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曼說隋:隋煬帝楊廣

作者:蒙曼
蒙曼說隋:隋煬帝楊廣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十二章 殷鑑不遠

第三十二章 殷鑑不遠

第二,經歷像。這兩個人都是皇帝的二兒子,都沒有資格接班。但是早年都功勳卓著,因此也都野心勃勃,為了能當上皇帝,兩個人都搞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隋煬帝搞了仁壽宮變,唐太宗更是搞了大名鼎鼎的玄武門之變,他們當皇帝經歷都不太正當。
第三,修長城。這是針對突厥的北方防線。要知道,突厥的威脅一直到唐朝還繼續存在,雖然唐朝號稱軍事強盛,自己不修長城,但是這條軍事防線也還一直在用,成為屯兵守備的要塞。
安人甯國,唯在於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
甚麼意思呢?隋煬帝手中的地盤比中國歷史上的黃金盛世時期還要大,他威震八方,很多少數民族都納貢稱臣。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來叩首請降;非常邊遠荒涼、經過兩道翻譯才能跟中原溝通的小國,也派出使者。這是政治方面的成果。經濟方面,隋煬帝創造了很多財富,都城裏堆滿了錢,甚至可以隨意在大街上揀到;邊疆的倉庫裏也堆滿了糧食,一直沒有人食用,以至於都腐爛了。
隋末那麼多的盜賊都是怎麼來的?他們不是天生的盜賊,本來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既沒有甚麼資產,也沒有甚麼見識。既然如此,為甚麼這些人還要造反呢?就是因為皇帝的慾望實在太多,壓迫太重,讓他們不堪忍受,為了活命,只好造反。
隋煬帝有兩大魅力銳不可當。
隋煬帝有甚麼道德缺陷?簡單講,就是恃才傲物,有才無德。隋煬帝太有才了。無論是宏偉的政治藍圖,還是風雅的個人品位,哪個不需要才華橫溢做基礎!但是,也正因為他太才華洋溢,所以非常自負,自負到只視自己為英雄,別人在他眼裏都是螻蟻,都只能貫徹他的命令,服從他的意志,絕不能有任何的個人主張,甚至不能有任何的個人權力。
至於大作為包括:
這首詩感慨生命短促,風格質樸而情緒頹廢。在人生意氣方面,隋煬帝可就不一樣了。前面提到過他在北巡的路上寫的《飲馬長城窟行》:
第一,身分像。兩個人都是關隴貴族集團的成員,隋煬帝的母親獨孤皇后正是唐太宗的姨奶奶,唐太宗見了隋煬帝,還得叫一聲表叔。
為甚麼隋煬帝有如此的魅力、如此的功績,卻那麼快就亡國了,而且還頂著一個「煬」帝的諡號?按照「諡法」的說法:「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煬」幾乎是中國古代最差的諡號。為甚麼同一個人,功業和結局之間,存在著如此巨大的反差?這就牽涉對隋煬帝的第三個評價了,隋煬帝是個有重大道德缺陷的皇帝。
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建東都,隋煬帝有著深邃的政治眼光;下江南,隋煬帝有著開闊的帝王胸襟;開運河,隋煬帝有著堪比大禹的豐功偉績;巡西域,隋煬帝有著不輸漢武的歷史貢獻。但是與此同時,他大興土木、遊幸江都、東征西討,又留下了好大喜功、濫用民力的罵名。功與過、是與非都在隋煬帝身上同時呈現,就像電池的正負兩極。那麼,隋煬帝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皇帝?他究竟是英雄,還是魔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功過交織的皇帝?
