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曼說隋:隋煬帝楊廣

作者:蒙曼
蒙曼說隋:隋煬帝楊廣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一章 老臣伏誅

第十一章 老臣伏誅

楊素是個猛將,但是沒有謀略;韓擒虎是個勇將,但是沒有領導能力;史萬歲擅長騎射,單兵作戰還不錯,但是當不了大將。總而言之,都不行。
楊素、韓擒、史萬歲三人,俱稱良將,優劣如何?
楊素、韓擒虎、史萬歲這三個人,坊間都說他們是良將,你評價一下,他們誰優誰劣?這是把四大名將中除他以外的三大名將都拿出來,請他評判了。
第一個影響,它一下子讓隋朝損失了好幾個優秀的政治家。這幾位老臣都是出將入相,算是當時最有經驗的政治家。特別是老臣高熲,那是隋朝最有能力的大臣。按照《隋書.高熲傳》的說法,「有文武大略,明達世務……當朝執政將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海內富庶,熲之力也。」這樣的人,統治經驗豐富,對於把握政治方向,穩定政治局面都有重大價值。隋煬帝的統治一直比較冒進,本就需要能夠制衡他的人。元老重臣應該可以發揮一定作用,一旦把元老重臣都處死,能夠制衡隋煬帝的力量也就消失了,朝廷的糾錯機制更加薄弱,這對於朝政當然會產生不利影響。
賀若弼說:
雖然把皇帝比成歷史上的亡國之君,顯得不太客氣,但是畢竟是私下議論,屬於背後罵皇帝的類型,應該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情。
我平生的遺憾,就是沒有能夠平定江南,現在我要死了,這個願望肯定實現不了,你以後一定幫我實現。這是遺囑之一。遺囑之二是甚麼?我為甚麼會死?就是因為我長了一個長舌頭亂說話,所以才死於非命。你務必要謹記這個教訓,日後要謹言慎行。說完,他讓賀若弼張開嘴,拿起錐子對著舌頭一通亂扎,扎得賀若弼滿嘴血。沒想到,他最後還是因言獲罪,父子同命,真是令人感慨。
表面看來,隋煬帝除掉文帝時代的老臣,樹立了權威,統治更加穩固,但是這件事造成的不利影響卻遠遠超過了他的想像。那麼,他會努力挽回這個局面嗎?還是會在這條錯誤的道路上愈走愈遠呢?
熲,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並知其為人,誠有此語。
所謂散樂,就是百戲,即雜技、武術、幻術、滑稽表演、歌舞戲等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基本上和清朝北京天橋的表演是同類性質,屬於民間通俗文藝。禮樂是當時身為太常卿高熲的本職工作,隋煬帝下詔徵集散樂,他應該配合才是。
第一個原因,這三個人在歷史上都與隋煬帝有過節,屬於歷史反革命。高熲是當年楊廣當太子的最大障礙。
宇文弼則是北周的宗室,也是既能打仗、又能寫書的文武全才,當時的官職是禮部尚書,也是三品官。
高熲說通俗音樂歌舞廢棄有理,收拾起來有害,廢棄是隋文帝的政策,收拾回來是隋煬帝的政策,這不是直接指陳隋煬帝不及隋文帝嗎?這就叫是古非今,以死皇帝壓活皇帝。這讓隋煬帝非常不痛快。
高熲是隋文帝時期著名的宰相,文帝開皇後期因為反對廢黜楊勇、改立楊廣當太子而罷官。隋煬帝上台後,為了表現自己的寬宏大量,不計前嫌,又重新任命他當太常卿,掌管禮樂,是三品官。
而最冤枉的是宇文弼,因為他聲望太好了。他也是文武全才,曾經為《尚書》和《孝經》做過註,在北周和隋朝都立過戰功,而且當地方官也很有成績,這才被提https://m•hetubook•com.com拔到中央,擔任禮部尚書。按照《北史.宇文弼傳》的說法,此人「歷職顯要,聲望甚重,物議多見推許」。歷任很多工作,每一樣都做得特別好,所以聲望特別高,算是一個公認有本事的人。這樣的一個人,隋煬帝本來就不放心,現在居然公然批評隋煬帝,更讓隋煬帝覺得他是倚仗自己的聲望,不把皇帝放在眼裏。
隋煬帝猜忌心重,心胸狹窄,高熲、賀若弼、宇文弼這三位元老重臣的私下議論,一下子勾起了他的新仇舊恨,老帳新帳一塊兒算。就這樣,三個老臣雖然功勳卓著,但仍然不免死於非命。一日之內誅殺三位元老重臣,這可是震驚朝野的大案,這為隋煬帝、大隋王朝,又帶來何種影響呢?
