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三國史話

作者:呂思勉
三國史話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十五、替魏延辨誣

十五、替魏延辨誣

魏延的謀略,從一件事情上可以見得。據《三國志》註引《魏略》說:諸葛亮出兵伐魏時,和手下的人謀議。魏延獻計說:「魏國的安西將軍關中都督夏侯楙,是曹操的小女婿,既無智謀,又無勇氣。你只要給我精兵五千,直指長安,他聽得我去,一定要逃走的。他走後,長安就只剩些文官了。魏國東方的救兵要合攏來,還得二十多日,你的大兵也好到了。如此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了。」
魏延既然死了,自然得宣佈他的罪狀。當時所說的,大約是誣他要謀反降魏。所以《三國志》裏有這樣的幾句話說「魏延不北降魏而南還,乃是要除殺楊等,本意如此,不便背叛」,就是替魏延剖辯的。不過古人文辭簡略,沒有把當時誣他的話敘述清楚罷了。假使魏延真要造反,楊儀便有如剿滅反叛的大功,回來後豈得不重用?然而不過做一個中軍師,並無實權,諸葛亮的老位置,反給蔣琬奪去了。
據《三國志》說:諸葛亮病危的時候,和楊儀、費褘、姜維三個人密定了退兵的計劃。這一次出兵,魏延本來是先鋒,這時候卻將他改作斷後,而令姜維次之。魏延如不聽命令,大軍就徑行開拔。諳葛亮死後,楊儀秘不發喪,派費褘去探問魏延的意思。魏延說:「丞相雖死,我自活著在這裏。相府裏親近的人和官屬,自可將護他的棺柩回去安葬,我自當帶兵擊賊。如何因一個人死,廢掉天下的大事呢?況且魏延是甚麼人,要聽楊儀的命令,替他做斷後將?」就和費褘同擬一個計畫,那一部分的兵該退回去,那一部分的兵該留下來,要費褘和他連名,把這命令傳給各將領。費褘騙他道:「楊儀是文官,不會部署軍事,他決不會違反你的意思的,不如讓我回去,再和他商量和圖書商量。」就騎著馬快跑而去。費褘去後,魏延懊悔不該放他,再派人去追,已經來不及了。魏延派人去探看,楊儀等已經整軍待發,打算把魏延一枝兵留下來。魏延大怒,趁他們沒有動兵,便帶兵先發。楊儀等亦伐木開路,晝夜兼程,緊跟在他的後面。魏延的兵先到,據住了南谷口,派兵去攻擊楊儀。楊儀派何平去抵敵。何平罵魏延先發的兵道:「丞相死得沒幾時,你們何敢如此?」魏延的兵知道其曲在延,都不聽他的命令,散掉了。魏延只和他的兒子和還有幾個人逃回漢中去。楊儀派馬岱帶兵去將他追斬了。
關羽、張飛都是長於戰鬥的。關羽攻曹仁,雖然終於失敗,乃因受了孫曹兩面的夾攻,而又外無救援之故。當時那種凌厲無前的氣概,使曹操方面十分吃緊,那也不是容易的罷?當曹操平張魯之後,張郃的兵,業已攻入巴中。使巴中而竟為曹兵所佔據,強敵即逼近兩川,蜀漢的形勢,此時實亦萬分吃緊,而張飛竟能夠把張郃打退,這一場功勞,也不能算小罷?然則在當時,關羽、張飛所以威名播於敵國,易世之後,還有人稱道弗衰,也不是偶然的。然而先主對於鎮守漢中之任,竟不用張飛而用魏延,則魏延的將略,似乎還在關張之上。大概關張的將才,是偏於戰鬥,而魏延則要長於謀略些罷?然則鎮守荊州的假使是魏延,或者不如關羽之以過剛而折,而半個荊州,也就不至於失陷了。這雖然是揣測之辭,似乎也有可能性。
