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中國武將列傳

作者:田中芳樹
中國武將列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亡命者的群像 戰國時代

亡命者的群像 戰國時代

記得這個場面在《東周英雄傳》(鄭問著)中也有描繪,對龐涓來說當然有點可憐,但這也成了一個名場面。
而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我開始思考對中國人來說所謂名將的條件,直到今日。對於李牧這個人的存在,我也希望能讓更多的日本人知道。
而就像剛剛說過的孫臏一樣,年輕時所建立的人脈,與其後的歷史可能息息相關;而年輕時的仇怨,以後也可能會演變為國與國的戰爭。
關於孫臏這個人,和之前所談到的孫武、伍子胥、范蠡等人合在一起,在海音寺潮五郎所寫的《孫子》這本書中,倒是將之化為小說中的人物了。
紀元前二五七年,秦的大軍包圍了趙的都城。趙的都城名叫邯鄲,是個非常有名的古代都市。
另一方面,著了田單一道的樂毅,自己一個人悄然離開了陣地,此後又怎樣了呢?他知道如果自己再晃回燕國去的話,一定會被殺的,於是他就亡命前往趙國。由於他是具有實力和名聲的人,因此受到趙王的厚遇。而在燕國這一方面,惠王雖然一度將樂毅流放,但在田單將燕攻佔的城池又佔回去之後,他才發現樂毅的偉大,因而十分後悔,就給樂毅寫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夠回來燕國。然而樂毅則鄭重地寫了一封回信,認為現在他如果回去的話,兩邊可能都會覺得尷尬,日後可能又會發生殺人或被殺的事情,因此他不喜歡,就拒絕了燕王。此後也老死在趙國之中。
——《史記》卷七十七〈信陵君傳〉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
軍隊前進佈下陣地,當然吃飯是必須的大事,這時就得利用灶來進行煮炊,而孫臏就利用操作灶的數量,增增減減來擾亂敵軍。龐涓跟著齊軍,在計算了灶的數量後,發現灶一天天地減少,就判斷齊軍每日都有不少逃兵,因而決定進軍。然而這正好中了孫臏的策略。
孫臏
最後,孫臏還在森林中剝下了一棵樹的樹皮,在呈現白色的樹幹上寫下文字,然後再派軍埋伏於附近。當魏軍來到此處之時,周圍的天色已暗,只有白色的樹幹上似乎有些文字隱隱浮現。龐涓在發現了這東西之後,舉起松明火把準備看清楚上頭到底寫了些什麼時,發現寫的竟是「龐涓死於此」五個大字。正在大叫的時候,齊軍就以其手中的松明火把為信號萬箭齊發,把龐涓如刺蝟般地射死。
在戰國時代的八人之中,最古早的是吳起。提到這個人就不能不提到在中國和日本都很有名的孫吳兵法。孫吳的孫,指的是《孫子》的孫;而吳,指的則是《吳子》,其著作者就是吳起。吳子乃是對吳起的敬稱,就像是吳老師一樣的感覺,與孔子代表孔老師的意義是相同的。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第九位的廉頗吧!這個人雖為趙的將軍,但自古以來就是以老將著稱,當然他不可能一出生就很老,只是因為他在有了一定的年歲之後才在戰場上活躍,因此給人這樣的印象。
接下來要說到第六位孫臏的故事。孫臏這個人是實際存在的,也有人認為《孫子》這本書,其實應該是這個人所寫的才是。依據近年的研究,認為第一位的孫武有其所寫的書物,而第六位的孫臏也有書物留下,因此兩者都有兵法書傳世。可是,《孫子》這本書之所以能夠一直留傳至今,其實跟曹操很有關係,因為曹操在研究了《孫子》之後,訂下了註釋繼續留傳。如果沒有他的話,《孫子》大概也不見得能夠留傳到現在吧!另有一個較極端的說法,就是《孫子》這本書會不會根本就是曹操所寫的呢?實際上,我想曹操倒確實有寫這種書的實力才是。
