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上帝的指紋

作者:葛瑞姆.漢卡克
上帝的指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八章 來自異鄉的神秘客

第十八章 來自異鄉的神秘客

據此我們可以推論:帶來文明的「第三者」在埃及和蘇美爾成功地推展教化事業,建立持久而傑出的文化;另一方面,在墨西哥(以及秘魯),他們卻遭受重大挫折——也許,開始時一切都很順利,他們指導當地百姓雕鑿石頭,製作巨大的人頭像和浮雕,但隨後不知怎的,整個文明卻開始走下坡,衰頹得十分快速。所幸,文明之火並未從此熄滅,但直到公元前約一千五百年(即所謂的「奧梅克時代」),中美洲文化才漸漸復甦。到了這個時候,當初雕鑿的巨大石像——古代中美洲人的重大精神象徵——已經被歲月侵蝕得面目全非,而它們的根源也全被遺忘,轉化成一則則有關巨人和虯髯客的神話和傳說。
簡言之,這就是應用在中美洲文明的「假設第三者」理論:古代墨西哥文明的崛起,確實受到外來的影響,但這個影響並未來自東半球;中東地區和美洲的某些民族,在極為古遠的時代,可能從一個「第三者」文明繼承到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從而建立起輝煌的文明。
一九四零年代,美國考古學家馬休.史特林在拉文達廢墟進行挖掘,發現一些極為珍貴的文物,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一塊雕刻著「蓄鬍男子」肖像的石碑。
在這期間,文字出現了,建築技術和各種工藝發展到巔峰;所有的證據都顯示,這個時期的埃及存在著一個昌盛輝煌的文明。這一切全都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完成。埃及人在文字和建築上的重大發展,似乎沒有明顯的根源。
這個理論至少能讓我們瞭解,為什麼埃及人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蘇美爾人,膜拜幾乎相同的月亮神祇——埃及人管它叫索斯(Thoth),蘇美爾人稱它為辛恩(Sin)——而這些神祇在這兩個國家的眾神中都是最古老的。權威的埃及學專家華理士.布奇爵士(Sir E.A.Wallis Budge)指出:「這兩位神祇實在太相似,不可能只是單純的巧合——我們不應該說誰向誰借用神祇,但有一點似乎可以確定:古代埃及和蘇美爾的知識階層都曾向一個共同的、極為古老的文明,借用過神學體系。」
然而,研究埃及文明的學者,大都不願正視埃及文化在遠古時代所表現的成熟。這種早熟所蘊含的意義,對思想比較開通的學者來說卻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對王朝時代初期的埃及素有研究的學者魏斯特(John Anthony West),在著作中指出:
瓦哈卡城以三樣東西聞名全世界:上等蘑菇、大麻和美國小說家勞倫斯(D.H. Lawrence)——一九二零年代,勞倫斯在這兒撰寫他那部以瓦哈卡城為背景的小說《羽毛蛇》(Them.hetubook.com.com Plumed Serpent)。今天,這座城市依舊保持著它那放浪不羈的氣息;半夜三更,城裏的酒吧咖啡館,舖著鵝卵石的狹窄街道,古老的建築物和寬闊的廣場,到處人潮洶湧,流連不去。
多年來,魏斯特一直就是正統學界的眼中釘、肉中刺。然而,也有一些主流學者對埃及文明的突然崛起感到非常困惑。已故的倫敦大學愛德華上埃及學講座教授(Edwards Professor of Egyptology)華德.艾默瑞(Walter Emery)將整個問題做一個總結:
離開維雅艾爾摩薩市之前,我特地到「奧梅克與瑪雅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Investigation of the Cultures of the Olmecs and Maya,簡稱CICOM)走一趟,向那兒的學者探詢,這個地區是不是還有其他重要的奧梅克文化遺址。出乎我的意料,他們建議我到荒郊野外去尋找。據說,在西南方數百公里外的瓦哈卡省(Oaxaca Province)阿爾班山(Mountain AIban),考古學家挖掘出一些「奧梅克式」手工藝品和若干浮雕。學者認為,這些浮雕所描繪的人物就是奧梅克人。

