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曼說唐:唐玄宗

作者:蒙曼
蒙曼說唐:唐玄宗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回 顛峰對決 一、初謀政變:無實權的李隆基,預謀鏟除太平公主勢力

第八回 顛峰對決

延和元年(七一二年),唐睿宗李旦下詔,正式傳位給二十七歲的太子李隆基。但是唐睿宗的退位退得並不徹底,在最重要的軍國大事上,還是由唐睿宗說了算。這樣,在李隆基當皇帝之初,出現了太上皇與新皇帝共同主持朝政的局面,而太平公主也藉此機會重整旗鼓,在朝廷裏安插大量的親信,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那麼,此時的李隆基將如何處理與太上皇、太平公主之間的關係呢?他真正成為最高統治者的日子,究竟何時會到來呢?

一、初謀政變:無實權的李隆基,預謀鏟除太平公主勢力

第二,它意味著大唐王朝政治矛盾的雙方已經置換。本來,李隆基當太子的時候,矛盾的雙方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睿宗李旦起到仲裁調節的作用;但是,一旦李隆基當上皇帝,矛盾的雙方就變成皇帝李隆基和太上皇李旦,變成他們之間爭奪權力的鬥爭了。而太平公主,只是太上皇與皇帝博弈的一個籌碼而已!第三,這次政變真正考驗著太上皇李旦和皇帝李隆基的關係。本來,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裏,李旦和兒子雖然有矛盾,但還是兒子的保護者。可是,李隆基這場流產的政變讓他明白,他和李隆基之間,只能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真皇帝!現在,為了當這個真皇帝,李隆基已經出手了,那麼,他做為太上皇應該怎麼應對呢?先天元年十一月,李旦拋出一紙誥命:命皇帝離開京城,出巡邊疆!這道誥命的意義太重大了。它說明李旦真的動怒了。一旦離開京城,李隆基就有可能被廢黜,這可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機!那麼,李隆基是否會陷入一場滅頂之災呢?沒有。
有了想法,就要考慮具體的謀劃。怎麼政變呢?這個劉幽求輕車熟路。政變需要軍隊的支持,而此時北衙禁軍羽林軍的將軍就是玄宗李隆基在潞州結交的豪傑張暐。https://m.hetubook.com•com張暐當羽林將軍,這是李隆基當皇帝之後的人事任命。讓自己的故人控制禁軍,也可以看出李隆基維護統治的一番苦心。現在既然要謀劃政變,劉幽求便找到張暐,跟他如此這般說了一通。張暐新近受到皇帝的提拔,立功心切,當即慨然允諾。
上一回我們講到,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鬥法的過程中,唐睿宗李旦為了維護政治的穩定,做出自我犧牲,主動傳位,讓李隆基當了皇帝。為此,我們還特別表彰一下唐睿宗的一顆公心。但是,我們也要知道,人性是非常複雜的。做出傳位的決定之後,唐睿宗又覺得失落了。畢竟他這個皇帝才當了兩年,就這樣把權力交出去,無論如何有些不甘心。怎麼辦呢?李旦私心一動,乾脆,退位不退休,保留一部份權力吧!保留甚麼權力呢?李旦提出來了,太上皇和皇帝得分工,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和重大的政治軍事問題都歸太上皇管,其餘的事情才由皇帝決定。
兩個人商量好之後,張暐就來找李隆基。跟他說:「竇懷貞、崔湜、岑羲皆因公主得進,日夜為謀不軌。若不早圖,一旦事起,太上皇何以得安!請速誅之。臣已與幽求定計,惟和_圖_書俟陛下之命。」那麼,李隆基聽了他的政變主張,會怎麼反應呢?我們剛說過,李隆基此刻畢竟已經是皇帝,身分一變,底氣也足了不少,不由得就有點冒進。想也沒想,就立刻認可了他們的想法。但是,讓他們回去從長計議,好好商量方案。李隆基這次出手會改變大唐王朝的政治面貌嗎?
