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曼說唐:唐玄宗

作者:蒙曼
蒙曼說唐:唐玄宗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十回 宰相弄權 三、天寶三大案:李林甫對太子接二連三出擊,卻屢屢失手

第三十回 宰相弄權

三、天寶三大案:李林甫對太子接二連三出擊,卻屢屢失手

天寶六年(七四七年),李林甫第三次出擊。這一次,他利用的是王忠嗣案。王忠嗣是何許人呢?他是當時著名的將軍,本名王訓,出身在武將世家,父親也是一個將軍,開元初年,王訓才九歲的時候,父親戰死疆場。玄宗可憐烈士遺孤,授予他尚輦奉御。王訓入見玄宗,伏地痛哭。玄宗見此情景,也忍不住流下眼淚,說:「此(霍)去病之孤兒,須待壯大後為將。」這是將門之子啊!長大了還是要當將軍的。給這個孩子改名忠嗣,從此就養在宮裏,和自己的兒子李亨一起長大。因此,王忠嗣和李亨交情相當好。王忠嗣長大之後,果然繼承父親遺志,也成了赫赫有名的將軍,在西北戰場屢立戰功。皇甫惟明貶官之後,就由王忠嗣接替他擔任河西、隴右節度使,頗受唐玄宗的倚重。唐朝不是有出將入相的傳統嗎?王忠嗣戰功卓著,又和玄宗父子有這麼深的淵源,拜相的呼聲很高。這是李林甫的心腹大患。
很快,李林甫又製造了一起大案,叫做杜有鄰案。杜有鄰又是何許人?他是太子的丈人。他的女兒嫁給太子做良娣。所謂太子良娣,身分相當於太子的妃子。杜有鄰除了有一個女兒嫁給太子之外,還有另一個女兒嫁給一個叫柳勣的人。這個柳勣也是當時的名士,交遊特別廣,和好多著名的文人、官員都有交情。不過,既然是名士,也就有名士的脾氣。柳勣為人輕狂、做事衝動,不知道為甚麼就和岳父杜有鄰鬧翻了。按照一般人的做法,鬧翻了,以後別來往不就得了?柳勣偏不。他想好好整一整杜有鄰。怎麼整呢?柳勣知道,自從出了韋堅的案子,太子問題非常敏感。杜有鄰不也是太子的老丈人嗎?他就到處散播流言蜚語,說杜有鄰交結太子、誹謗皇帝。流言蜚語有點像今天的網路謠言,傳得快,影響面也大,馬上就成了長安城裏的一個熱門話題。李林甫一看,真是天助我也,正愁找不到機會,機會居然自己來了。馬上,又讓吉溫去調查。結果一調查,發現這一切原來都是柳勣策劃的。按說,查到這一步,頂多法辦柳勣,治他一個誹謗罪也就罷了。可是,如果那樣,李林甫哪能滿意啊?就授意吉溫勸柳勣,你這個事情又牽涉太子、又牽涉皇帝,是個重罪,難免一死。但是,如果你能多牽扯一些人,證明他們跟你岳父有關聯,確實曾經誹謗皇帝,你就可以立功贖罪,得以減刑。柳勣別看平時輕狂,到這時候,骨頭都軟了,把平時跟他有過交往的那些名士全供出來了,說他們都曾經誹謗皇帝。按他的想法,供出的這些人裏頭有中央官員,也有地方官員,而且都是名士,社會影響力那麼大,還真能把他們都殺了不成。
李林甫雖然整和-圖-書大臣們是百發百中,幾乎無一失手,但是在打擊太子李亨這個問題上卻徹底失敗,為甚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傳統史學觀點一般認為,這是由於太子李亨小心謹慎行事才最終保全了自己。那麼,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怎麼解決他呢?正好,這時候,王忠嗣和唐玄宗的戰略思想發生衝突。我們說過,自從開元中期以後,唐玄宗熱中邊功,最喜歡聽將領們報捷。而王忠嗣別看是個將軍,卻有人文精神,認為和平年代,將軍能謹守邊疆就是勝利,不願意拿戰士的生命去博取功名。傳說王忠嗣有一張重達一百五十斤的漆弓,自從當上節度使之後,他就把這張弓藏起來,以示不輕易使用武力,這不就是他軍事思想的最好證明嗎?皇帝想積極進取,將軍卻要老成持重,這當然就有矛盾了。特別是天寶六年,唐玄宗命令王忠嗣協助攻打位於青海的戰略要地石堡城,而王忠嗣根本不認可這次軍事行動,所以在戰場上消極怠工,結果導致攻城計劃失敗,這下可把玄宗給惹惱了。馬上招王忠嗣入朝,想要治他的罪。李林甫一看,機會又來了。這一次,不僅要扳倒王忠嗣,連太子也休想逃脫!怎麼操作呢?李林甫趕緊指示一名手下去告狀,說王忠嗣曾經說過,我是和太子一塊長大的,我想興兵擁立太子。這是說,王忠嗣之所以不肯執行皇帝的命令,是因為他已經不把皇帝放在眼裏,他的兵不是打仗用的,而是擁立太子用的。太子李亨當時已經四十多歲了,說他急於接班,合情合理啊!唐玄宗當時已是花甲老人,整天就害怕大臣們拋棄他,提前擁立太子。王忠嗣和太子私交好又是人所共知的事實,說王忠嗣想擁立太子,他能不信嗎?另外,自從節度使制度建立以來,唐朝的精兵可都集中在邊疆,王忠嗣統領河西、隴右兩道,兵強馬壯,說他想興兵作亂,玄宗能不怕嗎?既怕太子奪權,又怕邊將造反,有這麼兩個心理前提,玄宗能不追查嗎?
