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曼說唐:武則天

作者:蒙曼
蒙曼說唐:武則天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六回 殿廷對決 二、殿廷上的鬧劇:宰相集團氣勢洶洶,反對高宗廢王立武

第六回 殿廷對決

二、殿廷上的鬧劇:宰相集團氣勢洶洶,反對高宗廢王立武

褚遂良的理由都很充分。面對顧命大臣有理有據的反對,高宗一時也沒有對策,只好不悅而罷。這次內殿討論,可以算作唐高宗與武則天跟外廷宰相之間鬥法的第一回合,外廷贏了。
事已至此,七位宰相的名字一個個從高宗腦海裡滑過。褚遂良、來濟、韓瑗都旗幟鮮明地表態反對廢王立武,長孫無忌和于志寧雖然沒有說話,但是很顯然,兩次都站在皇帝的對立面上。此外還有侍中崔敦禮,當時已經行將就木,可以忽略不計。忽然,如電光石火一般,唐高宗心裡滑過了李勣的名字。李勣還沒有表態呢。他可是唐高宗一開始召見的四位宰相之一,但他始終稱病沒有露面。
什麼意思呢?皇后出身世族,是名門閨秀,她是先皇為陛下所娶,她很賢慧地侍奉過先皇,沒有失職行為。先皇病重的時候,還曾經拉著我的手囑咐:「我的好兒子、好媳婦如今就託付給你了。」陛下您當時在旁邊坐著,親耳聽到。現在這話言猶在耳,您怎麼說忘就忘了呢。對這段話,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褚遂良反對廢王立武的理由是什麼?第二,褚遂良對王皇后持什麼態度?
另外,這番商量除了推舉發言人外,還有一個意義,就是四個人在統一思想,統一口徑。宰相們議論由誰來回應皇帝的問話,等於默認了一個事實:大家都反對立武昭儀做皇后,只不過是由誰來表達的問題。它隱含的意思是宰相們已經達成了共識。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人出來表態了,他不想參加到這個宰相同盟中來。誰呢?李勣。他不願意摻和,可是他不明說,只說自己今天是帶病上朝,現在實在支持不住了,一會兒見皇帝恐怕失了朝儀。因此,請求其他三個人幫他請個病假。說完之後,李勣就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其他三個人面面相覷。這和他們的預想不一樣啊,但是人去不中留,只好眼睜睜地看著李勣走了。
三個人中,長孫無忌是領銜人物,他不僅僅是皇帝的舅舅,還是太尉,官居一品,級別最高。所以,皇帝看著他說話了m.hetubook.com.com: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現在皇后沒有兒子,武昭儀有兒子,所以我打算把皇后廢掉,立武昭儀為皇后。你們幾個意下如何?按照事先約定,長孫無忌沒有說話,褚遂良先說了:
在唐高宗永徽六年,各種名號的宰相一共有七位。除了我們剛才提到的四位之外,還有中書令韓瑗、門下侍中來濟和另一位門下侍中崔敦禮。按照唐朝的傳統,皇帝退朝以後,所有的宰相要到政事堂共同議政。可是這次呢?皇帝沒有按常規,而是單獨召見部分宰相,這顯然意味著有特殊的事情。這四個人互相看了看,皇帝會有什麼事呢?回顧一段時間以來圍繞武昭儀引發的政治風波,他們覺得,今天的事情一定與武昭儀有關。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立武則天為后的事,一時間成為大家關注的中心話題。長安縣令裴行儉私下找到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議論說,武昭儀心術不正,她要是立為皇后,國家可就要遭殃了。這種私下議論馬上被武則天的情報網探聽到了,御史中丞袁公瑜迅速把這件事彙報給武則天的母親楊氏,楊氏再傳達給武則天,武則天再推動高宗作出反應。很快,裴行儉被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史,也就是今天新疆的吐魯番,遠遠地離開了政治中心。此後不久,武則天的首席支持者許敬宗升遷為禮部尚書。皇帝的巨手終於顯示出了威力: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隨著兩派官員的或升或降,原本看起來鐵板一塊的外廷官僚隊伍逐漸分化。每個人都在觀察,考慮自己的立場以及可能引發的後果。就在這緊張的氣氛之中,永徽六年(六五五年)九月,唐高宗和武則天終於決定攤牌了。
