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說錢:與財富有關的事兒

作者:盧曉剛
說錢:與財富有關的事兒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七篇 清末先後有三次金融海嘯 外商銀行把大清玩得團團轉

第十七篇 清末先後有三次金融海嘯

外商銀行把大清玩得團團轉

其實外商銀行的存款利率都很低,有的時候存款還要支付手續費。
幾國的公使每天都到總理衙門去,威脅大清的高官:「你們到底是借還是不借?」
其中的華俄道勝銀行,是俄國迫使清政府從俄法借款中撥銀五百萬入股的,使其成為有中資參加的外商合資銀行,但是權力完全掌握在俄商手中。
有了這個背景,匯豐銀行就成了英國在華資本的總代理人。

一、壟斷國際匯兌

它的股東,多是在中國開洋行的老闆。大清國的總稅務司赫德(英國人),也是它的一個大股東。
中國就是遍地都是銀礦,也拿不出那麼多銀子啊!
看來這還真是硬道理。
他們也對中國的企業放款,但條件比較苛刻,屬於重利盤剝。
英法俄德四國,分成了兩大集團,爭著要對清政府借款。
他們在中國地面上發行紙幣,開展存款、放款和匯兌業務,就是要吸引游資,然後用於放款,給外商企業輸血,並且控制中國的錢莊。
如此苛刻的條件,為什麼還有眾多大清國民願意去那兒存款呢?是因為有隱私保障,清政府無權過問。
正隆銀行是由日商控制的一般性商業銀行。
它只能向外國借款m•hetubook•com•com,外國恰好也願意借給它。一個是飲鴆止渴,一個是趁火打劫。
北洋保商銀行則要特殊一些,是因天津商業蕭條,導致天津的一些商人還不起洋款,於是經過協商成立了這個合資銀行,逐年償還借款。等借款一還完,這個銀行就轉成了中資銀行。
甲午戰敗後,清政府對外賠款數額巨大,這匹老恐龍根本就負擔不了。以甲午賠款和贖金為例,共有二.三億兩,年息五厘,限三年還清。而庚子賠款,則有四.五億兩,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交清,本利合計九.八億兩。
清政府對外的借款和賠款,也都是外商銀行經手。後來,外商銀行還包攬了僑匯業務。
他們幹的勾當,大致有三:
外商銀行通過借款,控制了大清海關。
在所有的外商銀行中,匯豐銀行是金融界的老大。
現在,我們要講到金融業的巨無霸了,也就是近代中國的銀行。
外商銀行來中國,不是來做善事的,他們看中的是大清國龐大的社會閒散資金。
外商銀行答應向清政府提供長期大額借款,但是要以大清的關稅做抵押。
這樣的避風良港到哪兒去找?大清的官僚、商人、地https://m.hetubook.com.com主都樂不得地把錢存進去。
他們提出強硬的要求:大清的各口岸海關一律要有英法美各一人,擔任稅務「幫辦」,並推舉英國人赫德擔任大清總稅務司。
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財政吃緊,只能向外商銀行借外債。外商銀行就看準這個機會下手,要控制中國的財政。
這樣,就把錢莊置於他們控制之下了,接著又通過錢莊這個跳板,把勢力深入了廣大的農村。
他們跺一跺腳,市場就要亂顫。上海的橡皮股票金融風潮,實際上就是他們故意弄出來的。
這外商銀行,把堂堂大清給當猴耍了!
清政府在進行賠款時,匯豐在掛牌時就故意壓低匯價,這樣,列強就可以多拿到銀兩。
大清這種政府,混到這個份上,不亡真是沒有天理。
那麼,這些外商銀行在中國究竟幹了些什麼呢?
列強資本主義自有它的邏輯——有老師就夠了,還要學生幹什麼?
我們來看匯豐的「寶典」:

