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曼說唐:武則天

作者:蒙曼
蒙曼說唐:武則天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十六回 重立廬陵 三、廬陵王東山再起:武則天回心轉意,復立廬陵王為太子

第二十六回 重立廬陵

三、廬陵王東山再起:武則天回心轉意,復立廬陵王為太子

第三,武家子弟缺乏人才,難成大業。武家的第一候選人武承嗣和第二候選人武三思基本上沒多大能耐,除了巴結武則天之外就沒幹過什麼正經事。兄弟兩個雖然都不止一次當過宰相,但是每次都過不了多久就被罷官,根本沒有領導才能。其他的武家子弟就更不堪了。舉一個例子。武則天的堂姪河內王武懿宗身材矮小,相貌猥瑣,長得不好看倒也不算他的錯,最要命的是他膽小如鼠。神功元年(六九七年),武則天讓他帶兵討伐契丹,武懿宗率領十萬大軍出發了。離前線還有很遠呢,聽說有幾千契丹騎兵要來,嚇得他丟盔棄甲,落荒而逃。自武周建立以來,甚至從唐朝以來,國家就沒打過這麼丟人的仗,所以當時的那些才子都嘲笑他。有一個叫張元一的人,甚至當著武則天的面寫打油詩,諷刺武懿宗說:「長弓短度箭,蜀馬臨階蹁。去賊七百里,隈牆獨自戰。忽然逢著賊,騎豬向南竄。」什麼意思呢?握的是長弓,射出的是近箭。本來是匹很小的蜀馬,也要找個臺階才能騎上去。敵人遠隔七百里之遙,自己卻繞著城牆跟自己打仗玩兒。聽說敵人真的要來,卻嚇得丟盔棄甲,騎著豬急急忙忙向南逃竄。武則天雖然也是個聰明人,一下子卻真沒聽懂,就問道:「懿宗有馬,為何要騎豬而逃?」張元一答:「豕(即豬的意思)屎同音,武將軍嚇得屎尿齊出,豈非騎豬而逃?」可見時人對諸武的鄙視。武懿https://www•hetubook.com.com宗雖然遇到敵人膽小如鼠,遇到老百姓可就心如蛇蠍了。武則天派他去安撫被契丹殘害的河北老百姓,結果那些被契丹裹脅走、現在又逃回家園的人,居然被他統統安上謀反的罪名給殺了。殺人的時候,武懿宗先要把人膽割下來,然後再砍頭,血流成河,哀聲動地,慘不忍睹,河北的老百姓恨透了他。像這樣的武家子弟,你就算把鐵桶一般的江山給他,他又怎麼能夠守得住呢!
久視元年(七〇〇年)十月,武則天宣布恢復李唐王朝使用的夏曆。走到這一步,天下人都明白了,武則天確實是要放棄自己的大周朝了。什麼時候恢復李唐,就看武則天能活到多大歲數了。
請看下回:嵩呼萬歲。
第二,李顯跟武家的人沒有仇。為了爭奪太子之位,武承嗣、武三思等武家子弟反覆陷害李旦,李旦也算是九死一生。如果他以後當皇帝,肯定不會輕饒武家子弟。李顯就不一樣了。他被貶是武則天做出的決定,與武家子弟無關;貶往房州之後,他又一直待在那個地方,跟洛陽缺乏聯繫,這麼多年遠離名利場,和武家子弟沒有直接的衝突。所以他當皇帝,對武家子弟的威脅不大。武則天讓兒子繼承自己的皇位,並不意味著她不惦記娘家人,自己就姓武啊,她希望百年之後武家人依舊能夠有相當的勢力。那當然是選擇李顯更有保證一些。
第一,抬高武氏https://www.hetubook.com.com子弟的地位,授予他們軍政要職,從中央到地方都有人事安排。武家子弟中兩個人出任宰相,另外還有四個人分別掌握著并州、洛陽和長安的軍事大權,兵馬得捏在自己人手裡。
兩個答案選一個,為什麼是這個結果?武則天放棄李旦,改立李顯,是不是就因為李顯是哥哥。符合立嫡以長的原則呢?其實沒有那麼簡單。武則天首先是個政治家,考慮她的一切活動,都不應該忽略政治意義。那麼,立李顯究竟有什麼政治意義呢?我想有三個方面。
我們總結一下,武則天為什麼回心轉意,最終決定立自己的兒子當繼承人呢?我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立子符合武則天的長遠利益。就像狄仁傑、李昭德等人反覆分析的那樣,如果立兒子做繼承人,既符合繼承傳統,又順應了母子親情,而且死後還能夠永遠得到祭祀,可以說是生死俱榮。如果立姪子呢?恐怕自己百年之後,兒子首先就要被斬草除根。而且,就算是甘願斷子絕孫,自己恐怕也無法在姪子們的祭祀體系中佔據一席之地。試想,如果讓小武當了皇帝,那麼被祭祀的首先就是武承嗣的父親。當年,為了多分家產,這個同父異母的哥哥曾經給了年幼的武則天多少白眼啊。後來她當了皇后,還想報仇雪恨,要把老武除掉呢。如今,難道能讓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江山輾轉落到他的手中!
