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袁世凱的獨裁統治(一九一二至一九一六)
第二節 俄、英侵略邊區,日本謀吞中國
美國雖暫不干預,但對中日交涉並未忽視。日本否認有侵害中國領土完整及他國在華權利的要求,先將第一至第四號通知美、英等國。美國重視的為第五號,對其餘各號不全反對,日本始以第五號相告,說是僅係「請求」、「願望」而非「要索」。美國再對日本申明,美國的條約權利必須尊重,承認日本對山東、滿、蒙的特殊關係,不反對關於福建的要求。中國請美國勸日本斂戢。美國僅於四月中旬,指日本的要求違反中國行政獨立和門戶開放政策,美國決不拋棄在華利益。英國對日本未將第五號要求見告,表示遺憾,盼尊重英國在華既得權利及中國獨立,但仍同情日本擴張在滿洲的地位。
五月二十五日,中日簽訂了兩個條約,互換了十三件照會,總稱為「中日新約」。第一,中國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允借款建造煙台至濰縣鐵路,山東加開商埠,境內及沿海島嶼概不租借或讓與他國。第二,中國允將旅順、大連租借期,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均延長為九十九年。日人得在南滿商租土地,居住往來,經營商、工、農業,得在東蒙與華人合辦農工商業,允於東蒙開置商埠,允日本在南滿採礦,允借日款建造南滿、東蒙鐵路,允在南滿聘日人為政治、財政、軍事、警察顧問教官。第三,中國允與日本合辦漢冶萍公司。第四,中國不准他國在福建設造船所、軍用貯煤所、海軍基地及其他軍事設施。對於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讓與或租與他國之事,袁已先期以命令宣布。至是日本的侵略範圍,正式擴及山東、福建、長江與中國沿海,並強化了南滿、東蒙的勢力。
八月二十三日,日本對德宣戰,要求中國劃黃河以南地區,供日、德軍交戰。九月二日日軍逕行登陸山東半島北部的龍口,佔領附近城池。中國無奈,允以龍口、萊州,與毗連膠州灣各地為日、英、德三交戰國軍隊行用之地。日本對德開戰,係以英、日同盟為藉口,實不成為理由,日外相加藤高明亦說,根據盟約,日本並無參戰義務,但應利用這個機會,升高日本的地位。首相大隈重信坦白表示,參戰是為伸張日本的權利。日俄戰爭是在中國境內進行,此次也是一樣。日軍登陸龍口之後,西南侵入不在戰區內的膠濟鐵路的濰縣車站,所至凌|辱官民,掠取財物。中國責以破壞中立,日本指膠濟鐵路為膠州灣租借地的一部分,決全部佔有,中國須撤退沿路駐軍,否則如有衝突,即認為助德敵日。十月六日,濟南車站被佔。中國再三抗議,謂侵犯中立,已達極點。日本悍然覆稱,有此必要,英國亦謂日軍之佔據膠濟鐵路,乃正當防衛。各省當局請袁嚴切交涉,令日軍撤退,如再有意外行動,惟有最後對付,袁但命鎮靜以待。圍攻青島的日英陸海軍二萬餘人,德軍四千人抗拒四十日,至十一月六日,力屈而降。中國於戰爭結束後一個月,要求日本撤兵,又一月,取消山東特別行軍區域。日本指為未當,聲明日軍不受影響與約束。舉世震駭的二十一條,隨之提出。
俄國垂涎外蒙由來已久,日俄戰後,因在滿洲的擴張被阻,日本又承認了它在外蒙的特殊利益,窺伺愈力,清政府不得不變更以往的消https://m.hetubook•com.com極政策,允漢人出邊開墾,漢蒙通婚。至一九〇九年,進入外蒙的漢人不下十萬人,同時興辦新政,添置了許多有名無實的機構,庫倫活佛三公的權利受到侵奪,蒙民的負荷為之加重,俄人從中煽惑,活佛王公陰圖反抗。俄國指中國對外蒙的措置,有礙睦誼,應即停止,否則將籌對付之方。武昌革命發生,清政府無力北顧,俄國認為是瓦解中國的機會,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活佛哲布尊丹八世實行獨立,十二月二十八日,自稱大蒙古帝國皇帝。俄國繼之要求中國不在外蒙駐兵、不殖民、不干涉內政,如有改革,須得俄國同意。
