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說錢:與財富有關的事兒

作者:盧曉剛
說錢:與財富有關的事兒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六篇 四百八十寺都富得流油 古代的和尚也是金融工作者

第六篇 四百八十寺都富得流油

古代的和尚也是金融工作者

——你們富裕了,也為國家盡點責吧!朕就拿江山作擔保,總可以吧?
起碼那時候,良民在家中坐,沒做過虧心事,就不用擔心有人來強制拆房子揭瓦。
這是一次史上比較少見的全民賑災,而一般情況下,賑災是國家天經地義的責任。
——佛當然是慈悲的,但那時候佛的信徒不一定事事都講慈悲。
還有北齊的末代幼主,向民間徵用物品都是早上要、晚上就要收齊。經辦的官員就趁機敲詐,借錢給人民去火急置辦東西。但借給你的錢,注意燙手——都是借一還十,也是一千%的利!
在南北朝那個時候,有很多東西都可以拿來質押,比如黃金、衣服、首飾、牲畜等等;要想借小錢的,拿一束麻來也行。
梁武帝在這方面也很不錯,早年曾下詔,要求各級官府對缺少糧食、種子的農民,要賑貸撫恤,務必到戶。晚年他雖然有點胡鬧了,但對老百姓還是很同情的。在大同七年(五四一年)十一月九日這一天宣佈,當天天亮以前的所有民欠官債,無論多少,一律免除。
據記載,南齊的招提寺和南梁的長沙寺,都有一個叫做「典質」的部門和圖書,又稱「質庫」,專管放款。
這一說,大家就明白了:質押原來就是典當,質庫就是最早的當鋪。
這跟現代銀行的抵押貸款一模一樣。
讀史時我常有這種感覺: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的種種活力,真是令人驚歎!他們精神物質兩手都抓,兩手都很硬。
但是自從孔夫子說了「苛政猛於虎」的話以後,君主敢厚著臉皮做猛虎的,也不是特別多。
可是他只能免去官債,對民間的債務就無權干預了。
在我過去的印象裡,古代應該是寺廟向社會施捨才對,但實際情況正好就是倒過來的。南北朝的寺廟放貸,一開始還帶有賑濟性質,扶貧濟困什麼的,到後來抵擋不住利益的驅動,基本上成了放高利貸,重在取利,而不是行善。
我們說過,在南北朝糧食布匹也是貨幣,所以穀帛也可以放貸。當然在還貸的時候,寺廟是一定要「多收三五斗」的。
佛教在傳入中土後,運氣特別好,深得皇室和官僚階層的青睞,小老百姓對它也很癡迷——大家都要有個信仰嘛。所以寺廟享有許多特權,比如免稅、免役,www.hetubook.com.com經濟上的負擔比任何人都輕。
北魏時有一次遇到旱災,宣武帝曾經責令天下的有糧之家,除了留出一年的口糧外,存糧都要拿出來借給饑民。
至於兩晉時期,國家連錢都懶得鑄,信用事業當然也就沒什麼起色。
比如借款人把自己的一床被子交給債權人(寺廟),作為債權的擔保。要是還不上錢,這床被子就甭想拿回去了,寺廟願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
南朝劉宋的第三個皇帝,是宋文帝劉義隆。這也是一位少見的好皇帝,他在位期間﹐提倡文化,整頓吏治,清理戶籍,尤其重視農業生產。元嘉十七年(四四〇年)、二十一年(四四四年)兩次下令,減輕或免除農民積欠政府的「逋債」。
這裡要給大家形象地解釋一下,兩種業務的區別——
南朝的劉宋也有過一次信貸上創舉,在宋、魏大戰時,軍費不夠,文帝劉義隆下令,江南四州凡是家產滿五十萬的富戶和財產滿二十萬的僧尼,都要把家產的四分之一借給政府打仗用。