第三,李顯更有可能https://www.hetubook.com.com對武則天感恩戴德。在武周時期,李旦一直是皇嗣,如果立他為太子,屬於順理成章,不足為奇。李顯就不一樣了。他被廢掉之後待遇一直很低,淘汰了也沒看到復活機制,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哪一天可以東山再起,現在武則天把他重新立為太子,對他而言真是一步登天,他當然會感恩戴德。這一點。武則天和張易之兄弟以及吉頊的想法是一樣的,有私心。出於這三個原因,武則天立李顯為皇太子了。
聖曆元年三月,武則天託言廬陵王有病,派人將他一家接回洛陽,整個行程高度保密,滴水不漏,連狄仁傑都不知道。有一天,狄仁傑奉旨進宮,武則天主動跟他提起了廬陵王。狄仁傑又是一通慷慨陳詞,一定得接回廬陵王。武則天微微一笑:「既然你那麼思念廬陵王,那我把他還給你得了。」然後指著一個簾子說:「你看那是誰?」這時候簾子拉開了,狄仁傑一看,這不就是那個十多年前心浮氣躁的年輕皇帝嘛,現在已經像個小老頭了。狄仁傑忍不住老淚縱橫,跪倒在地。那這樣一來,也就等於天下人都知道廬陵王回到洛陽了。武承嗣終於明白自己是沒有希望了。這麼多年的努力一下子成為泡影,落選了,還怎麼玩兒呀?武承嗣受不了這個打擊,積鬱成疾,怏怏而死了。
第一,李顯在朝廷中沒有任何勢力。李顯是在文明元年(六八四年)被拉下皇位,貶往地方的,他離開洛陽已經整整十五年。朝廷裡和*圖*書沒有多少人了解他,他也幾乎不認識任何權臣。如果讓他當太子,就好比扶起來一個光桿司令。李旦就不一樣了。他一直待在洛陽,是這十多年來擁護李唐的大臣心目中的一面旗幟,雖然武則天後來切斷了他和大臣的交往,但是,擁護他的勢力一直存在。武則天一生追求權力,讓本身就有勢力的人當太子對自己繼續控制權力有利,還是讓沒有勢力的人當太子對自己有利呢?柿子得揀軟的捏,當然是讓沒勢力的人當太子啦。
所以,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武則天終於決定讓兒子繼承自己的帝業了。可是,第二個問題馬上又出現了:讓哪個兒子繼承呢?廬陵王李哲當年當過皇帝,皇嗣李旦也當過皇帝,可是現在太子的位置只有一個,到底給誰呢?兩人各有優勢。李旦的優勢是資格比較老,當過好幾年的傀儡皇帝,又當了多年的皇嗣,在武周朝的待遇一直比擬於皇太子;廬陵王李哲的優勢是年紀大,而且又是唐高宗選定的皇太子。武則天左右為難。在這種情況下,幽居深宮的皇嗣李旦主動讓賢了,他再三上書懇請遜位於廬陵王。武則天權衡利弊,終於作出了決定,復立廬陵王為太子,並恢復了他出生時的名字——李顯。這時已經是聖曆元年九月,距離李顯回京已有半年之久。
第二,立子是人心所向。反對武則天當皇帝的大臣固然已經都被酷吏殺死了,剩下的這些大臣確實都不反對武則天當皇帝,但是,不反對武則天,並不意味著不反對hetubook.com.com武則天的姪子當皇帝。事實上,這些大臣認可武則天的一個基本前提,正是武則天最後會把政權交給兒子。不僅大臣這樣想,老百姓也這樣想,中央地方一條心啊。唐朝前三位皇帝都算勵精圖治,給老百姓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按當時的說法,叫「未厭唐德」。因此,武則天取代李唐,也就算不上替天行道,只能說是能幹的主婦代行家長職責。可是,按照一般的倫理觀念,作為一個寡婦,從丈夫的手裡接過家門鑰匙,替自己的兒子主持生活,怎麼能夠轉手就把鑰匙塞給娘家人,讓他們來繼承家產呢!
第二,彌合李武兩家的矛盾。聖曆二年(六九九年)臘月,武則天賜太子李顯姓武氏,本來就是一家人嘛。同年六月,又命李顯、李旦、太平公主與武三思等武家子弟盟誓,告大地於明堂,發誓彼此永遠互幫互扶和睦相處,這個誓文還被銘刻在鐵券上,希望能夠永遠執行。
到此為止,武周王朝的兩大問題,酷吏問題和立嗣問題都解決了,武周王朝完全走上正軌,武則天總算可以鬆一口氣,像其他這個歲數的老年人一樣頤養天年了。心境輕鬆的武則天會用怎樣的方式來譜寫自己的晚年樂章呢?
可事情總是複雜的。復立李顯之後,武則天並沒有完全擺脫心中的矛盾。她已經認可了李姓做皇帝,將來恢復李唐政權;但在同時,她又不願意讓自己畢生奮鬥的心血付之東流,她還想讓武家享有她稱帝期間已經享有的一切權力。怎麼辦呢?武則天採取了兩個措施。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