為日本所知的匈奴,乃是北方的騎馬民族,他們並不是在漢代就突然出現在北方的,而是從戰國時代開始就一直窺視著中國本土。
這兩個人在鬼谷老師的門下均十分優秀而有名,不過也有人開玩笑說那大概是因為弟子只有這兩個的緣故。
該怎麼說呢,趙括這個人從小就非常聰明,能夠以滔滔理論把對手辯倒,即使是對他父親趙奢,在經過許多的議論之後,輸的也一定是父親趙奢。趙奢這個人雖然有許多實績,但也許他的口才並不是很好吧!而趙括就因為這樣的情形,即使是名將趙奢在嘴上也不敵的事績,在非常年輕時就獲得了名聲。甚至將要因此而當上將軍。對此,趙括的母親,也就是趙奢的妻子,來到了國王的面前,希望國王不要通過這樣的人事案。國王就問道:你的兒子即將出仕,為什麼你反而要來阻止呢?趙括的母親回答道:這孩子在口頭上確實是勝過了父親,然而那只是桌上的空論,他並不像父親般具有實力,因此如果兒子當上將軍的話,很可能為此誤國。但國王並沒有許諾她。
之後,孫臏逃離龐涓所仕的魏國,最後亡命來到了齊國,經過了一番運作之後,終於得到齊之有力貴族的後援,而成為齊的軍師。當時齊的總司令官為田忌,這人也是個非常有力的貴族,名單上第八位的田單也是這個人的一族。
信陵群領著聯軍擊破了秦國的軍隊。當時,在戰國七雄當中,秦具有壓倒性的軍事力量,其他的國家全都處於時時害怕秦國來攻的狀態,而信陵君先是救了趙國,十年之後再救了祖國魏國,於是,其名聲自然傳遍了天下。
要正確一點地說,其實在《史記》上是確實有寫明的,只不過在身為讀者的我的記憶中,卻沒有留下些什麼,因此責任應該是在我身上才是。而同樣地,在日本關於《史記》的文章中,不管是關於趙奢還是廉頗,也都不太注意其個別的作戰,而是在於這些逸話。
在經過了一番辛苦、到處流浪的和-圖-書生活之後,吳起來到了魏國。在一些戰事之中,他逐漸嶄露了頭角,也以其善辯的長舌而得到魏王的信賴。
——《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傳〉
重要的是,曾子這個人認為孝順乃是所有道德的開始,從這點看來,吳起的為人著實十分糟糕。而實際上,吳起不但重物欲,而且還好色,甚至連妻子都殺害,從此應該也是多少可以看出端倪的。
吳起雖是大家所知《吳子》的作者,但實際上也有將《吳子》這本書說是其弟子所著,或是後人之偽作的說法。大抵上,凡是古典名著大概或多或少都有後人偽作之說。
以《史記》來說,除了具體功績外,似乎也還蠻喜歡寫一些特殊逸事,因此,在說到廉頗有建立什麼具體功績、趙奢有建立什麼具體功績這方面反而沒有許多的著墨,倒是在其他方面留下了不少故事。像是廉頗的情況是與藺相如之間的友情,趙奢則是輸給了兒子,然後看透了兒子的將來等等。
在「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中,我曾寫出作為名將的條件之一,乃是與北方民族作戰獲得功績,如果我不知道李牧這個人的話,大概也不會想出這樣的條件吧!
相對於北方騎馬遊牧民族的速攻和奇襲,具有如此恆久的,就算是一時的也好,像這樣的防禦物自然能夠建立起持久戰的基礎,而確立了這個戰術的人,當然在中國歷史上能夠得到莫大的名聲了!然而在日本,他則幾乎是完全無名。在名單上從第一位到第十一位的那些人,當然在《史記》上均有所記載,在日本應當或多或少也為人所知,然而李牧這個人卻不然。因此,從中國的原書中得知李牧這個人存在這件事本身,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刺|激,也就是說,日本人和中國人對中國歷史上人物的認知是完全不同的。
?~紀元前二四四年。名為魏無忌。戰國時代魏昭王的兒子,與齊的孟嘗君、魏的平原君、楚的春申君等並稱為四公子,有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的時代已為戰國末期,秦具有壓倒性的勢力。戰國時代的各國有力者雖擁有才能,並志於改革,然卻均在國內進行異己勢力排除的強力體制,並從爭端中勝出。這種與當時的趨勢矛盾的作為,顯示了當時諸國體制的不成熟。