後來,隋煬帝大搞魚龍百戲,鋪張浪費,高熲又說:「近來朝廷殊無綱紀。」最近朝廷裏一點綱紀都沒有了。內政外交一塊兒批判。高熲發牢騷,宇文弼也發牢騷。他一看隋煬帝搭建能裝幾千個人的帳篷,就去跟高熲說:「天元之侈,以今方之,不亦甚乎?」咱們那時候都看不慣天元皇帝(周宣帝)奢侈,再看當今天子,不是比那個時候還要變本加厲嗎?
陛下,您說的這套通俗音樂也好,百戲也好,都廢棄很久了。如果現在再從民間徵集,我怕老百姓會覺得陛下喜歡這種淫詞艷曲。要知道,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您這一開口,天下必然紛紛效法。如此一來,父教子,兄教弟,大家都去學那種東西,天下的風氣可就敗壞了!
楊素是猛將,非謀將;韓擒是鬥將,非領將;史萬歲是騎將,非大將。
除了隋煬帝剛愎自用、聽不進不同意見之外,至少還有三個原因。
首先,這件事雖然看似是因為議論朝政引起的隋煬帝拒絕納諫的經典案例,但其實背景沒有這麼簡單,而是有著鮮明的清除隋文帝時期元老重臣的意味。這三個大臣都是隋文帝時期的老臣,他們之所以不滿意隋煬帝的做法,也往往是基於和隋文帝政治風格的對比。元老重臣的存在,本來就容易讓年輕皇帝產生壓抑感,更何況是隋煬帝這樣一個權力意志特別強烈的皇帝!隋煬帝自然會覺得難以忍受。這次,不僅僅是因言獲罪的問題,還存在著清除文帝政治勢力,為自己的統治開道。
就這樣,因為新仇舊恨,三個功勳卓著的老臣就這樣被除掉了。是當時轟動一時的大案。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件事呢?有四個問題值得考慮。
這三個人其實有共通性。首先,他們都是隋文帝時代遺留下來的老臣,很有威望。另外,在隋煬帝時代,他們都是三品官,位高權重。
第二,誅殺老臣,也意味著對關隴貴族集團的一次重大打擊。關隴貴族集團形成於西魏、北周時期,在隋文帝時期繼續占領統治地位,這個集團的成員普遍文武兼備,出將入相;另外,他們身分高貴,對皇權也有很大制約。楊素以及高熲他們三人其實就屬於這個集團。現在,這幾個關隴貴族集團中最有實力的老臣相繼被清除,這一方面意味著隋煬帝的權力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也為出身其他地區的官員地位上升開闢了道路。
而蘇威提意見是以上諫的形式提的。是使用正規管道。雖然也不討隋煬帝喜歡,被隋煬帝免了官,但是畢竟還算是從輕發落。
和*圖*書大隋王朝的三位元老重臣被隋煬帝下令處死,表面上看是因言獲罪,但是三位元老重臣的被殺,並未如表面上這般簡單,實際上是另有隱情。那麼,三位大臣除了在歷史上跟隋煬帝有過節外,還有甚麼問題呢?
高熲這三位就不同。他們背景相似,都是前朝老臣,素有威望,再加上彼此嘀嘀咕咕,這不就是暗中結黨,組織反對當朝皇帝的小集團嗎?而大臣抱團結黨,無論甚麼時候都是皇帝最忌諱的事情。
第二個原因,這三個人都是隋文帝時代的元老,不順從隋煬帝,總讓他覺得不受尊重。
隋煬帝徵集民夫修長城,宇文弼又跟高熲說:「長城之役,幸非急務。」我們既然已經花了這麼多錢,與突厥維持友好關係,總會平靜幾年,卻又忙著修長城,豈不是勞民傷財。
隋煬帝是一個猜忌心很重的皇帝,功高震主的老臣楊素因此被逼而死。這為隋煬帝統治時期的君臣關係蒙上了一層陰影,在楊素死後第二年,大隋的朝廷又發生了一起震驚朝野的大案。三位元老重臣:高熲、賀若弼、宇文弼,被隋煬帝一道詔令,在同一天處以極刑。這三位元老重臣究竟做了甚麼?隋煬帝為何不顧及君臣之情而下此狠手呢?如此毫不留情地誅殺元老重臣,又將為隋煬帝帶來何種影響呢?
