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突襲蘇聯

作者:葉皮凡.馬卡列夫
突襲蘇聯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章 「巴巴羅薩」計劃 進攻蘇聯的「理由」

第二章 「巴巴羅薩」計劃

進攻蘇聯的「理由」

英國強大的空軍實在是他的心頭之患。他私下曾對他的部下說過:「對英國作戰只會把兩個國家都變成焦土。」而且即使最終攻佔了英國,也必然要使德軍付出巨大的犧牲,那樣的話可能近十年內德國都無法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了。希特勒也認識到,德軍即使登陸作戰,成功打垮了大不列顛,但卻無力去瓜分在全世界土崩瓦解的英國殖民地,這樣德國人的鮮血只能為美國人和日本人換來漁翁之利,這是希特勒絕對不情願的。橫掃歐洲的德國鋼鐵之師不可能永遠生龍活虎,在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戰爭後就會變成疲憊之師,希特勒不願把他的最後一顆子彈用在英國身上。
希特勒的顧慮還不止這些,最重要的是蘇聯實際上掌握著他的經濟命脈。由於戰爭的規模不斷擴大,德國對原料的依賴越來越大,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如橡膠、石油、銅、鉑、鋅、石棉、黃麻和鎢等原料只有蘇聯能夠供應,而蘇聯直到當時還根據簽訂的條約進行供應。如果對英戰爭沒完沒了地打下去,而美國的軍事實力會像希特勒估計的那樣,從一九四三年起充分顯示出來,那麼德國就要在原料上徹底依賴蘇聯。這時一旦蘇聯變卦,就等於對德國釜底抽薪。這樣的前景希特m.hetubook.com.com勒是無法忍受的。而一旦打敗蘇聯,德國則可以放心地從蘇聯攫取原料和農產品:烏克蘭的小麥,頓巴斯的煤炭和礦石,科拉半島的鎳,高加索的石油,白俄羅斯的木材。德國與反法西斯國家相比,戰爭潛力上絕對處於下風,隨著戰爭的拖延,美蘇兩國遲早也會參戰,德國將無法抗衡美英蘇三大國兩個方向的聯合進攻,不如先集中兵力,以閃擊的方法速戰速決地解決掉蘇聯,就能徹底穩固自己的背後,並且獲得極大的資源優勢。
德軍情報部門對蘇軍最高統帥部和蘇軍的主要將領幾乎毫無所知。金策爾主管的情報部門於一九四一年一月一日出版了一本關於蘇聯武裝部隊的手冊。德國的這份官方秘密手冊很說明問題,它暴露了德國情報部門工作上有很大的缺陷。它坦率地承認,蘇軍戰鬥序列方面的情報幾乎是空白,敵人究竟有多少個方面軍(集團軍Army Group)和軍(Army),也沒有確鑿的事實能夠說清。這份手冊沒有詳細介紹蘇軍的編制裝備,只是泛泛地說一個軍可能由一個司令部,數個步兵軍團(Corp),軍屬重型炮兵、航空兵與後勤保障部隊組成。據推測,給軍https://m.hetubook.com.com配屬騎兵部隊或摩托化部隊也是可能的。
希特勒對於史達林的印象是:這個傢伙和我一樣,會使用欺詐的手段,會在對自己有利時背棄任何條約,說不定蘇聯什麼時候就會主動發起進攻。事實上自從《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以後,希特勒就越來越感覺到背後的芒刺。當希特勒指揮德軍在法國大地上揮戈猛進的時候,蘇聯卻悄悄地在他的背後用和他如出一轍的手段開始了擴張。一九四〇年六月十二日,莫斯科向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發佈一項最後通牒,四天之後,又向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發出了同樣的最後通牒,並向羅馬尼亞邊境派兵。在巨大威懾下,三個國家舉手投降。僅僅半個月內,蘇聯兵不血刃地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以及羅馬尼亞的兩個省,直接威脅到了希特勒的石油命脈。蘇聯甚至對羅馬尼亞的北布科維納提出領土要求,這使希特勒大為惱火,因為這個地區是奧地利王國的舊土,而且密集地居住著日耳曼人。