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蘇東坡外傳

作者:楊濤
蘇東坡外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本段乃論述刑賞的範圍、尺度、功效,及「忠厚之至」的道理。

當時歐陽修在文學界的地位,已儼然成為一代宗師,有如唐朝的韓愈,天下士子,莫不以登列門牆為榮。歐陽修對當時華而不實、詭異浮誇的文風,正欲加以改革;捨棄堆砌辭藻的駢體文,提倡散文復古運動。蘇文的敦厚與穩健,正是他要提倡的文體,所以驚喜不迭,乃至一讀再讀,愛不釋手。本欲擢為第一,卻因另一層誤會,竟然陰錯陽差抑為第二,造成誤會的原因和經過是這樣的:
可見當時歐陽修對蘇東坡的期許多麼大,而他的眼光和胸襟,又是多麼令人心折,後來蘇東坡也確實沒有辜負他的賞識。
新考中的進士,在放榜之後,依例和考試官便有了師生關係,而且新進士必須修函持往拜謝師恩,蘇東坡當然也不例外,梅堯臣見到東坡時,就迫不及待的問他:
堯曰:「宥之」三。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嘆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憐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吁俞之聲,歡忻慘戚,見於虞夏商周之書。
這位文壇盟主日後又對兒子提起m.hetubook.com.com蘇軾來,他說:
蘇東坡有些靦腆地回答: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亂,豈有異術哉?制其喜怒,而不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因其褒貶之義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也。
「是學生所杜撰。」

蘇東坡那篇一鳴驚人的試卷文章,寫得並不長,全文不過七百字,「刑賞忠厚之至論」題出尚書大禹謨:「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孔安國注:「刑疑付輕,賞疑從重,忠厚之至。」主旨在使考生對孔注含義加以發揮,我們且看看蘇軾如何寫的:

「啊!」梅堯臣禁不住驚訝地叫了一聲:「你是說,是杜……杜撰的?」



「三十年後,當無人再談論老夫!」
繼承前段史意,第二小段略加強調,以為引申,便於在後段發揮。
「蘇軾這個年輕人了不起,可謂善讀書、善用事,他日其文章必能獨步天下!」
梅堯臣這才敢放心的說:

可是當蘇東坡去拜謝主考官歐陽修的時候,歐老在一陣誇讚、期許和談笑風生之後,也提起了試卷中典故的出處問題。
以上為第四小段,引用書經上有關刑賞的話,進一步發揮和圖書刑賞的原則,應為仁可過而義不可過。
東坡見梅堯臣的反應,內心雖然有些忐忑不安,但索性坦率直言:
起初,東坡的文卷本已置入劣等落選,後來判官梅堯臣(聖俞)恐有遺珠之憾,又將落選文卷從頭校閱一遍,發現一篇文卷內,引述了一段唐堯和皋陶的對話:
事後,歐陽修還讚歎地對梅堯臣說:

歐陽修聽了東坡的話雖感意外,卻沒有怪罪的意思,倒是陪他同去的梅堯臣,在旁邊替他捏了一把冷汗。
不過蘇東坡畢竟不含糊,在次考春秋對義時,他終於贏得了第一。同年三月殿試,仁宗皇帝親臨崇政殿,主持殿試,結果東坡昆仲皆以乙科同榜進士及第。
「啊!那倒是多虧你細心,否則豈不是太遺憾了!」歐陽修停了停,又語重心長的說:「不知道是什麼緣故,我讀蘇軾謝函,竟然喜極汗下,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

「是的,」梅堯臣接下去說:「他的文卷,是卑職從落第卷中,重閱選出來的。」
皋陶曰:「殺之」三,
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嗚呼!盡之矣。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於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https://m.hetubook.com.com
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
梅堯臣不敢再加追問,因為東坡的文卷是他所薦,萬一鬧出了問題,他也難辭其咎。
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賞之以爵祿,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也。行以刀鋸,是刑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回恩師的話,昔曹孟德滅袁紹,以紹妻明其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孟德驚問:『見自何經?』融對曰:『以今日之事舉之,意其如此。』學生所寫堯與皋陶之言,亦意其如此也。」
但是東坡的文卷卻有一段幕後曲折:
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謹刑也。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hetubook.com.com

宋仁宗嘉祐元年(西元一〇五六年)八月,蘇東坡和弟弟蘇轍,同時通過了禮部的初試,翌年正月複試,作文的試題是「刑賞忠厚之至論」。東坡的文卷深獲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名列第二,蘇轍亦同榜進士及第。

最後這一小段,東坡引用「詩經」上的四句話,以「不失乎仁」作歸結,再申「刑賞忠厚之至」的題旨。全篇文章讀來如行雲流水,渾然天成而無斧鑿痕,穩健紮實,一洗駢文之流弊,難怪歐陽永叔老頭子讀東坡此文,一詠三歎,倍加讚譽了。
「請恕學生唐突,依學生愚見,以堯之盛德,與皋陶之言,乃想當然耳,何必定有出處?」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

以上第一小段,在引述歷史以破題。
歐陽修看過文卷之後,深覺文內語意敦厚,筆力穩健,非常合他的胃口,大為讚賞;至於典故的出處問題,根本未加注意,於是不但將該卷改為錄取,而且名列前茅,個中機緣,幸與不幸,實在十分微妙。
那時候的考試,考生一入www.hetubook•com.com考場,就各自關閉在斗室之內,非到考完不准出場,而且派有侍衛在門口看守;為了防止納賄或徇私舞弊,所有考生的文卷收齊之後,皆由錄事人員登記檔冊,重抄一遍後才呈交考試官評閱。重抄之後的卷子,既沒有原作者的筆跡,也略去了姓名;在考生出場之前,考試官即已進入闈場,與外界隔絕,直至閱卷完畢才能出場。
二十二歲的蘇東坡,這一次沒有正面回答,卻借題影射的說:

「蘇軾幾乎落第……」
歐陽修既對蘇東坡的文卷十分激賞,賸錄過的試卷雖看不出作者的筆跡和姓名,但從文章的內容及風格上,猜想必是門生曾鞏所寫;因此顧慮到,如果照自己的意思給了他第一,豈不惹人議論他徇私?為了避免嫌疑,於是決定將蘇文降列第二,待後來傳臚唱曉,才發現根本不是那回事,但木已成舟,也無可奈何了。
「你試卷中引用堯和皋陶的一段話,見自何書?我一時竟想不起來。」
「落第?」歐陽修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這一段,蘇東坡大膽的杜撰了堯與皋陶的對話,生動地形容聖人對於刑賞的態度,成為全文的焦點。
梅堯臣覺得這段話將主題襯托得非常生動而得體,然而一下子卻又想不起這個典故的出處來;為了面子問題,怕人笑他識淺聞寡,又不便公然提出查問,遂決定薦給主考官歐陽修過目。這篇文章的作者便是蘇東坡。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