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尋找家園

作者:高爾泰
尋找家園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一 夢裡家山 淳溪河上的星星

卷一 夢裡家山

淳溪河上的星星

城南的廢墟,七高八低,長滿灌木雜草,開著各色野花。原本是水中的蘆葦,也搖曳在當年的人家,覆蓋得看不到一片磚瓦。無數苔侵蘚浸爬滿藤蔓的斷牆殘垣,嵌裝在燒焦燻黑粗細不等的樑柱之間,有的帶門有的帶窗,有的還帶著當年懸掛相片框子或者黏貼年畫的痕跡。白天蜂蝶紛飛,夜晚鼬狸出沒,蟲聲連成一片。進去捉蟋蟀的孩子們,或者重建家園的人們挖開瓦礫,有時可以發現一個黑色的帶著綠色銅鈴的銀環,那是嬰兒的項圈。或者一個綠鏽斑駁如同頭盔的銅罐,蓋頭上有鏤空的花紋,那是老人的腳爐。骷髏朽骨,亦時或一見。
淳溪河聯接固城、丹陽兩湖,河面寬緩,水中荇藻豐茂,魚蝦成群。沿河一帶的https://m.hetubook.com.com人家,家家都養了大群的鴨子,為防黃鼠狼偷襲,關鴨的籬笆一直插到水中。我們家也是。鴨們無須餵養,每天放到河上,一直要吃到餬口,吃得不知道回家。於是一到黃昏,各家的主婦都要到河邊喚鴨。用雙手在嘴邊圍成一圈,朝著暮靄沉沉的河面上湖口的方向,發出「伊豆伊豆伊豆豆豆豆豆……」的聲音,有的柔和有的急切,遠遠近近重疊呼應。須臾河面上出現了龐大的鴨群,嘎嘎地叫著,愈近愈吵鬧。次第分成小股,各回各的家去了。
我們在城南河邊的家,毀於日軍的炮火。最可惜一樓藏書,兵後灰燼無存。只有院子裡堆放雜物的兩間老屋沒有完全倒塌和*圖*書,牆雖洞豁,樑柱還支撐著屋頂。父親用從廢墟裡清理出來的磚石壘起四堵牆,裡面用蘆扉隔出四個房間,成了我們臨時的家,倒也溫暖舒適。我和妹妹在城區中心小學上學,二姊在那裡教書。父親清理廢墟,工程如山。前後屋基上的瓦礫清除以後,母親都撒上了油菜籽,花開時一片金黃。母親還養了一大群鴨子,每天放到河上。
老街上也有不少被炸毀的房屋,裸|露著大片空牆,牆上塗滿「仁丹」廣告和「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之類的標語。牆下的瓦礫堆上,排列著農民和漁民挑到城裡來賣的各色蔬菜,和魚蝦野鴨、茭雞水鴿、菱角藕茨菰荸薺之類,都很新鮮。大斗小秤討價還價,市聲鼎沸。沒有人注意到標語的存在和*圖*書,更沒有人想到,應該把它們塗掉。標語作為人文景觀,也成了一種自然景觀,在人們無心的漠視裡被更深地埋葬。
逃離的人們絡繹歸來。有時早晨上學去的路上,看到有幾個大人小孩在扒拉瓦礫的地方,晚上放學回來時,已經立起了一個小小的窩棚。有些窩棚逐漸地變成了房屋。月夜裡望出去陰森可怖的廢墟地帶,逐漸地有了愈來愈多的燈光。有些窩棚裡不管多麼擁擠雜亂,還供奉著死者的牌位,牌位前一燈長明,象徵著生者恆久的悲傷。但悲傷就是悲傷,並不孕育出思想。像俞同榜那種敢於在淪陷區擊殺日軍的平民英雄,回來了沒人敬也沒人謝,人們各忙各的,對他都冷冷淡淡。
我至今認得那些星星,記得它們的故和*圖*書事,它們也出現在北美的天空。看到它們,我就想起母親。
戰前,父親有一個「私立淳南農業倉庫」,一個「私立淳南實驗小學」。用前者賺得的錢養後者,試行他的教學法,發表了一些實驗報告,想走出一條路來,因戰爭爆發而中斷。戰後歸來,二者皆已蕩然無存。實驗小學所在的藥師廟,主體建築是木結構,飛檐斗栱、雕樑畫棟,一炬成灰。唯餘半段長廊,供老僧截廊而居。父親失業在家,常到他那裡喝茶。那時父親寫了一些詩,記得其中的一首是:「紫籐鋪綠上紗欞,暑夏風廊晝曲肱,往事追尋陳跡杳,無言默對舊時僧。」
戰後的淳溪鎮,到處是瓦礫堆。特別是日軍登陸的城南沿河一帶,更是廢墟連著廢墟。較完整的房屋,集hetubook.com.com中在昔日的老街、從東到西的一條狹長區域。街上依然熱鬧,新開了幾家專賣輕工業產品的商店,那時叫廣貨店,玻璃櫃檯特別觸目。日本人在城東頭築了一個汽車站,一個油庫,一條通南京的汽車路,是以前沒有的。
從山鄉到圩鄉,從自治區到淪陷區,不過一湖一山之隔,景觀大不相同。
每天我放學回來,晚飯以後,愛跟母親一起,到河上喚鴨。那時的河,特別好看。水面鋪著斜陽,橘汁般一片金紅。漸漸地金紅變成了瑰紅,又變成了紫羅蘭色。鴨子剛一歸籠,魚兒就開始跳躍,潑拉拉直竄,顯得特別歡欣。激起的波紋上閃抖著灰藍的天光。這時,母親會拉著我的手,指給我看天上那些最初的星星,告訴我它們的名字,給我講它們的故事。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