四月二十六日,中日又有一次會議,日方提出修正案,僵局仍未能打開。英、美為第五號要求,續對日本施以壓力,英國警告勿因此與中國決裂,以致違反英日同盟精神,倘訴諸武力,須先諮詢英國意見。美國謂不可強制中國屈服,應審慎寬容。日本內閣依元老建議,將第五號酌予刪削。五月七日下午三時,日置益發出最後通牒,限於五月七日下午六時,應允第一、二、三、四號,第五號中關於福建的事項,屆時如無滿足答覆,將採必要手段,是為「五七國恥」。這時日本已下戒嚴令,各報聲言專與袁世凱為敵,傳聞已與段祺瑞、馮國璋、張勳及袁的政敵岑春煊密洽。袁擬再事讓步,朱爾典亦勸他接受,以避危機。袁為自己解嘲,謂第五號中有五條已撤回不議,其餘較初案挽回不少,權衡利害,惟有接受。日置益定要中國於覆文內註明第五號「日後另行協商」字樣,袁亦照行。五月九日晚十一時,外交部將覆文送出。五月十一日,美國照會中國、日本,如中、日成立有損美國及其人民的在華條約權利、中國政治或領土完整、及門戶開放政策的協定,美國斷不承認,亦即所謂不承認主義。又稱中、日所訂任何條款經中國承認,而對外人在華地位有變更者,美國將同樣享受其權益。這又等於承認,不過美國亦須分一杯羹。十三日,北京向各國宣布交涉始末,謂中國之接受日本要求,乃出於無奈。倘因此而令列強維持中國獨立、領土完整、保存現狀,及各國在華工商業機會均等主義所定條約受到影響,則非中國所致。亦即是說,此次之事是由於日本的強迫,非中國所願,不能負責。
二月二日,中日正式談判終於在日方催促之下開始。中國代表為外交總長陸徵祥、次長曹汝霖,日本代表為公使日置益、參贊小幡酉吉。陸不習日事,曹為親日派。中國初僅允議第一、第二號,以日方堅持所有條款均須談判,數日後復允議第三、第四號。日方謂第五號亦須作大體的討論。關於第二號,雙方爭執不下,三月初,日方聲言如短期內無滿意的結果,將生不測。日內閣決定出兵,三萬日軍開往南滿、山東、天津,軍艦在渤海游弋。中國逐步屈服,惟仍拒商第五號,四月十七日,交涉停頓。
二十一條分為五號。第一號為關於山東者,中國允許日本承繼德國在山東一切權利,山東省內及其沿海土地島嶼不得讓與或租與他國;煙台或龍口至膠州鐵路,由日本建造;開山東省內主要城市為商埠。第二和_圖_書號為關於南滿、東蒙者,中國承認日本在該地的優越地位;旅順、大連租借期及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展至九十九年;日本得在南滿、東蒙享有土地租借權、所有權,為蓋造商工業房廠及耕作之用,自由居住往來,經營商工礦業;中國如允他國在南滿、東蒙建造鐵路或向他國借款建造鐵路,或將稅課作抵向他國貸款,或聘用政治、軍事、財政顧問、教習,皆須得日本同意,吉長鐵路歸日本管理。第三號為漢冶萍公司作為中日合辦,屬於該公司各礦的附近礦山,不准他人開採。第四號為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讓與或租與他國。第五號為關於全部中國者,中國政府須聘用日人充政治、軍事、財政顧問;中國警察作為中日合辦,或聘用多數日人;中國所需軍械的半數以上,向日本採辦,或中日合辦軍械廠;中國允給內地所設醫院、寺院、學校以土地所有權;中國允由日本建造武昌至九江、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鐵路;日本對於福建籌辦鐵路、礦山、整頓海口(船廠在內),有優先投資權。
