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碧海左營心

作者:張明初
碧海左營心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十四 大路

十四 大路

大陸撤守,軍艦自上海市帶出了很多漂亮時髦的舞小姐,大部分都在左、高地區登岸,之後姐妹淘們相繼進入「聯誼社」討生活,以一曲五角代價伴舞。上海小姐是出了名的嗲氣,只要「二貼」,自然就掏空了不少水兵們的口袋,因此供餵了舞、歌廳業的命脈,使其能立刻在台灣落地生根,甚至傳承蔓延發展至全台,歷經半個世紀而不衰。如果想要記載這特種行業的發源地,那就免不了要探索到這條「左營大馬路」上來了。
街底尾端的「玄天宮北極殿」大廟前,單獨立著一間小廟,供奉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裡所描述的孫悟空。「齊天大聖」本是位虛神,在民間很少會被善男信女請入廟殿膜拜。這座「齊天宮」在此把關守闕,愈發令人省思,或許美猴王持如意金箍棒立此地界,正是要打醒在花街飄蕩的一群火山孝子;傳說中凡是經營青樓神女為業的老鴇們,都是膜拜好色的豬八戒為恩神,而孫猴兒正是此豬公的剋星呢。
每逢假日禮拜的上午,天主教徒們參加完了彌撒,就紛紛越過大路,進入對面人潮壅塞的「中央菜市場」,採購魚肉菜果,以烹調假日家庭餐聚的佳餚,或擠到「大排檔」食攤上,享用早點兼午餐的小吃。
戲院背面的廓後街,是條鶯燕棲居的花柳巷,與「大臭排水溝」恰好相互平行,頗有一絲「秦淮河畔」的風味。人約黃昏後,綠燈似暮星般地幽然閃爍,成為另類夜市的人肉買賣。
因返校日而早起的孩子們,穿著厚重衣服,在往返學校的途中,趴在木橋上,傻呆地觀看著那些身強體壯的爆破隊叔叔們,在橋下打赤膊,全身和著稀黑的爛污泥,沿著比「左營大路」還要長的臭水深溝,不停地潛竄和狂跑,進行所謂「地獄週」總訓練的大測試。
「女子越劇團」俗稱紹興戲,是蔣公家鄉的戲曲,在那個時代裡十分風行。大陸淪陷前夕,有幾個戲班臨時不約而同地自浙江沈家門搭乘軍艦撤到台灣,因此才能夠將此文化異地傳承,使得女團員們都對海軍抱有深厚的感恩https://www.hetubook.com.com,和不捨的情懷,所以很樂意來左營公演。於是「左營大戲院」基於生意上的考量,抓住機會,遂請曾在御前表演、藝名喇叭花的小姐,也是前上海市的「越」劇名丑旦來此登台。這位小姐唱作俱佳,一曲「麻將經」的段子堪稱絕後,令觀眾爆笑如癡,連演週餘仍不能下檔,為大戲院賺進了大把銀子。
「興隆」電影院隔壁的隔壁,有幢三層樓建築,外表灰冷帶點陰森(至今仍是如此),二、三樓幽深暗黑,底層大門緊閉。這幢俗稱「左營三樓」的房子,是國軍剛抵台灣時,尤其在民國四十二、三年間,海軍白色恐怖時代的思想偵訊所,裡面曾經流傳過一則令人驚悚的故事。謠傅凡是被懷疑政治思維有問題的人,只要被請進此樓,就休想再下得了這段樓梯,因為傳說在頂樓的隔間裡,裝了一個盛滿硝鏹水(硝酸)的大浴缸,任何東西落進缸內,都會慢慢化成陣陣濃臭的煙霧,待霧散煙消後,缸底變得混濁不清,任何東西都看不見。這則恐怖的傳聞,讓孩子們聽了好害怕,怕自己的家人會被抓到裡面去,因此每次路過這幢樓房時,總要避得遠遠的,斜個眼瞧一下那扇奪魄幽門,然後快速通過。
這條在五十年前尚未修築的實踐路,早時就是如此原始。整條路的中段,有一條與路面同寬的木橋(今為海平路面),橫跨在屯積了約三公尺厚污泥的臭排水溝上;溝旁東側是農地,海軍正在興建一座定名為「中山堂」的電影院,溝水向北流,往援中港出海,朝南洩,抵桃子園而通洋。這條明溝的分割線,毫不留情地將左營區分為東西兩半,平時是條排污水的大靜脈,戰時則可當作南北兵援隱伏性的大戰壕。