這一段事情,一看而知其不是實在。據註引《魏略》說:則諸葛亮病重的時候,是派魏延代理自己的職務,秘喪而歸的。楊儀和魏延索來不睦,就揚言魏延要投降敵國,帶著手下的人去攻魏延。魏延因出其不意,無從抵當,只得帶著兵逃走,就給楊儀追殺了。這話也不是事實。諸葛亮在病危之時,豫定退軍計劃,這一個命令,總是要傳給全軍的,豈有和楊儀、費褘、姜維私相計議,置先鋒軍於不顧之理m.hetubook.com.com?這豈像諸葛亮做的事情?若說諸葛亮的職務實係命魏延代理,則全軍都在魏延統率之下,楊儀是文官,手下沒有軍隊的,帶著甚麼人去攻魏延?若說運動諸將,同反魏延,怕沒有這樣容易的事?況且據《三國志》說:當時魏延表奏楊儀造反,楊儀也表奏魏延造反,顯然成了個兩軍對壘的形勢,並不是從一軍之中突然分裂戰鬥起來的。然魏延是個名將,果使有了準備,派兵去攻楊儀,也斷沒有給何平一罵就罵散了的情理。所以兩種說法都不是事實。
然諸葛亮雖不用魏延之計,而其軍隊精練,一切都依著法度,亦自有其不可及之處。他第一次雖然失敗,以後又屢次出兵。魏朝嘗派司馬懿去抵禦他。司馬懿的用兵,亦有相當能力。他生平除掉和諸葛亮對壘之外,也總是勝利的。獨至對於諸葛亮,則僅僅乎足以自守。這句話,是見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注所引吳人張儼所著的《默記》裏面。第三國人的話,比較要公平些。於此可見《三國志》裏載諸葛亮伐魏之事,總不勝利;《晉書本紀》裏更說他每戰輒敗;只因《三國志》為晉人所著,《晉書》所根據的,也是晉朝人的史料,不足憑信罷了。諸葛亮每次出兵,都因糧運不繼,不能持久,乃製造了木牛流馬以運糧,又分兵屯田,為久駐之計。蜀漢後主的十一年,即魏明帝的八年,他屯田的兵,已經雜居渭水沿岸,逼近長安了。不幸患病身死,從此以後,蜀漢就更無力進取中原了。這固然不僅是軍事一方面的問題,然而當時蜀漢的軍隊,起了內訌,以致魏延身死,亦不能說不是一個損失。
諸葛亮從太和二年以後,是不斷的出兵伐魏的,太和二年,是入三國後的第九年。諸葛亮之死,在入三國後十五年。蜀漢的滅亡,是在入三國後四十四年。所以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二十九年的命運。這二十九年之中,前十二年,總統國事的是蔣琬;中七年是費褘;後十年是姜維。蔣琬、費褘手和圖書裏,都不甚出兵伐魏。姜維屢次想大舉,費褘總裁制他,不肯多給他兵馬。費褘死後,姜維做事才得放手些,然而亦無大功,而自己國裏,反因此而有些疲敝。當時很有反對他的人。後來讀史的人,亦有以蜀之亡歸咎於姜維的用兵的,其實亦不盡然。當時魏蜀二國,國力相去懸殊。滅蜀的一次,據魏國人計算,蜀兵總數共只九萬,分守各地方的,差不多去其一半,而魏國分兵三路,諸葛緒、鄧艾每路三萬,鍾會所帶的兵又有十餘萬,兵力在兩倍以上。所以蜀漢的形勢,是很難支持的。既無退守的餘地,就只得進攻,至少要以攻為守。諸葛亮的不斷出兵,也是為此。從魏齊王芳之立,至高貴鄉公的被弒,其間共計二十一年,即係入三國後之第二十一年至第四十一年,正是魏國多事之秋,蜀漢若要北伐,其機會斷在此間,而其機會又是愈早愈妙,因為愈早則魏國的政局愈不安定。然此中強半的時間,都在蔣琬、費褘秉政之日,到姜維掌握兵權,已經失之太晚了。所以把蜀國的滅亡,歸咎到姜維,實在是冤枉的。倒是蔣琬、費褘應當負較大的責任。魏延伐魏之志,是比較堅決的。只看見諸葛亮死日,他不肯全軍退回,便可知道。如其諸葛亮死後,兵權在他手裏,總不會像蔣琬、費褘那樣因循的,雖然成敗不可知。所以魏延的死,總不能不說是蜀漢的一個損失。
據《三國志.夏侯惇傳》註引《魏略》,夏侯楙免去安西將軍都督之職,就是在這一年的。然則魏延的獻計,亦就是這一年的事,倘使諸葛亮採用魏延之計,則魏延做了先鋒。馬謖亦是奇才,我們不能以成敗論人,但謀略雖好,戰鬥的經驗或者要缺乏些,所以不免有失,用魏延則無此弊,然則使諸葛亮採用魏延之計,看似冒險,或者轉無馬謖的失著,亦未可知。所以諸葛亮不用魏延之計,實在是可惜的,而魏延的將略,亦就因此可見了。