趙奢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曾子,乃是孔子的弟子中最孝順的人物。就在此時,吳起的母親過世,曾子認為理所當然地吳起應該在家為母親服喪,然而沒想到在塾中卻見到了他。因此就問道:為何你沒有在為母親服喪呢?吳起答道:母親已經死了,因此並不能夠再做什麼,與之相比,還不如追求學問來得重要。曾子就認為這樣子的傢伙實在太過分,便破門將他趕走。
對於像匈奴這種如風一般呼嘯而來,然後再呼嘯而去的行為來說,只要利用柵欄或土壘來封死他們的機動力,他們也無可奈何,一旦成了持久戰之後——匈奴本來就不是軍事物資豐富的種族,也因此他們才會想前來中國進行掠奪——等到他們的食糧耗盡,再從後頭加以突襲,自然就能予其相當大的打擊。
——《史記》卷八十〈樂毅傳〉
生歿年不明。戰國時代為燕昭王所招募之將軍。為了燕對齊的復仇,而於紀元前二八四年聯合趙、楚、韓、魏一同討伐齊國,被封為昌國公。然而在昭王亡後,不為後繼之惠王所用,而使得燕國居於劣勢。之後,因流放樂毅而反省的惠王雖欲再度將之招回,惟為其所拒。這時,示其忠義之心的書簡尤為有名。後來,他在趙國亦受重用,而成為趙與燕兩方之客卿。是在以諸國均以統一中國為目標而相爭的時代中之典型謀將。
生歿年不明。最初為戰國時代趙的田部官吏。由於不滿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在當時是以威信徵收租稅,而非以法徵收,在衝突之中甚至還殺死了其隨從九人,最後則以統治之法說服了盛怒的平原君,因而受到世人尊敬。其後,當秦攻韓之際,廉頗等諸將皆不可能救援時,以唯一一個可能的將軍之身大破秦軍,被任命為馬服君,獲得與廉頗、藺相如同等的地位。戰國末期的武將們在確立壓倒性勢力的秦國前絕望的活躍,和戰國初期國家建設期武將的功能,可說是大異其趣。
關於這兩個人,應該要從什麼地方開始談呢?這兩人用盡力量的正面衝突,乃是發生在西曆紀元前二八四年間的事,至於秦國統一天下,則是六十年之後的事情。
可是李牧到底是什麼人呢?我立刻動手去翻了《史記》的日本語版。原來李牧這個人並沒有怎麼與他國進行戰爭,重要的是,他是與北方匈奴作戰的人。趙這個國家統治的乃是現在的山西省一帶,其北方就是匈奴,隨時都在伺機尋找南下進攻的機會,而李牧就在與匈奴的作戰中獲得了大功。
我從之前開始,就像流水般地敘述了好幾位武將,然而確實在這些人之間到底經過了多少年呢?說實話,我也不太清楚,我只是依著《史記》的敘述這樣一直寫下來而已,關於年代的方面還有不少難以確定之處,還望大家多多包涵。
生歿年不明。紀元前四世紀時齊之兵法家。根據《史記.孫子吳起傳》,其為孫武百數十年後的子孫,仕齊,本名不明。所著之書被稱為《齊孫子》或是《孫臏兵法》,以與最初的《孫子》相對。在攻城戰及步兵戰等,可看出其中反映時代而與以前的許多不同。而關於《孫子》與《孫臏兵法》之連貫性及判斷兩者之不同的,乃是在一九七二年於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之前漢時代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簡。在這時的出土文物中和_圖_書,除了現行的三十篇《孫子》之外,還有以前所未知的關於孫武和孫臏之兩種兵書,經過確認整理,分別為《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及《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文物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出版。
信陵君
