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曼說唐:唐玄宗

作者:蒙曼
蒙曼說唐:唐玄宗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六回 太子監國 二、迎戰太平:李隆基以柔克剛,迎擊太平公主

第六回 太子監國

二、迎戰太平:李隆基以柔克剛,迎擊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不是李隆基的政治盟友嗎?怎麼又拿李隆基開刀呢?英國政治家邱吉爾有一句話說得好: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韋皇后倒台前,整個李唐宗室都受到威脅,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起救亡圖存,有共同的利益,所以能成為盟友;一旦政變成功,共同的威脅解除,兩個人的關係馬上微妙起來了。我們剛才不是講太子風波嗎?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一言九鼎的太平公主在這個問題上並沒有發表意見。為甚麼?表面上她和睿宗一樣,覺得兩個都是自己的姪子,各有優勢,手心手背都是肉,無法選擇,不好表態。但其實,她對英武的李隆基已經起了防範之心。但是,防範歸防範,姪子當時畢竟沒有對她構成任何威脅,可以留用察看,以觀後效。而且,既然這個姪子不是嫡長子,先天不足,為了穩固自己的位置,恐怕也只有投靠她這個有權勢的姑姑了。基於這樣的想法,當然,也基於共同對敵時殘存的情分,太平公主在立太子問題上並沒有作梗。
太平公主為了滿足自己對權力和地位的渴望,興風作浪。對此,李隆基施展柔術,攻心為上;老臣們則是立場鮮明,態度強硬。那麼,李隆基和老臣們剛柔相濟的鬥爭到底有無結果呢?
第二個是老臣韋安石。太平公主不是跟唐睿宗說,大臣們都傾向於太子嗎?李旦很緊張,趕緊找來宰相韋安石。問他,是不是有這麼回事啊?韋安石一聽馬上說:「陛下安得亡國之言!此必太平之謀耳。太子有功於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知,願陛下無惑讒言。」當時太平公主就在簾子後面偷聽呢!聽韋安石這麼一說,真是差點沒氣死。第三個是老臣張說。太平公主不是派術士跟睿宗說,五天之內必有大兵入宮m•hetubook•com•com嗎?這對睿宗更是心腹大患,他又把幾個宰相找來,跟他們商量怎麼防備。這時候,張說發話了,說防備甚麼呀?沒有的事!「此必讒人欲離間東宮。願陛下使太子監國,則流言自息矣。」不僅揭穿了太平公主的陰謀,甚至以攻為守,直接給太子爭權力了。第四個是老臣姚崇。看到太子立足不穩,有一天姚崇就和宋璟一起找唐睿宗了,勸他說:「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長孫,太平公主交構其間,將使東宮不安。請出宋王及豳王皆為刺史,罷岐、薛二王左、右羽林,使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請與武攸暨皆於東都安置。」
這段話不長,可是內容豐富,至少包含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是針對身分比李隆基高的兩個哥哥。當時李隆基的兄弟輩中,除了睿宗的嫡長子李成器身分比較高之外,還有一個人身分也比較高,那就是被武則天廢掉的二兒子章懷太子李賢的兒子、唐高宗的長孫李守禮,當時封為豳王。由於武則天的緣故,李唐王朝的繼承順序在唐高宗以後就亂了。如果正本清源,從唐高宗那兒往下追的話,這個豳王李守禮的身分也不一般。這時候,姚崇提出來,讓這兩個身分敏感的哥哥到地方算了,在長安容易受人利用。第二層意思是針對李隆基的兩個弟弟岐王和薛王。這兩個弟弟雖然沒有繼承權,但是,他們現在是禁軍羽林軍的長官,手握重兵,也容易受人利用。所以,不如免去他們的禁軍指揮官職務,讓他們當太子左右衛率,就是太子衛隊的統帥。這樣,不僅不會威脅太子,反而能加強太子的力量。第三層意思是針對太平公主的。姚崇的話說得很明白,現在之所hetubook.com.com以出了這麼多事,關鍵就在於太平公主整天調唆。乾脆,讓太平公主到外地去吧!別在首都攪事了。整個來說,這番建議考慮到了威脅太子地位的全部因素,是個通觀全局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太平公主是怎麼進攻的呢?