第二,巡塞北。這是確立對東突厥的宗主國身分,同時也就是確認隋朝在整個東亞地區的霸主地位。
問題是,這些讚美不能代表隋煬帝的全部功業,還有比這更重要的是利在千秋的大工程、大作為。
分析隋亡的原因,固然可以追究到隋煬帝濫用民力,三征高句麗m.hetubook.com.com,但這些其實都只是直接原因、表面原因。真正原因是隋煬帝根本不懂得當皇帝的道理。
不光是詩,對音樂歌舞也一樣。隋文帝是個刻板的人,相信音樂和政治直接相關,靡靡之音可以亡國,所以一心追求雅樂正聲。按照《隋書.音樂志》的記載,就是只用黃鐘一調。所有的音樂都一個音調!用權力來壓制藝術,只能讓整個社會籠罩在一種壓抑的氣氛之下。
地廣三代,威振八紘。單于頓顙,越常重譯。赤仄之泉,流溢於都內;紅腐之粟,充積於塞下。
但是,隋煬帝就不一樣了。他真是個有理想的皇帝,他要創建大業,超越前古。在國內,他瞄準了盛世天子漢武帝;在國際上,他則要當一個四夷臣服的聖人可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隋煬帝一生都在東奔西走,很少在都城連續住半年以上。這樣的雄心壯志,這樣的精力充沛,透露出一個生機勃勃的新時代的新氣象,讓我們在千載之後仍然能夠感受到一種理想主義的魅力。
哪一類危害最大呢?其實不是昏君,而是暴君。因為昏君無才,而暴君有才。一個無才無德的皇帝,頂多醉生夢死,他固然沒有貢獻,但是對社會的危害也相對小;而一個有才而無德的皇帝就不一樣,他才能強,本領大,足可以讓民怨沸騰,民不聊生。這樣的皇帝,固然也可以建功立業,甚至利在千秋,但與此同時,也一定是罪在當代,成為萬眾唾罵的悲劇人物。隋煬帝不就是最好的例證嗎!
我這個人最討厭別人勸諫我,如果一個人已經當了大官,有地位了,還敢這樣來沽名釣譽,我立刻宰掉他。如果是一個小人物,沒有那麼多私心雜念,我可能稍微寬限他幾天,但是過不了幾天,我還是整他到地下。反正,就是不允許勸諫的人活在地平面之上。
那麼,隋煬帝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皇帝?他給繼之而起的唐朝又留下了甚麼?
第一個魅力是理想高遠。要知道,在隋朝建立之前,中國已經經歷了幾百年的亂世。這幾百年間,固然不乏北魏孝文帝、北周武帝那樣的英主,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庸庸碌碌的昏君。例如隋煬帝親自俘虜的陳後主,每天所思所想,無非是淫詞艷曲、風花雪月,甚至最後亡國之際,還不忘了左擁右抱,跟兩個美人一塊跳井。這樣的皇帝,一輩子只知道醉生夢死,窮奢極慾,何嘗想過怎樣才能當一個有為的皇帝,怎樣才能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
這是在吟詠他對自然真心實意的熱愛。
我性不喜人諫,若位望通顯而諫以求名,彌所不耐。至於卑賤之士,雖少寬假,然卒不置之地上。
這三方面的作為有甚麼意義?一句話,還是為唐朝奠基。大唐盛世讓人艷羨的所謂「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不正是建立在江南繁華的基礎上嗎?唐太宗所謂「世人皆貴中華而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天可汗氣度,不正是建立在隋煬帝北巡西狩的基礎之上嗎?
怎樣才能節制權力?唐太宗的答案是納諫。貞觀二年(六二八年),唐太宗問魏徵,何謂明君暗君?魏徵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這就是著名的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來歷。只有多方採納意見,才能避免君主唯我獨尊,剛愎自用,也才能夠充分做到群策群力,避免行政失誤。這就和隋煬帝的恃才傲物形成鮮明的對比了。
這些造反的人,真的像秦末的陳涉、漢朝的張角那樣,有推翻統治者的強烈慾望嗎?沒有,他們只是想要活下去。如果一個人只為活下去而戰,就會迸發出最強的力量。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m.hetubook•com•com
隋煬帝有才,他的才足以建立功業、傲視群雄,但是他的才也足以讓民怨沸騰、民不聊生,因為他沒有愛養百姓的情懷。然而,就在大暴君隋煬帝之後,很快就崛起了中國歷史上號稱千秋帝範的聖君唐太宗。歷史為甚麼會有這樣戲劇性的呈現?在這戲劇性的背後,究竟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呢?
第三,他是一個有重大道德缺陷的皇帝。
這幾個大工程,以隋煬帝一代之力迅速完成,卻能嘉惠唐朝三百年,無疑應該算是大功業吧!
第二,開鑿大運河。這是打通一條溝通南、北、中三方的交通大動脈,沿著這條大動脈,北方的野蠻精悍之血和南方的文質彬彬之氣才能交融匯通,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逐漸成長起來的經濟中心也才能連成一個整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這個工程,就沒有李唐王朝三百年的盛世基業。
第一,人民值得尊重。
再來看第二個評價,隋煬帝是個有功業的皇帝。按照《隋書.煬帝本紀》的說法,就是:
除了土崩,還有瓦解。所謂瓦解,就是統治集團內部造反。隋末楊玄感也好,李淵也好,為甚麼要造反?除了個人野心之外,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朝廷沒有向心力。一個皇帝,不信任官員,不允許官員發表意見,那麼官員也就沒法產生跟國家休戚與共的感覺,相反,離心離德的趨勢會非常明顯,一旦局勢不穩,就只會為自身利益打算。李淵不就是最經典的例子嗎!