而李牧正是確立了對匈奴侵攻戰術的人,他挖掘塹壕、築建土壘、立起柵欄,因此在匈奴進攻之際,得以削弱其機動力而能進行持久戰。
這個人原本屬於儒家,也就是孔子的一門,但並不出名。只知道他是曾進到孔子弟子曾子的門下修習學問而已。
樂毅在出仕於燕昭王之後,於紀元前二八四年展開了對齊的大舉攻勢。一舉攻佔了齊的七十餘個城池,大約也就是現在的七十幾個縣或州的感覺。而在攻下了七十餘個城池後,齊只剩下兩個城,就快要完蛋了。如果以現代的日本為例的話,四十七個都道府縣,就只剩下兩個縣,其他則全都被某個國家所佔據一般,眼看就要亡國了。當時,天下的人也是如此認為,而在燕與齊合併之後,就會出現一個更強的大國。
在《亞洲歷史事典》中,關於孫臏這個人只寫了他姓孫,至於本名則未提到,因而無從得知。只知這個人年幼的時候曾和另一名叫龐涓的人一同學習兵法,而他們的老師則是鬼谷子。
以上就是關於戰國時代孫臏非常有名的故事,不過,我想應該也有不少人在《孫子》或是《東周英雄傳》中讀過這個故事了才是。
之前,這兩人可能曾訂下了如果有一方出名的話,就一定要提拔另一個人的誓約,因此龐涓在自己取得了相當的地位之後,就想到了之前的約定而將孫臏叫來,並向惠王推薦。孫臏這個人也是很能夠表現自己長處的人,因此也得到了惠王的信賴。
在此,田單是說了些什麼才接受這個任務的呢?在《史記》中並沒有記述,總之他是接受了。而由於他守城的方法十分巧妙,因此燕軍包圍了許久依然無法拿下這座城池。這時,燕的國王昭王過世,而由惠王即位,是為燕惠王。他和之前提過的魏惠王乃是完全不同的人物。
藺相如這個人是個政治家,尤其擅長於外交,在趙、乃至於當時的中國,也就是國際的社會中,都具有相當高的地位,是個非常有功績的人。關於他偉大的事跡,在《史記》中也有不少記載,在此先略過不談。藺相如這個人,在不動用一兵一卒的狀況下,自然並沒有建立任何的武勳,他是以外交上的功績獲得了與廉頗並立的地位。然而這卻讓廉頗感到不快,常常說藺相如的壞話,然而藺相如一向置之不理。藺相如的友人看不下去,就對他說:像他這樣的人,你怎麼可以不聞不問呢?應該要回口才對。然而藺相如卻說:這個國家是因我和廉頗將軍兩人才能保得住的,如果我們兩人起爭端的話,那會感到欣喜的就只有外國而已。廉頗在聽到這段話之後,發覺自己錯了,於是低頭道歉。並希望與藺相如成為朋友,這是相當有名的故事。
也就是說,李牧乃是確立了農耕民族針對騎馬遊牧民族之防禦戰術的人,在歷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此後,一般雖說是由秦始皇所築的萬里長城,但實際上他乃是利用以前所築的燕與趙等的城壁,所連結而成這號稱萬里的長城的。其中,築成趙之長城的,應該就是李牧。
這種刑罰到底是直接把兩腳切斷,或者只是把骨頭打碎,具體的情形我們不知道,總之孫臏從此就再也無法站起來了。孫臏在牢獄中努力地思考自己為什麼會受到這樣的迫害,得出的結論就是自己受到了龐涓嫉妒。為了復仇,孫臏費了一番工夫逃出了牢獄,從此不知去向。
那要怎麼辦呢,他跑到了放置前王遺體的房間,將身體趴在遺體之上,就這樣,追來的兵士所放的箭,就把吳起像刺蝟一樣射死了。而當然,前王的遺體也為箭所射中,因此,殺死吳起的兵士,就因為傷害前王遺體之罪而被捕,最後受到死刑之處分。
那麼,剩下來的,就是第十二位的李牧了。關於這個人,不詳細一點敘述是不行的。
就在此時——看來有點像小說或戲劇的題材——龐涓的心中出現了惡魔,他認為,當孫臏獲得了和自己相同的地位之後,由於孫臏比自己優秀,總有一天會追過並趕走自己的。因此,龐涓就對自己之前把孫臏叫來的事感到十分後悔,而想要把他解決掉。於是就用不實的罪名強加在孫臏身上,把他送進了牢獄。在此孫臏必須選擇是要被殺,或者是接受一種叫做「肉刑」的刑罰,也就是把手或是腳切斷。