當年,賀若弼平陳有功,自以為應當出將入相。但是,隋文帝並不是這麼想。平陳之後,隋煬帝提拔了楊素當宰相,讓楊素和高熲合作,主持朝政,並沒有提拔賀若弼。賀若弼憤憤不平,到處跟別人講,高熲和楊素沒有真本事。這可把隋文帝氣壞了,就質問他:這兩個人都是我任用的宰相,你卻說他們沒本事,這是甚麼意思呢?賀若弼回答說:
但是高熲並非如此。他一當上太常卿,便與隋煬帝意見相左。隋煬帝到處巡遊希望有各種文藝演出,以藝術的形式來展現隋朝的繁華盛世。可是,隋文帝雖留下了許多財富,唯獨在這方面沒能奠定基礎。
高熲、賀若弼、宇文弼可都是三品大員,是隋煬帝手下的重臣,為這麼幾句議論幾位元老重臣就這樣被處以死刑,這個懲罰也太誇張了。
在隋煬帝看來,這不是老大臣責任感強,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是自以為是元老重臣,不把他放在眼裏。高熲當年就反對自己當太子,自己沒有計較,反而提拔他。現在他居然恩將仇報,蔑視自己的權威,士可忍,孰不可忍!因此皇帝非常不悅。
隋煬帝想要繁榮文藝,宮廷現有的資源又不夠,便回想起北齊北周時代藝術的繁榮局面。他立刻下令要把北齊和北周的宮廷藝人都召回來,還在民間大肆徵集散樂。
賀若弼並沒有因此反省而收斂一點。在隋煬帝面前,他更驕傲了。也舉一個例子。當年,隋煬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問他:
但是,在大業三年(六〇七年)七月,就在北巡路上,隋煬帝下詔:高熲、宇文弼、賀若弼三人,謗訕朝政,處以死刑。兒孫或者流放邊疆,或者沒入後宮當奴僕。一時之間,三個位高權重的老臣死於非命,朝野震驚。
大業三年,大隋又發生一起震驚朝野的大案,這件事的起因,其實與隋煬帝北巡有關。大業三年(六〇七年)巡視漠北,臨幸啟民可汗牙帳。為了壯大聲威,他製造觀風行殿,表演魚龍百戲,而且還修築長城、聲勢浩大。當時,一方面固然是鞏固了北部邊疆,但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如此浮華奢侈的作風,讓一些跟著隋文帝一起打江山的老臣看不慣,並且議論紛紛。這些老臣就是:高熲、賀若弼、宇文弼和_圖_書
賀若弼就更可憐了,他的父親賀若敦曾經是北周的名將,宇文護當政時期因為議論朝政,被宇文護逼得自殺。臨死之前,賀若敦把賀若弼叫到面前,對他說:
賀若弼為甚麼也讓隋煬帝產生這樣的感覺呢?因為他太驕傲了。說起這賀若弼的驕傲,在歷史上真是大名鼎鼎,誰也受不了。舉兩個例子。
賀若弼是平陳戰爭的功臣,隋朝四大名將之一,當時的頭銜是右武侯大將軍,光祿大夫,宋國公。所謂右武侯大將軍,那是三品,也是最高級別的職事武官。光祿大夫是散官一品,宋國公是爵位,僅次於王。
宇文弼則是因擔任過漢王楊諒的行軍司馬。也就是說,這三位大臣,都不是原來楊廣派系,甚至是楊廣的反對派。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影響,則是不利於隋煬帝政治形象的塑造。這幾個老臣對隋朝都忠心耿耿,而且政治節操、社會聲望也很高。殺掉這樣的老臣,本來就容易引人反感。特別是老臣因言獲罪,尤其會引起人們的同情。按照史書記載,高熲死的時候,「天下莫不傷之」。天下人都替高熲傷心,那也就意味著,天下人都不認可隋煬帝的做法,這樣喪失人心,對一個皇帝而言自然相當不利。
但這與高熲的理念嚴重不合。要知道,高熲身為隋文帝十八年的宰相,隋文帝的主張也是他的主張。高熲和隋文帝一樣,是個有點清教徒精神的人,他覺得,隋煬帝要的那些東西無非就是淫詞艷曲、靡靡之音,這簡直就是亡國之兆,高熲於是向隋煬帝進呈意見。他說:
第四個影響,這次事件也暴露出隋煬帝性格的重大問題。就是剛愎自用,害怕別人勝過自己。這些老臣之所以不為隋煬帝所容,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都有實力、有威望,而隋煬帝自視甚高,最恨的就是別人的實力和威望強大,一旦發現必欲除之而後快。但是一個好的皇帝,一定是能夠讓大臣的才華發揮到極致的皇帝,如漢高祖劉邦,雖然自己文不文,武不武,但有氣度,用蕭何為相、韓信為將,照樣可以開啟數m.hetubook.com.com百年基業。一個皇帝如果害怕大臣有能力,只喜歡不如自己、順從自己的大臣,怎麼可能開創良好的政治局面呢?