魏延本來是以部曲隨先主入蜀的。因屢有戰功,升遷到牙門將軍。先主既得漢中之後,還治成都,要拔擢一個人來鎮守漢中。當時大家都以為要用張飛,張飛也以此自許,而先主竟破格擢用了魏延。關羽、張飛是先主手下資格最老的兩員猛將,當時敵國的人亦都稱他為萬人敵的。先主從起兵以來,不分兵則已,要分兵,關羽總是獨當一面的,第十二回中業經講過了。此時關羽正在鎮守荊州,再要找一個獨當一面的人,以資格論,自然是張飛了。再次之則趙雲,隨先主亦頗久。爭漢中之時,趙雲亦頗有戰功,先主稱他「一身都是膽」的。然而這時候要鎮守漢中,先主卻破格擢用了魏延,這就可見得魏延的才略。和-圖-書
這件事,《三國志》上說:諸葛亮生時就密表後主,說我若死了,便將後事交給蔣琬。這也不是實情。諸葛亮的做事,是很積極的。他在生前,似乎並沒有豫料到自己要死。假如他豫料到自己要死,那可先行布置的事情多著呢?以他的地位聲望,一切公開囑咐了,也不怕甚麼人反對,而且可使身後的事情更形妥帖,何至於密表後主,只保薦了一個蔣琬呢?《三國志.蔣琬傳》說:諸葛亮死後,新喪元帥,遠近危悚,蔣琬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色舉動,和平時一樣。眾望因此漸服,可見得蔣琬初繼諸葛亮的任時,眾人還不很信服他。假使諸葛亮生前豫行指定他為自己職務的後繼人,就不至於此了。以諸葛亮的公忠體國,心思細密,豈有想不到這一層之理?蔣琬和楊儀,向來所做的事情是差不多的,而楊儀的職位和資格,還在蔣琬之上,不過楊儀是鋒芒畢露的,大家有些怕他,蔣琬卻是個好好https://www.hetubook.com.com先生,人家容易和他和睦,所以諸葛亮的位就給蔣琬搶去了。楊儀自然不服,口出怨恨之言,以致得罪而死,這事無甚關係,可以不必細述。然使魏延確係造反,楊儀確有誅滅反叛之功,則無論他如何不孚眾望,人家將來要排擠他,當時總是要賞他的,斷不能徑置諸閒散之地,這也可見得魏延並沒造反。
案諸葛亮第一次伐魏,在魏明帝太和二年。這一次,魏國見蜀國久不出兵,以為他無力北伐,毫無豫備。所以諸葛亮出兵,甚為得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望風迎降。只因馬謖失機,以致前功盡棄。以後出兵,雖然累戰克捷,然魏國亦已有了豫備,要大得志就難了。所以太和二年這一役,亦是魏蜀強弱的一個關鍵。
這件事情的真相,依我推測,是這樣的:諸葛亮病危時,並沒有能夠豫定退兵的計劃就死了。他死後,楊儀等密定了一個退兵的計畫,怕魏延不聽,派費褘去探問。魏延果然不肯聽他們的部署,要自己另定一個計畫,和費褘連名行下去。費褘哄騙他逃了回來。知道無可疏通,就把他置諸不顧,打算將餘軍徑行開拔。這個消息又被魏延打聽到了,乃趁他們沒有開拔之前,先行開拔,把南谷口據住了。至此,兩軍遂不得不正式交戰。魏延雖然勇猛,然所統率的,只有他的直屬部隊,就是做先鋒軍的,楊儀在諸葛亮幕府裏,全軍都在他調度之下,眾寡不敵,所以魏延就給他打敗了。至於說魏延的軍隊,給何平一罵就罵散了,不曾有劇烈的戰鬥,乃因內訌並非美事,所以又有些諱飾。這件事情的真相,似乎大略是如此。
三國的史事是大家都知道的,本來用不著我來講。我現在所要講的,只是向來大家弄錯之處,我想要來矯正矯正而已。既然如此,我就還要想替一個人辨誣,那就是魏延。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