希特勒對此專門回顧了一九三九年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文本,卻吃驚地在「秘密協定」中發現了一條重大的漏洞。上面明文寫著:「考慮東南方時,蘇聯一方強調它對比薩拉比亞的興趣和_圖_書,德國一方宣佈它對這些地區完全沒有政治興趣。」其中「地區」一詞竟然使用了複數形式,這就使得蘇聯對羅馬尼亞的吞併行為完全不受條約的限制。並且大量情報表明,丘吉爾正在極力拉攏蘇聯參戰,史達林有可能與丘吉爾結成同盟,而從背後直接進攻德國本土。那樣的話,德軍將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動地陷入兩線作戰的最不利局面。
唯一讓希特勒猶豫的就是蘇聯對於他來說實在是太神秘了,德軍最高統帥部無從瞭解蘇聯坦克和飛機的數量。德國情報部門的報告所提供的數字只是猜測而不是判斷,因為這些數字沒有確鑿的事實為依據。關於蘇軍平時擁有的或者戰時可能組建的陸軍師的數目,也沒有任何可靠的情報資料。情報部門只是以蘇聯人口和估計的工業潛力為依據,採取草率而粗略的方法判斷敵情的。
一九四〇年十月八日,可以說是希特勒開戰以來最為鬱悶的一天,在柏林,他無奈地下達了無限期推遲「海獅」計劃的命令。丘吉爾政府的頑強抵抗已經傷了希特勒的心,更讓他感到難堪的是在執行「海獅」計劃時,他的海軍和空軍在與英國皇家海軍和空軍的對抗中絲毫沒有佔得上風,反而是一系列的海空勝利包括對柏林的不斷和圖書空襲鼓舞了英國人本已低落的士氣。這並不奇怪,英國海軍的兵力幾乎是德國海軍的三倍,而在美國的幫助下,英國空軍的裝備質量也超過了德國空軍。在完全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條件下發起渡海登陸作戰,簡直就是讓大量的士兵去送死。希特勒隱隱地感覺到,那道淺淺的海峽,對他來說變得越來越寬了。
但是希特勒卻可以找到一個最好的參照物,那就是一九三九年的蘇芬戰爭。在那場力量對比完全一邊倒的戰爭中,蘇軍表現得卻異常低劣。為了對付僅三百五十萬人口,一共只有十五個步兵師、六十輛坦克的芬蘭,蘇聯動用了五十個師、上百萬軍隊、一萬一千多門大炮、三千輛坦克和三千架飛機,卻耗時四個多月,傷亡了二十六萬人,是芬蘭軍隊傷亡的三倍還多。這和德軍在歐洲的橫掃千軍勢如破竹簡直就是鮮明的對比。希特勒想到這些不禁頗感得意,蘇聯其實是愚昧落後和外強中乾的,蘇聯軍隊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德軍,史達林的「大清洗」造成了高級軍事將領的嚴重匱乏,軍隊指揮能力低下。因此,希特勒樂觀地作出判斷:一旦戰爭打響「在指揮、物資和部隊諸方面,我們將登上有目共睹的顛峰,而俄國人會陷入明顯的低谷——俄軍將一觸即潰m•hetubook•com.com。」並且德軍一旦入侵,蘇聯政局必將發生動盪,蘇聯社會主義很可能就此迅速瓦解。「我們只要踢開屋子的大門,整個腐朽的屋子就會立刻倒塌。」
希特勒還有一個如意算盤,就是迅速解決蘇聯能為日本消除隱患,可以大大地支援日本。支援日本就等於牽制了美國,使之無法輕易分兵與德對抗,同時將英國逼上孤立無援的絕路,強迫英國放棄對德國的抵抗,轉而與德國合作。如果這個想法實現了,那麼對蘇作戰就不是兩線用兵的險招,而是一箭雙鵰的妙手。
而蘇聯一直是希特勒心目中不共戴天的死敵。社會主義蘇聯是德國在意識形態上無法容忍的異類,消滅紅色蘇維埃是希特勒全盤計劃中或早或晚的一步棋。一九一七年的俄國十月革命之後,蘇維埃就成了整個歐洲帝國主義列強的眼中釘、肉中刺。希特勒一旦對蘇聯開戰,這場戰爭會具有整個歐洲討伐危險的布爾什維克的戰略意義,就好像是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一九四〇年六月初,希特勒就曾向德軍A集團軍總司令倫德斯特吐露了自己的心聲:「我真正的偉大使命,是同布爾什維主義算賬。」
再進一步說,蘇聯巨大的國土上到底潛藏著多大的戰爭潛力,蘇聯軍民究竟會表現出多大程度的抵抗,希特勒都無從知曉。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