對秦來說,有信陵君這個人在,要滅趙或滅魏就沒有那麼容易,於是就派出了得意的間諜,前往散發流言,說信陵君將要自立。這樣的行為相當奏效,對戰國時代各國的國王來說,幾乎都是處於隨時可能被有力的將軍奪取自己國家的恐懼中,因此信陵君自然受到了懷疑。為此,信陵君自動交還了軍隊,以後就帶著他的家人,什麼也不做,只是飲酒作樂,而在其死後,魏就被秦所滅了。
之前在敘述吳起的時候也曾經提過,當新的國王繼位的時候,仕奉舊王的人可能會遭到冷凍,更甚者還可能受到肅清。這時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這個燕惠王並不喜歡樂毅,與其說是感情上的討厭,還不如說是對在前王時代獲得巨大武勳的人物的一種警戒心。
這乃是傳統的一種政治力學,會有這樣的流言,就是因為有會相信這種流言的心理。如果想讓樂毅失勢,不再讓他繼續擁有進攻的權力的話——之前是因為他有前王可倚靠,然而現在沒有了——要做的就是要讓這樣的流言傳出。本來讒言就是想信的人就會相信,於是惠王就免了樂毅的職。
在《史記》的世界中,提到不少戰國時代的戰事,而這些在日本也有不少被寫成小說,一般的讀者可能也較熟知,而這就是戰國時代初期吳起的故事。
為什麼沒和_圖_書有接著提出「那麼你們知道些什麼樣的人物呢?」這個問題,實在是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當然人各有不同,我這麼說可能是僭越了,除了日本人所專注的知識之外,應該還有無限有趣的寬廣世界才是。如果沒能從自當地而來的人獲得這樣的知識的話,那真的是非常可惜。
關於趙奢這個人,也因此與其具體地說什麼他是如何如何戰勝的啦,還不如說說他看透了兒子這樣的將來,而成為預防了趙這個國家衰亡的有名人物。但同時也因為如此,如果在五年之後,我再次選擇這樣的名將百選的話,若是知道了我現在所不知道的非常有名的將軍,我想我是一定會將趙奢這個人捨去的。
——《史記》卷八十二〈田單傳〉
再下來就要談到第十一位的信陵君。這個人乃是魏的王族,和在日本亦相當有名的孟嘗君被並稱為戰國四公子之一。各國的王族,無論具體行事如何,總是當時具有人望與勢力的人物,而信陵君的情況則是更具有軍事方面的優秀才能為後世所知。要說孟嘗君有什麼樣的功績,可能還得側頭想一想,但是信陵君具有軍事上的功績則是無庸置疑的。由於信陵君是國王的弟弟,因此一開頭並不需要做些什麼,自然就在貴族的生活中,集結了三千名的食客在其身邊。所謂的三千人,倒不一定是具體的數目,只要把它想成是許多許多的意思就行了。
只是廉頗這個人,也在隨著年歲增長之後,被新的國王所疏遠,不再看重他。最後就因不爽而亡命他國,雖然歷經幾個國家,因其之前的名聲而受到尊重,但以後並不曾立下足以改變歷史的活躍戰功。
紀元前四四〇至前三八一年。衛出身。與春秋時代的戰略家孫子並稱,而有孫吳兵法之稱。當齊攻魯之時,仕魯的吳起將自齊出身的妻子殺死,破除懷疑而當上將軍大破齊軍。其後在魏國也相當活躍,因和兵卒共同生活而受到信賴。是個相當著名,然其詳細情況則不明所以的人物。
這個人乃是趙人,身處戰國末期,也是那個會感到不知何時秦一定會統一天下的時代的人。我個人是從中學生時開始對《史記》感到興趣的,一共讀了好幾遍,即使是以《史記》為素材的小說,或是以像名將傳記一類的東西在日本也不少,然而就是從來沒有看過有哪一本是以李牧為主的。正巧我處在一種雖然讀過《史記》,但卻有不少地方遺忘的時期,因此就買了中國所出的原書來閱讀。而在中國所出的歷史名將集或評論集中,卻一定會見到這個李牧。
總之,這兩人的將來是十分受到矚目的,而其中的龐涓更是非常積極地在各國之間遊走,最後來到了魏惠王的身邊,其國家戰略之觀點受到惠王的認同。在當時,如果自己不好好推銷自己,不將自己的理論說出去的話,那就無法得到認同。由於龐涓這個人有相當的辯才,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立下了相當的武勳。而這時龐涓就想到了好朋友孫臏。由於我們不知道他的本名,因此就照孫臏這樣稱呼他吧!