第一個角度就是拿李隆基的身分說事,製造輿論,攻擊李隆基不是嫡長子,不符合繼承原則。在這個問題上,史書記載了三件事。第一件是製造流言。據《資治通鑒》記載,景雲元年(七一〇年)十月,也就是政變四個月之後,太平公主就開始派親信煽風點火、傳播流言了。他們到處說,現任的太子不是嫡長子,根本不該立為太子。流言的特點就是來無影、去無蹤,散佈面廣,影響力大。太平公主這麼幹,看起來並沒有針對任何具體的人進行宣傳,但是,大家都議論紛紛,也就可以達到擾亂視聽的效果了。第二件是策動大臣。同樣還是根據《資治通鑒》記載,景雲二年一月,太平公主估摸準了宰相下班時間,直接坐車等在他們的必經之路光範門那兒,見到宰相們走過來,太平公主款款地迎了上去,說:當今太子不是嫡長子,立得不合規矩,還請宰相們在陛下面前說一下,換個人吧!第三件是收買李成器。根據《冊府元龜》記載,太平公主曾經私下找到李成器,對他說:「廢太子,以爾代之。」這個作法直接針對具有競爭力的嫡長子,挑動他的私心雜念,應該說,更有殺傷力。經過太平公主這麼幾番各有針對性的輿論轟炸,一時間,長安城上上下下議論紛紛,都在議論太子的身分問題。唐睿宗沒辦法,只好下制書平息流言。
第二個角度的進攻是針對李隆基的心術,說他有野心,想要提前奪位。《資治通鑒》也記載了兩件事。第一件,太平公主在睿宗面前說:「朝廷皆傾心東宮。」朝廷裏大臣都比較傾向於太子。言下之意就是說太子收買人心。她這麼一說,唐睿宗當然不高興了。中國古代講究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大臣只能對皇帝一個人忠誠。現在,太子居然在大臣之中收買人心,m.hetubook.com.com讓大臣傾向於自己,這不就是想奪權嗎?第二件,太平公主請術士報告唐睿宗,說五天之內會有大兵進宮。意思是說有人要搞政變。誰搞政變呢?術士沒說,但是誰都知道,當然是太子了。太子有搞政變的傳統,現在耐不住寂寞,想要提前搶班奪權!如果說前一個角度是挑動輿論的話,那麼第二個角度就是撩撥唐睿宗敏感的神經了,你這個兒子功高難治,還是換一個吧!要知道,唐睿宗當皇帝本來就底氣不足,這樣一撩撥,當然神經緊張了,趕緊找大臣商議對策,所以這一招效果很明顯。兩個角度的進攻交替進行,太子的位置變得不安穩起來。
李隆基是個雄才大略的人,太平公主主動出擊了,他絕不會坐以待斃。敵人既然從兩個方面進攻,他的反判措施也就從兩個方面下手。怎麼做呢?
分析一下這幾個大臣的言論,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第一,這幾個大臣都是老臣、重臣。說他們是老臣,是因為這幾個人都在武則天時期就活躍在政治舞台上,資歷很深,經驗豐富。說他們是重臣,是因為他們當時都是宰相級別,位高權重。這使得他們的話都特別有份量。第二,這幾個大臣之中,除了張說曾經當過李隆基的老師之外,其餘的人跟李隆基都沒有私交。他們都不是政變功臣,在李隆基當太子的問題上也沒發揮過作用。既然並非太子一黨,那他們為甚麼如此維護李隆基的利益呢?這是因為,在中國古代,太子被稱為國本。一旦國本動搖,就會對政治產生全面的影響。因此,改易太子,絕不是皇帝爸爸喜歡誰的問題,而是屬於國事的範疇,大臣有權參與。所以,這幾位老大臣維護太子,絕不是出於個人交情,而是出於維護國家政治穩定、維護朝廷秩序的一片公心。清代著名政治家林則徐說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一句無欲則剛,真是道破了世情真諦。正因為這些大臣沒有私心,所以他們的態度才格外剛強。
李隆基的第二個反措施是依靠大臣,對太平公主做正面回擊。當時,有四位大臣和_圖_書為李隆基出力頗多。第一個是老臣宋璟。我們不是說太平公主在光範門攔住宰相,跟他們說太子應該換一換嗎?宋璟可是個正直的大臣,一聽此言,馬上就發作了。他說:「東宮有大功於天下,真宗廟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議!」太子合法性不容置疑,指望我們宰相配合妳的行動改換太子,沒門!表態非常堅決。
在當時的唐代政壇上,太平公主不僅有特殊的功勳和地位,而且以「沉斷有謀」、善弄權術著稱。在改立太子的問題上,她表現出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決心。那麼,面對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態勢,李隆基會如何出手應對呢?
