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曼說唐:唐玄宗

作者:蒙曼
蒙曼說唐:唐玄宗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十九回 玄宗退位 一、父老遮留:太子主導百遮道挽留的情節,致使父子分途,以利李唐?

第三十九回 玄宗退位

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唐玄宗丟掉祖宗基業,倉皇逃出都城長安。到了馬嵬驛,不想部下又發動了馬嵬之變,讓他失去心愛的妃子。犧牲了楊貴妃,雖然換得暫時的平安,但是,玄宗逃亡的道路依然危機四伏。在這之後的出逃歲月裏,唐玄宗最終把皇位也丟了,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是玄宗面對國破家亡的局勢引咎辭職,還是另有隱情?

一、父老遮留:太子主導百遮道挽留的情節,致使父子分途,以利李唐?

上一回提到,潼關失守後,唐玄宗逃往四川。就在西逃的路上,馬嵬之變爆發了。馬嵬之變有很多影響,但是其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玄宗一行馬上失去前進的方向。本來,到四川避難是楊國忠的主意,現在楊國忠都死了,是不是還要到那兒去呢?馬上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說:「楊國忠謀反,其將吏皆在蜀,不可往。」可是,不到四川,又到哪裏呢?這時候意見可就多了。有人建議去河西、隴右,有人建議去靈武,有人建議去太原,還有人建議,乾脆回長安算了。唐玄宗想到哪裏去呢?其實他還是想去四川的。因為四川安全可靠、物產豐富這些優點都是客觀事實,不會隨楊國忠的死而改變。可是,當時剛剛發生過政變,玄宗還是比較怕這些禁軍,所以雖然想去四川,但是他不敢明說。他不敢明說,別人又在那兒瞎說,這就不好辦了,大家就停在那兒猶豫著不走。可是,總這樣猶豫下去也不是辦法,追兵可就在後頭呀!這時候,韋諤出面打圓場了,他說:「還京,當有禦賊之備。今兵少,未易東向,不如且至扶風,徐圖去就。」他說如果現在我們還京的話,應該有禦敵的準備,可是現在我們手頭就這點兵,回去恐怕是不行的,既然決定不了往哪兒走,我建議先到扶風,到扶風再慢慢考慮。扶風在甚麼地方?扶風就是今天陝西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鳳翔,在馬嵬驛的西邊。這個地方四通八達,往北可以到達朔方、河東這些地方,往南則是入蜀的必經之地。玄宗對這個方案很滿意,其他人也說不出甚麼來,就算決定了。按照玄宗的打算,還是希望到扶風之後,再勸大家接受入蜀的方案。那麼,唐玄宗選擇入蜀對不對呢?從躲避敵人這個角度講當然沒有問題,可以說是最安全的方案,但是,如果從扭轉戰局、恢復統治這個角度說可就不行了。因為蜀道難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外面的人打進去固然不容易,可是,裏面的人再想打出來也同樣困難。如果玄宗一行人真的入蜀,差不多就等於放棄中原大好河山,這可不是甚麼好事。那麼,事情會不會就這樣發展下去呢?沒有。就在大家都已經上路的情況下,忽然出現了轉機。
甚麼轉機呢?一群父老鄉親擋在路上,不讓皇帝走。他們說:「宮闕,陛下家居;陵寢,陛下墳墓,今舍此,欲何之?」說長安城裏的宮殿那是陛下的家,都城周邊的陵寢那是陛下的祖墳,陛下不要家也不要祖墳,您要往哪兒去?希望皇帝留下來。可是,玄宗本來就沒有抵抗的信心,這時候楊貴妃剛死,更是心灰意懶、意志消沉,聽到父老這番話,他按著轡頭,停了好長一段時間,最後還是撥轉馬頭,https://www•hetubook•com.com往西走了。
太子這邊決定不走,那唐玄宗呢?唐玄宗可還在不遠的前方等著太子呢!可是左等不來、右等不來,只好派一個人去看看情況。一會兒,看情況的人回來了,說:太子被百姓留下,不跟您走了。玄宗一聽,仰天長歎:「天也!」從長安出來才三天,楊國忠被殺,貴妃死了,現在太子也要單飛了,真是眾叛親離啊!可是,歎氣也沒有用,父子兩個人就此分道揚鑣。唐玄宗父子分途可是李唐歷史發展的一個大關節,它最終決定了唐朝未來的發展方向,而他們倆分道揚鑣的直接原因就是所謂父老遮道挽留。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看待父老挽留這件事呢?我覺得,這個事情太子是有準備的,甚至有可能是太子策劃的。為甚麼這麼說呢?首先,太子李亨有和玄宗分手的主觀願望。李亨是願意跟著玄宗到四川,還是願意跟玄宗分開呢?他當然是願意跟玄宗分開。李亨當時已經四十五歲,太子也當了快二十年。這些年來,他沒少受到玄宗的猜忌,本打算苦熬到玄宗死去,再當皇帝,可是沒想到又爆發了安史之亂。現在兵荒馬亂、兩京失守,他這個太子的變數更大了。因為誰都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平定叛亂,把長安和洛陽奪回來的那個人才能當皇帝。可是,如果跟著玄宗逃到四川去,那還怎麼平定叛https://www.hetubook.com.com亂呢?江山是否易主都不好說。所以,無論是為自己考慮,還是為整個李唐王朝考慮,他都不應該跟著玄宗走。