典質開展的業務分為兩種:抵押貸款和質押貸款。
南北朝在信用事業上還和_圖_書有一大創舉,那就是人們終於有個機構可以貸款和存錢了。
資金要盤活,和尚們要富起來,他們自己就兼做銀行職員。
再看北朝這邊呢,雖然較少有賑貸,但遇到荒年也會開倉賑濟,發放糧食布匹給災民。
這大量的錢白白窖藏起來,不是極大的浪費嗎?怎麼辦,放債!於是寺廟作為一種中介性質的組織機構,就開始面向社會,進行規模化的放貸。
那不是一千%利率?嚇死人!
後來宋、魏爆發大戰,老百姓被殃及池魚,損失慘重。宋文帝又下令優厚貸給百姓錢糧,以恢復家園。
和尚們過得再奢侈,因為受到教規的約束,消費還是很有限的。
這麼一來,寺廟就具有了儲蓄銀行的功能。錢多,往我這兒放,信譽可靠,還能生利。
寺廟放貸雖然圖的是牟利,但有了典質,畢竟是大大方便了群眾——誰沒有急著用錢的時候呢?把自己的東西拿去廟裡典點錢出來,總比向親朋借錢看白眼強吧?
存款業務更是沒影兒,都用撲滿。大富豪的錢多,一百個撲滿也裝不下,就挖地窖,用窖藏。
而到了南北朝,一切不同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信用機構產生和_圖_書了,這就是寺廟。
這方面的記載多了,沒法全部引用。至於衙役催租討債、猛如虎狼的情況,那大約也有。「封建社會」嘛,那是免不了的。
有了寺廟這個融資中介機構,古代中國的金融業,到此就已基本完備。
從史籍上來看,總體還是南朝為老百姓賑貸和免債的記錄比北朝多,尤其免債的次數相當多。北朝的情況,也許是史官沒有盡職,反正看起來很一般。
百姓之苦,有時連皇帝都看不下去了,北魏孝莊帝就曾下詔,免去所有的民欠官債,無論是一錢,還是上萬,都一筆勾銷。
不是還不起錢嗎?免!
他們在言與行之間的矛盾之處,當時的人並不以為有什麼荒謬。
當然,那時候的王朝畢竟是「地主階級代表」,不可能都是菩薩心腸。在高利貸方面,王侯、官僚對百姓盤剝得很厲害。
在借款和還款的過程中,借款人的房子產權是不用變的。
在漢朝,民間的借貸都是個人之間的事,放款業務也是商人的行為,沒有哪個機構願意攬下這個事。
不過這個典質,究竟是當地士紳充當法人呢,還是寺廟本身就是法人?弄不清楚,反正是由寺廟在經營管理和*圖*書
史家稱他的統治時期為「元嘉之治」——難得呀!
寺廟不僅花的少,收入也多。
逋(bu),就是拖欠之意。
上至皇帝下至地主、商人,為了表示虔誠,無不爭相向寺廟施捨土地和財物。這些土地,又可以轉讓或出租食利,正符合了「富者更富」的馬太效應。
整個南北朝期間,信用機構僅有佛教寺廟一家,別無分店,政府也沒來插一手。
寺廟長年累月就這麼只進不出,當然都富得流油。
可是質押不同,質押是准對動產的。
宋文帝有個兒子在荊州,用短錢一百借給平民,收回時要償還最好的白米一石,值一千錢,而且只折成錢收回,不收米。
寺廟是一個有組織的團體,辦理貸款業務當然比私人方便,漸漸地就有了信譽,客戶網絡也遍及各處。有的地主、官僚、王侯也有錢多了沒法用的苦惱,於是也來委託寺廟放款,寺廟從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費。
抵押主要是針對不動產,比如有人要想寺廟借款,就把自己的房子作為債權的擔保,一旦還不上款,房子要歸債權人(寺廟)所有。
下面再來看看南北朝的信貸事業,這一時期的信貸工作,是相當有創造性的。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