自己收回不少權力,李旦還替妹妹覺得委屈。本來是兒子和妹妹鬥,他把帝位傳給兒子,對不起妹妹啊!另外,如果妹妹有勢力,兒子李隆基也會受到制約,自己仍然可以居中找平衡,退休生活也就更加精采。就在這種微妙的心理支配之下,唐睿京開始加大對妹妹的扶持力度。自己不是掌握著三品大員的任免權嗎?以後妹妹有甚麼人事要求,就儘量滿足吧!李旦有這種想法,太平公主自然是當仁不讓,加緊往重要崗位上安插人手。沒過多久,政府裏宰相的位置大部份都被太平公主的黨羽占據。李隆基雖然貴為皇帝,其實權力有限,誰也指揮不動。
李隆基君臣謀劃的這場政變成功了嗎?沒有。不僅沒成功,而且沒等發動,就流產了。怎麼回事呢?張暐洩密了。張暐此前沒有政變的經驗,對於保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過兩和_圖_書天,他就把這件事洩露給侍御史鄧光賓。眼看事情敗露,李隆基大驚失色,因為他的準備工作還沒有做好呢!無奈之下,他趕緊先發制人,上奏說劉幽求和張暐離間骨肉,把這兩個人都流放到嶺南。劉幽求和張暐的位子一空出來,太平公主馬上派人來「填空」了。就在劉幽求走後,太平公主在政府裏的勢力達到「七位宰相,五出其門」的程度。在軍隊這邊,張暐一走,兩個羽林將軍也都投靠太平公主。軍政大權在握,太平公主的勢力簡直如日中天。
兩個月之後,也就是先天二年(七一三年)的一月,李旦又宣佈皇帝巡邊改在八月分進行。為甚麼改期?因為李旦猶豫了。廢黜皇帝,那將是多大的一場政治波瀾呀!李旦是一個對唐朝有責任感的政治家,他不想讓唐朝再次陷入動盪。正因為如此,他才提前退位,讓兒子李隆基接班的。可是如果廢黜皇帝,自己原來的苦心不就白費了嗎?再說,李旦是一個重感情的人,在此前長達幾十年的政治鬥爭中,他已經失去太多親人,現在,他不想置兒子於死地。想到這些問題,李旦又猶豫了。他沒有取消巡邊的安排,但是,把巡邊的日期推遲,算是以觀後效。這個決定既不是進,也不是退,而是m•hetubook.com.com一個優柔寡斷的決定。可是,優柔寡斷是政治家的大敵。那麼,李旦優柔寡斷,會引起甚麼樣的後果呢?後果非常殘酷,由於李旦的這次猶豫,李隆基準備進行第二次政變了!怎麼回事呢?
那麼,我們怎麼評價這次流產的政變呢?表面看來,這場政變還是此前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矛盾的延續,演對手戲的也還是這兩個人。但事實上,這場政變的性質已經變了,變成太上皇李旦與皇帝李隆基之間的矛盾。因為李隆基想要通過政變對付的固然是太平公主的黨羽,但他們同時也都是太上皇李旦任命的宰相。換言之,李隆基真正想要推翻的,不是具體的哪個宰相,而是太上皇李旦把持的最高權力!這樣一來,這場未遂政變的意義可就重大了。首先,它揭示了當時最深刻的矛盾,那就是皇帝和太上皇對最高權力的爭奪。在中國古代,皇權具有獨尊性,也只有皇權獨尊,才能有穩定的政治秩序。而當時,皇權被太上皇和皇帝兩支力量分割,由此造成了一種二元權力結構。這種二元結構實際上是一種不穩定的政治結構。它具有先天的缺陷,必然不能長久。所以,李隆基的政變,其實就是一場爭奪最高權力的顛峰對決。
出現了這種情況,李隆基是甚麼感想呢?本m.hetubook.com.com來,李隆基受夾板氣也不是一天兩天,整個太子階段就是這樣度過的。那時候,他的策略一向都是隱忍。但是,這時候,他覺得受不了了。因為他當皇帝了。中國古代講名至實歸,有了名,人就會追求名背後的實;而且,名頭大了,人的膽子也會變大。所以,李隆基的忍耐度一下子就達到極限。
不光李隆基的忍耐度達到了極限,他手下人的忍耐度也達到了極限。當初提著腦袋參加政變,為的就是功名富貴,本來以為李隆基當了皇帝,他們也能跟著雞犬升天,沒想到皇帝自己都受制於人,他們這些跟班的就更得不到甚麼實惠了。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這讓功臣們很失落。尤其是最具政治頭腦的軍師劉幽求,不僅是李隆基的高參,而且在唐睿宗當皇帝的過程中也立了大功,對兩代皇帝都有功,所以,自視甚高,每每以首席功臣自居。現在李隆基當了皇帝,他這個首席功臣理應直接晉升為首席宰相吧?可是沒想到人事安排一出來,他是當了宰相,可是位置並不靠前。前面的位置全讓太平公主的人占了。這讓劉幽求非常失望。怎麼辦呢?劉幽求不是政變起家嗎?在他看來,政變是最簡單可行的辦法了。不如再搞一場政變,把太平公主搞掉算了,否則,皇帝的人馬永無出頭之日!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