太子李亨雖然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但是面對咄咄逼人的李林甫,也只得忍氣吞聲,因為任何小小的差錯,都可能讓他無法順利接班,甚至招來殺身之禍。只是太子自己可以謹小慎微,卻無法保證周圍的人不給他惹火上身。天寶五年,太子李亨岳父家的一次家庭糾紛,竟然又把李亨引入一件誹謗皇帝案,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太子李亨最終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這樣的政治藝術雖然有利於維護玄宗的統治,但是,對國家來說可就沒那麼有利了。首先,正是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開元初年已經銷聲匿跡的酷吏又重新登上政治舞台。就拿吉溫來說,當年,曾經有人推薦吉溫,說他精明能幹,玄宗就召見了他。可是,幾句話之後,玄宗感覺,這hetubook.com.com傢伙人品不好。於是就對推薦者說:「是一不良人,朕不用也。」但是,此一時,彼一時。當年玄宗眼中的不良人,現在居然成了宰相的得力助手。他的命運變遷,不正好折射出玄宗由明到昏的變化嗎?《新唐書‧酷吏傳》曾經說過:「非吏敢為酷,勢使之為酷。」換句話說,真正殘酷的不是酷吏,而是天寶政局啊!
怎麼操作呢?第二天,李林甫就派人上報玄宗,說韋堅和皇甫惟明趁元宵佳節,在宮外道觀私下聚會。唐玄宗也是搞政變起家的,一聽見外戚、武將、道觀這些敏感詞,馬上就警覺起來。心想,他們鬼鬼祟祟想幹甚麼,是不是太子等接班等不及了?聽聽宰相的意見吧!李林甫怎麼說的呢?他說,這個事情我不知道,不過,韋堅和皇甫惟明都是太子的人,外面風傳他們有意擁立太子。而且,韋堅在當天晚上也跟太子見過面。李林甫這麼一說,正好暗合玄宗的心事,玄宗一下子就火了。這還了得!馬上讓人把韋堅和皇甫惟明抓起來。誰審呢?當然是古溫了。吉溫可是酷吏,從來只怕案子小,不怕案子大。當年韋堅不是整治過漕運嗎?他大肆株連,把那些挖河的民夫都給抓起來,硬讓他們承認跟韋堅通謀。這些民夫根本沒見過韋大人,能招出甚麼來啊!好多人因為招得不得要領,就被打死了。就這樣,雖然沒有抓住任何謀反的證據,韋堅和皇甫惟明還是都被貶到嶺南去了。朝廷裏受到牽連的官員就有幾十個。那太子怎麼樣呢?雖然沒有下台,但是也嚇得魂飛魄散,為了自保,趕緊主動跟韋妃離婚,大義滅親。可憐韋氏妃子,已經和太子生了兩男兩女,算是老夫老妻了,現在也只好離開皇宮,削髮為尼,伴隨青燈黃卷了此一生。照理說,這個案子已經打出李林甫的威風,他應該滿意了吧?不可能。因為雖然政敵去掉不少,但是並沒有把太子扳倒,以後還是威脅。怎麼辦呢?
李林甫對太子李亨身邊的親信接二連三地出擊,讓李亨大傷腦筋。據史書記載,他因為整天憂心忡忡,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鬢髮斑白。看到太子心力交瘁,連唐玄宗也非常感慨,並沒有嚴厲追究下去。然而好景不長,李林甫又利用一次軍事案件,密告太子李亨要搶班奪權,那麼,面對這個最敏感的問題,唐玄宗最終是如何處理的呢?
