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非常法史:歷史上的法律趣事

作者:劉典
非常法史:歷史上的法律趣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部分 千秋法治誰引領 逆天而行的法家狂人

第二部分 千秋法治誰引領

逆天而行的法家狂人

在一個代表儒家思想的貴族勢力空前發展的時代,在儒家的思想已經滲透到這個社會的骨髓的時候,曹操卻掄起法家的「大棒」,橫掃八荒,反社會發展潮流而雄起,無異於逆天而行。
早期的曹操「任俠放蕩」,喜歡當一名「遊俠」,同時代的袁紹、張邈等許多人也如此。這個時期應該說法家思想對曹操影響並不深,因為韓非子對遊俠一類人是排斥的,包括在他「重本抑末」的思想裡。
袁渙初歸曹操,便對曹操說:「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義,兼撫其民而除其害。」提倡以道德仁義教化民眾,曹操深納其言。袁渙歸曹操是建安三年呂布覆滅之後的事,可見曹操最遲在這個時候就有實施以禮教民的想法,大概由於戰事頻繁所以沒有出台具體政令。
建安八年五月,曹操頒佈的《修學令》,表明了他要實施以禮教化民眾的決心,這與曹操的一位謀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位謀士,叫袁渙。
隨著他「舉孝廉為郎」,開始進入官場後,法家思想在他的行動中初見端倪,如棒殺蹇碩之叔,整治貪官污吏。後來有一段時間,曹操「托疾病,輒告歸鄉里」,其原因便是因為「權臣專朝,貴戚橫恣」,突然讓我想起孔子說的「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政府腐敗無能,就捲鋪蓋回家吧!
古代帝王把京都以外的地區劃分為九等徵收賦稅來區別遠近,制定三種輕重不同的刑法來平定治理社會混亂的局面,我的愚見認為這個郡應該遵從邊遠地區、https://www•hetubook.com.com新封王國的法律,這裡的民間小事,派主管官員臨時根據情況靈活處理,對上不違背公正的法度,對下順應百姓的心願。等過了三年,老百姓安居樂業,然後用法令整治他們,那麼就沒有什麼地方行不通了。
這也難怪,曹操崇尚嚴刑峻法,因此,許多人認為曹操是法家,曹操的思想應該是以法家思想為主也不足為怪。但是,在逐漸深入瞭解到魏武帝曹操的具體事跡中的細節後,發現不少有趣的事情,值得今天的我們對曹操姓「儒」還是姓「法」進行一些新的探討。
由此比照,可見曹操思想中受儒家影響不小。
曹操的人生際遇讓我想起另一個鼎鼎大名的儒學宗師——荀子,作為儒家的標桿和旗幟,培養出來的學生卻一個一個都是最純粹的法家人士,如韓非、李斯等,歷史總是有著驚人的相似。
但是,隨著自東漢以來世家大族經濟政治勢力的強勢崛起,儒家思想隨著士族政治時代的來臨,擺脫西漢時「王霸道雜之」的窘境,真正成為實質上的官方哲學,曹操的一些法家之舉自然成為這股歷史潮流的「眼中釘肉中刺」,以司馬家為首的大貴族利益集團群起而攻之,於是,最堅持法家思想的曹魏最先消亡了。
曹操的用人思想十分著名,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叫「唯才是舉」。
王修治魏郡時,「明賞罰」;蘇則在金城設禁令,「有干犯者輒戮,其從教者必賞」等等。足以說明曹操崇尚的法治也在其治下各縣得到實施和圖書
在實施以禮教民政策的同時,曹操同樣不忘推行他崇尚的嚴刑峻法。首先突出的一件事就是「制新科下州郡」,何夔上言曹操:自從喪亂以來,人民流離失所,現在雖然稍稍安定,但是歸服教化的時間很短。所下達的新法令,都是用嚴明的刑罰來整飭法令,統一國家的教化。我所管轄的六縣,轄界剛剛劃定,加上鬧饑荒,如果一律用法律禁令來整治,恐怕會有不服從教化的人。有不服從教化的人就不得不誅殺,那麼就不是觀察民情設立教化順應時勢的意圖了。

學儒家,先把學習搞上去

土地兼併一直是王朝興衰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先秦的儒學大家孔子說過:「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然而,孔子卻沒有明確的抑制土地兼併的主張。之後的孟子、荀子也沒有明確的抑制土地兼併的主張。商鞅、韓非子等法家流傳於後世的相關著作,皆主張重農抑商,但對於抑制土地兼併的思想的敘述則很少。
教刑結合的思想來源於董仲舒「德主刑輔」的思想,只不過在社會動盪的背景下,曹操必須採取「德刑並重」方能更好地治理其轄下郡縣。
曹操的另一土地政策是抑制土地兼併,其中最有名的政令莫過於建安九年(公元二〇四年)頒佈的《抑兼併令》。