大戲院主要是出演歌仔戲、歌舞團、平劇、紹興戲、滑稽話劇及雜耍等的舞台劇,場內座席比「興隆」戲院要多。每當公演不同地方的家鄉戲曲時,有些懷鄉的觀眾,就會從大老遠的鳳山趕過來欣賞。五〇年代,曾有一位綽號小筷樂的先和*圖*書生,編了一齣影射共產黨「無知」和「土」氣的〈土包子下江南〉舞台滑稽諷刺劇,他帶著江北「小三子」的濃厚土腔,及傻呆的怪動作,親自擔任主角,造成一時轟動,家喻戶曉,令人難忘,而紛紛學他那種江北方言和滑稽的怪腔。
「興隆」電影院是左營大路的心臟地帶(現為三商百貨),附近又有「左營大戲院」,及夜市攤販等的陪襯,顯得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戲院外觀的牌樓,用水泥細石砌成,浮雕鏤刻著傳統中式的空花,不過格局卻有日式的呆板。電影院裡分成一樓平面及二樓,以大型圓柱支撐,柱上裝配了旋轉式電風扇,以調節場內空氣;觀眾木板座位窄小,但並不影響票房。放映的都是黑白電影(那時尚無七彩影片),由香港發行的古裝武俠飛劍戲劇較受歡迎,其中以于素秋主演的〈荒江女俠〉,和曹達華所演的〈七劍十三俠〉最為賣座;即使銀幕上俠客之間的打鬥明顯地不自然,但觀眾還是拍手叫好,很高興看到那痞壞蛋終於罪有應得。
「三樓」是由一位黃姓上校軍官負責主管,他打著桂上將旗號,操海軍官兵思想的生殺大權,不受在任的馬總司令管制,因此大多數的父兄們,都被迫去服從他所指定的反共教育淨腦訓練。人的權力一旦擴大之後,往往會吞噬人性,於是霸佔人|妻、搶奪錢財、再殺其夫的種種惡行,就隨之產生;在劣跡昭昭之下,成為人見人懼的魔頭,最後終於被苦主拚死一狀告到海軍總政治部。經副主任楊維智少將徹查後,黃員罪證確鑿,楊將軍不畏軍系派別的惡勢力,持槍親率警衛營隊,包圍嫌犯官邸,予以繳械逮捕,並呈報上級,將其處以軍法伏罪,就此結束「左營三樓」的恐怖和重重冤獄,消除官兵們相互猜疑的陰影,重現海軍團結一致的精神,和同舟共濟的信心。
其實行駛在左、高區間的公共汽車,最初是由省公路局負責經營,總站設在區公所左側與左營大路交叉的拐角處(今四七三號),每天車行班次稀少。直到「市立一中」擴班遷校hetubook•com.com,通學學生激增之後,才轉由市政府接手,首開「五」路公車到高雄體育場,並將總站改設到較為寬敞的現址(原為農舍),可以容納更多的候車乘客。每逢假日,就有好多阿兵哥在站前聚集,不時結伴走到大路斜對面的小巷(今為孔營巷);聽說巷裡有一間被大家叫作「海樂」的店,店裡雇用了許多妖豔的大女人來充任侍應生。據阿兵哥叔叔們透露,如果小孩子走近碰到那些鶯燕的面孔,準會變成壞男生,害得小男生們始終都把這條巷子列為不敢看的禁區。許多年後,總算弄清楚那間鋪子的全銜寫的是「海軍軍中樂園」,孩子們才好像立刻變成大人般地都懂了。
「左營大戲院」位於大路最彎的曲段上,也是路面往正南向的轉折點,與「興隆」電影院的廣告看板斜望,讓休閒的人們可以有更多娛樂節目供選擇。戲院門前小販林立,顯得狹窄和髒亂,巷子入口處有一個冷飲攤,以外賣可口的楊桃汁聞名,雖然小販並無店號,但只要說到大戲院前的楊桃湯,卻是無人不曉。
大路與介壽路相交處旁有塊小番薯田,因地處「南」公車總站馬路的對面,於是搭建了一所筒陋的長竹棚,作為一輛腳踏車收費兩毛錢的寄車場,由兩位年輕的小姐妹經營,並兼賣甘蔗小生意,首創公車接駁便利交通雛形模式;車場日日客滿,一位難求,財源滾滾。後因公車總站南移到現址,因此寄車場被改成華麗的店面,專賣西點麵包。
與冰室隔著大路的斜對面,是孩子們偶爾要去光顧的「王牙科診所」。王大夫留著小鬍子,和藹可親,醫術精湛,能解除牙病的痛楚,但孩子們還是害怕躺在那部磨牙機旁。醫生娘是日本人,而他們的孩子則是我們的同學,也是淘氣的玩伴。王伯伯有時會歪個頭,斜眼瞧望對銜的「三安」冰店招牌,一邊告誡來治牙、正痛得哇哇大叫的孩子說:要切記,不可多吃那冰冷的甜食,才可以保護牙齒的健康。