寫到這裏,大家會發現,恰恰就在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暴君之後,緊接著就出現了最著名的明君唐太宗。這兩者之間有沒有甚麼關係?或者說,隋煬帝到底給繼之而起的唐朝帶來了甚麼?
皇帝應該怎麼當?一個皇帝,最重要的任務,絕不是逞個人英雄,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強迫所有人去服從自己的意志,而是要整合自己的夢想、官員的夢想和老百姓的夢想,帶領所有人一起去實現。
我們在講隋文帝結局的時候提到過,文帝晚年曾經賦詩一首:
把這兩句話和隋煬帝所謂「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為盜耳」放在一起,精神境界馬上就高下立判。正因為有這種認識,所以唐太宗才能夠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不興工役,不奪農時,休養生息。這樣一來,隋末流離失所的老百姓才能在唐初迅速安定下來,才會捧出一個君明、臣賢、民安的所謂「貞觀之治」。
大工程包括:
這個力量強到甚麼程度?魏徵說得很清楚。誰要是遇到這幫僅僅為了活著而揭竿起義的老百姓,那麼一定會被踏成碎片,碾成齏粉。
為甚麼隋煬帝說的和做的反差這麼大?因為他不會當皇帝。會當皇帝的人,無論自己有多少才能,還是要虛心納諫,因為只有你誠懇對待別人,智者才能為你獻上計謀,勇者才能為你獻上力氣。事業才能平穩。可隋煬帝依恃著自己的才能,誰都看不起,誰的話都不聽,所以他會口說堯舜之言,這是智力就能解決的問題;但是,他不會有堯舜之行,這是因為他沒有深入瞭解堯舜究竟是怎麼做的。正因為他口裏說的是堯舜,身體力行的卻是桀紂,至死不悟,政權才會滅亡啊!
隋煬帝的確是一個有魅力、有功業的皇帝,既然他有這麼大的魅力,也建立了這麼大的功績,就應該流芳百世、萬人敬仰,怎麼會亡國呢?而且還頂著一個「煬」的諡號,這可是整個中國古代最差的諡號了。在隋煬帝身上,為甚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
所謂率土分崩,就是這麼回事!
問題是,他在制訂方案和執行方案的時候,完全沒有和圖書顧及客觀歷史條件,沒有顧及當時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也沒有顧及大臣們的修正意見。一個皇帝,眼裏只有自己,沒有百官,沒有百姓,這叫甚麼?這就叫缺乏人君之德了,有道是:「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一個人如果只有功而沒有德,那麼開始那幾步走得好,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一直走到最後還走得好,這幾乎就是不可能的。隋煬帝不正是一個經典案例嗎?貞觀年間,唐太宗對魏徵說:
如何實現?其實很簡單,就像孔子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可以了。隋煬帝應該允許老百姓有家;隋煬帝不是有政治理想嗎?那麼也應該允許官員有政治主張。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
隋末號稱土崩瓦解,這土崩,不就是老百姓造反嗎?唐朝初年,魏徵有一段話說得好。他說:
先看第一個。要知道,唐太宗親身參與過隋末農民戰爭,親眼見識過人民的力量,所以對老百姓的看法和隋煬帝截然不同。他知道,單個老百姓看起來固然軟弱,但若老百姓凝聚在一起,就會形成一股無堅不摧的洪流。正因為認識到老百姓這種令人畏懼的力量,所以唐太宗才認可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還說:
皇帝怎麼當?第一要素就是愛養百姓,如果靠損害百姓的利益來成全自己的利益,那就如同割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填飽了,腿上的肉沒了,人也就該死了。
隋煬帝曾經說過:「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為盜耳。」天下人別那麼多,人多了聚到一塊兒就成強盜,所以該殺的時候就要殺。在他眼裏,多死幾個人不是壞事,還可以減少管理的難度。這是反人民啊!