第二,父老挽留的時間比較蹊蹺。唐玄宗畢竟是皇帝,如果沒有特殊的變故,就算太子不想跟玄宗走,恐怕也做不到。可是,當時的情況是,馬嵬之變發生了,宰相楊國忠被殺,玄宗的權威也降低不少,這是一個好機會啊!而且,馬嵬之變前,陳玄禮曾經徵求過李亨的意見,我想,在那個時候李亨就已經做好和玄宗分手的準備。而父老挽留這個事情發生的時間不早不晚,恰恰是在馬嵬之變之後,這難道不是一件意味深長的事情嗎?
第三,太子有策劃父老挽留的道德需要。馬嵬之變後唐玄宗權威下降,固然給太子提供了單飛的好機會,可是要想把這件事做圓滿,還要解決一個孝道的難題。怎麼才能既離開父親,又不給人落下不孝的口實呢?在這種情況下,父老挽留就成為必要手段。因為父老挽留代表天意民心,這可是個足以抗衡孝道的大帽子。所以我們看到,這些父老固然也挽留唐玄宗,但是,並不特別強烈,人數也不多。可是到了挽留太子的時候,忽然呼啦啦出現幾千人,這難道還不說明問題嗎?因為有上述理由,所以我覺得,這個事情是李亨安排好的一齣戲,父老是早就動員好的群眾演員。可能有人要懷疑,李和-圖-書亨怎麼有能力動員那麼多父老當群眾演員?我想,李亨這齣戲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還是因為當時老百姓也確實希望李唐皇室能有一個代表人物留下來,領導他們抗戰,從這點上說,李亨的做法也確實是順應民心了。
眼看著皇帝執意要走,攔也攔不住,百姓又把太子李亨圍住了,他們喊道:「至尊既不肯留,某等願帥子弟從殿下東破賊,取長安。若殿下與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誰為之主?」而且,人數愈聚愈多,不到一會兒工夫,竟然達到好幾千人。
不管是基於父老的挽留,還是太子李亨自己策劃的父子分途,太子李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承擔起挽救大唐王朝的重任。而此時的唐玄宗已是七十老翁,既無精力也無勇氣馳騁疆場,擺在他面前的唯一道路,似乎就是詩人反覆吟誦的漫漫蜀道了。那麼,這條路他走得順利嗎?
在這種情況下,李亨是留,還是走呢?中國古代是講究孝道的,父皇就要踏上漫漫征途,做兒子的哪能不在身邊服侍呢?面對父老的挽留,李亨說:「至尊遠冒險阻,吾豈忍朝夕離左右。且吾尚未面辭,當還白至尊,更稟進止。」一邊說,一邊眼淚就跟著流下來了,而且掉轉馬頭,做出一副要追趕玄宗的樣子。那麼,這些人會不會讓李亨走呢?當然不會。沒等李亨走出一步,他的兩個兒子——廣平王李俶和建寧王李倓,還有心腹宦官李輔國一和-圖-書把抓住馬籠頭,說:「逆胡犯闕,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興復。今殿下從至尊入蜀,若賊兵燒絕棧道,則中原之地拱手授賊矣。人情既離,不可復合,雖欲復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邊之兵,召郭、李於河北,與之並力東討逆賊,克復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復安,宗廟毀而更存,掃除宮禁以迎至尊,豈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區區溫情,為兒女之戀乎!」甚麼意思呢?他們是說:如今逆胡猖狂,國家已經分崩離析。如果這時候不順應民心,趕緊組織平叛,哪還有甚麼興復的希望?現在如果太子殿下您和至尊一起入蜀的話,萬一賊軍燒絕棧道,朝廷就只能蝸居四川,中原的大好河山,不就等於拱手讓人了?到那個時候,人心也離散殆盡,難以收拾。就算再想時光倒流,重新回到今天這個局面,也是不可能的了。所以,與其到時後悔,還不如從現在做起,趕緊調集西北邊軍,再把郭子儀和李光弼從河北戰場召回,和他們一起,齊心合力,討伐逆賊,收復兩京,削平四海。到那個時候,再打掃宮闕,把陛下迎回,這才是最大的孝順啊!殿下是個有政治責任的人,怎麼能學普通人家的小兒女,整天依戀在父母身邊。這時候,旁邊那些父老鄉親也趕緊說,是啊,太子留下吧!聽父老這麼一說,李亨歎息了一聲,說:既然大家都不讓我走,那我也就順應天意民心,不走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