二、控制中國金融

三、控制中國財政

後來,強龍漸漸壓住了地頭蛇,外商銀行拿到了幾乎所有的外匯業務,一切進出口生意都要在外商銀行那兒hetubook.com.com結算。
能暢飲大清國民的血,列強誰不願爭著幹?
此後,又有一批外商銀行湧入,除一家是法蘭西銀行外,其他的都是英商銀行。
外商銀行在中國一開張,首先弄的就是國際匯兌。以前大清的外匯業務是洋行的專利,洋行一貫是排擠外商銀行的。
外商銀行多數是完全的外資銀行。
後來又有德、日、俄、法、比、荷等國銀行跟進。
當然,外商銀行對中國金融的控制,是有一個漸進過程的。
這樣,匯豐自己既用不著出資,又能從中抽取利息。
一開始只是解決在華外商的資金融通,後來逐步通過票據貼現,對中國的錢莊直接進行拆放。
「銀行」這個詞,在我國南唐就已經出現過,但那和近代意義上的銀行完全是兩碼事。古代的「銀行」,不過就是銀鋪而已。
大清現在是徹底從龍變成了蟲,不管哪個國,都能騎在它脖子上。
外商銀行的放款,在某些地方成了維持市面正常周轉的主要來源。
為了支付甲午戰爭賠款,清政府有過三次大借款。即,俄法借款和兩次英德借款。
從這我們就可以理解:中國人為什麼會在二十世紀猛然轉向激進?
他們並不想讓大清國的本土資本主義成長壯和_圖_書大。
人不能太老實,國不能太弱。
銀行,是經營借貸資本的特種行業。商業經濟發達到一定程度,銀行是一定要出現的。
——有這樣不能保衛自己國土、不能保護本國人民利益的政府,中國人能不激憤嗎!
外商銀行在中國設立的機構,一開始就叫做「銀行」。
最早在中國設立的是英商的麗如銀行,它最先進入香港、廣州和上海,以後擴展到各地。一八五〇年麗如銀行在香港發行了紙幣,這就是在中國流通的第一批外國鈔票。
從此大清的關稅收入,就要優先支付戰爭賠款和外債,剩下來一點,才能給清政府。
匯價這個東西,就很有一定技巧了。
慈禧太后就派人去匯豐銀行查詢,匯豐方面一口拒絕,堅決否認跟慶親王有什麼瓜葛。結果,揭發人反而遭到慈禧太后的申斥。
當時的匯價,完全由匯豐銀行說了算。上海匯豐銀行每天都要掛牌公佈匯價,各地的匯豐銀行再參照這個價格,公佈本地匯價。
銀行其實就是中介機構,從事的是規模化的借貸,它可以吸收社會上一切可用的資金,提供給產業和商業資本集團使用。
匯豐銀行在借款上玩的花樣,也是相當的狡猾。甲午戰爭之前,匯豐包攬了清政府一半以hetubook.com.com上的借款,但是自己並未借出一個子兒,而是從清政府哪裡承攬了借款數額,然後發行債券,公開銷售,實際上是讓公眾來出這筆錢。
光緒三十年(一九〇四),有一位御史揭露:慶親王奕劻在匯豐銀行有巨額存款,來路不明。
甲午戰爭之後,列強在中國劃分了了勢力範圍,外商銀行也與此同步,各霸一方,在中國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活動。通過建工礦、修鐵路、搞貿易,對中國的經濟進行強有力的滲透。
中外合資的只有三家,即華俄道勝銀行、正隆銀行和北洋保商銀行。
總之是無利不起早。
到宣統二年(一九一〇),英美德法為了聯手對抗日、俄勢力,組織了四國銀行團,由匯豐、花旗、德華、東方匯理銀行分別代表本國資本勢力,與清政府訂了興辦「東三省實業借款」合同。後來幸而辛亥革命爆發,這項借款才沒能完全實施。
鴉片戰爭之後,外國資本湧入中國搶佔市場,爭奪資源。他們向清政府投資,企圖控制大清國的財政經濟命脈。外商銀行就是在這個背景下來到中國的。
反之,外商銀行在把外國借款支付給清政府的時候,匯豐又故意抬高匯價,這樣就可以少付銀兩,等到清政府還債時,再玩一次壓低匯價的把戲。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