首先,放低姿態,討好兄弟,爭取兄弟的支持。當時,真正能對他的太子身分構成威脅的,其實就是大哥李成器了。太平公主不是說他不是嫡長子,不應該當太子嗎?其實就是拿李成器說事呢!對李隆基而言,只要大哥安於現狀,他的威脅就能減小。為了爭取大哥的支持,李隆基大張旗鼓地做了兩件事。第一,屢次上表,提出讓位給大哥。這當然是在政治上做姿態,並不是出於李隆基的本心。但是承認大哥的優勢地位,這對李成器也是一個安慰。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世上人爭來爭去,有時候不就是爭個說法嗎?主動給大哥一個說法,大哥心裏也就平衡多了。第二,研製長枕大被,敦睦兄弟感情。當時,太平公主不是整天挑撥李隆基和兄弟的關係嗎?李隆基就讓人縫了一個長長的枕頭,一張大大的被子,都是五人份的。幹甚麼呢?他的態度很清楚,我們兄弟關係好,親密無間,形影不離,白天待在一起還不夠,晚上我們也要徹夜長談!這就叫以情動人。本來,相王的幾個兒子從小就一起關禁閉、吃苦頭,算是患難兄弟,特別是李成器和李隆基,雖然不是一母同胞,但是,他們的母親在同一天被殺,彼此同病相憐,更有一份真感情在。這時候,李隆基再強化這種感情,讓兄弟們都覺得,我們才是一家人,我們要肝膽相照,別讓外人牽著鼻子走!這不就減少了內部矛盾了嗎?這樣看來,李隆基和*圖*書採用的是道家的柔術,以柔克剛。這一招在唐朝歷史上誰用得最好?公認就是李隆基的父親——唐睿宗李旦。所以,別看李隆基父子之間也有矛盾,在這個問題上,他可是深得父親真傳。那麼,他這個以柔克剛之術有沒有收到效果呢?當然收到效果了。剛才我們不是說太平公主曾經去挑唆李成器,許諾把李隆基廢掉,讓他當太子嗎?可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秘密,外人是怎麼知道的?就是李成器主動報告給李隆基的,好讓他有所防範。這不就是李隆基攻心術成功的最好證明嗎?表面上看,李隆基的這些措施只關乎親情,沒有明確的政治指向性,但是,有了大哥的支持,太平公主拿李隆基庶出三郎這個身分說事的力度就小多了。
但是,一旦李隆基被立為太子,馬上,雙方的矛盾就凸顯出來了。由於睿宗李旦自己並沒有參加政變,是政變後被推舉到皇帝位置上的,故而實力不強。皇帝弱勢,那誰強勢呢?太子和太平公主都強勢。《資治通鑒》有一條記載特別經典:「每宰相奏事,上輒問:『嘗與太平議否?』又問:『與三郎議否?』」政變之後,三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勢力都有了長足的增長,也都參與朝政。李旦貴為天子,也只能是每事諮詢,少問了誰都不行。這可就麻煩了。太平公主本來就是個權力慾旺盛的女人,立此大功之後,更不甘心與人分享權力。可是,李隆基也不是吃素的呀!他既是功臣,又是太子,總體實力不在太平公主之下,也不可能每次都附和她的意見。這樣一來,一個太平,一個太子,原本親密的盟友漸行漸遠,彼此明爭暗鬥起來。怎麼解決這個姑姪爭權的問題呢?在太平公主看來,對她最有利的作法就是謀劃換一個太子了。換一個沒有立過功的太子,不就沒有資格和她叫板了嗎?那麼當時哪個人沒有立過功,但是又有當太子的資格呢?當然是睿宗的嫡長子李成器了。這樣一來,太平公主一下子大義凜然起來,擺出一副維護嫡長子繼承制的姿態,而非嫡長子出身這個缺陷也就變成太平公主拿來進攻李隆基的一個利器。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