他集結了千頭以上的牛匹,在夜晚於牛的尾巴上綁上松明及稻草,點上火讓其衝向燕軍陣地。燕軍在休息之際突然遭到夜襲,一看之下,卻發現隨著動搖地軸般的轟隆重響聲之下,居然有不知其真面目的一大群怪物帶著火焰殺到,不由得陣腳大亂,而隨後則有田單選出的五千餘兵士,一舉就將燕軍擊退。在燕軍方面,本來就因這場夜襲而十分驚恐,再加上樂毅不在後的不安,有許多人就逃走了,結果在短短時間中,本來為燕軍所佔領的七十餘座城池便一一地為田單所收復。
而惠王相信了這個流言。
接下來就進入了戰國時代,在這個多采多姿的年代中,一共有八人入選。春秋時代有春秋二十列國之稱,也就是有二十個大國,其他則還有許多的小國;然而在進入戰國時代之後,本來是超大國的晉分成了趙、魏、韓三國,最後則有所謂的戰國七雄。當時周的王室雖然承續了下來,但是卻只剩下形式上的都城而已,統治的範圍就僅限於其周圍。這還是因為那是為了要保持諸強國間的平衡,因此並沒有特別要將之滅亡的必要,而讓它繼續存活下來。
曾有一次,在與敵軍的作戰中,有位負傷的兵士由於腳部的傷口惡化開始流膿,沒想到吳起居然以自己的口親自替兵士吸膿,再加以包紮,讓所有的兵士們都相當感激,願意為他而賣命。聽說這名兵士的母親還因此而流淚,嘆息著說:「這孩子的父親就是因為感念吳將軍的恩德而勇敢戰死,看來將來這孩子也一定是會這樣戰死。」而成了有名的逸話。
所謂的戰國七雄,也就是秦、楚、齊、燕、趙、魏、韓等七國。關於這七雄,高中生應該都學習過,如果照秦、楚、齊、燕、趙、魏、韓的順序背下來的話,我想就應該比較不會忘了,因為這樣剛好大致是依照逆時針的方向,從西方開始繞一圈回來,而大致國力的強盛也是依照這順序。因此,從這兩方面看來,應當算是個不錯的記憶方法。
之前我也曾在雜誌上看到有名作家的對談,這位作家曾對中國大陸前來的留學生詢問關於中國歷史上的人物,像是孟嘗君、或是晏子等是否知道,結果卻是不曉得。他提到如果像這麼有名的人都不知道的話,不由得令人慨嘆中國大陸的歷史教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在讀到這兒時,我不由得嗯了一聲,對中國歷史上的人物,中國人與日本的認識果然不一樣,會有這樣的問題,我想這位作家應該是和我一樣,在提問題的時候,方向完全偏差了才是。
燕和齊這兩個國家,大致上是位在中國大陸本土的東北部而將之二分,就是因為這個緣故,雙方之間有著積年的怨恨。樂毅本來雖是出生於魏國,但卻在燕昭王的招募下成為其www•hetubook.com•com將軍。
——《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傳〉
當然,燕的新王即位這個消息也傳到了田單耳中,在此,田單就派間諜放出流言,說樂毅在將齊幾乎完全征服之後,就會自立為齊王,不可能再繼續在燕王之下當個聽話的官了。
當時,要是樂毅獲勝的話,也許齊就真的就此而亡,而燕則更為強大。戰國時代雖是以秦之統一天下做為結束,但秦是位於大陸之西,若是東側進入燕的支配之下的話,由於東側的農業生產力等均較高一等,也許秦與燕將會東西分割中國,最後則會進入兩國間的最終決戰也說不定。只不過,在此之前,齊國都城中的田單這個小小官吏居然改變了歷史就是了!
生歿年不明。戰國時代齊之王族。田氏出身雖也曾有做至將軍職位的,惟其在歷史上留名乃是在紀元前二八四年、燕昭王派樂毅討伐齊國,齊國除莒與即墨以外的城池全都被攻佔之際。當時即墨以田單為將軍,進行與燕之抗戰。紀元前二七九年,燕昭王去逝,惠王繼位,田單派出間諜使樂毅失勢,再施以奇計——火牛之計,使得燕軍大敗,齊國再度取回其失去的七十餘座城池。並將齊王請回莒城,對齊有再造之功。順道一提,這個火牛之計,在日本,也曾為木曾義仲所使用,因而為日本人所熟知。
得報了大仇的孫臏,死於何時並沒有資料,自報仇之後,就如同他的人生已經結束一般,他自第一線引退,而後我想他大概就是寫他的兵法書去了。