經過中日、日俄戰爭,日本每十年一戰,每戰必有所得。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為時會又臨,準備加入戰團,奪取德國在東亞及太平洋的權益,聲言於必要時履行英日同盟義務。中國自知處境之危,八月三日,通告各國不得在中國領土、領海及租借地交戰,又三天,宣布中立。日本已決定進軍山東,攻奪青島(膠州灣),責中國不先與相商,即限制戰區。英國恐日本勢力增長,危及自己的地位,英使朱爾典勸中國自取青島。中國亦有此議,擬一面與德國磋商,一面派兵圍守,將青島收回,使日本失去對德國開戰口實。袁世凱畏首畏尾,不敢採行,反與日本密洽,如日本使國民黨人離境,可不反對日軍登陸山東。
意見書復就如何製造中國內亂,如何應付列強,加以論列。袁世凱表面上對日本表示善意,實欲依賴其他列強,以對抗日本。目前袁無從獲得列強借款,將不能維持秩序,結果是中國分裂。日本不可一唯助袁,因為袁奸滑詭譎,今日可為日本之友,一旦大戰終了,又將背棄日本而與他國相結。日本應誘致中國革命黨、宗社黨及其他不滿於袁的分子,製造紛亂,袁政府必隨之而覆,日本即可擇一有勢力、有聲望之人,組成一新政府,助其恢復秩序,中國人民將傾心歸順日本。不過中國如仍保持共和政體,將為中、日同盟的一大障礙。所以必須使變為君主立憲,這個原則極應堅持。至由何人為君主,以後相機決定。對於列強,當首與俄國成立特殊諒解,確定日本在滿、蒙的地位。英國的勢力範圍在長江、西藏,如予認可,自不致反對日本的政策,且亦無此實力,法國更無足輕重,所當注意的為美國。美國在遠東雖擁有海軍,如不侵及美既得權利,當可滿意,並不足懼。總之,日本應斷然決定對華政策,不受他人指揮,而指揮他人,以絕對信心,貫徹施行,一舉而獨霸遠東,控有中國。此外尚有陸軍省擬定的「中日交涉事項覺書」,參謀本部的「中國問題處理大綱」。日本內閣根據以上計劃,於十一月十一日,作成決議二十一條,十二月三日,加藤以https://www.hetubook.com.com之交付奉召返國聽訓的日置益,命相機提出。十二月四日,日置益離東京經山東回任,與使館人員會議後,有所修正。加藤令仍照會原案,儘速向袁世凱交涉。一九一五年一月十一日,發出最後訓令,同月十八日,日置益將二十一條面交袁世凱。
一九〇七及一九一〇年,日俄兩度訂立密約,視滿洲為己有。武昌革命軍起,日本恐波及滿洲,一面由外務省命駐俄大使與俄國共商應付,一面由軍部命川島浪速輩勾結宗社黨肅親王善耆,誘煽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謀建立滿、蒙政權。因美、英、德反對,中國南北統一,所圖未成。一九一二年七月八日,日俄簽訂第三次密約,將兩國在南滿北滿的利益分界線展至外蒙邊境,劃內蒙為東西二部,東部包括熱河在內,為日本的勢力範圍,西部包括察哈爾以西,為俄國的勢力範圍。從此日本將南滿、東蒙合稱為滿蒙,力謀擴張鐵路,壟斷經濟利益。一九一三年初,要求減低朝鮮滿洲陸路通商關稅未遂,及袁世凱決心與國民黨一戰,五月二十九日,終於接受,與日本訂立「滿鮮國境通商稅約」,關稅減輕三分之一,日本在南滿貿易居於絕對優越有利地位。二次革命期間,國民黨曾得日本之助,失敗後紛去日本,繼續倒袁活動。袁希望日本勿與交往,尤盼承認他的政府,不惜再付出代價。日本乘機勒索,提出滿蒙鐵路問題,袁全部允諾。十月五日,中日訂立「滿蒙鐵路借款預約辦法大綱」,一稱「中日滿蒙五路換文」。五路為奉天四平街經鄭家屯至洮南線、吉林長春至洮南線、奉天開原至吉林海龍線、海龍至吉林省城永吉線、洮南至熱河承德線,合計約一千六百公里,均與南滿、安奉鐵路連接,將南滿、東蒙、朝鮮打成一片,形成一個鐵路網,阻止中國建築南滿及北滿、奉天至吉林的鐵路計劃。一九一四年六月,復宣布他國若在南滿東蒙經營鐵路,須得日本的許可,儼然以南滿東蒙的主人自居。