玄宗為甚麼能容忍宰相打擊異己呢?因為我們講過,玄宗當政的一貫原則就是用人不疑。他既然已經委政李林甫了,那麼,朝廷就算是李林甫的勢力範圍。李林甫只要能維繫政府有效運轉就行,至於政府內部的人事安排,玄宗寧可儘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正因為玄宗的這種態度,李林甫打擊對手才能屢屢得手。
那皇甫惟明又是何許人呢?他早年曾經是和圖書太子李亨的部下,後來逐漸靠軍功起家,當時已經擔任河西節度使兼隴右節度使,一人統領兩軍。我們知道,唐玄宗時代在邊疆地區設立節度使制度,共有九名節度使與一名經略使,相當於十大軍區,而皇甫惟明一人就領兩大軍區,絕對炙手可熱。太子故人與邊將這兩個身分已經夠讓李林甫不自在了,更要命的是,天寶四年(七四五年),皇甫惟明從西部邊陲回到長安後,居然跟唐玄宗講,李林甫不是好人,希望皇帝能考慮其他宰相人選。這可把李林甫氣壞了,當然,皇甫惟明也就上了黑名單。
怎麼把這兩個人拿下呢?天寶五年(七四六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到了。舉國同慶,太子李亨也到街上來賞花燈,與民同樂。這地球真的很小,李亨走著走著,就碰上大舅子韋堅。兩個人說了一會兒話,就各奔東西了。太子李亨是回宮,韋堅呢?他跑到一個道觀,屏退道士,偷偷地會見了一個人。誰呢?皇甫惟明。韋堅會見皇甫惟明都說了些甚麼,今天已經沒人知道,不過,既然他們都對李林甫不滿,很可能是私下議論到李林甫。要知道,韋堅和皇甫惟明周圍早就佈滿李林甫的眼線,所以馬上就有人向李林甫彙報。李林甫一聽眼睛都亮了,韋堅和皇甫惟明是否在議論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太子、外戚和武將這三條線索居然串在一起,這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政變三人組!只要把這個事情往政變這個思路上一引導,不怕皇帝不收拾他們,我的政敵不就一網打盡了嗎?
在自殺的官員裏,最令人遺憾的是王琚了。我們講過,王琚可是唐玄宗先天政變的功臣,開元初年被貶到地方去。貶官之後,王琚也就把政治看淡了,只知道縱情享樂。他歷任十五個州的刺史,基本上就沒幹過甚麼正經事。每到一個地方就知道賭錢喝酒、貪污納賄。所以,每次調動工作,他的隨行物品都要裝滿無數輛馬車,綿延好幾里路。按照《舊唐書》的說法,就是「每移一州,車馬填路,數里不絕。攜妓從禽,恣為歡賞,垂四十年矣」。雖說幹了很多出格的事,但是,念及王琚昔日的功勞,唐玄宗一直對他優容有加,從來沒有追究過。但是,這次可不行了。唐玄宗已經委政於李林甫,而李林甫最恨王琚他們這樣負才使氣的人,豈能饒過他!王琚本來就是個政治敏感度非常高的人,聽說羅希奭要來,自知難免一死,當即就喝藥自殺。沒想到劑量沒掌握好,沒死成。按說,人經歷過一次死亡,總會更加珍惜生命,可是,羅希奭製造的恐怖效應太厲害,完全壓倒王琚的求生之心。王琚一次沒死成,就又換了一種方法,懸樑自盡了。一代功臣,在垂老之年,就這樣死於非命。這樣,李林甫借助吉溫和羅希奭,把有可能亂說亂動、威脅他地位的www.hetubook.com.com文人也殺了個差不多。到這一刻,開元年間政壇上曾經洋溢著的和諧寬仁之氣已經蕩然無存。當然,我們也知道,當初李林甫盯上這個案子,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牽涉到太子嗎?太子怎麼樣了?太子又被迫和杜良娣離婚。一年之間,接連損失了兩位夫人。
但是,在太子問題上就不一樣了。唐玄宗對太子是甚麼態度呢?一方面,唐玄宗不願意讓太子形成自己的勢力。所以他才會默許李林甫陷害太子,翦除太子的羽翼。但是,在另一方面,唐玄宗也不願意更換太子。這除了出於維護政治穩定的需要之外,他也要用太子制衡李林甫。玄宗已經把朝政交給李林甫,如果再讓他左右太子的人選,那麼,李林甫的勢力就會無限膨脹。到時候,李林甫和他擁立的太子一起算計玄宗怎麼辦?相反,只要現任太子不倒,李林甫就會始終感受到威脅,只能死心塌地為玄宗服務;而只要李林甫能夠經常給太子找點麻煩,太子也會驚恐不安,只能尋求父皇的保護。這才是唐玄宗真正的如意算盤。就這樣,唐玄宗一方面縱著李林甫打擊太子,讓太子戰戰兢兢;另一方面,又在關鍵時刻保護太子,不讓李林甫最後得逞。這樣一來,太子也好,宰相也好,要想立足,都只能是全心全意投靠玄宗,這就是玄宗的政治藝術,也是他的高明之處。