先看褚遂良反對廢王立武的理由。他說了三個理由。第一個是觀念上的理由:皇后必須出身於世家大族。這是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一個傳統,皇帝總要和社會上最有實力的家族通婚,來加強自己的力量。他說皇后出自名家,這在他心目中是個重要優勢。相對來講,武則天家是暴發戶,因此https://www.hetubook.com.com她不符合條件。第二個是孝道的理由:按照他的話,王皇后是「先朝所娶」。中國講究孝道,孔子說過,「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兒子為什麼娶媳婦呢?是為了侍奉父母,接續祖先。按照孝道,皇帝不能違反父親的心願,隨隨便便就把皇后廢掉。第三個理由:皇后沒犯什麼錯誤。大家會說,皇后不是犯錯誤了嗎?先是被指控殺死小公主,後來又被指控搞厭勝,怎麼會沒犯錯誤呢?其實,褚遂良所言透露了一個資訊:雖然此前皇后已經因為這些指控受到處理了,但是處理只局限於後宮,沒有經過法律程式。因此僅僅是後宮的行政處罰,甚至僅僅是感情懲罰,高宗並沒有把皇后的罪名公之於眾。為什麼呢?因為小公主死的這件事曖昧不清,皇后僅僅是嫌疑犯,後來因為雙方都沒有證據,所以就不了了之。而厭勝這件事雖然按律當死,但是在實際處理中並沒有執行,只是不允許王皇后的母親進出宮廷,並且把她的舅舅貶往地方了。所以,皇后這兩件過錯的處理只波及宮中。這樣一來,褚遂良不管是真糊塗還是假糊塗,至少他可以裝糊塗,說皇后未聞有過。她沒有過錯,您怎麼可以輕易把她廢掉呢?
陛下必別立皇后,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要在武氏!且昭儀經事先帝,眾所共知。陛下豈可蔽天下耳目!使萬代之後,何以稱傳此事!
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服事先帝,無愆婦德。先帝疾甚,執陛下手以語臣曰:「我好兒好新婦,今將付卿。」陛下親承德音,言猶在耳。皇后未有愆過,恐不可廢。臣今不敢曲從,上違先帝之命。
這個時候,剛才提議的人又說:「英公勣,上之所重,當先言之。」英國公李勣是皇上非常器重的人,要不讓他先說?
據《唐會要》記載,這天,唐高宗在退朝之後單獨留下了四位宰相,說要跟他們到內殿商量一件事。這四位宰相是誰和_圖_書呢?第一位是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長孫無忌,第二位是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李勣,第三位是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于志寧,第四位是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褚遂良。唐朝的宰相制度比較複雜。首先,有一些官職是法定宰相,比如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門下省的長官門下侍中。在這之中,尚書令是正二品,中書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但是,因為尚書令權力過大,從太宗朝開始,尚書省不再設尚書令,所以,尚書省的副職左右僕射就成為宰相,都是從二品。此外,還有一些人不擔任三省長官,但是也可以經由皇帝的任命成為宰相。這些人要成為宰相,一般要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名號,就是說他們也和中書、門下兩省的長官一樣擁有決策權力。長孫無忌和李勣就都屬於這種情況。
但是武則天可不是個知難而退的人。她想當皇后不是一朝一夕了,之前她做了那麼多的工作,以她的性格,她怎麼可能善罷甘休呢?她得鼓勵唐高宗再接再厲,雖然屢戰屢敗,但也得屢敗屢戰。