也不需考慮官員的意見。隋煬帝覺得,沒有哪個官員比他更聰明,因此,如果他們贊同自己的意見,那是理所當然;如果他們不同意自己的意見,或者提建議,那就是沽名釣譽,十惡不赦。這一點,隋煬帝也說得很清楚。他說:
可能有人會以為,李淵本來就是個野心家。然而就算是那些並無改朝換代野心的人,也不敢輕易得罪自負的皇帝,只能阿諛奉承,謊話連篇。宇文述號稱隋煬帝最信任的大臣,但是隋煬帝問宇文述外界盜賊(起義軍)的情況,忠誠的宇文述也只是敢說「漸少」,根本不敢吐露實情。甚至到了江都宮變前夕,至親至近的蕭皇后知道有人要搞政變,殺隋煬帝,都不敢告訴他。
像到甚麼程度?唐史學家胡如雷先生說過一句話:「李世民之於楊廣,如影隨形,但不是相似的形影,而是一個頭腳倒立的水中倒影。」李世民站在水邊,隋煬帝就倒映在水面上。有哪幾點像?
官也無視、民也無視,這樣一來,隋煬帝眼裏還會有誰?不就只有他自己了嗎?
第二個魅力是風流倜儻。就拿他和隋文帝相比較吧。如果說理想高遠是隋煬帝和隋文帝共同的特徵,那麼在風流倜儻方面,隋文帝可就比隋煬帝差遠了。
事實上,正是隋朝的教訓讓唐朝的皇帝知道,一個君主,不僅要節制窮奢極慾的慾望,還要節制建功立業的慾望,至少,要把這種慾望放在老百姓可承受的範圍之內,否則,超出了人民的承受力,連政權都保不住,還怎麼能夠再奢望建功立業呢!
第一,他是一個有魅力的皇帝。
紅顏詎幾,玉貌須臾。
遺憾的是,隋煬帝並沒有意識到這些,他只想靠自己發達的大腦m.hetubook.com.com為全國設定一個方案,再用自己的權力意志去強力推行這個方案,還夢想著這個方案就是千秋基業。
問題是,一個皇帝,這樣恃才傲物有甚麼後果呢?後果就是獨夫民賊。你不顧及老百姓的死活,非要把老百姓逼上工地,逼上戰場,直至逼上梁山,那老百姓也沒有辦法,只能是揭竿而起了。這就是孟子所謂的「官視民如草芥,則民視官如寇仇」。
這三類皇帝裏,哪一類貢獻最大?當然是明君。明君既能克己復禮,又有文治武功,所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他們的所作所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唐太宗正是明君中的典範。
隋煬帝取得這些功業,一共用了多長時間呢?隋煬帝統治天下一共才十四年,但是大業八年(六一二年),就開始征討高句麗,國內建設也就停頓下來。所以,所有大工程、大作為的創建,都是前八年取得的結果。以八年的時間,能夠建立這麼多傳之久遠的功業,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也算是頂尖的了。
這樣的原則意味著鬆綁,不僅是對音樂的鬆綁,更是對整個社會的鬆綁。一個正常運轉的社會一定需要歡樂,需要開放,而一個有魅力的人,一定是認可歡樂和開放的人。正因為如此,隋煬帝是有魅力的。這種魅力,無論是表現為高遠的政治理想,還是表現為風流的藝術氣息,都讓人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
一朝花落,白髮難除。
彼山東之群盜,多出廝役之中,無尺土之資,十家之產,豈有陳涉亡秦之志,張角亂漢之謀哉!皆苦於上欲無厭,下不堪命,饑寒交切,救死萑蒲。莫識旌旗什伍之容,安知行師用兵之勢!但人自為戰,眾怒難犯,故攻無完城,野無橫陣,星離棋布,以千百數。豪傑因其機以動之,乘其勢而用之,雖有勇敢之士,明智之將,連踵覆沒,莫之能御。
隋煬帝、唐太宗,一個是萬人唾罵的暴君。一個是百世流芳的聖君。但是誰能想到,這兩位皇帝竟有著那麼近的親緣關係。兩個人,不僅有著相似的出身和性格,還有著相似的志向與能力。既然如此,他們為甚麼會有如此迥異的結局呢?
這樣一來,隋煬帝就真成了孤家寡人,身邊是只會順情說好話的佞臣,外界則是遍地的起義軍和野心家,在這種眾叛親離的情況下,不亡國,怎麼可能!
第二,君主需要節制。
不是老百姓天生是盜匪,而是隋煬帝的暴政把這些老百姓給逼成戰士。
這樣一來,老百姓可就慘了。他興建那麼多大工程,發動那麼大規模的戰爭,有沒有徵求老百姓的意見,或者說考慮一下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怎麼可能!要知道,在雄才大略的隋煬帝眼裏,老百姓只是為他的宏圖偉業添磚加瓦的一群工蟻,本身一文不值。既然如此,他們是否同意,能否承受,又有甚麼意義呢?