高熲是我哥們,楊素是我舅舅的兒子,我太瞭解他們,說他們沒本事,這是我在瞭解他們而做出的客觀評價。高熲和楊素是隋朝最有本事的兩個大臣,賀若弼這麼說,豈不是驕傲自大嗎!隋文帝還算是一個好皇帝,對他這樣的驕傲都覺得難以容忍,所以,晚年對他頗為冷落。
隋文帝是個嚴肅的人。他認為北周和北齊之所以滅亡,就是皇帝太重娛樂,整天聽宮廷藝人演奏從西域傳來的靡靡之音,還讓藝人當官,才亡了國。所以,文帝當政之後,立刻下令,遣散北齊和北周的宮廷藝人,打造嚴肅的政治空氣。後來,隋文帝雖然也出於統治的需要制禮作樂,但是他打造出來的宮廷音樂都是所謂的雅樂正聲,規矩到刻板的程度,娛樂性不強。
有人向隋煬帝打小報告,三位元老重臣的話就一字不漏地傳到隋煬帝耳裏。按照一般人的想法,這也不是甚麼大事,三位元老重臣私下議論議論皇帝,批評幾句朝政,又沒有謀逆的行為,皇帝就算發了脾氣,頂多也就是打打板子,樹樹威風而已。然而,始料未及的是,隋煬帝盛怒之下下了一道詔令,這道詔令一出,立刻震驚朝野。
隋文帝時,高熲拜相,他的母親就曾經警告過他:「汝富貴已極,但有一斫頭耳,爾宜慎之!」你現在已經非常富貴了,該得到的都得到了,就差一個砍頭,你以後小心一點吧。說得高熲戰戰兢兢。所以,後來高熲被隋文帝革職為民,他以為解脫、可以從此遠離政治,不用擔心被砍頭。沒想到,最終還是沒能避免。
這三個人拜隋煬帝所賜,因為每次巡遊都帶著大臣一起走,也給大臣們製造了難得的社交機會。這些大臣平時住在京城之中,上班各有事務,下班各回各家,沒多少時間在一起聊天。現在跟著隋煬帝一塊兒旅行,帳篷連在一起,馬拴在一起,每天沒事就是聊天,年齡相仿、身分相近的人也比較聊得來。高熲、賀若弼、宇文弼他們恰恰就是年齡相仿、身分相近。
這些人都是政治人物,自然聊政治。隋煬帝當時厚待啟民可汗,還讓他入朝。高熲就說:「此虜頗知中國虛實、山川險易,恐為後患。」我們皇帝陛下這樣做可是不對,帶著啟民可汗一塊兒走,是為他帶路,他從草原到中原的路都摸清楚了,地形地貌、守備虛實也都弄清楚了。一旦他有了反心,不就是養虎遺患嗎?