生歿年不明。紀元前二八三年以戰國時代趙之將軍的身分與齊作戰,立下戰功而著名。由於其與秦、燕、魏、齊等作戰皆勝,因而名列信平君,一如相國之位。廉頗與藺相如(生歿年不明)的交遊尤為有名。藺相如在趙國欲將自楚國手中所取得之戰國時代名玉「和氏之璧」拿來與秦國交換十五座城池的事件中,看穿對方存心不良,因而守住了趙國的利益,自己也當上了外交官之類的人物。可是此舉卻讓廉頗認為一個非武人的口舌之徒,竟能夠立於自己之上,因而十分不快。惟藺相如認為他們兩人的爭端將導致他國得利,廉頗知道之後,就自己前往請罪,兩人也因此結為刎頸之交。這兩人聯手之堅固,甚至讓別的國家認為只要有這兩人在,就不可能攻打趙國的說法出現。廉頗在此後也依然立下不少功績,惟晚年因不若之前有用而被迫亡命魏國,後又亡命楚國。可惜因年老而未曾再立下輝煌的戰功。
田單
當我在寫作中國的事情時,常倚賴的就是平凡社所出版的《亞洲歷史事典》,上頭有關於「吳子」的記載,只有著作物的《吳子》,而沒有吳起這個人。雖說《吳子》這本書給了後世相當大的影響。但其實吳起這個人本身也相當有趣。只不過,後世的人所認為有趣的人,在當時可不一定具有人氣,像是日本的織田信長,當時所生的人可能會認為怎麼會有這麼殘忍的人。而吳起,似乎也有這樣的傾向。
好了好了,接下來要介紹的,是第七位的樂毅和第八位的田單。樂毅是燕的將軍,而田單則剛剛提過,和田忌一樣是齊有力的貴族及將軍。這兩個人就像是日本戰國時代的武田和上杉一樣,是敵對的關係,盡了力互相戰鬥。
在齊與魏的作戰中,魏的總司令官理所當然地就是龐涓,而以龐涓的眼光看來,應該已經在社會中無地自容的孫臏,竟然以敵軍的軍師身分出現,是他怎麼也想不到的。在此,兩人便進入了必須竭盡智慧的作戰之中——這是在《史記》和小說《孫子》之中的說法,實際上也形容得十分貼切。總之,就是使用各式各樣的策略,最後孫臏勝過了龐涓。
談完了廉頗,再來看看接續他的後輩趙奢,這個人當然也有兩把刷子,然而他真正為人所樂道者,乃是他與兒子趙括的組合。
樂毅
首先,在龐涓自魏出征攻打其他國家時,孫臏就針對空巢一般的魏都突進,而當龐涓聽聞此一消息慌忙回軍時,這慌忙而不整的軍隊就一一地被打敗。這時——說來其實龐涓的心理狀態真的是非常小說化,他一面因為不知是否會被孫臏打敗而不安,在想到對方不知會不會比自己更高竿的情況下,自然就相當地想要顯示出自己的優秀。龐涓的心理狀態一一被孫臏看在眼裡,看來孫臏確實是比龐涓技高一籌。
——《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傳〉
吳起
就在這個時候,留下的城池中,一個叫做即墨,在這兒有個叫做田單的人,他和之前所提過的田忌一樣,是齊皇家的一員,當然,皇家也會有本流與分支的不同,這個人屬於分支,因而雖為皇家出身,然而卻沒有大的出仕機會,只能夠在都城的市場中當個役人。在燕軍來攻之後,他就帶著他的族人逃離了都城。只是在燕軍準備進攻即墨的時候,他卻就被民眾推舉成即墨的防衛司令官。
至於吳起自己本身,在死時也是相當壯烈。由於信賴吳起的君主死亡,而根據當時的情形,當君主死亡時,受君主寵愛的人物多會為後繼的君王所肅清,特別是吳起的情況,由於他實行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改革,因而受到許多名門的憎惡,在前王的葬式還沒有結束之前,就發生了騷動,準備要殺死吳起。數百人的兵士拿著武器追趕而來,讓吳起不得不做出已經不可能逃走的覺悟。
李牧在對匈奴的作戰中獲得大功之後,再接下來則是被選為與其他強國作戰之指揮官。這時已是戰國時代末期,秦為了統一天下而不斷出兵進擊的時期,不過,就算在此時,李牧依舊有兩次大破秦軍的記錄。於是,秦國又再度派出了間諜,說李牧將會擁兵自立的老套,可惜趙的https://m.hetubook.com.com國王依舊相信了,因此李牧就被捕而遭到殺害。這是紀元前二二八年,秦的統一天下也就在不遠了。
就這樣,我關於戰國時代的敘述,最後也以李牧告終。
在這個人的情況,與其次次地來敘述他戰勝的經過,是沒有什麼意義,他有名的乃是與藺相如之間的友情。
就是這樣,誰在哪個時代背景下做出了什麼事情,我想,《史記》的日本語版已經有不少譯本,讀了就應該會知道了。因此之故,我在背景方面並沒有太多的著墨,我想寫的是將主題置於個人的活躍上的人物故事。
雖說是十分命運般的對決,但實際上在作戰時,樂毅是否知道田單這個人,說不定都還是個問題呢!