十分熱鬧的「北一菜場」,佔地廣闊,裡面甚至還有布袋木偶戲園子;買賣的貨和圖書色繁多,每逢年節,住在南左營的主婦們若想挑選上乘的雞鴨魚肉,就得捨中央菜場,趕來此市集辦貨。但對孩子們來說,卻比較喜歡位於菜場大門入口處,面臨左營大路的一家「三安」冰室;店裡有台使用「阿摩尼亞」當冷媒的製冰機,專門用來生產冰棒、冰淇淋,販售到左營全區,尤其那特製可口的「三色冰磚」,是孩子們買不起的最愛。
「小寶米粉羹」是菜場內名聞左營的小吃。「小寶」姓蔣,瘦小白皙,兒時家境清苦,自小就蹲在這幽黑狹小的攤位裡,勤快地幫蔡姓姐夫做洗碗、端菜、打掃等雜工,成長後盤下店面自行主廚,經再三研究口感,並增加座位之後,生意漸趨興隆,歷經近四十餘年而不衰。九年前,小寶罹患癌症,子孫不願承接這份辛苦的父業,於是將店面轉手,如今只有追「小寶米粉」悼「英年早逝」了。
「三樓」橫馬路斜對面,有間照相館,店內櫃台總是站著一位年輕樸實的婦人,殷切地招呼客人,而比她還要消瘦的老闆,則負責拍照,他們兩夫婦共同刻苦經營此店,以平民合理化的攝影沖洗價格招徠顧客,因此在左營區的學生和孩子們,幾乎都曾在這小相館內留存過倩影。如今事隔五十餘年,娃兒們都已晉升為「祖」字輩的阿婆、阿公了,每當他們翻閱著相本,看到那張泛黃陳舊的老照片時,想著想著,就沉浸在往日那段美麗的少年回憶裡;恍惚中,瞄掃到相片下角印有「每天照相館」店號的廣告,似乎象徵著另一個燦麗的光華年代,在阿公、阿婆的嘴邊引露出一絲英姿煥發的微笑,將那幾條智慧的眼角魚尾紋刻劃得更深了。
「大路」是左營商業、交通、娛樂的主要大動脈,旱期的路面雖然泥濘簡陋,卻是通往高雄市的所有路中,唯一寬敞的道路。兩旁房舍低矮,一到黃昏,大街上就穿梭著許多休假的海軍官兵;華燈初上,萬家燈火,人潮將這條路點綴得熱鬧非凡。
寒冬中,飄了一整夜細雨,晨間更是酷冷,自軍區通往左營國小那條筆直泥濘的石頭路面上,參差嵌著許多赤和圖書腳泥印,路旁雜草叢生,有如荒山野道;附近剛完工的眷村裡,早搬進去住的稀疏幾戶人家,常會受到不知從何處跑出來的野猴騷擾。
隱蔽在「長老會教堂」背向的大路六巷內,有一座十分熱鬧的大舞廳,是專屬海軍士官兵們休閒的聯誼社。每到黃昏時,「海軍聯誼社」內就會傳出悅耳音樂,「蓬恰」之聲飄逸街坊;大廳上閃著七彩燈光,水手美女和著樂聲婆娑相擁,一片歌舞昇平。在那裡,實在一點都看不出有什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景象。
廟前側邊不遠處有一幢高聳莊嚴的西式建築,屋頂尖端的十字造型標記,與南左營大路兩旁的舊房舍顯得十分不搭界,一眼看上去就知道那是座教堂。「左營天主教堂」,又稱聖德蘭堂,在過去那段窮困的歲月裡,堂內的「聖母」曾悲憫地恩賜糧食(脫脂奶粉、麵粉等)、衣服(包括麵粉袋),而使左營子民免於災難。堂外空地還設有幼稚園,開地區托兒所的先例,在修女們的愛心呵護下,解決了許多家庭生計問題。這種種公益,以及默默行善的耕耘,深獲讚揚,使得聖德蘭堂天主信徒大增,梵蒂崗教廷的田耕莘、于斌兩位紅衣主教還曾先後蒞臨左營教區,為百姓們降福。
「海福相館」前,是大路精華的尾段,也是早期由「南左營」往北行的公車臨時起點總站。基於地緣人潮,以及旁靠「舊城基督教堂」的祥和氣氛,使得店面的藝術氣息濃厚,許多民眾經常久立在櫥窗前,欣賞品評高掛在玻璃櫃內的特寫鏡頭相片,人氣十分旺盛。然而,一般的升斗小民卻畏足不願光顧這間設備新穎、攝影技術優良,及收費昂貴的高級相館,反而是軍方大排場的珍貴鏡頭,則幾乎都委由「海福」製作,使得「海福」自然就成為近代海軍歷史的典藏相館。
左營大路的繁榮段,從現今市立公共汽車北總站旁的「豐穀」宮廟向南延伸,經中下段的「天主教堂」,到介壽路底端與大路相交的「舊城基督長老會教堂」,其間約有三公里長的鬧旺市面,有趣的是每個分段點分別屬於三種不同的宗教信仰。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