冒險步進瓦哈卡城

耶穌降生之前大約三千四百年時,埃及發生重大的變化,整個國家從新石器時代的雜亂部落社會,一下子轉變為組織嚴密的王國——
考古學上的證據顯示,古埃及的文明並不像一般人類社會那樣緩慢地、艱辛地發展演進,而是突然冒出來,已經完全成形,一如中美洲的奧梅克文化。事實上,埃及社會從原始過渡到先進,為時十分短暫,並不符合一般歷史法則。在其他社會需要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才能發展完成的科技,在埃及卻彷彿一夜之間出現,先前毫無任何跡象。
拉文達廢墟出土的藝術品,似乎沒有根源——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世間一切藝術表現方式,都有根源隱藏在某個地方。
有些學者爭辯說,文明在墨西哥「起步」比在中東地區晚得多。但是,這樣的觀點並不足以解決問題。我們必須考慮這個可能性:最初的時候,文明同時崛起於這兩個地區,但往後的發展卻遇然不同,結局也不一樣。
我們先朝西行駛,經過拉文達廢墟,再次穿過科澤科克斯市,越過薩育拉(Sayula)和洛馬波尼達(Ioma Bonita)兩個小鎮,來到位於交通要衝的圖斯特佩克鎮(Tuxtepec)。一路前行,我們漸漸離開了被石https://www.hetubook•com•com油工業污染得面目全非的鄉野,翻越過一座座蜿蜒起伏、有如地毯般舖滿青草的山丘,行駛在五穀已經成熟的田野間。
果真如此,那麼,當我們注視那些巨大黑人頭像的杏仁眼,或「山姆大叔」雕像高鼻深目、輪廓分明的五官時,我們看到的,很可能是遠古時代曾經出現在這個地區的一些臉孔。這些極為傑出的藝術品,保存了一個已經消失的,包含好幾個種族的古文明遺留下的影像。
一個簡單的解釋是:古代世界的另一個文明突然影響到埃及,使埃及的文化驟然提升,取得決定性的重大進展。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幼發拉底河下游的蘇美爾古國(Sumer),極可能扮演這個角色。儘管有許多差異,埃及和蘇美爾的建築技術和風格卻有不少共同點,顯示這兩個地區之間必定存在著某種關聯。但是,單憑這些共同點,並不足以讓我們推論,這個關聯是一種因果關係——一個社會直接影響另一個社會。誠如艾默瑞教授指出的:
我想,要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可能得瞧一瞧埃及古文明學者提出的「假設的第三者」(hypothetical third party)理論。他們提出這樣的觀點,為的是想解開埃及歷史的一大謎團。
拉文達廢墟出土的雕像中,還有兩尊具有白種人的容貌特徵。其中一尊以淺浮雕的方式鐫刻在一塊直徑大約三英尺,略呈圓形的石板上。像中人物穿著類似綁腿的鞋襪,臉上的五官具有明顯的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人種特徵,頦下蓄著一綹尖翹的大鬍子,頭上戴著一頂形狀古怪的寬鬆帽子。他左手揮舞著一幅旗幟或某種兵器,右手空著,橫放在胸前。一條花哨的腰帶,纏繞著他那纖細的腰。另一幅白人肖像雕刻在一根細長的石柱上,衣著相似,臉上也有鬍子。
我心裏老想著那些臉上蓄著鬍子,將文明帶來美洲的神祇和它們的徒眾。在墨西哥,一如在秘魯,它們的教化事業似乎遭受重大的挫折。流傳在這個地區的神話都提到這點。第二天早晨,抵達阿爾班山時,我才發現,證據不僅僅存在於神話而已。
我越仔細審視拉文達廢墟出土的奇異雕像,就越不能接受這些見解。也許,在哥倫布之前許多年,腓尼基人和其他西方民族真的曾經穿越大西洋。這方面的證據並不缺乏,但限於篇幅,本書不擬詳加論析。我只想指出一個問題:縱橫四海的腓尼基人,在古代世界許多地區留下他們獨有的手工藝品,卻沒有在中美洲的奧梅克人聚居地,留下屬於他們的任何東西。這兒發現的黑人頭像,以及描繪留著鬍子的白種男人的浮和圖書雕,在風格上、在雕工上,都完全看不出是腓尼基人的作品。事實上,就藝術風格來說,這些強勁有力的作品似乎並不屬於任何已知的文化、傳統和藝術類型。不論是在美洲或是在舊世界,這些藝術品都沒有先例。
