華達納」(Intihuatan),意思是「太陽神的拴馬柱」。它的底部是一塊光潔如水晶的灰色基石,雕刻成繁複的幾何圖形,裝飾著神龕和拱壁,中間豎立著一支粗短的。挺直的叉子。

太陽神的拴馬巨石

下午二點鐘,我佇立在古城南端一座高台上,放眼望去,只見整個廢墟覆蓋著青苔,層層疊疊,一路向北延伸。週遭的山峰隱沒在雲堆中,陽光偶爾破雲而出,灑照下來。
永遠都是淒涼的訣別——經常帶著些許魔法意味。
火車終於轉向,離開庫茲科城,朝著西北方向直直開往我們此行的目的地:位於三小時車程、一百三十公里路程外的印加古城馬丘比丘(Machu Picchu)。我本想看書,但車廂一路搖蕩,不知不覺中我終於睡著了。五十分鐘後我一覺醒來,發現車窗外一幅天然美景宛如圖畫般乍然展現。前景是一片青翠平坦的牧草地,陽光下閃爍著一顆顆正在溶化的霜露;一條小溪流流淌在寬闊、綿長的山谷中,蜿蜒穿梭過溪畔的青草。
我依依不捨地拉回視線,開始閱讀手上的書本。這一路查訪,我覺得我找到了一些奇妙的線索,可以串連南美洲印第安人歷史上的兩件大事:維拉科查神的突然造訪和印加傳說中的那場大洪水。我想再進一步探究這些線索。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