儒法兩家摻和著玩

曹操聽從了何夔的建議,將新科推廣至治下各縣。不僅如此,曹操還將教刑結合,曹操曾對高柔下令說過:「夫治定之化,以禮為首。hetubook•com.com撥亂之政,以刑為先。」表明了曹操實施教刑結合的思想。
此外,曹操甚至「議復肉刑」,並且得到陳群、鍾繇的贊同,但由於王朗等眾多參與議會者反對,加上軍事繁多,暫且罷議。
儒家思想主張「德主刑輔」,而法家思想則主張「刑主德輔」,曹操則取了平衡點。
直到西漢孝景帝時期,開始出現「罔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併兼」,土地兼併問題日益嚴重。武帝時期,董仲舒上言請求「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兼併之路」。儒家有比較明確的抑制土地兼併的思想主張,大約始於此。以此觀之,曹操抑制土地兼併的思想直接來源於董仲舒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儒學是包含了一些道家、法家思想在內的新儒學,畢竟要抑制土地兼併光靠德治是不行的,更需要有法治作後台,這也就是所謂的「陽儒陰法」,也因此曹操抑制土地兼併的指導思想是儒家思想,行政手段則體現法家思想。
魏國建國初,曹操升袁渙「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袁渙又上言曹操:「今天下大難已除,文武並用,長久之道也。以為可大收篇籍,明先聖之教,以易民視聽,使海內斐然向風,則遠人不服可以文德來之。」曹操「善其言」。其治下,劉馥於揚州「聚諸生,立學校」;杜畿在河東「親自執經教授」;楊俊治南陽「宣德教,立學校」。因此可見,曹操並非在說空話,而是有實際行動的。

唯才是舉顯「儒法合流」之思想

曹操和荀子,如果我們片面地www.hetubook•com.com將其貼上標籤,覺得曹操姓「法」,荀子姓「儒」,這都是不妥當的,他們的思想融貫儒法,開創了一條新的思路,很難說有明晰的界限,他們的思想超脫儒法之爭,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就像現代基因學的研究成果:雜交品種更具優勢,曹操和荀子將儒法兩家雜交而用,成就了一番偉業。於是,曹操橫掃北方,統一天下的大部分地區,荀子的學生韓非、李斯助秦始皇一統天下,成就亙古未有之事業,令無數後人觀瞻和仰望。
以禮教民,以德化民是儒家一貫的主張。觀先秦幾位大儒,孔子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孟子有言「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荀子亦云「勸教化,趨孝弟」。至漢代董仲舒也認為「教,政之本也」,主張君主應該「立辟廱庠序,修孝悌敬讓,明以教化,感以禮樂」。由此觀之,以禮教民的政策體現了曹操儒家思想的一面。

不拘一格的政治狂人

假如有人問:「曹操的思想屬於哪一家?」一般人大多會回答:法家。
這樣看來曹操「唯才是舉」的用人思想似乎不是儒家思想,其實不然。曹操「唯才是舉」的用人觀的根本指導思想還是儒家的「任賢」的用人思想,只不過為適應當時社會,他必須做出調整,但這種調整並非放棄了對「德」的要求,因為觀曹操一生的用人事跡,他並非完全放棄對人才的「德」的要求。

儒法皆施抑制土地兼併

縱觀曹操的一生,他堅持了一輩子的法家主張,被他的兒子曹丕一一m•hetubook•com•com推翻,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變成了「九品官人法」,從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雅士」,世家大族壟斷國家人才錄用渠道長達幾百年,除此之外種種措施不勝枚舉。
曹操因《三國演義》飛入了千家萬戶,千秋事跡任人評說,隨著今天我們對史料的進一步解讀,又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浮現於當今的學術界,為我們的茶餘飯後增添了許多談資。
譬如郭嘉,郭嘉平時「不治行檢」,陳群非常看不慣郭嘉這種不注意品行的習慣,於是「數廷訴嘉」,而郭嘉依舊「走自己的路,讓陳群去說吧」,曹操也沒有因此責怪過他們中任何一人。
譬如魏種,他曾經背叛過曹操,曹操也發誓抓到嚴懲他,結果等到真正抓住他的時候,卻只是說了句「唯其才也」便饒恕了他,對他依舊給予重用。
儒家是非常重視道德的一個學派,所以當時有「才能」跟「性格」可不可以分開的爭論,儒家說不能分開,儒家賢能這個「賢」字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是好人,另一方面是能幹的人。儒家認為,一個能幹的人沒品德的話,越能幹,越會做壞事,這不叫賢人,叫奸人。
曹操因「法」而興,最後曹魏卻因「法」而亡,就算穿了一件儒家思想的「馬甲」,也擋不住歷史潮流的動盪。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歷史總是這麼無常。

仁教之中不忘法家「本色」

曹操用人政策,易中天教授較為完整地歸納出了五點,具體特點就是「德才皆重,以才為先」。即注重所用之人的才能,即便其品行稍差,也可以接受,最重要是有才。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