也就是說,吳起在死前竟然就向殺死自己的人報了仇,這當然是十分壯烈的死法,也表示著吳起這個人是直到死前都還在玩弄著謀略的。
當然,這是一件任意出兵的行為,就魏國來說,如果因此而惹怒了秦國怎麼辦?因此並不希望他回來,信陵君也就這樣子在邯鄲留下,過了十年平穩的生活。而這一次,他則接到了秦國攻打魏國的戰報。當然,信陵君放不下心,他集結了其他的國家,號稱五國聯合軍隊,與趙、韓、齊等國的軍隊一同與之對抗。
讓戰國時代更顯壯麗的名將對決,就在此閤上了幕。
孫臏的臏並不是本名,而是對腳部有殘疾的人的稱呼,而他又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在《史記》上這也是一則非常有名的故事。
就在此時,等一下就會介紹到的,第十三位的白起這個人領著秦軍殺到,趙括雖然率領了四十萬的趙軍迎擊,最後卻敗得很慘,除了本人在戰場上戰死之外,所率領的四十萬大軍也因白起之故而盡皆被殺。也就是因為這場戰役,因而造成趙國的亡國,這也可說是一種命運。
關於信陵君的事情,在《史記》中也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我想,在不久的將來,應該就會有人把信陵君當成主角來寫成小說才是,這是那麼有趣而難以令人放手的題材。
由於都城一旦陷落,也就代表趙國亡國了,而信陵君的姐姐正是嫁到趙國去的,因此他想要去救出他姐姐。可是信陵君這個人是個貴族,雖然有豐裕的生活,但是卻完全沒有政治和軍事上的實權,若想要救出姐姐的話,不發動大軍與秦相敵又不行。在沒有發動大軍的權力之下,信陵君經過努力思考,唯有使用一些小伎倆來奪得可發動軍隊所必要的憑證了。所謂的憑證,指的並不是文書,而是虎符,一種虎形的兵符。他在瞞過負責的人員後,以奪得的虎符發動了十萬軍力,直趕至邯鄲。到此為止,還只是個貴族領軍出征的事件而已,然而他卻戰勝了秦軍,由此可知其是個非常具有將才的人。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這雖然是題外話,但也就是因為得知了李牧的存在,所以我才會這麼想的。此後,隨著我到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等地的一次次旅行,之所以會問到當地的人「對於中國人來說,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是怎麼樣的人?」這個問題,大抵也都是從知道李牧之後才開始的。
這個鬼谷老師是個相當神秘的人物,在此後數百年的故事中也有出現。人當然不可能活到幾百歲,所以如果他不是個幻想的人物,就是鬼谷子的名號和兵法乃是個代代相傳的流派,至於實際情況如何,那就不曉得了。
?至紀元前二二八年。雁門出身。戰國時代末期,由於趙建國於現在的山西省一帶,因而與北方匈奴的抗爭不絕,令人十分煩惱。這也是北方列國著手興建長城的要因。趙人李牧就位於此面對匈奴作戰的前線,因確立了對抗匈奴之戰術而為人所知。他一面避免當面的抗爭,一面進行軍事力量的增強,之後,在與匈奴的作戰中大破東胡與林胡,安定了趙的北方前線。而大敗的匈奴在此後十數年間也不敢靠近趙的邊境。他在紀元前二四三年進攻燕國、前二三三年擊破秦軍,因而受封為武安君。對其感到恐懼的秦國於前二二八年,在其與國王的離間計劃中成功地將之殺害。很快地就造成了趙為秦所大敗的結果,而使得趙國滅亡。
這個時代的中國,與某個時期的歐洲很像,即使是生於某一國的人,在不見容於本國之後,就離開到另一個國家,並且仕奉這個國家的國王,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自出生到死都一直出仕同一個國家的人反而少見。也因此,在這個時期向外國挖角的風氣很盛,一日不想再待在這個國家,立刻就可以去別的國家尋求支持。不單是武將而已,思想家、政治家也都是如此。就是因為這樣的人會從一國到一國,因此各地才會學問興盛、國家也因此而繁榮。
結果,田單因此戰功而受封為貴族,此後過著平穩的人生以至終老。說過來,田單這個人雖是位名將,然卻是在一役間成名天下,在那之前之後似乎都沒有參加過其他的戰役。只是他一戰就改變了歷史,如果沒有他的話,齊國早就滅亡,而戰國七雄也就變成了六雄。田單在危急之際解救了齊國,光是這生涯中唯一一次的戰役,就成了留名歷史的名將。
因此,趙括很年輕就當上了將軍,而就像大部分太年輕便出仕的人一樣,他並未看重他的部下,什麼事都認為自己可以去做,因而逐漸失去了人望。
樂毅悄然自戰場離去,當然一定會有人前來接替,然而這個人並不有名,也不值得去知道他的名字,燕軍還是繼續包圍著,只不過,總司令官樂毅遭到解任,其他留下的將官士氣勢必受到動搖,在此田單就運用他的智慧,使出了著名的火牛之計。
李牧
廉頗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