抖出這些還不要緊,褚遂良接著發起飆來了,只見他朝笏往殿階上一摔,把帽子也摘了,拼命磕頭,把前額都磕出血來了,說,陛下您既然不聽我的話,您就讓我回家去吧,我願意回家種田。唐高宗當時氣得幾乎吐血,趕緊說,左右來人!把這個褚遂良給我拉下去!皇帝還沒怎麼著呢,你一個大臣先以死相脅,把皇帝置於何地啊?這簡直就是要脅。正當他們在朝堂上拉拉扯扯、亂成一團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朝堂的簾子後面忽然傳來一個清脆的女高音:「何不撲殺此獠!」(《資治通鑑》卷一九九)意思是怎麼還不把這老蠻子給我打死!誰在說話呀?武昭儀。這句話石破天驚,把周圍的人都給嚇傻了。為什麼呀?這是皇帝和大臣議事,一個後宮的昭儀是不該來偷聽的;退一步說,就算是因為事情關係著她的前途,她忍不住要來聽,那也不應該發表https://www.hetubook.com.com意見啊;再退一步,即使情急之下發表了意見,這個意見也不應該如此強硬、如此蠻橫啊。你一個昭儀,哭哭啼啼訴委屈大家還可以理解,怎麼能張口就說要打死前朝的顧命大臣呢!這太厲害了。這一聲怒喝讓我們不禁又想起當年武才人的獅子驄事件來了,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武則天強悍的性格,又一次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她倒是挺痛快,可是皇帝和大臣們都不自在了。在這種情況下,還是長孫無忌比較老到,趕緊說:「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把褚遂良保下來了。當然,君臣雙方又是不歡而散。
褚遂良又不同意,他說:「司空,國之元勳,有不如意,使上有罪功臣之名。不可。」意思是司空李勣是國家的元勳,皇帝和他鬧意見,那不是跟功臣過不去嗎,那怎麼行呢?又否定了。
請看下回:正位中宮。
但是褚遂良不同意。他說:「太尉,上之元舅,脫事有不如意,使上有怒舅之名,不可。」意思是長孫太尉是皇帝的舅舅,如果言語不和,那就是皇帝和自己的舅舅過不去。怎能讓皇帝背這個罪名呢?不行。把長孫無忌否決了。
意思是說,皇帝您要是真不喜歡王皇后,我們尊重您的感情,請您在天下名門閨秀之中另外選個皇后,何必要非選武氏啊?您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呢?他首先退了一步,然後,扔出一個重磅炸彈,為什麼不能選武氏啊,因為武氏給先帝當過才人,那是先帝的小老婆,您以為天下的人都是聾子、瞎子啊!如果您現在立她當皇后,天下人怎麼說您啊?那叫父子聚麀啊!千秋萬代之後,您的臉往哪兒擱啊!到此為止,反對立武則天當皇后的理由,從三個變成四個了:第一,皇后出身名家;第二,武氏為先朝所娶;第三,皇后沒有過錯;第四,武氏歷史不清白。
他們四個人就商量對策了,如果皇帝一會兒提起這件事,咱們應該怎麼回答呢?有一個人提議:「長孫太尉當先言之。」
可是這麼一鬧,昭儀和前朝顧命大臣在殿廷上差點打起來,這消息像插上和*圖*書了翅膀,馬上傳得沸沸揚揚的,紙包不住火,原來皇帝想在小範圍內解決問題也不可能了。第二天,高宗原本沒有通知的宰相韓瑗也上表,聲稱如果立武昭儀做皇后,可能傾覆大唐帝國。很快,另一位宰相來濟也上書反對。宰相集團看起來是氣勢洶洶,唐高宗和武則天覺得非常鬱悶。
這時候,咱們就可以分析一下了,前面兩次提到的提議者,這個人到底是誰呢?一共四個人:長孫無忌和李勣被提出做候選人,褚遂良是毛遂自薦,是誰一次次把皮球踢給別人呢?只剩下于志寧了。為什麼他要這麼做呢?因為他不願意捲入政治鬥爭中去。于志寧人品和學問都很好,在唐太宗的時候就被任命為太子太師,輔佐當時的太子李承乾。後來李承乾被廢,跟隨他的臣僚都受了牽連,只有于志寧因為道德文章都很高明,被留下來輔佐新的太子,就是後來的唐高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因為經歷過政治風波,所以于志寧格外小心謹慎,不願意捲入任何政治爭端之中。這次廢王立武,他覺得不同尋常,還是不出頭的好。
支持武則天的勢力暗流湧動,反對她的大臣也開始逐步集結。這一派的首領是元老重臣長孫無忌。此外,還包括唐太宗任命的另一位顧命大臣,長孫無忌的忠實追隨者褚遂良,以及剛剛在立宸妃問題上投過反對票的來濟和韓瑗。兩派人馬都在暗中發展勢力,中央的政治風雲開始變得波詭雲譎,並且逐漸向下波及。
第二天,在武則天的推動下,唐高宗又把這幾個人召集到一起,還商量這件事。這次,李勣乾脆請病假沒上朝,繼續隱身。還是這三個宰相,又跑到內殿裡來了。皇帝重彈老調,褚遂良又說:
那麼,李勣又是什麼態度呢?李勣的表態,又會引發怎樣的後果呢?
既然如此,那究竟應該由誰來出面向皇帝表達意見呢?褚遂良說了:「遂良躬奉遺詔,若不盡其愚誠,何以下見先帝!」他說,我是先朝任命的顧命大臣,如果我不竭盡全力的話,以後有什麼顏面到地下面對先帝呢!褚遂良毛遂自薦自己要做這出頭鳥。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