令人驚異的是,埃及象形文字的發展,似乎沒有經歷過從簡單到複雜,逐步演進的階段。相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古埃及人的數學、醫學、天文學和建築技術上。古埃及無比豐富和龐雜的宗教神話體系,顯然也沒有經歷逐步演進的過程——連《亡靈書》(Bookof the Dead)這樣精緻的作品,其主要內容在王朝時代開始時就已經存在。
正統學界一貫主張,公元一四九二年之前,美洲一直處於孤立的狀態中,跟西方世界沒有接觸。思想比較前衛的學者,拒絕接受這種教條式的觀念。他們提出一個新的、看似合理的看法:奧梅克雕像描繪的那些深目高鼻、滿臉鬍鬚的人物,可能是古代活躍於地中海的腓尼基人;早在公元前二千年到公元前一千年之間,他們就已經駕駛船舶.穿過直布羅陀海峽,橫越大西洋,抵達美洲。提出這個觀點的學者進一步指出:奧梅克雕像描繪的黑人,應該是腓尼基人的「奴隸」;腓尼基人在非洲西海岸捕捉這些黑人,千里迢迢帶到美洲去。
幹嗎要費那麼大的氣力呢?辛辛苦苦建立這道石柵欄,究竟要保護什麼呢?
我和夥伴桑莎決定,從維雅艾爾摩薩市出發,直接開車到位於東北方的猶加敦半島。經由這條路線到阿爾班山得繞一個大圈子,但我們認為值得,因為可以趁此訪查其他奧梅克遺跡。況且,一路驅車翻山越嶺,進入瓦哈卡城所在的幽谷,景色十色壯麗,可以消解旅途的疲勞。
上文提到,位於拉文達的古代奧梅克文化遺址,是沿著一條指向正北偏西八度的軸道設計和配置的。這條軸道的南端,矗立著一座一百英尺高、塔身有凹槽的圓錐形大金字塔。塔旁地面上有一道類似路肩的邊欄,約莫一英尺高,圍繞著一個長方形的場地,大小相當於一般街廓的四份一。考古學家挖掘這道邊欄時,出乎意料地發現,它其實是一排圓柱的上半截。覆蓋在上面的好幾層泥土被清除後,這些高達十英尺的圓柱立刻顯露出來,總共有六百多根,緊密地排成一列,形成一道堅固無比的柵欄。這些柱子全都用整塊玄武巖雕鑿而成,從六十多英里外的採石場運送到拉文達。每一根柱子重達二噸左右。
根據我們的觀察,這個關聯是「間接」的;也許有一個「第三者」存在,將文化傳播到幼發拉底河流域和尼羅河地區——現代學者大都不願正視這麼一個可能性:遠古時代,曾經有人從一個假和圖書設的,至今猶未被發現的地區,遷居到幼發拉底河與尼羅河。如果我們承認,有一個「第三者」將高度發展的文化分別傳播到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那麼,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這兩個文明之間會存在那麼多共同點和根本差異。
這麼複雜的一個文明,怎麼突然冒出來,而且已經發育完全?我們不妨把一九零五年的汽車和今天的汽車比較一下,立刻就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經歷過一個「發展」階段。然而,在埃及我們卻無法做這樣的比較。在古埃及文化中,一切事物都是一開始就已經存在的。
即使在開挖以前,一塊巨石的頂端就已經凸出地面,位於圍場中央,比周圍的「路肩」高出大約四英尺,陡峭地向前傾斜。石塊上面雕刻著密密麻麻的圖像。這些圖像向下延伸,消失在層層疊疊、厚達九英尺、將這道古代柵欄掩埋起來的泥土中。
例如,王朝之前的時代(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左右)遺留下的埃及文物顯示,當時的埃及人還不懂得使用文字。那個時期結束不久,突然間,我們今天經常在埃及古跡上看到的象形文字,卻神奇地出現了,而且已經發展成熟。這個時候的埃及象形文字,可不僅僅是物體和動作的「圖畫」而已;它已經具備複雜的句法結構,擁有一些只代表聲音的符號和一套詳盡的數碼。即使最早的象形文字,也已經風格化和規格化。有證據顯示,早在埃及第一個朝代的初期,先進的「草書」已經被普遍使用了。
