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上冊)

作者:白崇禧
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上冊)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編 抗日戰爭 第三次長沙會戰

第四編 抗日戰爭

第三次長沙會戰

4、空室清野使敵不能沿途取得糧秣,其人馬均需攜帶糧秣,而攜帶工具僅有馬匹與民伕,數量有限。查第一次長沙會戰,由民國二十八年九月十八日,敵主力渡新牆河進攻起,至十月一日敵退卻止,為期共十三天(敵未攻城,知難而退)。第二次長沙會戰,敵主力於三十年九月十七日渡新牆河,至九月三十日退卻,共計十四天。第三次長沙會戰,由三十年十二月十九日敵主力渡新牆河起,至三十一年一月四日退卻止,共十七天。綜合三次長沙會戰,敵主力開戰起至退卻止,平均日數共約半個月,敵之攜帶糧彈已感缺乏,再加後路斷絕,不能補給,更因「空室清野」就地也無法取得補給,而空投有限,故其勢非退卻不可。我乘敵退卻,軍心慌亂之際,四面包圍追擊、截擊。第一次長沙會戰,敵由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第二、三次則改由阿南惟畿領兵,岡村知己知彼,知難而退,保全了實力;而阿南則損兵折將,比之岡村稍遜一籌。
3、二、三次長沙會戰,敵軍勞師襲遠,屯兵堅城,進入我撈刀河、瀏陽河地形之袋形陣地,被我反包圍,平江方面後路為我完全截斷,補給困難。第三次會戰,敵攻城部隊曾以空投補給,因兵力過大,無濟於事。二、三次長沙會戰,敵主力遭我包圍,分段截擊、側擊、追擊,傷亡極大,兩次均遭同樣失敗。
第九戰區本第二次長沙會戰要領,於新牆河節節抵抗,逐次消耗和-圖-書敵人,誘敵深入撈刀、瀏陽河既設陣地;敵第三、六師團圍攻長沙,屯兵堅城,攻擊不下,雖有少數部隊攻進長沙若干據點,然均被消滅,僅於白沙嶺有少數之敵仍存在。敵以航空兵團支援陸軍攻城,步、砲、空聯合進攻長沙,我以第十軍、第七十三軍之第七十七師死守長沙,七十三軍主力及砲兵第一旅四、五、六砲兵團固守岳麓山,支援長沙,尤其重砲發揮威力,制壓敵砲兵,增強長沙守備士氣。一月三日,敵仍猛攻,但見其使用空投,知其糧彈欠缺,後敵攻勢頓挫,遂決心退卻。敵退,我分途追擊截擊。此次追擊部署,較上次周密,羅副長官卓英,由贛北調來任南方追擊軍總司令,指揮所部由南向北追擊;楊森為北方堵擊軍總司令,指揮所部(二十軍、五十八軍)由北向南堵截;王陵基為東方截擊軍總司令,指揮三十七軍、七十八軍於楓林港以北長樂街以南地區,自東向西截擊;傅仲芳(九十九軍)為西方截擊軍總司令,指揮所部於石子鋪以北、新市以南地區,自西向東截擊,敵軍經我各方追擊、截擊,傷亡很大,幸賴其優勢裝備與空軍,否則傷亡將更重。據戰史記載,此次會戰傷斃敵軍萬人以上,聯隊長四員,俘敵三百六十名,步槍一一三八枝,機槍一五五挺,砲十一門,手槍二十六枝,擲彈筒二十具,及其他軍品甚夥。結果敵退原陣地,會戰告終。
乙、我軍m.hetubook.com.com
3、破路工作,兩次會戰均相當徹底,使敵戰車、牽引車、野砲、重砲均不能通行,敵軍只能以山砲攻城,破壞力不大,且被我岳麓山重砲制壓,敵攻城不能奏效,其原因在此。

戰場雜記:

敵此次退卻部署,以第四十師團主力由金井向林華山接應退卻之部隊,獨立第九旅向麻林市,外援支隊山岳陽向界頭市三部接應;第三、六兩師團由長沙附近經麻林市始向新牆、汨羅逐段退卻,至一月十五日,敵退至新牆河以北。
1、二、三次長沙會戰,敵方每次總兵力約十二萬人左右,裝備相同。
第六師團集中新牆,第四十師團集中筻口,第三師團集中龍灣,於十二月中旬開始活動。敵軍一部於贛北發動攻勢,以牽制我軍,其主力則強渡新牆、汨羅諸河,沿平江通長沙大道,經金井、福臨鋪向撈刀河直迫長沙。敵第三師團由長沙東南,第六師團由長沙東北,圍攻長沙,敵並以其優勢空軍支援陸軍,猛攻長沙,且突進長沙左家塘、軍儲庫、林子沖、長沙嶺等處。敵因連日猛攻長沙,彈藥消耗太大,至民國三十一年一月三日,敵開始以空投補給彈藥,後方補給線被我截斷,且橫屍遍地,攻勢頓挫,遂於一月四日決心退卻。

第二、三次長沙會戰之檢討:

2、第二、三次長沙會戰,鹵獲許多戰利品,此固由第九戰區全體官兵奮鬪之https://www•hetubook•com•com結果,而破路空室清野,得力於湘省民眾合作,故能徹底破路,使敵各種車輛、糧秣不能入湘,繼續補給,其勢非退卻不可,此為民眾莫大之功勞。
甲、敵方

敵軍作戰部署:

第九戰區第三次會戰與第二次大略相同,以第十九集團軍、第三十集團軍守備贛北,牽制敵人;湘北方面,以第二十七集團軍分佈於新牆、汨羅河上游緊要地區,以第三十七軍守汨羅江沿河、長樂街、新市等處,第九十九軍警戒歸義、營田、湘陰一帶,第二十六軍控制瀏陽附近,第十軍守備長沙。

會戰前國內外形勢:

5、假令敵增加三師團(合約九師團),於左側位置,仍由平江朝長沙前進,一面前進,一面修路,而以野砲、重砲、戰車跟進,穩紮穩打,不求速效,步、砲、空聯合攻擊長沙城,或較為有效。二、三次會戰,敵戰車、野砲因道路破壞不能前來,攻城利器無用武之地,僅以山砲攻城,破壞力不大,故長沙仍屹然不動,敵攻城部隊遭我內外夾擊,故兩次皆敗北。
第二、三次長沙會戰,關於敵情、地形、敵我雙方兵力、敵我攻守方略,相同者甚多,故將兩次綜合檢討。
1、第一次長沙會戰,岡村至距長沙二十華里左右,警覺而退,當時我軍宣傳長沙大捷,而敵方則解釋為戰略退卻。平心而論,敵兵戰上雖未失敗,而心戰上則和*圖*書不可不承認失敗。今在台與日本教官談及此事,均贊成此說法。

敵大本營實行南進政策後,於三十年六月上旬派兵佔領海南島、安南南部,三十年十二月八日,日奇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中國抗日戰爭遂成為世界戰事之一部分,國軍單獨抗戰四年,至此遂進而與盟軍並肩作戰。當時我戰略以爭取盟軍共同勝利為目的,故令第四戰區向港九增援,並派遠征軍增援緬甸,以打通滇緬公路、中印公路,爭取美援。同時令各戰區發動攻勢,牽制當面之敵,聲援盟軍在太平洋之作戰。敵第十一軍為牽制我軍增援港九及緬甸,遂再度侵犯長沙,形成第三次長沙會戰。雙方兵力:敵軍兵力為陸軍第三、六、三十四、四十等四個師團,與獨立第九、十四旅團,加上砲工特種兵及海軍,共五個半師團,總兵力與前次約略相等,我軍兵力共約四十師,十八萬人(特種兵在外)。敵指揮官仍為阿南惟幾,我軍為薛岳與羅卓英、楊森、王陵基三副司令長官,戰鬪序列與前大致相同。
2、作戰部署——以一部於贛北牽制敵人,掩護主力右側背,以主力位置於湘北之新牆河以南撈刀河以北;於新牆河、泊羅河、撈刀河、瀏陽河佈置數線陣地,以守軍固守長沙為陣地核心,岳麓山居高臨下,俯瞰長沙,為良好砲兵陣地,水陸洲為連繫中心,於長沙城構築複郭陣地,撈刀河、瀏陽河一帶地區構築袋形陣地,以備與敵決戰。
5、二、三次長沙會戰,守備長和圖書沙之官兵有堅定之決心。第三次會戰,岳麓山以德製十五榴重砲支援,且制壓敵山砲,此亦制勝原因之一。二、三次長沙會戰,戰果輝煌,第一次長沙會戰,則精神致勝,此均為薛長官指揮若定,與羅、楊、王三副長官及其他官兵精誠團結、互助合作之功。
(以上第二十八次訪問,五十三年一月二十二日)
2、用兵方略——以一部牽制贛北我軍,以主力強渡新牆河、汨羅河,沿平江、長沙大道直迫長沙。第二次會戰稍有不同,敵曾以傘兵降落第一線後方,企圖擾亂,結果被我殲滅,未收實效。
1、二、三次長沙會戰,其戰場佈置及作戰要領,均依第一次長沙會戰藍本,並無多大修改。

我軍作戰部署:

4、二、三次會戰,敵軍兵力均同為十二萬人,我軍皆在十八萬人左右,數量上,我稍優於敵。敵因勞師遠攻,兵力有限,不能排除其左側伏兵之威脅。敵左翼為湘贛交界地,修水、銅鼓一帶皆崎嶇山地,且面積很大,其側面要地皆有我伏兵,無法排除,又不能保護此縱長交通線,故敵二、三兩次皆受我側擊,後方均為我截斷,因而補給不上。敵攻堅不下,遭我反包圍,其勢非退卻不可。中國古時兵法有云:「倍則分之,五則攻之,十則圍之。」今敵使用兵力較我為少,而距其鄂南基地又遼遠,故「千里懺糧,士有飢色。」敵違背此原則,故兩次會戰均告失敗。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