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當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可是,賀若弼其實是個粗線條的人,毫無察覺,照樣信口開河,這次議論隋煬帝北巡太過奢侈就是明證。他如此口無遮攔,讓隋煬帝覺得賀若弼之所以這樣肆無忌彈,也是居功自傲,沒把他放在眼裏。這樣的人,當然不能容忍。
高熲見上諫無效,只好悄悄跟底下人發牢騷:「周天元以好樂而亡,殷鑑不遙,安可復爾!m.hetubook.com•com」北周天元皇帝就是因為喜歡這些淫詞艷曲才亡國的,這才過去幾天,怎麼我們皇帝就要重蹈覆轍呢?把隋煬帝比喻成亡國之君周宣帝,隋煬帝對他更是恨之入骨。
此樂久廢。今或征之,恐無識之徒棄本逐末,遞相教習。
第三,這次事件,對於煬帝的政治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為甚麼這兩個人不被處死呢?因為這兩個人和高熲他們情況不同。何稠是工程建築專家,隋文帝夫婦的陵寢都是他修的,隋煬帝到江南用的儀仗也是他設計的。一個技術人員,雖然也議論朝政,但是隋煬帝認為威脅不大,可以不予追究。
他如此目空一切,隋煬帝不能接受。因為隋煬帝本人也是驕傲自大的人。在他看來,如果說人間還有文武全才的話,那就是他本人,怎麼可能是賀若弼呢?所以,隋煬帝上台以後,對賀若弼更加疏遠。如果賀若弼是個細緻的人,這時候應該知道,皇帝要他收斂一點。
宇文弼說完,賀若弼接著說。他看到隋煬帝為東突厥啟民可汗大擺酒宴,就跟高熲議論:這皇帝,也太奢侈了吧,國庫讓他敗光了。他們幾個湊在一起議論,沒想到隔牆有耳,有人向隋煬帝報告。
第三個影響,則是讓隋朝的政治風氣變壞。在皇帝和大臣的關係上,皇帝是指揮棒。皇帝能夠寬仁納諫,大臣才能勇於進諫。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唐太宗和魏徵。相反地,如果皇帝拒絕納諫,那多數臣子也都會為了自身的利益,明哲保身,甚至見風使舵。現在,幾位元老重臣因言獲罪,為朝臣樹立了一個不良信號,就是皇帝不喜歡聽不同意見,最好就別開口。朝廷裏一言堂的情況也就更加明顯。這當然不利於政治統治。
賀若弼則是在平陳戰爭中不聽楊廣的命令,搶功勞。當年,楊廣是平陳的最高統帥,賀若弼、韓擒虎都是他派出去的先發部隊。按照計劃,賀若弼應該等楊廣率領主力部隊過江後再一起攻打陳朝的首都建康。可是,賀若弼和韓擒虎過江之後,發現形勢一片大好,便自行攻打一直到建康城,活捉陳後主,搶了楊廣的頭功,這讓楊廣很是惱火。所以,他率領主力部隊進入建康城後,第一件事不是犒賞軍隊,而是先把賀若弼和韓擒虎給抓起來,要治他們違抗軍令的罪。幸好後來隋文帝及時解救,這才沒有正法。但是無論如何,賀若弼還是給隋煬帝留下了目無上司的印象。
隋煬帝逼死楊素,是因為楊素功高震主,引起隋煬帝的猜忌。楊素死後已經沒有人能對隋煬帝構成威脅,但接下來隋煬帝卻依然大開殺戒,將幾位元老重臣一併處死。隋煬帝為甚麼要這麼做?他又是以甚麼名義對這些元老重臣下手的呢?
高熲反對立楊廣當太子,因此在隋文帝晚期已經被革職為民了,是隋煬帝又重新起用了他。按隋煬帝的想法,高熲應該感激他這麼寬宏大量,不計前嫌,從此唯他馬首是瞻才對。
楊廣接著問他:「然則大將誰也?」他們三個都不是大將,那你說大將是誰?賀若弼下拜施禮說:「唯殿下所擇。」殿下,你看著辦吧,你說誰就是誰。這不就是直言他自己才是大將嗎!真是目空一切。
第三個原因,這三個人私議朝政,有結黨嫌疑。要知道,當時對隋煬帝的政策議論紛紛的並不止這幾個人。前文講,高熲說:「此虜頗知中國虛實、山川險易,恐為後患。」那是跟誰說的呢?那是跟何稠說的。另外,對於隋煬帝修長城,老臣蘇威也曾經上諫反對。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