李林甫組織起酷吏隊伍之後,更加雄心勃勃,他不僅把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視為自己的對手,而且還把太子李亨視為自己的眼中釘,一直處心積慮地想廢了他。於是圍繞著換太子,李林甫製造了三起大案。第一個案子是韋堅與皇甫惟明結黨案。韋堅是甚麼人呢?他有三個身分。第一個身分是李林甫的表小舅子。韋堅是姜皎的女婿,李林甫不是姜皎的外甥嗎?所以兩人有郎舅之親。因為這層關係,韋堅最初跟李林甫的關係很親密。但是,不幸的是,韋堅還有第二個身分,就是財臣,主管漕運。赫赫有名的廣運潭盛會就是他主持的。我們不是說財政官員也是李林甫的猜忌對象嗎?這樣一來,韋堅當然要受到李林甫的猜忌了。更要命的是,韋堅還有第三個身分,就是太子李亨的大舅子。韋堅的妹妹正是李亨的太子妃。我們說過,李林甫對李亨當太子一直耿耿於懷,必欲除之而後快。有這後兩個身分,李林甫和韋堅的關係也就逐漸由親變疏了。為了打擊韋堅,李林甫把他從財政部門調離,擔任刑部侍郎,算是明升暗降。韋堅當然也不滿意。當時李適之還是宰相,韋堅就逐漸向李適之靠攏。到這一步,李林甫馬上把他列入黑名單,每天派人盯著他的一舉一動。
我覺得,太子夾著尾巴做人固然能起一定的作用,但是關鍵問題不在這裏。關鍵是,唐玄宗可以容忍宰相打擊異己,但是,他絕https://m.hetubook.com.com不想讓宰相廢了太子。
那吉溫到底是怎麼處理的呢?等到柳勣招供得差不多了,吉溫可就凶相畢露。杜有鄰也好,還是柳勣交代出來的那些名士也好,統統被打死在大理寺,屍體就堆在大理寺的院子裏,讓人毛骨悚然。那柳勣本人怎麼樣了?他出賣這麼多人,也沒能躲過一死。吉溫說,別看他揭發別人,這陰謀裏面也有他一份,把他也給打死了。按說,到這一步,李林甫也該收手了吧?他沒有。結案之後,李林甫向玄宗彙報說,通過杜有鄰這個案子,我發現那些貶官在外地的大臣往往對陛下不滿,不如派個御史去排查一下他們的情況。派誰去呢?派羅希奭去。羅希奭哪裏是排查,他就一路殺過去了。韋堅、皇甫惟明上一次案子不是被貶官了嗎?這時候也活到頭了。殺到後來,那些貶官的人都知道,反正羅希奭一來就是個死,而且死得很慘,還不如索性自己先自殺呢!包括前宰相李適之在內的好多官員因此就自殺了。
請看下回:國忠發跡。
眼看著玄宗露出警覺的神色,李林甫覺得到火候。他在旁邊適時地加了一句,這次王忠嗣違抗陛下的命令消極怠工,太子恐怕也是知道的。一聽到這個消息,太子李亨頭髮都豎起來了。這次是不是真的在劫難逃了?沒有,緊要關頭玄宗發話了。他說:「吾兒居深宮,安得與外人通謀,此必妄也。」就這麼一句話,把案子的性質就定了。這就是一個軍事問題,跟太子沒有關係。最後,王忠嗣被貶官,太子還是毫髮無傷。
其次,因為唐玄宗放任李林甫專權固寵,對當時的政治空氣也造成很大的破壞。開元年間,宰相固然也很有權威,但是,遠沒有達到一手遮天的地步。宋璟名聲那麼大,樂工不是還演小品諷刺他嗎?到李林甫時代就不一樣了。在李林甫殘酷打擊政敵的氣氛之下,百官逐漸唯他的馬首是瞻。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李適之了。他剛被李林甫趕下相位,馬上就感受到世態炎涼。李適之也是當時飲中八仙之一,一家人都性格豪爽,最喜歡請客喝酒。就在李適之罷相之前,他的兒子剛剛請了一桌客,沒想到,到了請客的日子,李適之已經罷相了。李家父子也沒把這太當回事,照樣準備豐盛的酒宴。可是,父子倆眼巴巴地從下午一直等到晚上,竟然沒有一個人膽敢赴宴。昔日熙來攘往的丞相府,如今門可羅雀,李適之不禁大為感慨。寫了一首詩,名字就叫《罷相》:「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在這樣的政治空氣下,開元年間君子滿朝、人才濟濟的喜人局面消失,很多優秀人才離開了朝廷,甚至離開了人世。李唐王朝的人才儲備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正是在這種人才凋零、皇帝昏庸、政治鬥爭殘酷的情況下,一個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誰呢?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