十月二十九日,黑龍會首領內田良平向內閣及元老提出「對華問題解決意見書」,更為狠毒周詳,說是對華行動,不當專注意於青島的攻佔,須重視更遠大的戰略,採取主動外交政策,以果決態度,使中國投入日本懷抱,與之訂立防禦同盟。具體事項;一為中國內亂或與他國交戰,日本給以兵力援助,負保全中國領土、維持治安之責。二為中國承認日本在南滿、內蒙的特殊地位,將統治權讓與日本。三為日本須取得德國在山東的所有權利,如鐵路、礦產。四為中國將福建要港讓與日本,並給與該省全部礦權。五為由日人訓練中國陸軍、海軍。六為統一中國軍械,採用日制,由日本協助於各要地設兵工廠。七為整頓中國財政,以日人任顧問。八為延用日人為中國教育顧問,各地設立日語學校。九為中國與他國訂立借款租地讓地條約,須得日本同意。
加藤謂第一至第四號的實行為絕對必要,應竭盡手段,以求貫徹。第五為勸告事項,但總期實現。日置益提出時,並未露示,迫袁全部接受,並嚴守秘密。
經過長時間的交涉,一九一三年十一月五日,中俄換文,俄國承認中國在外蒙的宗主權,中國承認外蒙的自治權、不駐兵、不和_圖_書設官、不殖民,僅可任命大員及專員,分駐庫倫等地,其他問題另行協商。一九一四年九月,中、俄、蒙三方代表會於恰克圖,俄國多方刁難,袁世凱不敢強爭。一九一五年六月七日,中、俄、蒙成立協約,俄蒙商務專條繼續有效,活佛受中國冊封,外蒙設立自治官府,得與他國訂立有關工商事宜條約,限定中國駐庫倫大員及各地專員衛隊,中國對外蒙僅存宗主權的虛名。
英國對西藏的侵略,亦於辛亥革命之時,復行轉急。一九一一年十一月,駐拉薩的川軍譁變。達賴十三世得英國餉械之助,嗾使西藏僧番圍困川軍,擾及西康。一九一二年,袁世凱命四川、雲南派兵赴援,印度總督亦遣達賴自大吉嶺回藏。北京英國公使抗議中國進兵,要求不得干涉藏政,否則不承認民國政府,將以實力協助西藏獨立。袁的政權有賴英國支持,命西征軍停進,開復達賴名號,拉薩駐軍被迫繳械,第二年,達賴與庫倫活佛互認獨立。
民國成立後,孫中山以民族平等,袁世凱就外蒙利害,分勸外蒙取消獨立,活佛請袁先與俄國相商。俄國並不欲於此時使外蒙與中國分離,但望排除中國的勢力。因為外蒙力量薄弱,如果獨立,或將成為俄國的負擔,如果坐視不問,中國對外蒙古的統治勢必加強,最好是使外蒙自治,由俄國獨佔經濟權益,顧慮的為日本、英國的態度。一九一二年,分別與日、英成立密約及諒解,劃分俄、日在內蒙古的勢力範圍,而以西藏為對英的交換條件。同年十一月三日,與外蒙簽訂所謂「俄蒙協約」,俄助外蒙自治,代為練兵,保持現有秩序,不准中國派兵移民。另訂一「商務專條」,俄人在外蒙享有自由居住、往來、免納出入口稅,開辦銀行、郵政,租購土地,經營工、商、林、礦,航行河流權。
袁世凱知道這幕交涉重大,他的初步對策,一為故示強硬,使日本有所瞻顧,並希見諒於國人。一月十九日,他對他的日籍顧問阪西利八郎,斥日本竟以亡國奴對待中國,中國絕不作朝鮮第二。外交次長曹汝霖復告日置益,謂日本要求難以接受,接著各省將軍聯名反對。二為將內容外洩,促起輿論與列強的注意,期對日本有所影響。一月二十二日,北京報紙刊出此項消息,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P.S. Reinsch)亦獲悉要求的大概。三為拖延時間,以觀變化。一月二十七日,更易外交總長,以陸徵祥代孫寶琦為手法之一。日本對於袁的權術及隱衷,一一窺破,絲毫不以他與各省將軍的表示為意,但頗重視消息的漏出,招來列強的干涉,警告北京外交部勿施遠交近攻之計,應迅速談判。