唐太宗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隋朝勃興速亡的反差有多強烈,隋煬帝這個反面教材的力量就有多強大。正因為有了隋煬帝這麼銘心刻骨的教訓,唐太宗才能謹身節慾,求才納諫,成為頂天立地的一代聖君,而隋煬帝,則只能是他在水中的一個倒影,一個反面。
第二,他是一個有功業的皇帝。
這其實是一種全方位的讚美,讚揚隋煬帝在短短的統治時間內創造了無比繁盛的局面。一個王朝,在第二代就能達到巔峰狀態,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這是個很高的評價。
怎麼叫暴君?這就涉及對古代皇帝的分類了。中國古代皇帝怎麼分類,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不過,雖然劃分的標準多種多樣,但是明君、暴君和昏君,還是最基本的類型。所謂明君hetubook•com.com,就是有才有德;所謂暴君,就是有才無德;所謂昏君,就是無才無德。
總結隋煬帝到底是個怎樣的皇帝。一言以蔽之,他是一個暴君。
一個國家治理得好壞,決定性作用的人物君主。君主如果有很多慾望,老百姓就會痛苦,君主如果沒甚麼慾望,老百姓就會快樂。
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
可是,就是這麼兩個極端相似的人,日後的評價卻是天懸地隔。唐太宗成了明君中的明君,流芳千載;而隋煬帝則成了暴君中的暴君,只能遺臭萬年。兩個相似的人,為甚麼結局會判若雲泥?很關鍵的原因就是隋煬帝給唐太宗提供教訓了。
再看第二個教訓,君主需要節制。節制甚麼呢?節制慾望,節制權力。隋煬帝不就是超越周漢的慾望太強烈,權力又太大,所以才會不停地大興工役,東征西討,最終走上逆天虐民的道路嗎?怎樣才能節制慾望?唐太宗的答案很簡單,就是自律。他說: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明年後歲,誰有誰無。
第三,理想像。兩個人都自視甚高,都想青史留名,為此,當皇帝也都當得兢兢業業。
到此為止,隋煬帝波瀾壯闊的一生就要敘述完了。我們寫到了他未當皇帝之前的機關算盡,以及當了皇帝之後的雄才大略,還寫到了他東征西討,濫用民力,最後落得土崩瓦解,破國亡家的悲慘結局。
先看第一個問題,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皇帝?有三個評價。
我看《隋煬帝集》,煬帝的文集寫得特別漂亮,句句都是人話,也知道說堯舜好、桀紂壞,可是卻無法應用在政事上。
甚麼教訓呢?兩個教訓最重要。
隋煬帝一心想做個好皇帝,最終卻成了筆記小說裏荒淫無恥的反面典型,頂著一個「煬」字蓋棺定論,平心而論,這種評價並不公正。但是在他的身後,卻崛起了一個既威武雄壯而又溫柔敦厚的大唐王朝,而在史書中,隋唐聯稱已成定局,以自身的教訓給盛世奠基,這也算是歷史給隋煬帝這個悲劇人物的一點補償了!
到隋煬帝時代就完全不同。雅樂要融進在江南發展起來的嫋嫋梁音;俗樂要儘可能吸收西域傳來的繁複聲調,也就是隋文帝所謂的靡靡之音。
魏徵說:
魏徵這段話,真是一針見血。正因為隋煬帝恃才傲物,有才無德,才華變成了他破國亡家的催命符了。《隋唐演義》說:「莫道有才能治國,須知亡國亦由才。」不要說有了才能就可以治理國家,要知道,有時候亡國也是有才導致的結果啊!我們現在也講德才兼備,道理就在這。
第三,巡西域。這是把青海和新疆部份地區納入版圖,同時打通絲綢之路。
一個頹唐,一個熱情;一個質樸,一個浪漫,誰能抵禦隋煬帝的魅力呢?
這兩者之間關係太大了,沒有隋煬帝,恐怕難有後來的唐太宗。因為隋煬帝送唐太宗一份最難得的大禮——教訓。如果沒有這教訓,唐太宗說不定會是第二個隋煬帝。因為這兩個人太像了。
第一,巡江都。這是加強和江南的聯繫,提升江南的地位,鞏固南北統一。
第一,營建東都洛陽。這是在西京大興城之外,建立起整個東部地區的政治核心。這種東西兩都的思路,後來不是也被唐朝保留下來了嗎!
人君雖聖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這是在吟詠他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再講一首他寫的《春江花月夜》吧: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