從圖斯特佩克鎮前行,連綿不絕的大山一座接一座矗立在我們眼前。我們轉向南方,沿著第一七五號公路行駛,前往瓦哈卡城。從地圖上看,這段路程只有這兒到維雅艾爾摩薩市一半遠。上路後,我們才發現,這條道路九彎十八拐,有如一道狹窄陡峭的天梯直通雲霄,把開車的人折騰得腰酸背痛,神經衰竭。路上,我們經過一層又一層屬於不同氣候的高山植物生長區,最後來到雲端,看到巨大的植物,有如英國科幻小說家約翰.溫德姆(John Wyndham)描寫的三尖葉,顯得十分詭異,散發出一種幽秘的超現實氣息。從維雅艾爾摩薩市開車到瓦哈卡城,全程不過七百公里,卻花了我們十二個鐘頭。我緊緊抓著方向盤,但因為繞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行駛太久,旅程結束時,兩隻手全都浮起泡。我的視線變得模糊不清,心裏老想著一路上沿著第一七五號公路,在長滿三尖葉的深山中,我們經過的那一座座令人頭暈目眩的峽谷。
史特林率領的考古隊花了兩天工夫才挖出這塊巨石。原來它是一塊龐大的石碑,高十四英尺,寬七英尺,厚幾乎三英尺。石碑上的雕像顯示兩個人相遇的情景。這兩名男子身材都很高hetubook.com.com大,穿著華麗的長袍和精美的鞋子,趾端微微翹起。其中一個人物面貌模糊,四肢斷裂,原因可能是泥沙的侵蝕,也可能是遭人蓄意破壞(這種情形經常發生在奧梅克雕像上)。另一個人物則完整無缺。後者顯然是一個白種男人,鼻梁高挺,頦下蓄著一綹飄逸的長鬚。考古學家驚歎之餘,都管他叫「山姆大叔」(Uncle Sam)。
我又仔細瞧了瞧這塊大石碑。有兩件事似乎可以確定:第一,石碑上雕刻的兩名男子相會場面,基於某種原因,對奧梅克人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因此,他們才花那麼大工夫,建立一道固若金湯的石柵欄,將這塊莊嚴華貴的石碑團團圍繞住,保護得十分嚴密。第二,如同那些黑人頭像,奧梅克工匠雕刻這塊石碑上的白人肖像時,顯然也用活生生的人當模特兒。碑上人物臉部的五官特徵是那麼的逼真,不可能是憑空想像出來的。
這些容貌奇特的異鄉人究竟是誰?他們在中美洲幹什麼?他們是什麼時候來到中美洲的?他們跟出現在這兒的其他異鄉人——定居在悶熱潮濕的橡膠叢林中,替奧梅克雕刻家擔任模特兒的那些黑人——彼此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
我們住進旅館房間,打開窗子,可以俯瞰「燕子客棧」(Hotel Las Golondrinas)三個庭院中的一個。床舖十分舒適;頭頂是一片燦爛皎潔的星空。然而,儘管渾身疲累,我卻始終無法入眠。
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很明顯,但是,一般學者卻不願加以正視,因為它違背現代學術界的思想模式。事實上,埃及文明並不是「發展」出來的,它是從別人手中繼承來的遺產。
我繞著這塊重達廿噸的石碑來回踱步,心裏感嘆不已:它竟然在地下埋藏了三千多年。史特林將它挖掘出來後,它才重見天日,至今已有半個世紀。它今後的命運會是如何?它會不會在這兒巍然矗立三千年,供人類世世代代子孫觀賞、憑弔?在這段漫長的歲月中,人事的變化會不會使它重新被埋藏在地底下,從人們眼前消失?
也許這兩種情況都不會發生。我想起奧梅克人發明的中美洲古代曆法。根據他們——以及他們的繼承者,名氣比較響亮的瑪雅人——的推算,人類所剩的時日已經不多,不可能再有三千年的時光。
因此,我們現在面對的問題是:布奇和艾默瑞兩位學者都提到的「第三者」——那個「共同的、極為古老的文明」,「假設的、至今猶未被發現的地區」——指的究竟是誰?在什麼地方?如果這個「第三者」真的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留下一筆豐厚的文化資產,那麼,他們是不是也可能在中美洲留下相同的東西呢?

「假設的第三者」理論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