八月十五日,日本對德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軍艦退出中國海面,將青島交付日本。同日,知照中國,盼信任日本,倘中國發生內亂,願協助平定。青島問題,中國不宜自行處置,否則將引起嚴重後果。北京德使館以事機急迫,有意將青島交還,曾與北京商談,立遭日本詰問。中國駐德公使亦在柏林試談,德政府以日本既發出最後通牒,不容再作其他考慮。再者,青島的命運決定於歐洲戰場,確信最後勝利,必屬於德國。北京轉詢英、美態度,英以日本參戰成為定局,縱令德將青島交還中國,日和-圖-書本亦不承認,仍必出以戰爭。美以日本保證對華無領土企圖,將來青島可歸還中國,並聲明不損害美國在華利益,表示滿意。中國建議將青島暫交美國接管,日後再歸還中國。美國不欲另生枝節,說是無能為力。
日本對德宣戰前後,日本報紙紛主照日、韓先例與中國締結協定,並刊載自製的「中日新議定書」。八月二十五日,駐華公使日置益建議外相加藤高明,與袁世凱交涉,袁如承認旅順、大連租期延長為九十九年,允日人在南滿、東蒙有居住營業自由,借用日款建造武昌至九江、南昌至杭州鐵路,日本可令中國革命黨人離境。
一、俄、英割裂外蒙、西藏
二、日本力圖南滿、東蒙與進兵山東
四、袁世凱對日屈服
美國為唯一尚未捲入大戰漩渦的大國,芮恩施電告國務卿白萊安(WJ Bryan),謂中國的獨立與門戶開放已受到威脅。中國如予拒絕,日本將製造中國變亂,作為軍事行動的口實。中國應將二十一條通知美國,美國應與英國取得諒解。白萊安的看法有些兩樣,不若芮恩施的積極。威爾遜要白萊安注意日本目前在華地位和意向,命芮恩施對中日談判暫不干預。
日本深知袁急欲帝制,所顧慮的為國人的反對,特別是國民黨。二十一條甫一提出,即對袁利誘威迫。日置益先表示願保障袁的地位及身家安全,取締在日本的革命黨、留日學生,糾正在華日本浪人商民行事。繼謂日本人民懷疑袁的態度,常抱反感,有援助革命黨倒袁之議。今次條件,須絕對同意,方可證明對日親善,以後日本可遇事相助。若遷延遲疑,將生不虞事態,至有更甚的要求。加藤面告中國駐日公使陸宗輿,為袁永久計,應與日本結合。中國秩序雖已漸次恢復,隨時仍有發生動亂可能。袁為自身考慮,對共和政體將作何改變,殊值得三思,如因政體而引起革命,恐非袁本人所能防止。大隈開門見山地說,中國若行帝制與日本為同一國體,當樂於贊同。日本報紙宣稱,中國苟能與鄰邦視善,不論政體如何,皆所歡迎,要親善就須答應日本的要求。袁於這些言論不能無動於衷,袁克定亦殷望做到中、日唇齒相依。
三、二十一條要求
英恐俄人利用蒙人插足西藏,勾結一向親俄的達賴,因之希望與中國早了藏事。一九一三年十一月,中英藏三方代表在印度西姆拉(Simla)會議,依英國代表麥克馬洪(A.H. McMahon)的要求,一九一四年四月二十七日,訂一暫時草約,分西藏為內外二部,以青海南部及四川西部為內藏,其以南及其以西為外藏,劃為自治區。中國不在西藏駐兵、設官、殖民,僅可於拉薩派一大員,英國派一商務委員,各置衛隊,達賴由中國授以封號,但未得北京承認。七月二日,英國逕與西藏簽訂正約並換文,劃分藏、印東界,即所謂「麥克馬洪線」。是後達賴東犯,西康幾盡為所陷,事實上西藏等於脫離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